×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对于已经开悟的人,明镜菩提都是无一物。但对于众生,还是要时时清扫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从有到无是个过程,很少有人能超越这个过程。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so interesting...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buddist think they are right, and christian think they are right.
    So when buddist meet christian they always say "we don't fear compare or argue, because the truth is only one, in the end you will reveal."
    While christian will also say the same thing to buddist "we don't fear compare or argue, because the truth is only one, in the end you will reveal."
    Each of them seems so confident. Each one believes he will win in the end.
    But the fact is: Lord can be father, Buddha can be teacher. so A man can be Budds's student while with the same time he can also be God's children there is no conflict at all.
    Why you think other religion is wrong? Why you try to persuade other people to join religion? And use your religion’s own document to prove you are right?
    because you do not have an-open mind, your heart is too narrow. In my point of view every religion is correct, with thousand's of years evolution every religion is perfect. Reflecting human's wisdom. So there is no need to argue who is correct who is not, but we must maintain a humble manner to study every religion carefully and thoroughly.
    The more other relgion book you read the wider your mind will open.
    May the lord bless you and follow the buddha’s taught.
    Amen and Amitaba Buddha.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错, 佛祖不关心谁对谁错, 佛教对其它宗教从来是宽容的, 因为永生和轮回是你自己的选择, 佛祖并不着急. 这些比较都是凡人们从凡心里生出来的罢了
      • 我基本认同他的观点,所有宗教都是一个信字,也要求信众坚定信念,摈弃外道。本意是让信众从内加深精进之意,而不是从外相互攻击,辩论争一个短长。故世间一切的宗教纷争非神之过,乃人之祸(惑)。所有的好经都是可以被念歪的。基督徒不是基督,佛教徒也不是佛陀。
        假神之名只能为善,不可作恶。
        • 所以我说佛祖并不关心这些, 是凡人们自扰啦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六祖明鉴. …… 读了六祖的身世, 才明白自己为什么对劈柴的种地的印象大大好过所谓的博士硕士, 就算从智商上讲, 后者也经常差于前者, 但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某某Q低的人反而可能当道, 比如郭沫若也做科学院院长, 等等….
            • 对于已经开悟的人,明镜菩提都是无一物。但对于众生,还是要时时清扫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从有到无是个过程,很少有人能超越这个过程。
              • 这首揭诗的内在含义。
                和这首诗对应的还有一首: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观察一个东西,首先要放下执念,从所有的角度来观察。有了执念则失了本相,是为我执。勤修己身不是坏事情,但是执著于此就是坏事情。佛家称六根清净,道家称无为。两首诗境界不同,无所谓好坏。任何一种境界,执迷了同样还是迷。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嘿, 就是这两首诗的对照, 让科班的和尚输给了一个劈柴和尚. 不过后来六祖继承衣钵据说是密秘的, 而且只传南不传北, 北禅宗还是让给了科班和尚.------从这件事情本身, 就对凡人传承的佛教不感到那样坚定了, 祖师之间的争执也同凡人无异了
                  • 所以我修佛不信教。宗教是人教,神心非人心。我最信奉的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仁者,你可知等觉菩萨成佛是要十方诸佛灌顶才可,禅定可分初、二、三、定,果位也是分初、二、三、四,不是进入禅定就一定能证得果位的,这也是为什么其他宗教的有成就的修行者也是各种“神通”,如果是想得到“佛果”,三皈依是最基本的入门准则,南无阿弥陀佛!
                      • 能做到六祖般无碍于形就很满足了。
                        现阶段如果能放下我执就算成功。如我所说,辩因为迷,破迷自然不辩。以辩破迷或许很妄。也或许可以否极泰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未敢去贪图智慧外的东西。
                    • 人传人难免有误, 比如五祖传六祖的当口, 就出了分杈, 六祖这一支后有虚云和尚, 宣化上人, 不过宣化以后就又看不清了
                      • 因为太难,不可传。人的悟性和根觉都有差异。不是所有人生而有大智慧。六祖慧根好,却无上好法门。科班就是科班。有利于普度众生。所以禅宗后来成了机锋,未尝不是种悲哀。
                        机锋是大智慧的衍生,而通过机锋来寻求大智慧,何其迂也。
                        • 敢问”机锋”是什么?
                          • 机锋约摸等于辩,所以有所谓机锋辩禅。
                            从何处来-〉从来处来-〉往何处去-〉往去处去。
                            很有道理,却听上去很没有内容。在我看来,就是来去随意,心无所亟。如意的境界。也印证佛教空无的智慧。也暗合因果的循环。人生不过是一个个的来去。
                            • 哦, 机锋就是指那种辩来辩去辩到死胡同去哦
                              • 我想起星云说, 陈水扁入狱也是好事: 没有”坏”哪能衬出”好”, 所以做”坏”也是贡献.------我觉得机锋到这程度, 就真是莫名其妙了.
                                • 这不是机锋。道家有这样的说法: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禅,一种有用的工具。但尽尽是种工具,如果把它作为终极目标,就落了下乘了,不过游戏尔。
                                • 我感觉有时候人是为辩而辩, 失了佛教的根本. 佛禅本为开悟, 为解惑, 如果越辩越惑, 是迷失了根本. 有些”大师” 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 什么都要解一解, 需要”不为”的时候还在辩, 那样不如我们普通人停留在生活禅的水平上更有意义了
                                  • 即便非宗教信仰,我们人何时不迷,我们做一件事情真的是我们最初的一念吗?我们笑狗熊捡芝麻的故事,可是我们每天也在犯一样的过错。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心见性的明。
                                  • 我不喜欢大师。但是我喜欢他们的一些话。我脑子里的很多话,不知道是哪位大师说的,我只是记住我喜欢的有道理的话。看书我也许会忘了故事却记住了作者的意思。
                            • 这位朋友,如果真的喜欢佛学,有机会还是将基础学扎实了。 “九机锋转语。前后不明。专以利舌争辩高低者重罚。”
                              虚云和尚法汇—规约

                              云水堂规约

                              夫负笈担簦。为明己事。勿以形劳而少安。勿以力倦而多懈。云堂禅堂。俱要规模无二。自心自性。何妨随处提撕。其或未然。是自欺耳。所有规约。谨列于后。

                              一随禅堂钳椎。坐香。上殿。过堂。出坡随众。违者罚。
                              二不得出外随喜。如违者罚。
                              三堂内外不得高声笑语。如违者罚。
                              四凡来挂单。寮元须问有钵否。过堂须用钵。如无。由寮元代向常住借用。若去时。归寮元收回还常住。误者罚。
                              五倚立门外顾视者罚。
                              六吃烟酒者责摈。不整威仪者罚。
                              七睡眠笑谈者罚。不在正念者重罚。
                              八谈笑诸方善知识长短者罚。
                              九机锋转语。前后不明。专以利舌争辩高低者重罚。

                              以上条约。必须谨守。参方上士。各宜珍重。
                              • 谢指正。
                                • 拜读了,虛雲和尚清规戒律太多。不喜欢。
                                  不过莫打机锋转语,谨受教。
                                  • 从自己“喜欢”什么,到“需要”什么,是一部很大的台阶,并不容易跨越啊
                • 对含义进行解说非常容易,但真正理解就很难。五祖让人把慧能的谒擦掉,让大家只学习神秀的谒。这里面有我几十年想不明白的道理。直到最近才懂。五祖弘忍法师真的是佛。
                  • 知易行难,世事本来如此。分享一下你最新感悟的东西。
                    • #4897289@0
                      • 哦,是这个。没错,多数人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方法。天才才能使用天才的模式。
                        • 很多时候,真相往往难以被人接受。一个好的老师,能够使用其它方式来诱惑人们走向真理。比如佛经中“火宅”的故事,也是同样的道理。我太太最近在看 Power of Now,该作者用词非常极端,确有他的道理。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各施各法。有的需当头棒喝,有的则循循善诱,无一定之规成,因势利导。
                            • 大道归一,但修道之法,确实是无一定之规。
                  • 随喜了!
    • Point就在这里。Lord is father and creator, Buddha is only a teacher. Teacher在其教的范畴里正确,Creator在其创造的范畴里正确。万物都是他造的,所以他是高于一切的真理。 我早就说过,佛学只是换了个角度思考问题。其部分观点在一定范畴内是对的,可是不能成为真理。
      • 关键在于信任何宗教是个人的自由。首先无法相互比较谁高谁低。其次信众不应当妄自诋毁对方的教义。从自己的教义中寻求真理,而不是通过辩论对方的错来证明自己的对。
        • 宗教角度,你说得没错,每个人有其自由,爱谁谁。可是真理却有其绝对性。不管你信还是不信,那一个真理总是存在的,总是不容辩驳的。这一点来说,个人没有其自由。
          • 辩皆因不知,知之何须再辩。大道无形,其必存在于天地,不可以人言知之。故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人世而行神语,是为妄。这点几大宗教都明确的指出来。信心只能有一种。但如果偏执,成了所谓的卫道士。则离大道必远矣。
      • 对的不一定是真理,那么错的就更不是真理了吧!
        • 你说的是
      • 佛学不是真理是可以理解的,那是佛理;但圣经是真理吗?
        • 如果《圣经》不能被证伪,那么其中所说的那个神便是真理。
          • 天下的真理可不止一个呀,南无阿弥陀佛!
            • 法无高下,法法平等,南无阿弥陀佛!
              • 这里的法是指理论。每一个理论都有其适用的范畴,超出这个范畴就不成立了。
              • 末学作为佛弟子,只想将自己理解的佛陀教诲来解释一下,我不愿意讨论“佛教”是否是唯一无上“真理”,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知见”有限,没有“无上辨才”,但是我信佛,学佛,不想“妄语”,南无阿弥陀佛!
                • 诚见。
              • 法无需知高下,道不可证长短。以他言正己道,缪一;因彼谬论此真,缪二;以人身争神份,缪三。
          • 圣经里唯有上帝自称为神,耶苏自称是神的兒子,那怎可证明上帝与耶苏的语言是正確的呢?
            • 对于基督徒,不要去和他争辩上帝的真伪;对于佛学者,不要去否认佛陀的大智慧。这是做人基本的尊重。 上士闻道,劝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 没有人生来就是信基督的,也没有人生来就是念佛的。都是从不信到将信将疑再到信。说明没有一个人是生来固执不能接受其它事物的。为什么不能辨呢?真理只会越辩越明。
                • 因为辩的是人,因此有争斗,因此有战争,英法缘何打了百年?宗教裁判所因何而生?十字军为什么要东征?因为是人,才会假神之名,行恶天下。现代基督和基督教的分离运动,我是支持的。
                  • 你说到点子上了。我支持辩论,不支持争斗。我欢迎这里的任何形式的辩论,但如果有人上升到谩骂或人生攻击,那我就撤。
                    • 我没有反对辩论啊。我正在辩。我说的是不信基督的莫和信的人辩,不信佛法莫和居士辩。信佛的和信基督的辩更加的荒谬。
                      • 你快诡辩了。
                        • 说出一个你觉得不同宗教的信徒需要辩论短长的最大的理由?
                          • 宗教有很多,真理只会有一个。如果不是那种只求自己好处的闷骚型的教徒,就应该有责任跟别人分享自己所认识到的真理。
                            • 所有的宗教都是方便大门开着,没有阻拦向道的人。你也没有回答上面的问题。
                              • 什么问题没有回答到?
                                • 说出一个你觉得不同宗教的信徒需要辩论短长的最大的理由?
                                  • 上面的回答你认为不是么?#4897662@0
                                    • 当然不是。因为你辩的是真理何在?而非你所说的相互学习。你想要的是高下,而非相互印证讨教。你所谓的真理之我在正是对方宗教信众不接受的。你哪里回答了那个问题?你觉得的最大理由何在?
                                      • 不是我的中文书写能力出了问题,就是你的中文阅读能力有问题。我觉得我已经很完全地回答了你的问题,就不再重复了。
                                        • 同样的谜执,发生在我们这段辩论间。你坚持你回答了,我认为没有。如何破迷?同样基督徒如果坚持拥有真理,佛徒承认佛陀的真理。如何破迷?既无可破,如何来辩?又凭何而证?
                                          • 你迷我不迷。终于明白为什么了。你潜意识里的认为不同宗教只是几种不同的又都不完善的理论,彼此可以取长补短,也可以各自发展。所以你觉得我没有回答到你想听到的。而我认为不同宗教都是对同一个事实(真理)的不同认识和描述。从真理的角度出发,无论你认为自己是否掌握,
                                            都有必要跟别人交流。如果你掌握了真理,就应该告诉别人,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掌握真理,就应该去把它弄清楚。我上面的回答中,开头就把我的前提说清楚了,“宗教有很多,真理只会有一个。”
                                            • 真理的确只有一个。可是在谁也无法说服谁的前提下。只有信众可以笃信自己掌握的是真理,没有理由去要求其他宗教的信众相信你的真理。你始终未能回答我的两个问题,而你却认为回答了。只能说你念歪了经。
                                              佛家说你这是妄。妄念。你用一个不知道的东西在解释,又无从得证你所言的真实。认定了一个所谓的真理。
                                              基督教世人爱,如果不信基督,耶稣就无法降福给他。只有信神可以得救赎。耶稣没有让人去辩。他说信了,就有福了。
                                              • 咦?一个问号变成两个问题了?我一直在试图回答你#4897644@0提出的题目。另外我也说了,没有人生来就是佛教徒或基督徒的,如果不矛盾的话,既然能够信一样,为什么不能信另一样呢?如果有矛盾,那么至少其中一个不是真理。是的,没有人有理由要求别人相信自己相信的,但同样
                                                我也不觉得有任何理由可以阻止任何不同立场和信仰的人讨论真理问题。
                                                • 世事无常,呵呵
                                                • 还有第三个问题取决于你是否基督徒。
                                                • “真理只有一个”——这话听了太多次了,可就是没听过一个,能说出来这个“真理”是什么的?您能说说这个真理是什么吗?
                                                  • 我不知真理是什么, 但是感觉真理不一定是唯一的
                                                    • 有条件的真理就不算是真理了。
                                                      • 那个唯一的、却说不出来的真理,能算是什么真理? 戏论而已。
                                                        如果在问一句:佛教的“缘起性空”,受什么条件限制?

                                                        自己这点学问,就想出来帮人。发心很好值得鼓励,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多多的充实自己才成啊!——天天娘们唧唧的“大丈夫”,会让小女子见笑的。
                                                        • 海云继梦和上讲《地藏经》的时候,特意提到“不受女身”中的“女”字的意思,绝非现代简单理解的“男女”性别的意思,中国古汉语中“女”还指“没有决断力,病弱,意志薄弱”,所以佛经中绝没有性别歧视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
                                                          • 补充一下,《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中的“天女”,《妙法莲花经》-提摩达多品第十二中的“龙女”,都是令人佩服的“小女子”,“成佛”的路上,男女平等啦,南无阿弥陀佛!
                                                          • 随喜善说。我也听过不同大德类似的开示。 女 nǚ〈形〉:(1) 柔弱 [delicate;weak] 猗彼女桑。——《诗·豳风·七月》 摘自:ZDIC.NET【汉典】
                                                  • 你老人家就算了。我都跟你说过不知道多少遍了。可是你耳背听却是听不见,我爱莫能助啊。
                                                    • 那就请您再说一遍:您那个唯一的真理是什么?
                                                    • 您还在吗?
                                                    • 答不上来了是吧。其实这很正常,实话实说更好。人人都想往真理,不管这真理是一个还是多个,我们都不能用自己的感情去认定、或者否定。应该理智的去观察、思维、实践才行。只喊口号也不是追求真理的正确方法,是吧
                                                      • 我觉得,修炼佛法就是再怎么走火入魔,也不会就炼得没有羞耻二字了吧。哦,对了,你也许会说:什么叫羞耻?得,I 服了 U。你自己跟自己玩吧。
                                                        • 真是惭愧。不知道什么地方让您这么生气。如果仅仅是因为问题太难,咱完全可以再从简单的开始讨论。着急、上火、骂人,肯定更不是追求真理的正确方法滴
                                                          叶公好龙的故事都知道。

                                                          嘴里说是追求真理,可是如果真理真的来到自己面前的时候,要么不认识,要么就是拒之千里。所以说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透过自己的喜好去看世界,一切都是变了形的。
                                                          • 生气?不至于吧。只是觉得你很虚伪。同一个问题回答过你无数遍,而你总是能装出一副天真无辜的样子好像没听到似的,然后一边一边再问,好像别人不能回答你的问题。然后就开始炫耀:瞧,你们都回答不了我的问题,我才是那个知道真理的人。所以呢,对于以前我回答过你的问题,
                                                            我不打算再陪你一遍一遍地重复着玩。你要是觉得我不陪你玩了就是我着急啦,生气啦,上火啦,我只好随你了,那是你的逻辑,你对真理的认识。
                                                            • #4897662@0 这就是您的回答吗。可我的问题是:“您那个唯一的真理是什么?”
                                                              • 不是。翻旧贴去吧。
                                                                • 没时间。不想帖出来也就算了。也没指望您那个“唯一的真理”会有什么可取之处。
                                                                  • 呵呵,知道你会这么说。“智慧存在聪明人心中;愚昧人心里所存的,显而易见。”
                                                                    • 咋感觉着就像是,小朋友做迷藏呀!我这样说吧:您如果对您那个“唯一的真理”(真有的话)有信心、不怕别人辨析的话,就拿出来秀秀。我不相信造物主,是您老人家造的。不然的话,自己藏在家里,自娱自乐,只要你高兴,也没人有意见。
                            • 举个世俗的例子,有很多家武馆,各自授徒。不时的大家切磋一下相互交流印证。但是如果有人是来砸馆子,那老师带着弟子和来人对抗也是必然的事情。
                            • 说到分享,湛山精舍欢迎各界人士前来参访,并特别设有专人接待,介绍佛陀的一生,佛像及僧人的生活等等。详情请洽询专线 (416) 449-3148善品师;或大殿接待处 (905) 886-1522
                              • 据我所知,湛山的师父中至少两位与其他宗教的渊源极深,一定有很多感想可以和这位朋友分享,南无阿弥陀佛!
                        • 第二个问题,佛教和基督教如何辩,如何分短长?
                          • 咳,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医和西医吧,都能治病,都有治不了的病,一个老中医会开药方会扎针灸,一个好西医会开刀,如果病人只说自己的“肾”有毛病,怎么治呀,中西医对“肾”的定义都不同,怎么比较老中医和好西医的水平呢?
                            • 辩论者对辨题的内外涵一定要定义一致,否则各说各的,谁也说服不了谁,妄造“口业”。世界是多样的,也是圆融的,太阳系中是只有一个太阳是“恒星”,银河系中呢,整个宇宙只有这一颗“恒星”么?南无阿弥陀佛!
                              • 个人认为上面提到的那种辩就是口业,在基督信仰中也是没有信心的表现。
                            • 不当的比喻,灵魂的事情,谁来仲裁?你我?难道要神和佛陀摆个擂台?人就是人,不可狂妄过人的极限。在人世间,人或许可以比较高下。在信仰上人如何来比?
                              • 对,“人世间”的中西医都无法分出高下,更别说其他了,南无阿弥陀佛!
                                • 人间的中西医还是证明了高下的。这个逻辑好比,我做的饭没有我不能做的一样,我说的话没有我不能说。因为人有,自然就有了辩证的基础。
                • 对真理辩论是可以点醒人的思考,无论是否可以達到结论,仍然有辩论的价值,只是这几千年来的辨证法仍然一样,希望有人用更有效果的策略!
            • 证伪比证明要容易得多。只要你能把《圣经》里的一处证伪,就能证伪整本《圣经》,那么上帝和耶稣的话你也就可以不去理会了。可惜当初犹太人和罗马人几番会审,也没查出一样耶稣不对的地方。
              • 我说你不是基督徒,我正确吗?
                • 你是想证伪我还是想叫我证明你?
                  • 别紧张,如实说就好了。
    • 更有趣的是:就像一个人,左手拿着中国的月饼想,听说很甜,吃了会长胖;右手拿着**派,心想,这个比较酸,会对胃酸有不好的影响;又想月饼里的果仁很好、派里面的水果很好、、、、、、就是不拿来充饥,最后饿晕了。
      • 现代人会直接选择吃口月饼,再来口派,酸酸甜甜就是我
        • 你有两只脚,就能脚踩两只船吗?船一开,可就不是什么好玩的了。
    • 刚刚看到一篇好文,转在这里,正好与楼主开的话题相应。http://qun.51.com/qiouobo/topic.php?pid=7746 《放下修行中的虚荣》
      • 放下修行的时间,时间的长短不代表一个人的智慧;放下自以为是的修行经验之谈,成就佛道的方法如恒河沙子的数目一样多,谁说别人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呢?走同样的路,因路人不同,感受也不会一样。不要急於去否定别人┅┅
        • 放下别人与自己观点不同时的“心中妄念”,一个不能接受客观现实的人,不能正视别人的反对见解,就是作茧自缚的人,永远跨越不了“我”的屏障!放下指导,帮助别人的念头,别人若因自己的话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
          • 放下自己做的种种功德和好事,一切都是过去,今天的善良,不代表明天的善良。放下想让别人认可自己的心,心若为外物所牵,心就有恐怖有担忧。劝自己不要老想做最好的,凡事尽心努力过,无可怨无可悔;言语真诚随自然。
            • 放下,才有广阔的胸怀去容纳好和不好的;放下,才有清醒的大脑保持平静的心态;放下,才没有我慢心的生起。南无阿弥陀佛!
              • 等到全部放下,肉体也放入土中,冥冥之中才开始感觉到所有活着时的修行,信仰只是心安而已,自己也不知道有无灵魂,就是有,也不知它往那里走或随肉体消失不复返。
              • 你放下了么?
                • 放下,是有过程的。没有谁一下子就能全部放下,也没有人要求我们这样做。也正是因为这样,学佛、修佛,是长远的事业,是真正大丈夫才能承担的事业。像我这样光炼嘴,是不够的。
                  • 大丈夫的事,那你小女子凑什么热闹呀?
                    • 小女子比大丈夫更懂真理?
                      • 妙慧童女以12岁女身而证得法身,色身不过是“皮相”而已,要看内涵,南无阿弥陀佛!
                        • 说明不是一个需要很长远的事业,也不是只有真正大丈夫才能承担的事业啦?
                          • 对已经“明心见性”的等觉菩萨,当然容易,可是对一个又一个“贪、嗔、痴、慢、疑”的所谓“大丈夫”成佛的路会很长,但是真正的“修佛”的“大丈夫”、“女丈夫”是可以看到自身的缺点,并且坚定的“苦修”,“佛道无上誓愿成”,南无阿弥陀佛!
                    • “小女子敢于承当大丈夫的事业”——这对您一定很新奇吧。可以理解。重要的是:抱持开放的头脑,了解得越多了,新奇的事情也就越少了。加油吧!一起
        • 放下我执。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不因人言而辙,法不因人言而废。真理岂会因为我等的辩论而改变?人若掌握真理,那就不是人了。所有的辩论出自自迷,所有的执著皆是自妄。放下我执,自然精进。
            • 说的容易!你能放下我执而接受你尚不知的假设吗?
              • 不能,一定是先有求知的欲望才会有行动。一念生,万念起,大千世界在佛教理论中就是这样构成的。
                • 一念(假设)生,万念(假动作)起,这就是人人无法逃避的假象,这种问题再过一亿年仍会如此。
                  • 相信是这样。人能做的就是唯一心。如果你的行只因你一念,已经是大智慧:叫做不忘根本。
                    • 那么这一念是如何生的? 是由另一念起的吗?
                      • 是。所以佛陀认为因果相续。因由果生,果由因起。
                        道教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那不忘根本的根本是哪一念?
                          • 还本归源。弗洛伊德也做过本我、自我、超我的论述。人们都觉得人活于世,不得自在。其实多数是受困于心。沉浮于世事而不得知。记得网上有过人生最该做的50件快乐的事情,找到真我。做人行事唯一念即可。
                            临济祖师说:“一念清净心光即法身佛,一念无分别心光即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心光即化身佛。法报化三身,本性全具,不用向外别求。
                            • 真我怎么找到?又怎么辨明是真我?
                          • 我的问题与你的想法略似,佛,道教的经典较易玩文字遊戏,如果不以日常生活的文字来阐述,很容易陷入那些迷惑的文字里。
                            • 是的,很多东西离大道流于形。玩深奥脱离实际。乃至现实今日,以妄言欺人。满天飞的概念未必是真的。无人识得的未必不是真理。我们没有能力识别真理,但是可以学习。
                          • 随喜赞叹!问的好,问的妙。佛说的第一念到底是那一念呢?http://baike.baidu.com/view/39534.htm ,请看“五蕴”的解释。南无阿弥陀佛!
                            • 这些解释不是简单的文字和名词的堆砌,佛子的禅定中就是练习逆着意识流而上,由自己的“疑情”追根溯源,这需要很深的禅定的功夫,真正的“八风吹不动”才行。
                              • 否则内外一小“过境”,自己的“心”就随着变化,是根本守不住这“第一念”,这才是“戒定”而生成的“慧”,绝不是我们从文字般若中简单理解的“慧”,这才是考验真功夫的时刻。南无阿弥陀佛!
                              • 个人体验这是可行的法门,戒定可以做的不错,只是暂时无法破我执。
                                • 对极,“戒”“定”均是“助行”,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助行,没有坚实的“戒定”基础,《楞严经》中讲的五十“阴魔”都看不出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不了那些“相”,就不是真正的“慧”,也就无法“明心见性”。南无阿弥陀佛!
                              • 这个...这个....?! 请问“逆着意识流而上”是什么意思? “由自己的“疑情”追根溯源”如何解释?
                                • 我试着举个例子,如果不合适请各位大德补充。常规的"今天午饭不好吃"->"明天换一家吃吃看"。逆流"今天午饭不好吃"->'为什么觉得不好吃?"(识)->"太咸了"(舌根与六尘作用)。当然真正的参禅可不能参“午饭好吃否”,那是“散乱心”在打“妄想”。南无阿弥陀佛!
                                  • 末学“知见”有限,如果对“禅宗”敢兴趣,这里有许多佛教丛林,最好亲自问问师父的解释,因为语言有偏差,因该参照真正有“禅定”功夫的前辈的解释,南无阿弥陀佛!
                                    • 我的理解参禅就是找出“真疑”。达摩说:屏息诸缘,一念不生。法门很多,我喜欢一种感动,落叶了,叶子飘过窗外。心很自在。发现原来落叶是这样的。看见了节气,了悟片刻人生。 不行,功力不够。只能差不多样子。
                                    • 如果你说的是禅宗的“疑情”,跟我理解的有很大出入! 如果你说的是止观的“观”,观察缘起,
                                      【顺逆观察十二缘起】大毗婆沙论二十三卷十五页云: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我昔持草诣菩提树,到已、敷设,结跏趺坐,顺逆观察十二缘起。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老死缘愁悲苦忧恼。问:云何菩萨顺逆观察十二缘起耶?答:若以因推果,名顺观察。若以果推因,名逆观察。复次若从细入粗,名顺观察。若从粗入细,名逆观察。如粗细;如是可见、不可见,现见、非现见,显了、非显了,应知亦尔。复次若因近观远,名顺观察。若因远观近,名逆观察。如近远;如是在此、在彼,现前、不现前,此众同分、彼众同分,应知亦尔。【《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末学知见极有限,所以不敢乱说,只能尽量引用辞典或者法师的说法。
                                      • 大德水平果然是高,我现在的确只是在“止观”阶段,观“苦空无常”,还没有起“疑情”,佩服佩服,这也表明修行深的可以看到修行浅的水平,又一次证明佛言不虚。南无阿弥陀佛!
                                        • 我不是大德!!! 请不要这样称呼我, 感激不尽! 每次看到了都要澄清一番, 挺费力的. 我修行肤浅, 还在闻思阶段。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 末学唐突了,“师兄”是佛子间常用的称呼,在这个开放性的论坛里,又不太合适,南无阿弥陀佛!
                            • 看解释似乎第一念就是无念, 有了念就是有了分别。但是人会有千千万万念,如何来区分不忘那一念呢?
                              • 不知道,没做到过。人说心有杂念,如何摈弃杂念?各有各法。佛经中的念非彼念。但是我认为跟脚是类似的。比如说正念,何谓执正念。
                              • 人的千万“念”,已经是六识的感受了,佛子要时时督摄自己的“六根”,这是“六根”与“六尘”接触,产生了“六识”,从而作出应对反应,是“行”。“受想行识”不断的循环,要想了生死,就是要跳出这种循环。
                                • 这才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时,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时时“观照”“我心”,(我还在勤拂拭的阶段,惭愧!)我等佛子只要“实修”就能证悟。南无阿弥陀佛!
                          • 宗教的发展都符合“一念生”。佛教源于佛陀的话,佛陀只有一句话,而佛教却有万千简释。,有了大小乘,有了密宗(佛陀甚至明示任何咒法均为外道)。
                            道教源于道德经,但是各门各派林立,各修各法。
                            基督教源于圣经。却不承认犹太教的圣经起源。三大支派各表一词。
                            伊斯兰教有逊尼和加耶两派。
                            但是一样的是。这一是恒定不变的。无论后世之人可以堆砌多少托词,无法否定其一。
                      • 说易行难。基本上能够唯一念的人都有大成就。
                        • 是不是就跟坚持就是胜利类似的道理。 那么大成就又是什么呢? 在每个人心中的定义恐怕都不相同。
                          • 佛法,佛法。是法,以法方能入道。在中国无论道家佛家都认为道之所在,玄之又玄。道一直在那里,我们无论想不想去接触,其实我们更本不可能真的明道。但是我们的所行,宇宙万物的规律都是合乎道的。
                            也有自然教派的人认为自然就是道。我想所有人都是一知半解的理解道,不经意的暗合道的规律。甚至我在一些基督教的布道会上也听过有人叫道和神并论(远志明写过《老子与圣经》,虽然他不明白道的意思,但是同样有他的个人理解。)佛家对道家的理论就更加有趣了,千年来彼此指责对方抄袭己方的思想,时至今日,彼此的经渭也混淆了。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大成本就是天地万物万事。根本和人心的定义无关,人心的定义佛教认为是我执。
                            • 但是放下我执, 就没有分别了。
                              • 中国传统有见山见水的境界。听上去很玄,其实蛮真实。庖丁解牛,在庖丁眼里的牛或许真的不同于我们所见之牛。其中的意味,我们生活中都有过感悟的。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是山;一和三是有差别的。破除我执也是这样,可以体会到的,我没有破执。
                                • 是啊, 那么破执本身就是一种执, 如果一和三看到的都只是山而已, 为什么要破执呢?
                                  • 没错。破执本身就是执。但它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比如上面的念,佛家认为最后归于寂灭,是空(不是我们理解的空)。但是如果你这样去修炼,除非你有大智慧,否则很难寸进的。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山不是三山,因为你进了一步。
                                    如果一个人破我执就是为了破我执。那就是着相了。---痴
                                    • 如果一个人破我执不是为了破我执, 那他是为了什么呢?
                                      • 是法。现阶段你理解为法门,方法比较合理。或者说我认为它是道德经中的德。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如是观就是1山3山的区别,也是破我执的必要。看见什么就是什么,领悟什么就是什么。却不要执著于所见所思。
                                        这是违背佛学法门的解释,不过我不是佛教信众。没有条条框框。
                                        • 那么我理解的破执就不是真正的破执, 破执只是相当于使自己的执等于法,而不是真正无执?
                                          • 你为什么破执?你为什么想学佛法?你想知道什么?有想达到哪里?问自己这些问题。你就应该明白破执不是目的。个人的领悟力是不同的。如果告诉我一个人通过破执而大悟,同样我也相信。但是他能未必我能。我也许破妄了,回到了1山。
                                            破执就是破执。没有真正的或不是真正的之分。怎么说呢?比如一个人说谎,然后他解释说我不是想说谎。我其实是怎么怎么。他还是说谎了。但是他也许不是本意说谎。或者另一个角度说这不是谎,是某种意义上的真实。(自己都觉得挺乱的,基本是这个意思。)
                                            破执不是为了无执,这是个过程。人说有爱妻子,我问何以证明?那么爱妻子要证明吗?是否非要经过千辛万苦,千灾百难,才能最后证明他是爱妻子的。还是说没有任何证明,他就是爱妻子的,或是不爱。破执的结果在我看,爱就是爱,没有真爱,假爱。我要寻出的就是这个爱的真实。
                                            • 那么你认为破执之后便没有执了吗?
                                              • 当然不是。所以才有勤拂拭之语。这也是执。也许成佛就无执了,非我等凡夫俗子可见识。中国人说夏虫不可语冰。我们是人,就会有执。一个事情发生,会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行为,纷纷扰扰,永无止尽。
                                                一般的百姓看到的社会现实和手握重权的人是不同的。社会底层的人看到的世界和享受生活的中产也是不同的。社会变了吗?难道当小民成了中产再到元首,观感在变,立场在变。也许世界还是那个世界。
                                              • 这里还有个问题,我不是佛家弟子。所以我的解释和佛学有出入。我执(梵语atma-graha),众生所以会轮回生死,就是有我执,因我执致使不得证菩提,华严经云:“诸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性。”所以破了我执,达成大圆满,即可脱离生死。成佛入道。
                                                而我是从哲学的角度入手,因此我认为这种破我执是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 我不奢望去理解生死, 我只是试图去理解我自己的行为。
                                                  • 我也是。
                                                  • 能不能说说,自己什么样的行为不被自己理解,看我能不能帮上什么忙?
                                                    • 不说我, 先说你。 你回这个帖子的这个行为怎么解释?
                                                      • 因缘和合嘛!看到你的帖子,感觉着有些共同语言,所以才发问。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解释,再往深处挖掘,还应该有些其他原因吧。
                                      • 这也是许多佛门大师们告诫弟子的,“学佛就怕贪”,一个“贪”字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为了”破“我执”而“破我执”的现象了,对我等“凡夫”来说,实修过程很难掌握这个“度”,这也是我劝大家,找到“善知识”,不要“盲修瞎练”,很危险的,南无阿弥陀佛!
                                        • 我觉得“为了”破“我执”而“破我执”的现象不一定是因为“贪”, 也可能是因为迷失, 或者可以说是你说的不忘根本的根本。
                                        • 因为佛子在“实修”过程,自然要有疑问,有迷茫,有沮丧,有懈怠,有狂妄,有偏执,“习气”难改,“利根利器”如“六祖”大师,还需要五祖为其“开示”否则,末学“鲁钝”,有“逾越”之处,请各位谅解,南无阿弥陀佛!
                                          • 末学也接触过有的人佛学造诣相当高,承认自己信佛,就是没有“皈依”,就是所谓的“入教”,这种情况的人很多,因为大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另自己信服的“师父”的,尤其是已经研究“佛学”很久的人,可能知道的更多。
                                            • 末学建议,如果有这种情况的人,首先是信佛,但是暂时没有因缘找到“师父”的,可以“自皈依”,求佛菩萨加持,早日找到自己的“善知识”,这个很灵验的,末学自己身有体会,冥冥中就有机会,我是佛弟子,不敢“妄语”,南无阿弥陀佛!
                                              • 或许佛缘未到,或许各有各法。天下无一定之“法”。
                                            • 或许和第一念有关, 没有找到另自己信服的“师父”, 就是没有使自己信服。没有说服自己去做这件事, 或者说不知道做这件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 对呀,这就是没有确认自己是否“信佛”,如何“信”,怎样“信”都是后话,不过能研读那么多佛经,也是很了不起的,有大“慧根”,要知道,有很多确认自己"信"佛的人都做不到呢,南无阿弥陀佛!
                                            • 修佛修心,即便没有佛果又如何?地藏王菩萨不空地狱誓不成佛乃大智慧。成佛是本吗?
                                              • 地藏菩萨以救地狱众生为己任,作为自己成佛的“助行”,而不是不想成佛,而停在菩萨的果位。曾经有师父让弟子参“地藏菩萨到底能不能成佛?”象文殊、普贤、观音都是古佛再来,以菩萨相来度化娑婆世界的有情的。南无阿弥陀佛!
                                                • 我想表达的是唯有心是本,不是他想不想成佛。其宏愿大。
                                            • 印光大师开示:所谓归依者,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不是归依个人,例如今日各位来归我,“我”不过代表三宝,授证三归,也就是授皈依师,并非归依我一个人(不是拜一个师父)。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印光大师开示法语《三皈》

                                                皈即三皈依。皈即“皈依”,也作“归依”。皈字是“白”与“反”二字组成。取反染成净的意思。
                                                皈依三宝,即: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

                                                所谓三宝,有自性三宝及住持三宝二种。佛是觉悟的意思。所谓自性佛,是指自心本具离念灵知的真如佛性。法是指法轨和模范。所谓自性法,是指自心本具的道德仁义等懿范。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自性僧,是指自心本具的清净无染的净行。这是自性三宝。所谓住持三宝。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佛宝,佛灭度后,所有泥金合土、木雕、彩印的佛像,都应恭敬如佛。佛所说离欲清净诸法,凡三藏十二部诸经典,都是法宝,出家受具足戒,修持净行,都是僧宝。“归”是归投的意思。如水归海,如客归家。“依”是依托的意思,如子依母,如渡依舟,人在生死大海中,若不依归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就无法出此大苦。若肯发志诚恳切心,归依三宝,如法修行,就可出生死苦海,了生脱死。譬如我们失足堕海,狂涛汹涌,有灭顶之忧。在这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忽有船来,即便趋登。这就是归投的意义。由于了解自性三宝,从此克己修身,战兢惕厉。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便可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即生成办道业,永脱生死轮回。譬如遇险登船,安坐到岸。过去的凶险已脱,现在得重庆更生,无限利益,由此而得。这就是依托的意义。世事纷扰,烦恼万端,处此生死大海,众生当都以三宝为船。既得归依,鼓棹扬帆,不懈不退,自能径登彼岸,永臻安乐。
                                                既归依佛,当以佛为师,自今开始,直至命终,虔诚敬礼,一息不容稍懈,再不可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归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可再归依外道典籍。既归依僧,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可再归依外道徒众。如果既归依三宝,而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则虽日常念佛修持,也难得真实利益。因邪正不分,决无了生死的希望。愿大家引起警惕。
                                                另外,要知道所谓归依者,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不是归依个人,例如今日各位来归我,“我”不过代表三宝,授证三归,也就是授皈依师,并非归依我一个人(不是拜一个师父)。每见僧俗有误解归依意义的,在家人则说“我归依某法师”,出家人则说“某人是我归依弟子”。这是遗大取小,废公为私,可悲可叹,因此顺便说明,免再贻误,望大家注意。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济群法师)认识三宝:每个人的生命内在,本具备三宝的一切品质。换言之,在心灵的某个层面,我们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皈依的根本,正是通过修学佛法开启这一宝藏。因此,必须认识到三宝具备的内涵。唯有对其种种特征了然于胸,才能准确无误地于自身进行挖掘。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皈依修学手册(济群法师)

                                              三、认识三宝
                                                
                                                每个人的生命内在,本具备三宝的一切品质。换言之,在心灵的某个层面,我们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皈依的根本,正是通过修学佛法开启这一宝藏。因此,必须认识到三宝具备的内涵。唯有对其种种特征了然于胸,才能准确无误地于自身进行挖掘。

                                              一、何为三宝

                                                首先,应了解三宝的名称。佛,梵语为布达,乃觉悟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法,梵语为达玛,包括佛陀所证之法及所说之法;僧,梵语僧伽,为献身于佛法的实践及弘扬者,包括声闻、缘觉、菩萨。宣称三皈,梵音为“南无布达耶,南无达玛耶,南无僧伽耶”,汉译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其次,应了解三宝的内涵。佛陀为觉者,故成佛乃智慧的圆满成就。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至高无上、彻底圆满的觉悟。佛陀的十大名号之一的“正遍知”,便显示了其觉性所蕴涵的遍知功用。

                                                生命本具自觉的力量。这种自觉,是相对于不觉而言。凡夫的不觉,源自无始无明,所以才有执著和烦恼,才有轮回和生死。一旦开发出生命中的自觉力量,就能超越无明长夜。须知,觉悟和解脱是一体的。自觉的当下,便具解脱能力。故解脱并非遥不可及,更不必等到死后,因为它是生命本自具足的。只待我们开发这一能力并安住其中,当下就能冲破藩篱而得大自在。佛陀,正是因为体证到这种能力而圆成佛道。

                                                在佛陀成就的断德、智德和悲德中,核心力量都不曾离开这种“觉”。佛陀,意为觉者,故觉悟是佛陀圆满人格的核心作用。其中,智德是觉悟的体现,亦为契入空性的妙用。断德也因觉悟而有,因觉悟能化解烦恼习气。悲德同样未离觉悟作用,在究竟意义上,悲智是不二的。佛陀成就无限慈悲,故应化于世,演说种种法要,度化一切众生,而有佛法在世间的流传。

                                                诸佛世尊遍于十方世界,而与我们娑婆世界最有缘的,便是释迦牟尼佛,故名“本师释迦牟尼佛”。论及三宝,虽是以释迦佛为主,但必须了解,佛泛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是空间概念,包括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及上、下;三世则是时间概念,包括过去、现在及未来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我们皈依的对象。

                                                法,即佛陀演说的教法,其概念非常宽泛,世间所有皆可以称之为法,无一不在法的范畴内。这里所说的,特指佛陀演说的觉悟教法。对于佛法,我们需从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从能诠的言教。诠为诠显经典之文句,以能显义理,故名能诠,主要表现为三藏十二部典籍。三藏分别是经、律、论三藏。经藏,梵音修多罗藏,藏有蕴涵之义,贯穿佛法不令散失。律藏,梵音毗柰耶藏,灭诸过失,止恶修善,调伏诸根,如法律般断决罪之轻重,是佛弟子的行为准则。论藏,梵音阿毗达磨藏,抉择辨别一切法义,以无漏智慧对观四谛诸法之理,为各大菩萨及历代祖师对佛法的领悟和诠释。十二部则指一切经教的内容分类,分别是长行、重颂、孤起、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议、无问自说、方广和授记。

                                                二是从所诠的义理,包括教法及证法两大部分。教法包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无常、苦、空、无我、二谛、三性、缘起性空等一切无漏善法,教化众生破除无明烦恼业障。证法则是引导我们走向解脱的修行法门,如戒定慧、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等。换言之,佛法修行包含理论和行持两大部分,教法偏重理论,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真相;而证法偏重行持,即调整心行之术,帮助我们改善生命现状,证得诸法实相,成就佛菩萨那样的良好品质。佛经中,将我们本具的内在品质喻为贫女宝藏,守着宝藏却无法开发,只能乞讨为生。其实,我们的现状就是如此,虽具如来智慧德相,依然流转生死,不得自在。修学佛法,不仅要通过教法勘查自身宝藏,更要学习开发宝藏的具体方法。

                                                僧伽,是和合之义,故一人不能称僧,须四人以上方可。就象一棵树不可称林,须成片方成为林。僧团,是清净和合的团体。佛法在世间的流传,便依靠这一团体荷担。故僧伽是佛陀的追随者,正法的住持者,修行的实践者,同时也是众生的指导者。尽管佛陀已经入灭,但有如法清净的僧团,佛法仍能灯灯相续,代代传承两千多年。

                                                僧伽有贤圣僧和凡夫僧之分。贤圣僧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十地菩萨、四果四向等,其中又有声闻僧和菩萨僧之分,声闻所有圣果及一切未成佛之菩萨皆属于僧的范畴,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等。凡夫僧则包括一切出家现僧相而尚未证果、见道者。

                                                那么,为何将佛、法、僧称之为“宝”呢?《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特别就这一问题作了说明:三宝所以为“宝”,具有六层意思。

                                                一为稀有难得。在这个世间,真正能开启这一宝藏者寥寥无几。尽管人人皆具三宝品质,却深藏不露,虽有若无,无法对生命改善起任何作用。

                                                二为清净。三宝品质乃远离一切的无垢法。三宝有形式和实质的区别,《宝性论》所指为后者,即三宝内在的觉悟、解脱等品质,是无垢、无漏的。

                                                三为势力。三宝具有强大力量,可化解一切烦恼、执著。当生命内在的三宝品质发生作用时,困扰当下瓦解,就象雪花落入火炉,立刻消融得无影无踪。

                                                四为庄严。一者,三宝能净化心灵烦恼。世间垢净是随人心垢净而显现,因为内心充满烦恼,故世界就成了五浊恶世。因而,净化世间不仅要清理环境,更要依三宝力量净化内心。再者,三宝品质蕴涵无尽功德,十方诸佛国土的清净庄严,正是依佛菩萨的清净心而显现。

                                                五为最胜。包括两方面:其一,三宝品质极为殊胜,清净无漏;其二,拥有化解一切烦恼的能力。

                                                六为不变。在有为、有漏的世间,充满着变化和不稳定。返观内心,所呈现的也无非是散乱的想法和情绪。因而,生命只是混乱不安、漂泊无定的综合体。但在多变的层面下,心还具有不变的层面,那正是内在的三宝品质,遍知一切、悲愿无尽。

                                                因为具备这六重内涵,故称之为“宝”。形式上的三宝,如佛像、经书、僧团,甚至包括如来的色身等等,虽也都是“宝”,终究还不圆满,不是究竟意义上的“宝”。

                                                我们皈依三宝,必须了解其殊胜处究竟何在,如是,才能对三宝生起决定信心。而这种信,正是成功之钥。若不能生起决定信解,我们的心将徘徊于凡夫心中,挣扎于各种想法和情绪中。学佛,自然难有预期进展。

                                              二、三宝的种类

                                                通常所说的三宝,多指住持三宝。所谓住持,即传承并弘扬佛法,使其在世间薪火相传。其中,以佛像为佛宝,经书为法宝,现前僧团为僧宝。佛陀灭度之后,佛法主要依住持三宝得以流传。须知,住持三宝虽不是究竟意义上的三宝,但若没有他们“焰续佛灯明,住持正法城”,众生便无缘听闻佛法,踏上修行之路。所以,住持三宝乃佛法流传的重要载体。

                                                其次为化相三宝,即三宝在世间的化现。其中,以应化于世、八相成道的释迦牟尼佛为佛宝;以佛陀四十九年宣说的四谛、十二因缘等义理为法宝;以佛陀在世间度化的僧伽为僧宝。化相三宝体现了佛陀教化众生的相状,代表着三宝在世间的出现,标志着佛法在娑婆世界的发源。我们今天能够修学佛法,便渊源于化相三宝。

                                                第三为理体三宝,即究竟意义上的三宝。其中,佛是觉悟,其品质为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法是空性,一切经教和修行法门最终是为了帮助我们证悟空性,故法的究竟处为空性而非经教。僧是指贤圣僧的品质,即无漏智慧和解脱。理体三宝乃三宝所以为“宝”的真正原因。

                                                第四为一体三宝。三宝虽然内容有三,但就本质而言却是一体的。佛的实质是觉性,法的实质是空性,僧的实质是和谐。所谓和谐,在事相上指六和,在理体上指生命内在本具的高度和谐,即觉性与空性不二。就不同侧重而言,三宝虽有觉性、慈悲、空性、解脱等区别,但这些要素原是不二的,所谓明空不二、空悲不二、觉性与解性不二。从究竟意义上而言,没有离开觉性的空性,也没有离开觉性的慈悲,更没有离开觉性的解脱。之所以分开说明,只因这些品质须在修行过程中分别培养。如成就慈悲便须发菩提心,否则,即使见性也难以圆证空性,不能成就大悲,如声闻也证得空性,却灰身泯智,趣向寂灭。

                                                第五为自性三宝。从实质上,自性三宝与理体三宝、一体三宝是无别的。所不同的,是就凡夫众生而言。认识到在生命某个层面具有佛菩萨那样的品质,无疑会给众生在修行上提供极大信心。关于自性三宝的内容,正如《六祖坛经》所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可见,一切众生无不具备自性三宝,只待开发显现。

                                              三、内在三宝与外在三宝

                                                虽然三宝有住持三宝、化相三宝、理体三宝、一体三宝和自性三宝的分别,但这些分别是为了帮助我们从不同层面深入认识三宝,不可将其割裂开来,亦不可稍有偏废。

                                                通常,学佛者往往偏于住持三宝,执著佛像、经书和现前僧团的师父,反而忘却了,皈依住持三宝是为了通达理体三宝、自性三宝。若仅仅停留于住持三宝,这种皈依必是流于表面的,不得真实力用。而某些“禅宗行者”则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为“自己本来是佛,何必听闻经教,皈依外在三宝”?须知,自性三宝虽存在于生命的某个层面,但要通过相应的修学实践才能认识这一层面。就象深埋地底的矿藏,不经过勘测和挖掘,将一如既往地长眠地层深处,乃至亿万年,不能发挥丝毫作用。因此,必须皈依住持三宝,通过闻、思、修开发内在的自性三宝。

                                                其实,生命内在的三宝与外在三宝本是一体的,只因我法二执将其分开。无论是排斥外在三宝,还是执著外在三宝,都将成为开发内在三宝的障碍。一旦破除我法二执,便不存在内外之别了。

                                                修行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三宝的认识有多深。有一分认识,修行便只有一分成就;有十分认识,修行才会有圆满成就。就象开采矿藏,若只勘测到局部内容,即使将此局部完全开发出来,终归是有限的。唯有深入发现全部宝藏的所在,才能完整地开发它、使用它而无一遗漏。更重要的是,这一宝藏不仅能利益我们自己,还能利益千千万万的众生,为世间带来光明。所以,真切认识三宝内涵,是修习皈依的重要前提。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我们看到的大地是平的,所以我们想大地是平的。于是我们又看,发现大地的远处看不见了,即使站上高山,所见也有限,因此我们有人提出了疑问。现在我们知道大地是地球,我们只是站在其中的一小块上。我们每个阶段认识的都是大地。
                                    这就是为什么要破。因为至今我不知道大地是不是真的是球形的。
            • 辩是破迷的途径,如果迷破了,自然不辩。但是不要做无益之辩,反而增加了我执。虚怀若谷。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为天下正。
              • 在未能破执之前, 是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是执?
                • 不是。有可能你手握着部分的真理;有可能你拿着正确的东西不自知,又被外物所干扰,认知为错;有可能你一直坚持着正确的东西;有可能你一直坚持着错误。
                  人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句话本身也是部分的正确。大千世界,同样可以发生多数人正确的可能,我用了正确一词。因为真理,是没有“人”能够把握的东西。为什么这个世界上那么多假正义之名,假真理之名的事情,他们有的是骗子,有的不是,人们有的真信,有的假信。
                  之所以执迷,因为不能明心见性。见真佛而不拜,西游记里就有小雷音寺的故事。我们何尝不是艰难的犯着我执的错?
                  • 在你说正确或者错误的时候, 你就犯着我执。 正如你所说, 是就是是, 非就是非, 没有正确与错误, 所以在你想破执之前, 就要推翻无论自己认为是正确或错误的观念, 也就是说在破执之前,所有的观点都是执。
                    • 没错。
                      • 它也是执,不知道这个解释,是否可以帮助理解。
                • 【二执】一般指我执与法执,又作我法二执、生法二执。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佛教基本知识》正果法师:蕴处界三科

                  (八)二执:二执就是我执和法执。

                    于诸我执,略有二种:(1)俱生我执,(2)分别我执:

                    (1)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虚妄分别重习内因力故,恒与有情身心俱时而生,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转起,故名俱生。这有两种:[1]常相续。在第七识中,缘第八识见分为本质。生起自心影相执为实我。[2]有间断。在第六识中,缘第八识所变五取蕴相为本质,或总缘虑,或别缘虑,生起自心影相,执为实我。这两种我执,无始串习,体相微隐,细故难断,见道以后的修道位中,数数不断地修习胜生空观,才能除灭。
                    (2)分别我执:内缘必借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是与身恒常俱时而有,要借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才能现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这也有两种:[1]缘邪教所说蕴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就是‘即蕴计我’二十句等。[2]缘邪教所说我相,以名教为本质,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就是离蕴计我的诸执。这两种我执,望俱生我执来说,行相粗猛,粗故易断,最初真见道时,观一切生空真如,即能除灭。

                    于诸法执,略有二种:(1)俱生、(2)分别:

                    (1)俱生法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持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这亦有两种:[1]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法。[2]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蕴处界相,或总缘或别缘,起自心相,执为实法。此二法执,细故难断,见道以后的十地位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才能除灭。
                    (2)分别法执:内缘必借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才能现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这亦有两种:[1]缘邪教所说蕴处界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2]缘邪教所说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此二法执,粗故易断,人初地时,观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灭。

                  【二执】
                    ﹝出金光明经文句记﹞
                    [一、人执],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计我为人,妄生执着,是名人执。(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法执],谓众生不了五阴等法,从因缘生,如幻如化,计为我身,妄生执着,是名法执。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二执】一般指我执与法执,又作我法二执、生法二执。小乘说一切有部等主张法体实有,故仅揭出“我执”之说;大乘则观诸法皆空,故对主张法为实有者,称为“法执”,而说我、法二执。法执乃于如幻假有之法生起实有之妄执,其体较宽,为独一而起;我执则迷于法之用,故其体较狭,而必与法执并起。成唯识论卷一曰:“由执我法,二障俱生。”此二执皆以萨迦耶见为体,由于力用不同而有二障之别,即以执我称为烦恼障,执法称为所知障。为断伏烦恼、所知二障,而说二空、二空智;二障断尽,即证得大涅槃与大菩提。【《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我觉得太深刻了,不利于理解。如果能够用解释的话,也许你的效果会更好。:)
                    • 谢谢!【二执】就是我执和法执,每种又有二种差别: 我执略有二种:(1)俱生我执,(2)分别我执。 法执略有二种:(1)俱生法执、(2)分别法执。 俱生:生生世世与生俱起的,难以断除。 分别:本来没有,只是“学坏”了,容易除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