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贴篇简要的传统禅法小集合---思维略要法(鸠摩罗什译)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思惟略要法

    姚秦三藏罗什法师译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重。动有劫数受诸苦恼。唯佛良医能为制药。行者无量世界长婴此疾今始造行。当令其心决定专精不惜身命。如人入贼心不决定不能破贼。破乱想军亦复如是。如佛言曰。血肉虽尽但有皮筋尚在不舍精进。如人火烧身衣。但欲救火更无余念。出烦恼苦亦复如是。当忍事病苦饥渴寒热嗔恨等。当避愦闹乐住闲寂。所以者何。众音乱定如入棘林。
  凡求初禅先习诸观。或行四无量。或观不净。或观因缘。或念佛三昧。或安那般那。然后得入初禅则易。若利根之人直求禅者。观于五欲种种过患。犹如火坑亦如厕舍。念初禅地。如清凉池如高台观。五盖则除便得初禅。如波利仙人初学禅时。道见死女膀胀烂臭。谛心取相自观其身如彼不异。静处专思便得初禅。佛在恒水边坐禅。有一寡闻比丘问佛。云何得道。佛言。他物莫取。便解法空即得道迹。有多闻比丘。自怪无所得而问于佛。佛言。取恒水中小石。以君迟水净洗。比丘如教。佛问。恒水多君迟水多。答不可为喻也。佛言。不以指洗虽多无用也。行者当勤精进。用智定指洗除心垢。若不如是不能离法也。

  四无量观法

  求佛道者。当先行四无量心。其心无量功德亦无量。于一切众生中。凡有三分。一者父母亲里善知识等。二者怨贼嫌人常欲恼害者。三者中人不亲不怨。行者于此三品人中。慈心视之当知亲里。老者如父母。中年如兄弟。少年如儿子。常应修集如是慈心。人之为怨以有恶缘。恶因缘尽还复成亲。怨亲无定。何以故。今世是怨后世成亲。嗔憎之心自失大利。破忍辱福失慈心业。障佛道因缘。是故不应嗔憎。怨贼应当视之如其亲里。所以者何。是怨贼令我得佛道因缘。若使怨贼无恶于我我无所忍。是则为我善知识也。令我得成忍辱波罗蜜。怨贼之中得是慈已。于十方众生慈心爱念普遍世界。见诸众生无常变异。有老病死众苦逼切。蜎蜚蠕动皆无安者而起悲心。若见众生得今世乐及后世乐得生天乐贤圣道乐而起喜心。不见众生有苦乐事。不忧不喜以慧自御。但缘众生而起舍心。是名四无量心。于十方众生慈心遍满故名为无量。行者常应修集是心。若或时有嗔恚心起。如蛇如火在于身上即应急却。若心驰散入于五欲及为五盖所覆。当以精进智慧之力强摄之还。修习慈心常念众生令得佛乐。习之不息便得离五欲除五盖入初禅。得初禅相者喜乐遍身。诸善法中生欢喜乐。见有种种微妙之色。是名入佛道初门禅定福德因缘也。得是四无量心已。于一切众生忍辱不嗔。是名众生忍。得众生忍已易得法忍。法忍者。所谓诸法不生不灭毕竟空相。能信受是法忍。是名无生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当得作佛。行者应当如是修习也。

  不净观法

  贪欲嗔恚愚痴是众生之大病。爱身著欲则生嗔恚。颠倒所惑即是愚痴。愚痴所覆故内身外身爱著浮相。习之来久染心难遣。欲除贪欲当观不净。嗔恚由外既尔可制。如人破竹初节为难。既制贪欲余二自伏。不净观者。当知此身生于不净处在胞胎。还从不净中出。薄皮之内纯是不净。外有四大变为饮食充实其内。谛心观察。从足至发从发至足。皮囊之里无一净者。脑膜涕唾脓血屎尿等。略说则三十六。广说则无量。譬如农夫开仓种种别知麻米豆麦等。行者以心眼开是身仓。见种种恶露肝肺肠胃诸虫动食。九孔流出不净常无休止。眼流眵泪耳出结矃。鼻中涕流口出唌吐。大小便孔常出屎尿。虽复衣食障覆实是行厕。身状如此何由是净。又观此身假名为人。四大和合譬之如屋。脊骨如栋胁肋如椽骸骨如柱。皮如四壁肉如泥涂。虚伪假合人为安在。危脆非真幻化须臾。脚骨上胫骨接之。胫骨上髀骨接之。髀骨上脊骨接之。脊骨上髑髅接之。骨骨相拄危如累卵。谛观此身无一可取。如是心则生厌恶。常念不净三十六物如实分别。内身如此外身不异。若心不住制之令还专念不净。心住相者身体柔软。渐得快乐心故不住当自诃心。从无数劫来常随汝故。更历三恶道中苦毒万端。从今日去我当伏汝。汝且随我。还系其心令得成就。若极厌恶其身。当进白骨观。亦可入初禅。行者志求大乘者。命终随意生诸佛前。不尔必至兜率天上得见弥勒。

  白骨观法

  白骨观者。除身皮血筋肉都尽。骨骨相拄白如珂雪光亦如是。若不见者譬如癞人。医语其家若令饮血色同乳者便可得差。家中所有悉令作白。银杯盛血语之饮乳。病必得差。癞人言血也。答言。白物治之。汝岂不见家中诸物悉是白耶。罪故见血但当专心乳想。莫谓是血也。如是七日便变为乳。何况实白而不能见。既见骨人当观骨人之中其心生灭相续如綖穿珠。如意所见及观外身亦复如是。若心欲住精勤莫废。如攒火见烟掘井见湿。必得不久。若心静住。开眼闭眼光骨明了。如水澄静则见面像浊则不了竭则不见。

  观佛三昧法

  佛为法王。能令人得种种善法。是故习禅之人先当念佛。念佛者。令无量劫重罪微薄得至禅定。至心念佛佛亦念之。如人为王所念怨家债主不敢侵近。念佛之人诸余恶法不来扰乱。若念佛者佛常在也。云何忆念。人之自信无过于眼。当观好像便如真佛。先从肉髻眉间白毫下至于足。从足复至肉髻。如是相相谛取还于静处。闭目思惟系心在像不令他念。若念余缘摄之令还。心目观察如意得见。是为得观像定。当作是念。我亦不往像亦不来。而得见者由心定想住也。然后进观生身便得见之。如对面无异也。人心驰散多缘恶法。当如乳母伺视其子莫令坠于坑井险道。念则如子行者如母。若心不住当自责心。念老病死甚为切近。若生天者著于妙欲无有治心善法。若堕三恶道苦恼怖懅善心不生。今受妙法云何可不至心专念耶。又作念言。生在末法。末法垂已欲灭。犹如赦鼓开门放囚。鼓音渐已欲止。门扉已闭一扇。岂可自宽不求出狱。过去无始世界已来。所更生死苦恼万端。今所受法未得成就。无常死贼须臾叵保。当复更受无央数劫生死之苦。如是种种鞭心令心得住。心住相者。坐卧行步常得见佛。然后更进生身法身。得初观已展转则易。

  生身观法

  生身观者。既已观像。心想成就捡意入定。即便得见。当因于像以念生身。观佛坐于菩提树下。光明显照相好奇特。或如鹿野苑中坐为五比丘说四谛法时。或如耆阇崛山放大光明为诸大众说波若时。如是随用一处系念在缘不令外散。心想得住即便见佛。举身快乐乐彻骨髓。譬如热得凉池寒得温室。世间之乐无以为喻也。

  法身观法

  法身观者。已于空中见佛生身。当因生身观内法身。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无量善业。如人先念金瓶后观瓶内摩尼宝珠。所以尊妙神智无比。无远无近无难无易。无限世界悉如目前。无有一人在于外者。一切诸法无所不了。常当专念不令心散。心念余缘摄之令还。复次一切愚智当其死时。外失诸根如投黑坑。若能发声声至梵天。大力大苦大怖大畏无过死贼。唯佛一人力能救拔。能与种种人天涅槃之乐。复次一切诸佛世世常为一切众生故不惜身命。如释迦牟尼佛昔为太子时。出游道见癞人敕医令治。医言。当须不嗔人血饮之以髓涂之。乃可得差。太子念言。是人难得。设使有者复不可尔。即便以身与之令治。若为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佛恩深重过于父母。若使一切众生悉为父母。佛为一分。二分之中常当念佛。不应余念。如是种种功德随念何事。若此定成除断结缚。乃至可得无生法忍。若于中间诸病。起者随病习药。若不得定。六欲天中豪尊第一。飞行所至宫殿自随。或生诸佛前终不空也。若人药和赤铜。若不成金不失银也。

  十方诸佛观法

  念十方诸佛者。坐观东方。廓然明净无诸山河石壁。唯见一佛结跏趺坐举手说法。心眼观察光明相好画然了了。系念在佛不令他缘。心若余缘摄之令还。如是见者更增十佛。既见之后复增百千。乃至无有边际。近身则狭转远转广。但见诸佛光光相接。心眼观察得如是者。回身东南复如上观。既得成就。南方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上下方都亦如是。既得方方皆见诸佛。如东方已当复端坐总观十方诸佛。一念所缘周匝得见。定心成就者。即于定中十方诸佛皆为说法。疑网云消得无生忍。若宿罪因缘不见诸佛者。当一日一夜六时忏悔随喜劝请。渐自得见。纵使诸佛不为说法。是时心得快乐身体安隐。是则名为观十方诸佛也。

  观无量寿佛法

  观无量寿佛者。有二种人。钝根者。先当教令心眼观察额上一寸。除却皮肉但见赤骨。系念在缘不令他念。心若余缘摄之令还。得如是见者。当复教令变此赤骨辟方一寸令白如珂。既得如是见者。当复教令自变其身皆作白骨。无有皮肉色如珂雪。复得如是见。当更教令变此骨身使作琉璃光色。清净视表彻里。既得如是见者。当复教令从此琉璃身中放白光明。自近及远遍满阎浮。唯见光明不见诸物。还摄光明入于身中。既入之后复放如初。凡此诸观从易及难。其白亦应初少后多。既能如是。当从身中放此白光。乃于光中观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其身姝大光明亦妙。西向端坐相相谛取。然后总观其身。结跏趺坐颜容巍巍如紫金山。系念在佛不令他缘。心若余缘摄之令还。常如与佛对坐不异。如是不久便可得见。若利根者。但当先作明想。晃然空净乃于明中观佛便可得见。行者若欲生于无量寿佛国者。当作如是观无量寿佛也。

  诸法实相观法

  诸法实相观者。当知诸法从因缘生。因缘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毕竟空相。但有假名无有实者。若法实有不应说无。先有今无是名为断。不常不断亦不有无。心识处灭言说亦尽。是名甚深清净观也。又观淫怒痴法即是实相。何以故。是法不在内不在外。若在内不应待外因缘生。若在外则无所住。若无所住亦无生灭。空无所有清净无为。是名淫怒痴实相观也。又一切诸法毕竟清净。非诸佛贤圣所能令尔。但以凡夫未得慧观。见诸虚妄之法有种种相。得实相者观之如镜中像。但诳人眼。其实不生亦无有灭。如是观法甚深微妙。行者若能精心思惟。深静实相不生邪者。即便可得无生法忍。此法难缘心多驰散。若不驰散或复缩没。常应清净其心了了观察。若心难摄当呵责心。汝无数劫来常应杂业无有厌足。驰逐世乐不觉为苦。一切世间贪乐致患。随业因缘受生五道。皆心所为。谁使尔者。汝如狂象蹈籍残害无有物制。谁调汝者。若得善调则离世患。当知处胎不净苦厄。逼迮切身犹如地狱。既生在世。老病死苦忧悲万端不得自在。若生天上当复堕落。三界无安汝何以乐著。如是种种呵责其心已。还念本缘。心想住者心得柔软。见有种种色光从身而出。是名诸法实相观也。
  欲生无量寿佛国者。应当如是上观无量寿佛。又观诸法实相。又当观于世间如梦如幻皆无实者。但以颠倒虚妄之法。横起烦恼受诸罪报。如人见诸小儿共诤。瓦石土木便生嗔斗。观诸世间亦复如是。当兴大悲誓度一切。常伏其心修行二忍。所谓众生忍法忍也。众生忍者。若恒河沙等众生种种加恶。心不嗔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又观众生无初无后。若有初者则无因缘。若有因缘是则无初。若无初者中后亦无。如是观时不堕常断二边。用安隐道观诸众生不生邪见。是名众生忍。法忍者。当观诸法甚深清净毕竟空相。心无挂碍能忍是事。是名法忍。新发意者虽未得是法忍。当如是修习其心。又观诸法毕竟空相。而于众生常兴大悲。所有善本尽以回向。愿生无量寿佛国。便得往生。

  法华三昧观法

  三七日一心精进如说修行。正忆念法华经者。当念释迦牟尼佛于耆阇崛山与多宝佛在七宝塔共坐。十方分身化佛遍满所移众生国土之中。一切诸佛各有一生补处菩萨一人为侍。如释迦牟尼佛以弥勒为侍。一切诸佛现神通力。光明遍照无量国土。欲证实法出其舌相。音声满于十方世界。所说法华经者。所谓十方三世众生若大若小。乃至一称南无佛者。皆当作佛。惟一大乘无二无三。一切诸法一相一门。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相。唯有此大乘无有二也。习如是观者。五欲自断五盖自除。五根增长即得禅定。住此定中深爱于佛。又当入是甚深微妙一相一门清净之法。当恭敬普贤药王大乐说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众。是名一心精进如说修行正忆念法花经也。此谓与禅定和合令心坚固。如是三七日中。则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来至其所。如经中说。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开个”实际“点的贴。 禅门---动相与静相
    禅法通常指一组浅到深或易到难的专注对象组成, 心习惯了动, 也容易在动相方法开始, 所以禅法常把相对动态些的对象放前面。对动的对象的专注,在佛门里名称上虽也常叫“观”,但它和直接观察无常无我的那种“观”有深浅的不同。 入门的方法如“不净观”,“数息"(安般), "念佛”, “慈心观”等。 天台的不定止观六妙门总结得比较全次序上比较灵活, 其中的止相对来说是静相,就放置在“数”,“随”之后, 因为不容易把握好。 有人能够直接适应, 也可以直接修; 《六妙法门》里面说得较清楚。 虽然很多都叫”观“,但佛门把这些基本都归大类为“止”, 将直观无常无我类的归为“观”。 典型的成套禅法如“四念处”, “六妙门“, ”念佛“, 前二者是不净安般二甘露门完善开来的; 净土法门和念佛禅门有关,同时配套的发心持戒信愿等使该法门非常完善。

    禅,内外道都有(有外道禅、凡夫禅等等说法), 尽管有些方法,内外道差异不大,但佛门弟子当然讨论的都是佛门发心正见摄持下的禅修, 离了佛门正见,容易偏离入外道。 但这个题目是想集中在实做上, 先不提正见了。
    • 禅门---简略与复杂
      越适合根基好人的禅法,越简略。 所谓的根基,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主要取决于见解和习性。 反之,根基稍差,就要步步引导,提高根基, 这个过程中他所用的禅法显得就复杂些。 这又不能看死了, 有些方法简略,容易学用, 但并不是谁都能迅速达到效果, 能否相应,实际上又是牵涉上根基。 所以禅修该天天坚持, 但也不能不去加强闻思。 某部经论、著述演说等, 比较常见的是以禅波罗蜜为主线, 或是以般若波罗蜜为主线, 那只是讲述方式的不同, 内容上是不会偏废其他的, 倒是我们后学容易不均衡对待。
      • 禅修的次第
        有些特别简洁的方法不太讲禅定及进阶,属于比较直接的定慧等, 且需要很高的见解。 虽然那类方法实际也都是实修, 可要讨论的内容却集中在见解发心上了, 别处已经没少讨论了,不幸的是常被误解为只讲理论没有实修。 所以这里专讨论一下“降级后的实修”。

        禅意译为”静虑“, 瑜伽意译为“相应”, 它们涵盖的内容很广, 内外道的方法都涵盖了。 止观和“静虑”意思一样, 但主要指佛门的禅修, 如”外道禅“一般不说成”外道止观“, 当然如果非要那么说, 那么禅和止观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步骤要分清, 先是将禅修分为止观二部分来看, 观主要是指观察佛理如自他苦、无常、无我、因缘等; 止则有多种方法可选, 不论哪种方法, 止力(定力)逐渐提高经历的过程在佛门有个比较统一的次第-----四禅。 四禅不是法门, 是任何修止修观的法门逐渐深入过程中都会经历的次第, 因此它和任何的法门都有关系。 四禅定力早期佛门所强调要具备的定力基础。 现代人环境、精进、教理基础等关系, 不易达到, 虽也有其他方法适当弥补(弥补方法也有弥补方法的难处), 但不往四禅方向上下必要的功夫,是不明智的。 四禅与四空定的关系,另贴再说。
        • 好贴不能不顶。第一篇是简介;第二篇似乎是经验之谈;第三篇辨别禅修及步骤。
        • 止及其四禅次第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观是涉及到佛理实相真如, 苦空无我无常之类的, 为避免再重复, 这里就不提那些了, 专来点实际的----”止“的部分。

          止,和观比,比较”公平“: 不像慧力悟性(观),人和人差别很大, 有当下顿悟的,有多少劫不悟的。 止,不论谁花同样时间精力在上面, 所得止力大体差不多; 同时不论智慧高低, 止的训练、四禅的逐级历经也是不能少了。 四禅中一贯的重要标志是”一心“, 有些法门未必那么叫,但实质的内容也差不多, 如禅净法门中说成是“成片”等, 至于是四禅中的哪禅, 有兴趣也可以参照各禅的禅支功德自己对比。

          四禅就是一种比较纯粹的止的次第, 可以用于衡量几乎一切恒住于某对境、所缘、某心态的方法。 四禅也不代表最高止力,因为佛门不需要死盯在什么上。 可用四空定为例说明一下: 四空定比四禅止力更深,但它却不是修止中的必经。 它是可在四禅上以调整心态变换所缘完成的, 也就是说四禅可由多种方式获得, 但再深则主要靠调心(无边、遍在)而成。 四空定也可当入手法门直接修(见阿含,及南传清净道论), 逐渐深入后当然也经历四禅了, 并且可以直接带到四空定的某定。 因此上有些方法可以经过四禅且更加向上, 有些方法则只能到四禅,再上上不去; 这个四禅就叫根本禅, 几乎佛门的哪个方法都可以修成四禅。 是不是专找能直接过四禅更能增上的法子好呢? 不一定, 因为佛门重视于第四禅启用佛法智慧观察观照, 佛智更为疾速锐利, 直接超越四空定等定境。 所以为了方便达到四禅,自己能上手的方法都好, 如安般, 白骨观,念佛,甚至外道意守丹田, 修气脉等都够用。

          真想直接贯穿四禅并超越过去, 也没多少人选用四无边上手(超过些又有限),而选用大量融入观慧更为究竟的方法如观佛(土)庄严、佛功德、诸法实相、唯识观等。但这些观法需要学教理, 否则不易掌握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禅法与日常生活的兼容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一个人能用什么样的禅法可以相应, 取决于该行者的见解如何。 从佛法角度说, 对四大五蕴的执着的破除程度, 主要由见解决定, 因此适合该行者相应的禅法便是据那样的见解设计的禅法。 越高的见解,于日常生活的兼容性越强, 因为日常一个人主要地纠结于五蕴四大之中。 见解不够, 使用了为高深见解设计的禅法, 不能相应,也等于没有什么修行效果, 不如选择适合自己的程度的方法踏实提高。 这也是为什么天台祖师慧思、智者等即推崇圆顿观心,也同时大力整理保存所见的各种禅法。 可惜的是, 天台后,汉地逐渐倾向“大乘“及大乘禅法,能够同步配合好发心正见的培育的时候,效果明显; 而不能同步配合的时候, 禅法也不那么有效了, 而实修传统有效的禅法如五门禅、四念处者寥寥无几了。 虽有净土念佛法门的普被,那也是有一定的信愿要求的, 并非是对谁有像那些传统朴实的禅法那么有效, 虽然宣传的时候是要说对谁都有效而且也是事实,但生效的速度效率等问题却几乎没人提及了。

            我们多数是在家人, 一些禅法如要求每日四次禅坐白天看着念头等的方法拿来用, 客观条件也未必达标, 这就有必要关注高些的见解对应的禅法,以方便在日常运用! 而为了能上手, 学教理的时间精力就要花进去, 如果学3、5年甚至10年20年30年也还是不够, 我们还应该继续么?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处在一种窘迫的境地,自己是什么料, 一般不是自己可以看得清的。 禅不能不修,教理不能不学,这过程中耐心细致地体会。

            不能因为自己已在佛门,就觉得有了依托,该精进处以有依托而不去精进(假安心); 也不能过分以”我是凡夫“为由, 该精进不去精进。 精进度毕竟是通贯其他五度的, 没条件大片时间坐禅的, 就加强学教理以便能用上适合自己条件的禅法; 教理长学不通的,可以加强适合的禅法求进取。 都没条件的,福报不佳,多忏悔、忍辱、发愿、亲近善知识、助他人行菩提道,持续下去,总会转变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贴篇简要的传统禅法小集合---思维略要法(鸠摩罗什译)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思惟略要法

                  姚秦三藏罗什法师译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重。动有劫数受诸苦恼。唯佛良医能为制药。行者无量世界长婴此疾今始造行。当令其心决定专精不惜身命。如人入贼心不决定不能破贼。破乱想军亦复如是。如佛言曰。血肉虽尽但有皮筋尚在不舍精进。如人火烧身衣。但欲救火更无余念。出烦恼苦亦复如是。当忍事病苦饥渴寒热嗔恨等。当避愦闹乐住闲寂。所以者何。众音乱定如入棘林。
                凡求初禅先习诸观。或行四无量。或观不净。或观因缘。或念佛三昧。或安那般那。然后得入初禅则易。若利根之人直求禅者。观于五欲种种过患。犹如火坑亦如厕舍。念初禅地。如清凉池如高台观。五盖则除便得初禅。如波利仙人初学禅时。道见死女膀胀烂臭。谛心取相自观其身如彼不异。静处专思便得初禅。佛在恒水边坐禅。有一寡闻比丘问佛。云何得道。佛言。他物莫取。便解法空即得道迹。有多闻比丘。自怪无所得而问于佛。佛言。取恒水中小石。以君迟水净洗。比丘如教。佛问。恒水多君迟水多。答不可为喻也。佛言。不以指洗虽多无用也。行者当勤精进。用智定指洗除心垢。若不如是不能离法也。

                四无量观法

                求佛道者。当先行四无量心。其心无量功德亦无量。于一切众生中。凡有三分。一者父母亲里善知识等。二者怨贼嫌人常欲恼害者。三者中人不亲不怨。行者于此三品人中。慈心视之当知亲里。老者如父母。中年如兄弟。少年如儿子。常应修集如是慈心。人之为怨以有恶缘。恶因缘尽还复成亲。怨亲无定。何以故。今世是怨后世成亲。嗔憎之心自失大利。破忍辱福失慈心业。障佛道因缘。是故不应嗔憎。怨贼应当视之如其亲里。所以者何。是怨贼令我得佛道因缘。若使怨贼无恶于我我无所忍。是则为我善知识也。令我得成忍辱波罗蜜。怨贼之中得是慈已。于十方众生慈心爱念普遍世界。见诸众生无常变异。有老病死众苦逼切。蜎蜚蠕动皆无安者而起悲心。若见众生得今世乐及后世乐得生天乐贤圣道乐而起喜心。不见众生有苦乐事。不忧不喜以慧自御。但缘众生而起舍心。是名四无量心。于十方众生慈心遍满故名为无量。行者常应修集是心。若或时有嗔恚心起。如蛇如火在于身上即应急却。若心驰散入于五欲及为五盖所覆。当以精进智慧之力强摄之还。修习慈心常念众生令得佛乐。习之不息便得离五欲除五盖入初禅。得初禅相者喜乐遍身。诸善法中生欢喜乐。见有种种微妙之色。是名入佛道初门禅定福德因缘也。得是四无量心已。于一切众生忍辱不嗔。是名众生忍。得众生忍已易得法忍。法忍者。所谓诸法不生不灭毕竟空相。能信受是法忍。是名无生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当得作佛。行者应当如是修习也。

                不净观法

                贪欲嗔恚愚痴是众生之大病。爱身著欲则生嗔恚。颠倒所惑即是愚痴。愚痴所覆故内身外身爱著浮相。习之来久染心难遣。欲除贪欲当观不净。嗔恚由外既尔可制。如人破竹初节为难。既制贪欲余二自伏。不净观者。当知此身生于不净处在胞胎。还从不净中出。薄皮之内纯是不净。外有四大变为饮食充实其内。谛心观察。从足至发从发至足。皮囊之里无一净者。脑膜涕唾脓血屎尿等。略说则三十六。广说则无量。譬如农夫开仓种种别知麻米豆麦等。行者以心眼开是身仓。见种种恶露肝肺肠胃诸虫动食。九孔流出不净常无休止。眼流眵泪耳出结矃。鼻中涕流口出唌吐。大小便孔常出屎尿。虽复衣食障覆实是行厕。身状如此何由是净。又观此身假名为人。四大和合譬之如屋。脊骨如栋胁肋如椽骸骨如柱。皮如四壁肉如泥涂。虚伪假合人为安在。危脆非真幻化须臾。脚骨上胫骨接之。胫骨上髀骨接之。髀骨上脊骨接之。脊骨上髑髅接之。骨骨相拄危如累卵。谛观此身无一可取。如是心则生厌恶。常念不净三十六物如实分别。内身如此外身不异。若心不住制之令还专念不净。心住相者身体柔软。渐得快乐心故不住当自诃心。从无数劫来常随汝故。更历三恶道中苦毒万端。从今日去我当伏汝。汝且随我。还系其心令得成就。若极厌恶其身。当进白骨观。亦可入初禅。行者志求大乘者。命终随意生诸佛前。不尔必至兜率天上得见弥勒。

                白骨观法

                白骨观者。除身皮血筋肉都尽。骨骨相拄白如珂雪光亦如是。若不见者譬如癞人。医语其家若令饮血色同乳者便可得差。家中所有悉令作白。银杯盛血语之饮乳。病必得差。癞人言血也。答言。白物治之。汝岂不见家中诸物悉是白耶。罪故见血但当专心乳想。莫谓是血也。如是七日便变为乳。何况实白而不能见。既见骨人当观骨人之中其心生灭相续如綖穿珠。如意所见及观外身亦复如是。若心欲住精勤莫废。如攒火见烟掘井见湿。必得不久。若心静住。开眼闭眼光骨明了。如水澄静则见面像浊则不了竭则不见。

                观佛三昧法

                佛为法王。能令人得种种善法。是故习禅之人先当念佛。念佛者。令无量劫重罪微薄得至禅定。至心念佛佛亦念之。如人为王所念怨家债主不敢侵近。念佛之人诸余恶法不来扰乱。若念佛者佛常在也。云何忆念。人之自信无过于眼。当观好像便如真佛。先从肉髻眉间白毫下至于足。从足复至肉髻。如是相相谛取还于静处。闭目思惟系心在像不令他念。若念余缘摄之令还。心目观察如意得见。是为得观像定。当作是念。我亦不往像亦不来。而得见者由心定想住也。然后进观生身便得见之。如对面无异也。人心驰散多缘恶法。当如乳母伺视其子莫令坠于坑井险道。念则如子行者如母。若心不住当自责心。念老病死甚为切近。若生天者著于妙欲无有治心善法。若堕三恶道苦恼怖懅善心不生。今受妙法云何可不至心专念耶。又作念言。生在末法。末法垂已欲灭。犹如赦鼓开门放囚。鼓音渐已欲止。门扉已闭一扇。岂可自宽不求出狱。过去无始世界已来。所更生死苦恼万端。今所受法未得成就。无常死贼须臾叵保。当复更受无央数劫生死之苦。如是种种鞭心令心得住。心住相者。坐卧行步常得见佛。然后更进生身法身。得初观已展转则易。

                生身观法

                生身观者。既已观像。心想成就捡意入定。即便得见。当因于像以念生身。观佛坐于菩提树下。光明显照相好奇特。或如鹿野苑中坐为五比丘说四谛法时。或如耆阇崛山放大光明为诸大众说波若时。如是随用一处系念在缘不令外散。心想得住即便见佛。举身快乐乐彻骨髓。譬如热得凉池寒得温室。世间之乐无以为喻也。

                法身观法

                法身观者。已于空中见佛生身。当因生身观内法身。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无量善业。如人先念金瓶后观瓶内摩尼宝珠。所以尊妙神智无比。无远无近无难无易。无限世界悉如目前。无有一人在于外者。一切诸法无所不了。常当专念不令心散。心念余缘摄之令还。复次一切愚智当其死时。外失诸根如投黑坑。若能发声声至梵天。大力大苦大怖大畏无过死贼。唯佛一人力能救拔。能与种种人天涅槃之乐。复次一切诸佛世世常为一切众生故不惜身命。如释迦牟尼佛昔为太子时。出游道见癞人敕医令治。医言。当须不嗔人血饮之以髓涂之。乃可得差。太子念言。是人难得。设使有者复不可尔。即便以身与之令治。若为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佛恩深重过于父母。若使一切众生悉为父母。佛为一分。二分之中常当念佛。不应余念。如是种种功德随念何事。若此定成除断结缚。乃至可得无生法忍。若于中间诸病。起者随病习药。若不得定。六欲天中豪尊第一。飞行所至宫殿自随。或生诸佛前终不空也。若人药和赤铜。若不成金不失银也。

                十方诸佛观法

                念十方诸佛者。坐观东方。廓然明净无诸山河石壁。唯见一佛结跏趺坐举手说法。心眼观察光明相好画然了了。系念在佛不令他缘。心若余缘摄之令还。如是见者更增十佛。既见之后复增百千。乃至无有边际。近身则狭转远转广。但见诸佛光光相接。心眼观察得如是者。回身东南复如上观。既得成就。南方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上下方都亦如是。既得方方皆见诸佛。如东方已当复端坐总观十方诸佛。一念所缘周匝得见。定心成就者。即于定中十方诸佛皆为说法。疑网云消得无生忍。若宿罪因缘不见诸佛者。当一日一夜六时忏悔随喜劝请。渐自得见。纵使诸佛不为说法。是时心得快乐身体安隐。是则名为观十方诸佛也。

                观无量寿佛法

                观无量寿佛者。有二种人。钝根者。先当教令心眼观察额上一寸。除却皮肉但见赤骨。系念在缘不令他念。心若余缘摄之令还。得如是见者。当复教令变此赤骨辟方一寸令白如珂。既得如是见者。当复教令自变其身皆作白骨。无有皮肉色如珂雪。复得如是见。当更教令变此骨身使作琉璃光色。清净视表彻里。既得如是见者。当复教令从此琉璃身中放白光明。自近及远遍满阎浮。唯见光明不见诸物。还摄光明入于身中。既入之后复放如初。凡此诸观从易及难。其白亦应初少后多。既能如是。当从身中放此白光。乃于光中观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其身姝大光明亦妙。西向端坐相相谛取。然后总观其身。结跏趺坐颜容巍巍如紫金山。系念在佛不令他缘。心若余缘摄之令还。常如与佛对坐不异。如是不久便可得见。若利根者。但当先作明想。晃然空净乃于明中观佛便可得见。行者若欲生于无量寿佛国者。当作如是观无量寿佛也。

                诸法实相观法

                诸法实相观者。当知诸法从因缘生。因缘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毕竟空相。但有假名无有实者。若法实有不应说无。先有今无是名为断。不常不断亦不有无。心识处灭言说亦尽。是名甚深清净观也。又观淫怒痴法即是实相。何以故。是法不在内不在外。若在内不应待外因缘生。若在外则无所住。若无所住亦无生灭。空无所有清净无为。是名淫怒痴实相观也。又一切诸法毕竟清净。非诸佛贤圣所能令尔。但以凡夫未得慧观。见诸虚妄之法有种种相。得实相者观之如镜中像。但诳人眼。其实不生亦无有灭。如是观法甚深微妙。行者若能精心思惟。深静实相不生邪者。即便可得无生法忍。此法难缘心多驰散。若不驰散或复缩没。常应清净其心了了观察。若心难摄当呵责心。汝无数劫来常应杂业无有厌足。驰逐世乐不觉为苦。一切世间贪乐致患。随业因缘受生五道。皆心所为。谁使尔者。汝如狂象蹈籍残害无有物制。谁调汝者。若得善调则离世患。当知处胎不净苦厄。逼迮切身犹如地狱。既生在世。老病死苦忧悲万端不得自在。若生天上当复堕落。三界无安汝何以乐著。如是种种呵责其心已。还念本缘。心想住者心得柔软。见有种种色光从身而出。是名诸法实相观也。
                欲生无量寿佛国者。应当如是上观无量寿佛。又观诸法实相。又当观于世间如梦如幻皆无实者。但以颠倒虚妄之法。横起烦恼受诸罪报。如人见诸小儿共诤。瓦石土木便生嗔斗。观诸世间亦复如是。当兴大悲誓度一切。常伏其心修行二忍。所谓众生忍法忍也。众生忍者。若恒河沙等众生种种加恶。心不嗔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又观众生无初无后。若有初者则无因缘。若有因缘是则无初。若无初者中后亦无。如是观时不堕常断二边。用安隐道观诸众生不生邪见。是名众生忍。法忍者。当观诸法甚深清净毕竟空相。心无挂碍能忍是事。是名法忍。新发意者虽未得是法忍。当如是修习其心。又观诸法毕竟空相。而于众生常兴大悲。所有善本尽以回向。愿生无量寿佛国。便得往生。

                法华三昧观法

                三七日一心精进如说修行。正忆念法华经者。当念释迦牟尼佛于耆阇崛山与多宝佛在七宝塔共坐。十方分身化佛遍满所移众生国土之中。一切诸佛各有一生补处菩萨一人为侍。如释迦牟尼佛以弥勒为侍。一切诸佛现神通力。光明遍照无量国土。欲证实法出其舌相。音声满于十方世界。所说法华经者。所谓十方三世众生若大若小。乃至一称南无佛者。皆当作佛。惟一大乘无二无三。一切诸法一相一门。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相。唯有此大乘无有二也。习如是观者。五欲自断五盖自除。五根增长即得禅定。住此定中深爱于佛。又当入是甚深微妙一相一门清净之法。当恭敬普贤药王大乐说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众。是名一心精进如说修行正忆念法花经也。此谓与禅定和合令心坚固。如是三七日中。则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来至其所。如经中说。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本是回鹦鹉师兄贴, 敲了半天,结果回不了贴了! 都敲了,还是发出来,和上面的也有关。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念起觉迟的问题,后跟什么动作,是关键。 觉,是什么样的心行或动作, 极为微妙。 实际上那两句话,应该强调为念起不怕,继续不怕, 主动起念不怕, 觉,不耽误日常思维, 这样的觉才能应付日常, 这对多数人需要某种禅法训练才行,比较死板的方式是先直接修至四禅, 这对谁来说都受制太多了。 变通的禅法也有,但这类禅法,能不能用, 取决于见上到位不到位, 为了见到为,需要一定时期的禅修(即使不到四禅), 见即使到位了, 也还要再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保任。

              对应地,”觉“而阻断念头,用在日常里, 用是能用也应该多用,但应付不了日常生活。 以戒为师, 绝对没错, 但不是描述这种见和修的最佳方式, 因为没谁将”戒“上升到那种精度。 这类的典籍,禅宗的最多, 藏传也不少。 见道后的修道, 戒才可能完全融入心行, 不再是阻断型的, 所谓的死后能活; 对比地,之前的戒则必须代偿性地阻断一些日常行为(心行)。 注意我说的是”可能“, 到真能做到,需要长期磨练。 这便是禅宗极度强调”见正“的原因了, 没这个,日常锻炼只是口头说话了, 虽有效果但效果完全和上坐禅修差太多。 会与不会离我们不算远, 恒时做到,那是佛, 是我们的方向,长期的方向。 有人能学会, 这不必怀疑,否则 禅宗一宗, 都该受质疑的了。

              以上只是针对禅法的一些差异和次第及与见的关系,做点总结! 实修只是选择适合自己当前情况的,才是最合理最好的。 禅法好不好,看用在哪个人身上。 擅用枪的给把刀过去, 是老师的不察和失职。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