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所谓悖论,是从西方逻辑着眼,佛法因明无“悖论”一说。从形式逻辑来讲,“强调自我体会”和“体验无我之境”是两个命题(statement),不是概念(concept)。只要稍作推理,就可看出是互相矛盾的。第一个命题“强调自我体会”,将它写得严谨点,

就是“一个人的修行应该是自我体验”。这个命题真,那么谓词项“自我体验”为真,则“我存在”为真。第二个命题“体验无我之境”,也写成“一个人是可以体验到没有自我”。这个命题真,那么谓词项“可以体验到没有自我”为真,则“没有自我”为真。

所以经过推理,“强调自我体会”和“体验无我之境”,其实是包含矛盾结论“我存在”与“没有自我”的两个命题。之所以说是悖论(佯谬),因为在佛家实践,“强调自我体会”和“体验无我之境”都是可行的。

第二点,关于”无我“境界。看来您对佛经不熟,佛家修行从小我,到大我,最后到”无我“。您提到的”众我合一“,只是”大我“;在此之上更高的境界,是”无我“。

《六祖坛经》对”无“是这样讲的——”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虚空)中。“

此等大境界,还需细细参详。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自悟修行,必由之途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慧海初参马祖云: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

    禅宗讲求见性成佛,自觉自悟,任何佛经、佛理、大德之言,都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体验。所谓“生活禅”,即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思考比较阐发佛理,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体会。与现代西方哲学之父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一脉相通。禅宗是“活泼泼地”,用体验来寻找真我,寻回自性;是反权威的,激烈一点的禅师为求弟子开悟,甚至不惜喝着呵佛骂祖,一片苦心希望弟子抛却成见,自己去体验。

    希望大德发权威之言,自己只需跟随;师傅开好一条康庄大道,一路带领自己至开悟,未之有也!不管错对,自己必须走自己的路!“师傅带进门,修行在个人”,自悟修行,是修佛法的必由之途。

    禅修吊诡之处在于:强调自我体会的过程,要破除我执,体验“无我”之境。逻辑的悖论,正是“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另一点要指出的,有人会走火入魔,自以为悟无上道,智慧超过佛祖,皆因没有实实在在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思考比较体会,长时间冥想入幻境思幻象也。故禅宗“无念行为宗”,以行与用,检验体会。

    禅家机锋,固然轻灵快捷,思如闪电,言如流水,煞是好看;但只是瞬间的光辉,背后却是一整套系统的修行法门。

    吾等后学,胡言乱语,匆匆而就,错漏难免,还请原谅;而且腰里插着明晃晃利刃(挥刀断指)、拿着三尺狼牙棒的(当头棒喝)到处闲逛找抽的老和尚们,才是得道高僧:)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金玉良言!赞,受教了,南无阿弥陀佛!
      • 谬赞谬赞,复查一下,错漏有几处,复email间匆就,请见谅。
        • 对您这两句“师傅开好一条康庄大道,一路带领自己至开悟,未之有也!不管错对,自己必须走自己的路!”“但只是瞬间的光辉,背后却是一整套系统的修行法门”,非常有感受,实在妙不可言。
          • 佛法在你心,我帮你说了出来罢了。
            • 希望您有空,多说说,我自己怎么就没有这么好的辩才呢
    • 不错不错! 不过俺又要多事挑两毛病。:)
      禅悟和"我思故我在"不同, 后者问题不小。 首先,"我思"的我是预设的, 不可靠。您该体会"思", 看看我在不在; 其次,这话隐含着"不思我既不在", 那一棍子打晕就破我执了,没那么容易吧!

      "无我"之境, 您前面贴子里也有类似说法。 一般说境,都是与心对的, 无我再添上境很容易误导, 虽然无我也不是灭掉境。 无我就是无我,和境不境的没关系。
      • 如切如磋,互相学习。
        1)"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兒用遍历法,怀疑一切都是魔鬼的诱惑,不是真实的存在;但最后一样无法怀疑:我的思想。所以,"我思故我在"没有预设一个“我”,而是预设一切都是假的。

        佛学中的“自性”,包含了“我思”,和感觉、直觉等,所以包含了一个更全面的过程(mechanism)和实体(substance),但其中的关系,我还没想透。但因自性包含我思,所以说修行必要强调我思和自我,和"我思故我在"强调自我思是一脉相通。见性成佛的修行,其实和现代哲学思想相通。

        2)"无我"之境:这个“境”指境界(佛陀达到涅槃的境界),不是心中法相之“境”("只为见境思境即乱")。应该是有点误会了吧,如果用英文,应该是两个不同的词。
        • 如果我踢你一脚, 你肯定有反应, 没你思不了,但却不纯是"你思"。 假设一切外缘都切断, 恐怕你能否思都是未知的了! 你可以说自性包含一切,可那不是你,因为还有我在,是你不能完全控制的。 您再琢磨琢磨,看"我思"这事可靠嘛!
          • 还是回到"不思我既不在"的命题上讨论好点。"我思(A)故我在(B)",A真->B真;从逻辑律来讲,只会推论出非B真——>非A真,就是说“我不在”,就没有“我思”。"不思我既不在"的命题,和"我思故我在",没有必然联系。
            • 那个推论不成立,不严密,我承认错了! 希望没人向我一样做那个推论, 只我一个人想得那么偏。
              • 人皆有错,除了上帝:)
        • "佛陀"只是存在与你我凡夫境界里的东西, 契入不二, 佛陀都谈不上有无,还谈什么佛陀的境界呢! 经典里、大德们也都这么说,大家都是"拖泥带水"的,怎么您说俺就挑毛病呢? 因为您这里泥水带得太多,比如"用体验来寻找真我,寻回自性"之类的。
          • "佛陀"只是存在与你我凡夫境界里的东西, 契入不二, 佛陀都谈不上有无,还谈什么佛陀的境界呢!——这句话听不懂,can you reframe this sentence:)
            • 也不是一句两句说得清的! 看般若经吧, 里面到处说这个。
              • 我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 “佛学中的“自性”,包含了“我思”,和感觉、直觉等,所以包含了一个更全面的过程(mechanism)和实体(substance)”:此处“自性”是指什么?只包含六识?
          • 佛经三藏十二部,也不会告诉您什么是“自性”的准确定义,要“自悟”——但自性包含“我思”则是无疑的;其他则是我还不成熟的观点。
            • 佛教“自性”有文字解释。你“悟”的“自性”隐隐偏向于“梵我、真我”。
              • 如果“自性”是文字可以完全表达的,见性成佛,众生皆是菩萨矣:)
                • 是, 那是不能用文字完全表达清楚准确, 但什么是不准确的却能判断出来。 上面的说你倾向于“梵我”, 从你上面的几处明显破绽看连梵我也未及。
                  • 好:)您用现代哲学的语言或其他方式下个定义试试?不要光说不练:)
                    • 你挺能打岔的, 我说过我能准确定义出来了吗! 外道也知道泯灭小我融归大梵, 你这还在自性包含“我思”呢。 上面我问你你的”我思“怎么个思法, 你就开始打岔了。
                      • ”我思“即我的思考,近乎受、想、行、、、中的“想”。
                        • 您的问题不在受想行, 在”我“
                          • 就算佛陀开了悟,他也还在思考,也还在用他自己的“我思”,故自性含“我思”。
                            • 一针麻药下去, 谁都能更好好”思考“了, 呵呵! 佛陀的思考不是我思, 就是你我的思考也不只是”我思“呀, 我思这事就从来没有过, 只是错觉
                              • 佛陀的思考,就是佛陀自己的思考;你的思考,就是你自己的思考;我的思考,就是我自己的思考——简单明了。若执于虚空,则是法执。不破法执,难除习气。名与实的关系,仍可参详踢倒淨瓶的公案:
                                百丈召溈山云:溈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華林曰:某甲忝居上首。祐公何得住持?百丈曰:若能下得一句出格。當與住持。即指淨瓶問云:不得喚作淨瓶。華林曰:不可喚作木[木*突]也。百丈不肯。乃問祐師。師踢倒淨瓶。百丈笑云:輸卻山子也。

                                有一次,司馬頭陀從湖北來至江西,見到百丈後,建議百丈到溈山那個地方去建院弘法,百丈問道:「在我的門人之中有沒有人可以去溈山當住持呢?」司馬看中了靈佑禪師。晚上百丈召見靈佑,對他說:「我弘揚禪法的因緣在此地,溈山應由你去住持。」然而首座和尚華林卻提出自己是首座,不應該派靈佑去。百丈道:「如果誰能悟出常性,就讓誰去。」說完指著淨瓶問道:「不能叫做淨瓶,你應叫做什麼呢?」華林搶先回答:「不可以叫做木!」百丈轉而問靈佑,靈佑走近後,飛起一腳踢倒了淨瓶,便轉身離去,百丈笑道:「第一座輸給山子了!」後來靈佑到了溈山,經過六、七年的經營,創立了名振天下的溈仰宗。
                                • 别老打岔, 不执我就是执虚空啊? 我说没有“我思”, 没说没有“思”。 而思,却不是“我思”, 缺了空气,几分钟你就不会思了,这不就是眼皮子底下的缘起么, 哪里有“我”呀。 公案嘛, 您还没到时候, 玩早了。
                                  • 佛学虽不需要西方哲学逻辑这样严密,但辩论时因明逻辑是基本功。概念要清晰,逻辑当严密,命题需严谨,当年三藏法师在印度辩论,也曾名颂一时。“我思故我在”,但“我思”应用到某个人,就是某个人自己的思考。“X思故X在”。
                                    您说:佛陀的思考不是我思, 就是你我的思考也不只是”我思“呀, 我思这事就从来没有过, 只是错觉————我说:佛陀的思考,就是佛陀自己的思考;你的思考,就是你自己的思考;我的思考,就是我自己的思考。“我思这事”,现在就发生着——我思考着怎么回帖——有什么疑问?

                                    我思这事就从来没有过, 只是错觉————佛法不是虚无主义,认为“我思这事就从来没有过”,是“执于虚空”,也是一执。

                                    提供公案给您参考,就是希望您将概念和实在把握住,并非打岔。禅家机锋,其实很钝:(
                                    • 行, 您继续思考着, 我暂时就不陪着了。
                                      • 好,了却此段因缘:)
                • 如果用“我思”、感觉、直觉去参,大错特错!
                  • 参禅不思考、不感觉?您是外星人?
                    • 参禅就是要要断除一切你所谓的“我思”、不落入思量分别。曹洞的祖师药山惟俨禅师,一日坐次,有僧问:“兀兀地思量什么?”师曰:“思量个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师曰:“非思量。”————我也是口头禅者。
                      • 先坐一下禅。
                        • 别打岔,自己敲自己一棒! :)
                          • 禅宗讲究的是体验,以“无念行”为宗。如果没有坐禅控制意念破除妄想的经历,多说无益————不开车,空口讲开车的经历,有用吗?
                            • “坐禅控制意念破除妄想”——又一明显的大错特错!另外,你参的是祖师禅还是如来禅?有僧问:“兀兀地思量什么?”师曰:“思量个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师曰:“非思量。”多说无益,大家各自回家参参吧,散伙咯。
                              • 此贴最后一句,从你的言语看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地方。奉劝你赶紧亲近依止善知识吧,不要自恃世聪,自误误人。此话也是对我自己说的,大家互勉。
                                • 你放屁!
                                  • 匆兄,什么风把你从心谭吹来作临济喝:)
                                    • 实在看不下去,佛学知识不是这样用的,佛说的“爱语说”以提携初学,激励道友,他一个也不用,只是用他渊博的教理打翻别人,这和大款用钱欺人,恶官以势压人没啥两样!
                                      • 禅宗以”无念行“为宗,无”行“无得,无”行“则佛理是空中楼阁——互勉:)
                                      • 大话江湖乱,一屁硝烟尽;从今西游去,洗心契本来。
                                        • 随喜!——不过,不用太在意,消除自己往昔恶口的罪业,没有比这个更快捷的了。希望别走得太远,常回来看看
                                    • 你讲的对着呢,无论修戒,定,慧三学的那一种,都是用一种淡泊而持久的力量一以贯之的在自己的生活中自修自证,大成就者,大善知识要亲近,但也根本不是每天吃饱了泡在人家身边墨迹,有疑问去请教,没事管好自己。
                                      。一句阿弥陀,不离心头肉,即是亲近最大的善知识-------诸佛之王,阿弥陀佛慈父!
                                      • 匆兄好觉悟:)
                                        • 不敢当,持一法一以贯之,是修习任何法门成功的关键,你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只要按照人家的要求一以贯之的每天1万声(2小时半),你如果此生成就不了,我跟你一起去下地狱!佛法句句是实啊!
                                          • 先来一句,阿弥陀佛!
    • 一派胡言,误人子弟!
      • 弹药空虚,火力不够:)过门是客,顿首。
      • “不管错对,自己必须走自己的路!”?走向悬崖或堕落或入魔,最多做个“天然外道”罢了。禅宗最重要的是禅师的教育以及印证。
        • “师傅带进门,修行在个人”,自悟修行,是修佛法的必由之途。
          • 那如何知道自己没有入魔呢?
            • 1.师傅指点。 2.皆因没有实实在在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思考比较体会,长时间冥想入幻境思幻象也。故禅宗“无念行为宗”,以行与用,检验体会。
          • “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
            • 读懂文章再指出不足,是不是更好点?
            • 我个人是这么理解“无师自悟”的,就是没有依止教义和行法上的善知识,现在学佛的没有不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吧,没有不看佛经就开悟的吧,怎么能说没有师父呢?望各位指点。。。
              • 我再看了一下文章,讲的是修习的过程中要靠自悟,而不是提倡“无师自悟”啊!是否我没有表达清楚,需要修改一下?
                • 我觉得您表达清楚了,就是自己要努力,不过既然有朋友提问,那就是一个好机会,让您更加提高,我相信您会写的更周圆的:)
                  • :)
                  • 佛教有那么多派别,“师父”而不仅仅是领进门而已。
                    • 佛法是不二法,虽有八万四千法门,“师父”的角色其实都是一样的——德山的棒:德山示眾,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德山示眾,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臨濟聞得,謂洛浦曰:汝去問他,道得為什麼三十棒?待伊打汝,接住棒送一送,看伊作麼生?浦如教而問,師便打,浦接住送一送,師便歸方丈。浦回舉似臨濟。濟曰:我從來疑著這漢,雖然如是,你還識德山麼?浦擬議,濟便打。
                      • “师父”的目的是一样的,师父扮演的角色却随众生而异,师父传的法也不同。请不要乱用打口头禅。
                        • 我不解风情啊:)I shut my mouth up.
              • 永嘉玄覺禪師,從年輕時就開始學習經論,本是一位精通天台止觀的秀才居士。後來,因讀《般若經》之後,豁然大悟,出家參禪。六祖惠能大師的弟子玄策禪師,曾忠告永嘉禪師說道:「無師自悟是天然外道。」永嘉禪師聽後,反覆思惟,於是決定去參訪六祖大師。
                • 我个人觉得永嘉大师,是去找六祖印证的,而平时是自己用功的,不妥之处,还请指点
                  • 自己用功没错,怎么用功就要靠师父。用功过程中的境界处理也要靠师父。但是“不管错对,自己必须走自己的路!”就大错特错!!!
                    • 这是您没理解他的语境,他是指"当下"的状况如何处理,师父是不可能时时刻刻陪着我们,而我们却是要时时刻刻参...
                • 你说这个我个人觉得不错, 但是那个“独觉佛”是怎么个一回子事呢? 独觉不就是自悟吗? 虽然他这个“佛”没见性
                  • 其实观察现在佛法传承的现状, 如果真的无缘遇到真正的善知识, “独觉”大概是唯一的希望咧
      • “自悟修行,是修佛法的必由之途。”如果说修行是要自己亲自去修,而不是别人给你一个,那是对的。如果是说“自力”或“他力”的角度,禅宗也不是仅需“自力”,强调“自力”而已,“必由之途”一说不妥。
        • 必由之途,即必须。见自性,修行再无他途。若有,请举例。
          • “自力”与“他力”
            • 德山再一棒:)
              • 当头棒喝,只能对当机众,不能随便打,要"爱"的教育,才能适合现在更多的人...
                估计又有人批评我倾向"世俗化"了,这不是迎合大众,而是随缘...,不过这个话题,太大,先不展开讨论了.
                • 你肯定是说我了, 但是, 你不觉得现在有一部分所谓佛徒, 自己“随缘”也就罢了, 但是对真正发心苦修的人不但不赞叹而且轻视甚至蔑视, 认为人家没文化, 跟不上时代, 这个佛教往哪里走呢---前几天还有人贴什么佛徒同性婚礼, 这个缘到是随了, 佛在哪里了啊, 化了云烟
                  这种佛法真得是变成了世智辩聪的工具, 什么成佛,开悟, 极乐世界, 门也没有啊, 而且他实际上也根本没有追求这些, 佛法改为为世俗享受服务了----变成世俗文学中的点缀物了而已,因果律变相都不承认了, 西方净土也好, 弥勒净土也好, 大门都可以对这个星球关上了, 自己在这浊世里拿着佛法自娱自乐也就到头了。

                  我不相信弥陀佛, 弥勒佛, 这功夫会为婆娑世界这种变化而把原力改变了。 佛法变迁了这么多年, 没听说过有过这种本质的变化。
                • 德山已逝,何能一棒:)如果您是宝玉,又会怎答?————黛玉试他一试,便问:“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回答不上来。
                  • 基于根性,"没看到瓶子",基于识性,"泥土做得".BTW: 您的棒子好温柔,看来温柔的棒子已经失去了"棒子"的功能,该狠打的时候,就得狠,呵呵,一笑,受教了,多谢!
                    • 好:)其实禅宗对答,并无错对,是开放思考式的,怎么样的答案就体现怎么样的修为,比高考客观多了:)曹雪芹安排黛玉这一问,匠心独运,温柔乡里霍霍机锋,可不好答呢。试问“满城皆是事业线,晃来晃去整容脸”的今天,有哪个女子问得出来?
                      • 题外话,我最佩服的中国的文人就是曹雪芹,李白杜甫的诗好,但都是充满个人色彩,而红楼梦里的诗,文采飞扬,却是各自的心声,佩服佩服.
                        按佛教的专有名词,是在修普遍觀察一切眾生種種心念具足智地的大菩萨再来示现的,南无阿弥陀佛!
                        • 以佛性度之,王维,钱起,储光曦,范成大的田园诗,都是深得禅家三昧的力作,李白的诗,源于道,无关佛家寂静灵动之性。
                          • 五个人名里, 两个半我都不知道是谁,这样的是不是木有办法学佛呢。。。阿弥陀佛
                            • 禅味太深,就会不popular,要小心:)
                          • 您的观点很有道理,另外我觉得尽管学禅的都老拿苏东坡开玩笑,其实他的见解不低,王维的诗,小的时候不喜欢,现在琢磨起来挺有味道,可是钱起,储光曦,范成大,我好像没怎么接触过,您能有空介绍一下么?南无阿弥陀佛!
                            • 钱起: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储光曦: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范成大:绣地千点红,平桥绿一篙,楝花来石首,谷雨熟樱桃。 感觉如何?
                              • 意境的确妙不可言,受教了,多谢,南无阿弥陀佛!
                        • 李杜时禅风未大盛,曹雪芹禅理悟入深,咱们佛家子弟不要太偏心:)
                          • 师兄提醒的对,唐朝尽管是佛法大兴的时代,但当时文人并不时兴以诗文来描述自己的感悟,禅诗的兴起还是从宋朝开始的,呼吁您和passer这样个高手,有空的时候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 那是匆兄的拿手好戏;我最怕格律,自由散漫,只写打油诗——没这份才情啊:)
                              • 禅诗是王维开始的,他把禅意溶于山水风景的描写中,宁静而灵动,赋与山水于一片禅机。
                              • 有格好,无格妙,大家写,我来赞。
                                • 写得比我好。
    • 禅宗最重要是要“印心”吧(我理解啊), 自悟那行与不行呢?----我个人是认为那些能耐得寂寞真正修行的修行人, 才是佛法传承中的灵魂, 其它周边的人都是承受真正修行人的福荫或者余福啊, 反过来否定苦修的人就不对了。
      • 自悟与苦修并不排斥吧?
        • 嗯, 我的后半部分的话似乎和这个题目不是很相干。
          • 漏了前半句,自悟行与不行,无需执着吧——1.“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 2.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1.”时没师父,“2.”时五祖解经。六祖认为自己闻经已开悟,
            但有人认为还不算。就算师父和徒弟,对这看法都会不同,见仁见智。
    • 强调自我体会和体验无我之境不算悖论。首先它们不是一个级别的概念,其次,无我之境并非无我,而是众我合一。
      • 所谓悖论,是从西方逻辑着眼,佛法因明无“悖论”一说。从形式逻辑来讲,“强调自我体会”和“体验无我之境”是两个命题(statement),不是概念(concept)。只要稍作推理,就可看出是互相矛盾的。第一个命题“强调自我体会”,将它写得严谨点,
        就是“一个人的修行应该是自我体验”。这个命题真,那么谓词项“自我体验”为真,则“我存在”为真。第二个命题“体验无我之境”,也写成“一个人是可以体验到没有自我”。这个命题真,那么谓词项“可以体验到没有自我”为真,则“没有自我”为真。

        所以经过推理,“强调自我体会”和“体验无我之境”,其实是包含矛盾结论“我存在”与“没有自我”的两个命题。之所以说是悖论(佯谬),因为在佛家实践,“强调自我体会”和“体验无我之境”都是可行的。

        第二点,关于”无我“境界。看来您对佛经不熟,佛家修行从小我,到大我,最后到”无我“。您提到的”众我合一“,只是”大我“;在此之上更高的境界,是”无我“。

        《六祖坛经》对”无“是这样讲的——”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虚空)中。“

        此等大境界,还需细细参详。
        • 说得更严谨些吧,在你的陈述背景下,头一个“自我”和后一个“无我”并不是真与假的对应关系。至少,这两个“我”的概念是很值得讨论的。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首先,“强调自我体会”指的是实证,所谓证道,而不是学来的听来的书本上来的。尽管”自我体会“暗示有一个自我,但强调的并不是有一个自我。学来的,听来的同样需要一个自我。与“自我体会”对应的/矛盾的并不是“无我体会“。如果由“强调自我体会”可以推出只要看书便可,这才是悖论。

          其次,“我”的概念

          如果讨论只能在佛经的框架内,那我后面的就算废话,你随便看看就好了。

          在物质世界里的“我”是以性格为特点,记忆为标签。基督教所说三位一体,现在说body/mind/spirit complex. 思维和意识不是一回事,可以分离。佛经里似乎有基于这个观点的练习。

          打个岔说明一下信息来源:我相信从古到今有很多象佛陀,基督这样的智者试图向民众传达世界的真相/存在的真相,古有道德经,般若密多心经,圣经,今天有的是channeled material通灵材料,还有极少数亲身证道的人。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提到更高的境界直至存在的本源。语言造成的扭曲无可避免地存在,但至少关于终极真相的描述应该是兼容的。

          我提这么些废话实际上是想说我尝试从别的资料来理解你提的“大我”和“无我”,但不会过分纠缠一字一句。

          如果”无我“之境是最高境界,那么它就是存在的本源。实际上在一体性的”大我“之上,也只能是本源了。《六祖坛经》对”无“的描述证实了这点。

          很多书里描述过本源,与神对话,千福年天书,等等,我现在一下找不出描述的原话。还有一个”元吾氏“不知你听说过没有,修行30多年亲证本源合一的体验。

          在所有这些描述里,有一样东西是不能缺席的,consciousness. 逻辑上讲也不可能缺席,如果没有一个观察者体验者,那么就会象一的法则里的Ra说的那样,世界起于神秘也终于神秘。观察者与本源合一,那么consciousness就至少是本源的一个特征。

          这里提的consciousness到底是不是”我“?肯定不是物质世界的”我“。

          物质世界的"我”是包含在本源之中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很高兴您对佛法这么有兴趣,多来这个论坛听其他师兄说法会受益不浅。我们就将讨论集中在两个命题的“自我”概念是否一致上面吧,其他的估计讨论起来也不是一时半刻的事;但谢谢您码了那么多字,
            让我开阔视野。

            您对“自我”概念是否一致产生疑问,其实也是由于缺乏佛门禅修实践。举个例子吧。第一个命题的“自我体会”,其中一个途径就是打坐禅修,是“亲历亲为”坐着来体会。您说“尽管‘自我体会’暗示有一个自我,但强调的并不是有一个自我”,是不成立的。“生活禅”,就是在生活时时刻刻来用“自己”来体会;而第二个命题的“无我”,就是要看“空”这个无时无刻都在的“自己”。
            • Okay,thanks
        • 另外“无”也是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很值得讨论。“无”到底是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
          • “无”在前面的帖子有六祖的说法,可以自己来体会。佛法的概念后面基本都联系着一段实践,您看着书来指点江山,我们可是应接不暇啊:)下面师兄的帖子六妙法门(#7736432@0),就是一个挺好的实践的开始。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