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本是回鹦鹉师兄贴, 敲了半天,结果回不了贴了! 都敲了,还是发出来,和上面的也有关。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念起觉迟的问题,后跟什么动作,是关键。 觉,是什么样的心行或动作, 极为微妙。 实际上那两句话,应该强调为念起不怕,继续不怕, 主动起念不怕, 觉,不耽误日常思维, 这样的觉才能应付日常, 这对多数人需要某种禅法训练才行,比较死板的方式是先直接修至四禅, 这对谁来说都受制太多了。 变通的禅法也有,但这类禅法,能不能用, 取决于见上到位不到位, 为了见到为,需要一定时期的禅修(即使不到四禅), 见即使到位了, 也还要再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保任。

对应地,”觉“而阻断念头,用在日常里, 用是能用也应该多用,但应付不了日常生活。 以戒为师, 绝对没错, 但不是描述这种见和修的最佳方式, 因为没谁将”戒“上升到那种精度。 这类的典籍,禅宗的最多, 藏传也不少。 见道后的修道, 戒才可能完全融入心行, 不再是阻断型的, 所谓的死后能活; 对比地,之前的戒则必须代偿性地阻断一些日常行为(心行)。 注意我说的是”可能“, 到真能做到,需要长期磨练。 这便是禅宗极度强调”见正“的原因了, 没这个,日常锻炼只是口头说话了, 虽有效果但效果完全和上坐禅修差太多。 会与不会离我们不算远, 恒时做到,那是佛, 是我们的方向,长期的方向。 有人能学会, 这不必怀疑,否则 禅宗一宗, 都该受质疑的了。

以上只是针对禅法的一些差异和次第及与见的关系,做点总结! 实修只是选择适合自己当前情况的,才是最合理最好的。 禅法好不好,看用在哪个人身上。 擅用枪的给把刀过去, 是老师的不察和失职。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开个”实际“点的贴。 禅门---动相与静相
    禅法通常指一组浅到深或易到难的专注对象组成, 心习惯了动, 也容易在动相方法开始, 所以禅法常把相对动态些的对象放前面。对动的对象的专注,在佛门里名称上虽也常叫“观”,但它和直接观察无常无我的那种“观”有深浅的不同。 入门的方法如“不净观”,“数息"(安般), "念佛”, “慈心观”等。 天台的不定止观六妙门总结得比较全次序上比较灵活, 其中的止相对来说是静相,就放置在“数”,“随”之后, 因为不容易把握好。 有人能够直接适应, 也可以直接修; 《六妙法门》里面说得较清楚。 虽然很多都叫”观“,但佛门把这些基本都归大类为“止”, 将直观无常无我类的归为“观”。 典型的成套禅法如“四念处”, “六妙门“, ”念佛“, 前二者是不净安般二甘露门完善开来的; 净土法门和念佛禅门有关,同时配套的发心持戒信愿等使该法门非常完善。

    禅,内外道都有(有外道禅、凡夫禅等等说法), 尽管有些方法,内外道差异不大,但佛门弟子当然讨论的都是佛门发心正见摄持下的禅修, 离了佛门正见,容易偏离入外道。 但这个题目是想集中在实做上, 先不提正见了。
    • 禅门---简略与复杂
      越适合根基好人的禅法,越简略。 所谓的根基,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主要取决于见解和习性。 反之,根基稍差,就要步步引导,提高根基, 这个过程中他所用的禅法显得就复杂些。 这又不能看死了, 有些方法简略,容易学用, 但并不是谁都能迅速达到效果, 能否相应,实际上又是牵涉上根基。 所以禅修该天天坚持, 但也不能不去加强闻思。 某部经论、著述演说等, 比较常见的是以禅波罗蜜为主线, 或是以般若波罗蜜为主线, 那只是讲述方式的不同, 内容上是不会偏废其他的, 倒是我们后学容易不均衡对待。
      • 禅修的次第
        有些特别简洁的方法不太讲禅定及进阶,属于比较直接的定慧等, 且需要很高的见解。 虽然那类方法实际也都是实修, 可要讨论的内容却集中在见解发心上了, 别处已经没少讨论了,不幸的是常被误解为只讲理论没有实修。 所以这里专讨论一下“降级后的实修”。

        禅意译为”静虑“, 瑜伽意译为“相应”, 它们涵盖的内容很广, 内外道的方法都涵盖了。 止观和“静虑”意思一样, 但主要指佛门的禅修, 如”外道禅“一般不说成”外道止观“, 当然如果非要那么说, 那么禅和止观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步骤要分清, 先是将禅修分为止观二部分来看, 观主要是指观察佛理如自他苦、无常、无我、因缘等; 止则有多种方法可选, 不论哪种方法, 止力(定力)逐渐提高经历的过程在佛门有个比较统一的次第-----四禅。 四禅不是法门, 是任何修止修观的法门逐渐深入过程中都会经历的次第, 因此它和任何的法门都有关系。 四禅定力早期佛门所强调要具备的定力基础。 现代人环境、精进、教理基础等关系, 不易达到, 虽也有其他方法适当弥补(弥补方法也有弥补方法的难处), 但不往四禅方向上下必要的功夫,是不明智的。 四禅与四空定的关系,另贴再说。
        • 好贴不能不顶。第一篇是简介;第二篇似乎是经验之谈;第三篇辨别禅修及步骤。
        • 止及其四禅次第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观是涉及到佛理实相真如, 苦空无我无常之类的, 为避免再重复, 这里就不提那些了, 专来点实际的----”止“的部分。

          止,和观比,比较”公平“: 不像慧力悟性(观),人和人差别很大, 有当下顿悟的,有多少劫不悟的。 止,不论谁花同样时间精力在上面, 所得止力大体差不多; 同时不论智慧高低, 止的训练、四禅的逐级历经也是不能少了。 四禅中一贯的重要标志是”一心“, 有些法门未必那么叫,但实质的内容也差不多, 如禅净法门中说成是“成片”等, 至于是四禅中的哪禅, 有兴趣也可以参照各禅的禅支功德自己对比。

          四禅就是一种比较纯粹的止的次第, 可以用于衡量几乎一切恒住于某对境、所缘、某心态的方法。 四禅也不代表最高止力,因为佛门不需要死盯在什么上。 可用四空定为例说明一下: 四空定比四禅止力更深,但它却不是修止中的必经。 它是可在四禅上以调整心态变换所缘完成的, 也就是说四禅可由多种方式获得, 但再深则主要靠调心(无边、遍在)而成。 四空定也可当入手法门直接修(见阿含,及南传清净道论), 逐渐深入后当然也经历四禅了, 并且可以直接带到四空定的某定。 因此上有些方法可以经过四禅且更加向上, 有些方法则只能到四禅,再上上不去; 这个四禅就叫根本禅, 几乎佛门的哪个方法都可以修成四禅。 是不是专找能直接过四禅更能增上的法子好呢? 不一定, 因为佛门重视于第四禅启用佛法智慧观察观照, 佛智更为疾速锐利, 直接超越四空定等定境。 所以为了方便达到四禅,自己能上手的方法都好, 如安般, 白骨观,念佛,甚至外道意守丹田, 修气脉等都够用。

          真想直接贯穿四禅并超越过去, 也没多少人选用四无边上手(超过些又有限),而选用大量融入观慧更为究竟的方法如观佛(土)庄严、佛功德、诸法实相、唯识观等。但这些观法需要学教理, 否则不易掌握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禅法与日常生活的兼容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一个人能用什么样的禅法可以相应, 取决于该行者的见解如何。 从佛法角度说, 对四大五蕴的执着的破除程度, 主要由见解决定, 因此适合该行者相应的禅法便是据那样的见解设计的禅法。 越高的见解,于日常生活的兼容性越强, 因为日常一个人主要地纠结于五蕴四大之中。 见解不够, 使用了为高深见解设计的禅法, 不能相应,也等于没有什么修行效果, 不如选择适合自己的程度的方法踏实提高。 这也是为什么天台祖师慧思、智者等即推崇圆顿观心,也同时大力整理保存所见的各种禅法。 可惜的是, 天台后,汉地逐渐倾向“大乘“及大乘禅法,能够同步配合好发心正见的培育的时候,效果明显; 而不能同步配合的时候, 禅法也不那么有效了, 而实修传统有效的禅法如五门禅、四念处者寥寥无几了。 虽有净土念佛法门的普被,那也是有一定的信愿要求的, 并非是对谁有像那些传统朴实的禅法那么有效, 虽然宣传的时候是要说对谁都有效而且也是事实,但生效的速度效率等问题却几乎没人提及了。

            我们多数是在家人, 一些禅法如要求每日四次禅坐白天看着念头等的方法拿来用, 客观条件也未必达标, 这就有必要关注高些的见解对应的禅法,以方便在日常运用! 而为了能上手, 学教理的时间精力就要花进去, 如果学3、5年甚至10年20年30年也还是不够, 我们还应该继续么?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处在一种窘迫的境地,自己是什么料, 一般不是自己可以看得清的。 禅不能不修,教理不能不学,这过程中耐心细致地体会。

            不能因为自己已在佛门,就觉得有了依托,该精进处以有依托而不去精进(假安心); 也不能过分以”我是凡夫“为由, 该精进不去精进。 精进度毕竟是通贯其他五度的, 没条件大片时间坐禅的, 就加强学教理以便能用上适合自己条件的禅法; 教理长学不通的,可以加强适合的禅法求进取。 都没条件的,福报不佳,多忏悔、忍辱、发愿、亲近善知识、助他人行菩提道,持续下去,总会转变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贴篇简要的传统禅法小集合---思维略要法(鸠摩罗什译)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思惟略要法

                  姚秦三藏罗什法师译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重。动有劫数受诸苦恼。唯佛良医能为制药。行者无量世界长婴此疾今始造行。当令其心决定专精不惜身命。如人入贼心不决定不能破贼。破乱想军亦复如是。如佛言曰。血肉虽尽但有皮筋尚在不舍精进。如人火烧身衣。但欲救火更无余念。出烦恼苦亦复如是。当忍事病苦饥渴寒热嗔恨等。当避愦闹乐住闲寂。所以者何。众音乱定如入棘林。
                凡求初禅先习诸观。或行四无量。或观不净。或观因缘。或念佛三昧。或安那般那。然后得入初禅则易。若利根之人直求禅者。观于五欲种种过患。犹如火坑亦如厕舍。念初禅地。如清凉池如高台观。五盖则除便得初禅。如波利仙人初学禅时。道见死女膀胀烂臭。谛心取相自观其身如彼不异。静处专思便得初禅。佛在恒水边坐禅。有一寡闻比丘问佛。云何得道。佛言。他物莫取。便解法空即得道迹。有多闻比丘。自怪无所得而问于佛。佛言。取恒水中小石。以君迟水净洗。比丘如教。佛问。恒水多君迟水多。答不可为喻也。佛言。不以指洗虽多无用也。行者当勤精进。用智定指洗除心垢。若不如是不能离法也。

                四无量观法

                求佛道者。当先行四无量心。其心无量功德亦无量。于一切众生中。凡有三分。一者父母亲里善知识等。二者怨贼嫌人常欲恼害者。三者中人不亲不怨。行者于此三品人中。慈心视之当知亲里。老者如父母。中年如兄弟。少年如儿子。常应修集如是慈心。人之为怨以有恶缘。恶因缘尽还复成亲。怨亲无定。何以故。今世是怨后世成亲。嗔憎之心自失大利。破忍辱福失慈心业。障佛道因缘。是故不应嗔憎。怨贼应当视之如其亲里。所以者何。是怨贼令我得佛道因缘。若使怨贼无恶于我我无所忍。是则为我善知识也。令我得成忍辱波罗蜜。怨贼之中得是慈已。于十方众生慈心爱念普遍世界。见诸众生无常变异。有老病死众苦逼切。蜎蜚蠕动皆无安者而起悲心。若见众生得今世乐及后世乐得生天乐贤圣道乐而起喜心。不见众生有苦乐事。不忧不喜以慧自御。但缘众生而起舍心。是名四无量心。于十方众生慈心遍满故名为无量。行者常应修集是心。若或时有嗔恚心起。如蛇如火在于身上即应急却。若心驰散入于五欲及为五盖所覆。当以精进智慧之力强摄之还。修习慈心常念众生令得佛乐。习之不息便得离五欲除五盖入初禅。得初禅相者喜乐遍身。诸善法中生欢喜乐。见有种种微妙之色。是名入佛道初门禅定福德因缘也。得是四无量心已。于一切众生忍辱不嗔。是名众生忍。得众生忍已易得法忍。法忍者。所谓诸法不生不灭毕竟空相。能信受是法忍。是名无生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当得作佛。行者应当如是修习也。

                不净观法

                贪欲嗔恚愚痴是众生之大病。爱身著欲则生嗔恚。颠倒所惑即是愚痴。愚痴所覆故内身外身爱著浮相。习之来久染心难遣。欲除贪欲当观不净。嗔恚由外既尔可制。如人破竹初节为难。既制贪欲余二自伏。不净观者。当知此身生于不净处在胞胎。还从不净中出。薄皮之内纯是不净。外有四大变为饮食充实其内。谛心观察。从足至发从发至足。皮囊之里无一净者。脑膜涕唾脓血屎尿等。略说则三十六。广说则无量。譬如农夫开仓种种别知麻米豆麦等。行者以心眼开是身仓。见种种恶露肝肺肠胃诸虫动食。九孔流出不净常无休止。眼流眵泪耳出结矃。鼻中涕流口出唌吐。大小便孔常出屎尿。虽复衣食障覆实是行厕。身状如此何由是净。又观此身假名为人。四大和合譬之如屋。脊骨如栋胁肋如椽骸骨如柱。皮如四壁肉如泥涂。虚伪假合人为安在。危脆非真幻化须臾。脚骨上胫骨接之。胫骨上髀骨接之。髀骨上脊骨接之。脊骨上髑髅接之。骨骨相拄危如累卵。谛观此身无一可取。如是心则生厌恶。常念不净三十六物如实分别。内身如此外身不异。若心不住制之令还专念不净。心住相者身体柔软。渐得快乐心故不住当自诃心。从无数劫来常随汝故。更历三恶道中苦毒万端。从今日去我当伏汝。汝且随我。还系其心令得成就。若极厌恶其身。当进白骨观。亦可入初禅。行者志求大乘者。命终随意生诸佛前。不尔必至兜率天上得见弥勒。

                白骨观法

                白骨观者。除身皮血筋肉都尽。骨骨相拄白如珂雪光亦如是。若不见者譬如癞人。医语其家若令饮血色同乳者便可得差。家中所有悉令作白。银杯盛血语之饮乳。病必得差。癞人言血也。答言。白物治之。汝岂不见家中诸物悉是白耶。罪故见血但当专心乳想。莫谓是血也。如是七日便变为乳。何况实白而不能见。既见骨人当观骨人之中其心生灭相续如綖穿珠。如意所见及观外身亦复如是。若心欲住精勤莫废。如攒火见烟掘井见湿。必得不久。若心静住。开眼闭眼光骨明了。如水澄静则见面像浊则不了竭则不见。

                观佛三昧法

                佛为法王。能令人得种种善法。是故习禅之人先当念佛。念佛者。令无量劫重罪微薄得至禅定。至心念佛佛亦念之。如人为王所念怨家债主不敢侵近。念佛之人诸余恶法不来扰乱。若念佛者佛常在也。云何忆念。人之自信无过于眼。当观好像便如真佛。先从肉髻眉间白毫下至于足。从足复至肉髻。如是相相谛取还于静处。闭目思惟系心在像不令他念。若念余缘摄之令还。心目观察如意得见。是为得观像定。当作是念。我亦不往像亦不来。而得见者由心定想住也。然后进观生身便得见之。如对面无异也。人心驰散多缘恶法。当如乳母伺视其子莫令坠于坑井险道。念则如子行者如母。若心不住当自责心。念老病死甚为切近。若生天者著于妙欲无有治心善法。若堕三恶道苦恼怖懅善心不生。今受妙法云何可不至心专念耶。又作念言。生在末法。末法垂已欲灭。犹如赦鼓开门放囚。鼓音渐已欲止。门扉已闭一扇。岂可自宽不求出狱。过去无始世界已来。所更生死苦恼万端。今所受法未得成就。无常死贼须臾叵保。当复更受无央数劫生死之苦。如是种种鞭心令心得住。心住相者。坐卧行步常得见佛。然后更进生身法身。得初观已展转则易。

                生身观法

                生身观者。既已观像。心想成就捡意入定。即便得见。当因于像以念生身。观佛坐于菩提树下。光明显照相好奇特。或如鹿野苑中坐为五比丘说四谛法时。或如耆阇崛山放大光明为诸大众说波若时。如是随用一处系念在缘不令外散。心想得住即便见佛。举身快乐乐彻骨髓。譬如热得凉池寒得温室。世间之乐无以为喻也。

                法身观法

                法身观者。已于空中见佛生身。当因生身观内法身。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无量善业。如人先念金瓶后观瓶内摩尼宝珠。所以尊妙神智无比。无远无近无难无易。无限世界悉如目前。无有一人在于外者。一切诸法无所不了。常当专念不令心散。心念余缘摄之令还。复次一切愚智当其死时。外失诸根如投黑坑。若能发声声至梵天。大力大苦大怖大畏无过死贼。唯佛一人力能救拔。能与种种人天涅槃之乐。复次一切诸佛世世常为一切众生故不惜身命。如释迦牟尼佛昔为太子时。出游道见癞人敕医令治。医言。当须不嗔人血饮之以髓涂之。乃可得差。太子念言。是人难得。设使有者复不可尔。即便以身与之令治。若为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佛恩深重过于父母。若使一切众生悉为父母。佛为一分。二分之中常当念佛。不应余念。如是种种功德随念何事。若此定成除断结缚。乃至可得无生法忍。若于中间诸病。起者随病习药。若不得定。六欲天中豪尊第一。飞行所至宫殿自随。或生诸佛前终不空也。若人药和赤铜。若不成金不失银也。

                十方诸佛观法

                念十方诸佛者。坐观东方。廓然明净无诸山河石壁。唯见一佛结跏趺坐举手说法。心眼观察光明相好画然了了。系念在佛不令他缘。心若余缘摄之令还。如是见者更增十佛。既见之后复增百千。乃至无有边际。近身则狭转远转广。但见诸佛光光相接。心眼观察得如是者。回身东南复如上观。既得成就。南方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上下方都亦如是。既得方方皆见诸佛。如东方已当复端坐总观十方诸佛。一念所缘周匝得见。定心成就者。即于定中十方诸佛皆为说法。疑网云消得无生忍。若宿罪因缘不见诸佛者。当一日一夜六时忏悔随喜劝请。渐自得见。纵使诸佛不为说法。是时心得快乐身体安隐。是则名为观十方诸佛也。

                观无量寿佛法

                观无量寿佛者。有二种人。钝根者。先当教令心眼观察额上一寸。除却皮肉但见赤骨。系念在缘不令他念。心若余缘摄之令还。得如是见者。当复教令变此赤骨辟方一寸令白如珂。既得如是见者。当复教令自变其身皆作白骨。无有皮肉色如珂雪。复得如是见。当更教令变此骨身使作琉璃光色。清净视表彻里。既得如是见者。当复教令从此琉璃身中放白光明。自近及远遍满阎浮。唯见光明不见诸物。还摄光明入于身中。既入之后复放如初。凡此诸观从易及难。其白亦应初少后多。既能如是。当从身中放此白光。乃于光中观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其身姝大光明亦妙。西向端坐相相谛取。然后总观其身。结跏趺坐颜容巍巍如紫金山。系念在佛不令他缘。心若余缘摄之令还。常如与佛对坐不异。如是不久便可得见。若利根者。但当先作明想。晃然空净乃于明中观佛便可得见。行者若欲生于无量寿佛国者。当作如是观无量寿佛也。

                诸法实相观法

                诸法实相观者。当知诸法从因缘生。因缘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毕竟空相。但有假名无有实者。若法实有不应说无。先有今无是名为断。不常不断亦不有无。心识处灭言说亦尽。是名甚深清净观也。又观淫怒痴法即是实相。何以故。是法不在内不在外。若在内不应待外因缘生。若在外则无所住。若无所住亦无生灭。空无所有清净无为。是名淫怒痴实相观也。又一切诸法毕竟清净。非诸佛贤圣所能令尔。但以凡夫未得慧观。见诸虚妄之法有种种相。得实相者观之如镜中像。但诳人眼。其实不生亦无有灭。如是观法甚深微妙。行者若能精心思惟。深静实相不生邪者。即便可得无生法忍。此法难缘心多驰散。若不驰散或复缩没。常应清净其心了了观察。若心难摄当呵责心。汝无数劫来常应杂业无有厌足。驰逐世乐不觉为苦。一切世间贪乐致患。随业因缘受生五道。皆心所为。谁使尔者。汝如狂象蹈籍残害无有物制。谁调汝者。若得善调则离世患。当知处胎不净苦厄。逼迮切身犹如地狱。既生在世。老病死苦忧悲万端不得自在。若生天上当复堕落。三界无安汝何以乐著。如是种种呵责其心已。还念本缘。心想住者心得柔软。见有种种色光从身而出。是名诸法实相观也。
                欲生无量寿佛国者。应当如是上观无量寿佛。又观诸法实相。又当观于世间如梦如幻皆无实者。但以颠倒虚妄之法。横起烦恼受诸罪报。如人见诸小儿共诤。瓦石土木便生嗔斗。观诸世间亦复如是。当兴大悲誓度一切。常伏其心修行二忍。所谓众生忍法忍也。众生忍者。若恒河沙等众生种种加恶。心不嗔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又观众生无初无后。若有初者则无因缘。若有因缘是则无初。若无初者中后亦无。如是观时不堕常断二边。用安隐道观诸众生不生邪见。是名众生忍。法忍者。当观诸法甚深清净毕竟空相。心无挂碍能忍是事。是名法忍。新发意者虽未得是法忍。当如是修习其心。又观诸法毕竟空相。而于众生常兴大悲。所有善本尽以回向。愿生无量寿佛国。便得往生。

                法华三昧观法

                三七日一心精进如说修行。正忆念法华经者。当念释迦牟尼佛于耆阇崛山与多宝佛在七宝塔共坐。十方分身化佛遍满所移众生国土之中。一切诸佛各有一生补处菩萨一人为侍。如释迦牟尼佛以弥勒为侍。一切诸佛现神通力。光明遍照无量国土。欲证实法出其舌相。音声满于十方世界。所说法华经者。所谓十方三世众生若大若小。乃至一称南无佛者。皆当作佛。惟一大乘无二无三。一切诸法一相一门。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相。唯有此大乘无有二也。习如是观者。五欲自断五盖自除。五根增长即得禅定。住此定中深爱于佛。又当入是甚深微妙一相一门清净之法。当恭敬普贤药王大乐说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众。是名一心精进如说修行正忆念法花经也。此谓与禅定和合令心坚固。如是三七日中。则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来至其所。如经中说。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本是回鹦鹉师兄贴, 敲了半天,结果回不了贴了! 都敲了,还是发出来,和上面的也有关。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念起觉迟的问题,后跟什么动作,是关键。 觉,是什么样的心行或动作, 极为微妙。 实际上那两句话,应该强调为念起不怕,继续不怕, 主动起念不怕, 觉,不耽误日常思维, 这样的觉才能应付日常, 这对多数人需要某种禅法训练才行,比较死板的方式是先直接修至四禅, 这对谁来说都受制太多了。 变通的禅法也有,但这类禅法,能不能用, 取决于见上到位不到位, 为了见到为,需要一定时期的禅修(即使不到四禅), 见即使到位了, 也还要再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保任。

              对应地,”觉“而阻断念头,用在日常里, 用是能用也应该多用,但应付不了日常生活。 以戒为师, 绝对没错, 但不是描述这种见和修的最佳方式, 因为没谁将”戒“上升到那种精度。 这类的典籍,禅宗的最多, 藏传也不少。 见道后的修道, 戒才可能完全融入心行, 不再是阻断型的, 所谓的死后能活; 对比地,之前的戒则必须代偿性地阻断一些日常行为(心行)。 注意我说的是”可能“, 到真能做到,需要长期磨练。 这便是禅宗极度强调”见正“的原因了, 没这个,日常锻炼只是口头说话了, 虽有效果但效果完全和上坐禅修差太多。 会与不会离我们不算远, 恒时做到,那是佛, 是我们的方向,长期的方向。 有人能学会, 这不必怀疑,否则 禅宗一宗, 都该受质疑的了。

              以上只是针对禅法的一些差异和次第及与见的关系,做点总结! 实修只是选择适合自己当前情况的,才是最合理最好的。 禅法好不好,看用在哪个人身上。 擅用枪的给把刀过去, 是老师的不察和失职。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