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技多不压身,工到自然成:安省技工证书特训班,点击咨询报名!
Ad by
  • 技多不压身,工到自然成:安省技工证书特训班,点击咨询报名!

我也说一下不执着、不分别。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不执着指的是不把自己完全禁锢于正面或者反面,因为那样做就彻底远离了硬币有三面这一基本事实,固执地说硬币只有一面或两面显然是荒谬的。不执着绝对不是去和稀泥,更不是不分是非曲直,不执着是要人虚空自我,尽量看到事物本相。

同样地,不分别绝对不是让人好坏不分,善恶不辨。不分别的宗旨和不执着是完全一致的---还原事物本相,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者是一回事儿。

关于红绿灯的例子,我是这样看的:

首先,红绿灯就是红绿灯,如果把它细分成红灯、黄灯、绿灯,然后把三盏灯完全孤立起来,那么这三盏灯就不再是红绿灯了,就没有了红绿灯原本的含义。假如我在路边单放一个红色灯泡,把它点亮,司机不可能去理会的。

其次,表面上看,红绿灯的红灯、绿灯是有分别的:红灯亮的时候车子要停下来,绿灯亮的时候车子才能开。但是,红灯、绿灯实质上是不能分别开来的,因为红灯亮的时候,绿灯必须得灭,绿灯亮的时候,红灯必须得灭,不然的话,红绿灯就不再是红绿灯了。

分析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我们所分别的是两个概念:1)红灯灭,绿灯亮;2)红灯亮,绿灯灭。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两个概念是有分别的吗?

我认为这两个概念既有分别,也没有分别。二者在交通规则这一层面有本质分别。但是,在客观世界里,二者本来都不存在,都不属于客观存在,都属于人的念想。人们把这两个概念分别开来,是因为交通安全的需要,没有了这种需要,这两个概念就不可能产生。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人的念想有没有分别,应不应该分别?我的理解是:本无分别,出于人自身的需要,便产生了分别,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讲的因果、报应。

个人一点儿体会:对事物的分别要一直进行到无分别这一层面,方能一窥事物的本相,这一本相也是相,离事物本质还有相当远的距离。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学法心得。。佛法是不二法,这个“两边不着”正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在, 这种看似高妙的“理”实际上可以指导现实生活中非常具体的“事”:
    很多事情从一个角度看是“对”, 换一个角度, 就不一定是“对”;福与祸, 也不是绝对的, 中国老话就说得好, 福祸相依, 明白这个真相,可以解除生活中很多困惑
    • 多句嘴, 宇宙人生莫不是师兄您心中假象? 在假象上再安上个“真相”。。。。 要琢磨清楚啊!
      • 有真才有世界, 有”真“才有假, 正象一个“空”字, 万法皆空, 但因果不空, 都“空”, 还学习个什么
        • 两码事。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因果是万法还是不是万法? 因果不空, 就得学习, 那道次第里“无学位”怎么解? 如果您非要这个“真相”来安立假象以便学习破除。。。
          那是教理基础不够扎实。 虽然没有完全无漏洞普适的教学体系, 但中观和唯识在这些地方没有这么粗, 他们都没有突出讲假象一定要靠真相的存在来成立。 您若真那么认为, 而不是因语言表达的局限说成那样的话, 您是带着梵见的, 真的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南无阿弥陀佛
          • 有一分受用, 得一分法喜, 如果深究的话, 那要功夫, 我想很多非专业学佛的人应该都跟我一样-----和尚尼姑, 那真是最好要经教娴熟, 但是修自己一个人, 就不一定必要, 汪洋大海, 只需一瓢。 万法缘生, 但源于一真, 法无定法, 但不昧因果, 这是我认定的道理
            • 只取一瓢, 那你还谈因果干嘛? 缘起网哪处算那一瓢? 如果您修自己, 又高喊“南无阿弥陀佛”, 是不有点。。。。。矛盾? “源于一真”-----典型梵见。 您目前的认定, 还需考究考究! 好话常逆耳。
              • 得, 有点看明白这佛门里各宗派之间的争执是怎么起的了....."只取一瓢"还真不是我说的, 是净空法师说的, 再讨论下去大概又引出攻击“邪师”的套路了, 大家还是各修各的吧, 我这人根浅, 就算念阿弥陀佛, 也不过是修自己, 没有他老人家, 我自己修不了
        • “万法皆空, 但因果不空”:这两个“空”字是一样的意思吗?
          • 问得好!不一样。前面那个空,是“不实有”的意思;后面那个不空,是在领受上,真实起作用的意思
            • 经文文字佛说不要执著, 又何必执著我说的某个字, 表达的意思有人能会意就算有知音, 没有, 也是正常----我认为佛这样说话, 两个“空”字应该是相近的意思, 否则, 相当于制作文字陷井了, 佛经本来难懂, 如果再这样, 更无所适从了
              • 所以,要想准确无误的理解佛经,一定要学“论”,还要加上学持律藏。三藏只取其一,不能圆满自己的智慧
                • 不太苟同, 三藏里每一藏与其它两藏都不是分开的, 是相互交叉的, 况8万4千法门呢;而且, 此生求圆满, 那没几个人有可能了----末法时期, 不圆满是真实, 圆满, 那要怎么说, 我看楼下那生命禅院等等, 大概都自觉“圆满”了
                • 不学论的也有, 干嘛“一定”啊! 上面说得对, 一部经里未必没三藏,看深入到什么程度。 三藏不全是不行, 说成学论比较契机也就行了
                  • 只要学过一部论之后,或许,就能明白为什么是“一定”了
                    • 唉, 末法之人, 六根都有缺, 我是不敢这'一定", 那“一定”的, 如果六祖站在我们面前, 不说话的话, 也许你会认为他是个文盲, 都没资格入佛法呢----六祖开悟的时候大概也不过听过一部金刚经-----通过大家的讨论, 我更感到六字洪名的可贵,南无阿弥陀佛
                      祖师大德无踪影, 经教宏论一辈子也读不完, 没有阿弥陀佛, 靠凡人这点小聪明, 成功的希望真是眇茫
                      • 有您这评判别人的功夫,一部论都学完了
                        • 学完了。。。。又怎么样? 想起老和尚们常说的一句话: 该怎么生死还怎么生死。 讨论总是有收获, 我总算明白他们为什么都爱说这话
                          • 这么快!随喜!那就再学第二部,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
                    • 老兄一贯嘴够硬, 呵呵! 语言上不肯落下风。 三藏传播途径有多种, “唐僧”本人即名“三藏”,不是吗! 我知道您学论, 但您这个“一定”,否定了过多其他途径了。
                      老兄不会是想说, 现今没有能够住持佛法的人而凭借亲近他们就可学到三藏了吧, 您不会是想说文盲解脱不了了吧! 干嘛非那么绝对呢。
                      • 我近来遇到一位中医,学佛很久了,只读经,认为经是佛说的,论是菩萨造的,当然佛说的更好,基本上完全把论从三藏中剔除了(在他心里)。我很心疼,所以,这里说的“一定”,不过是语气加重而已
                        也正想您前面说的,更应机的意思。这里的应机,其实,也就是我们这些,思想顽固,凡事都要凿真,讲不清楚,就不去做的这类。

                        像六祖大师那个类型的,当然就不必了,还有其他很多类型的,也都不用(或者说暂时不用)。

                        我是想着,到这里来的,不都是爱讲道理、有时间、有精力、而且也有足够的脑水啊
            • 有人把这句话改了一个字:“万法皆空,因果不虚”,可以说一字千金。
              • 其实这一改----“空”和“虚”更接近了, 可以说“虚”就是解释什么叫“空”
                • 其实你第一帖就稍微提到了:“理”和“事”的对立和统一;或者中国传统的“体用”观念。
                  • 虽然佛经深奥, 但是佛经也是个相当实用的东西, 迷上谈玄说妙, 离佛法的精髓相去就甚远了----体与用相去甚远吗?理与事根本就不对立----什么都可以放下, 但是因果你想放也放不下, 这是一句太显然不过的句子, 搞这么复杂, 真是没必要
    • 其实佛教对中国的贡献在于造字造词。法越空,造词就越圆。唉,就是造就不了人,最终还是一个空字。
      • 造字是一个小方面, 大好处还真就是个空字!
        • 知音啊
          • 怎么最近出来不常带着您老爹了?
            • 怕你们见了就跑啊。现在没心事看此坛的聊斋。
      • 这个空字是什么意思?谢谢指教。
        • ‘空’从文字修饰来讲可以做名词,动词,态词。作态词来用(没听说过态词吧)就能圆满,比如说‘空’做‘可有可无’这样的性态来理解,“万法皆空, 但因果不空”就是:“万法可有可无, 但因果不是可有可无”。就是说:万法不是法,因果非非法。
          也就是说‘万法’破了的时候,‘因果’就化妆跑出来了。
          ‘空’做名词来理解,佛教徒是开不了悟的;做动词来讲只能开悟学佛;
          • 老毛病丝毫没减哈
    • 是不是要“先着两边”,才能“两边不着”?我们现在是“两边着不到”!
      • 那每个人的境界真是不一样, 我想一般的人都是“著两边”, 所以佛才给我们说“两边不著”, 两边看不到不是我的境界, 不懂了
      • 着两边,会比较容易让自己的思想产生混乱。通常是先着“有”边,沿着这个有边证入空性对一般人来讲比较容易、稳妥。另一边,对我们这些福德智慧不够的人来讲,容易落得断灭见,那就万劫不复了
      • 【从空入假观 】天台宗的观法,菩萨先修空观,了知诸法皆空,不堕执障;次观诸法虽空,幻相历然不无,因果业报不失,故能从空出假,作诸佛事,广度众生,是为从空入假观。 “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
        【缘起中道 】缘起即性空,性空而能缘起,这即是中道义,中道即般若无分别慧,亦名无所得智。

        【中道 】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

        【中道义 】中道的胜义,即离互相对立的二边,连中亦不要,绝诸对待的胜义。

        [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 天台更著名的是"一心三观", 以心观, 观于心, 空假中俱于一心, 即是心。 初观能所支离, 观娴熟早晚超越观法框架, 而成就自觉。 佛道上的过程,谁都如此, 快慢每人不同。 从"圆顿"到历劫,差异很大。
    • 谈起硬币,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正反两面,殊不知它还有一个侧面,正是因为这个侧面,正反两面才有了存在的基础。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为什么必须从正反当中选择其一,为什么不试着生活在侧面呢?这一侧面,就是我所理解的“空”,不执着,不分别。
      • 说得很好!再进一步,还需要让那硬币无限变薄才好。也就是说:那个空,也不是实有的
        • 硬币无限变薄的时候,正面与反面将融合在一起,无法区分,也不再是一种实有。在某一个空间(层面)里,“有”、“空”、“无”将收敛在一起(没有了分别,也无法分别)。
      • 不执着, 对! 不分别, 不总对。 如果你过马路不分别红绿灯, 能行么; 如果你不知道执着和不执着的差别,能行么。。。。不分别对证悟有帮助, 但其本身即不是证悟更不是解脱。 没实际体验过不分别的,一般进展不到下一步, 体验到的经常就死在那里, 大须注意的地方。
        • 我也说一下不执着、不分别。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不执着指的是不把自己完全禁锢于正面或者反面,因为那样做就彻底远离了硬币有三面这一基本事实,固执地说硬币只有一面或两面显然是荒谬的。不执着绝对不是去和稀泥,更不是不分是非曲直,不执着是要人虚空自我,尽量看到事物本相。

          同样地,不分别绝对不是让人好坏不分,善恶不辨。不分别的宗旨和不执着是完全一致的---还原事物本相,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者是一回事儿。

          关于红绿灯的例子,我是这样看的:

          首先,红绿灯就是红绿灯,如果把它细分成红灯、黄灯、绿灯,然后把三盏灯完全孤立起来,那么这三盏灯就不再是红绿灯了,就没有了红绿灯原本的含义。假如我在路边单放一个红色灯泡,把它点亮,司机不可能去理会的。

          其次,表面上看,红绿灯的红灯、绿灯是有分别的:红灯亮的时候车子要停下来,绿灯亮的时候车子才能开。但是,红灯、绿灯实质上是不能分别开来的,因为红灯亮的时候,绿灯必须得灭,绿灯亮的时候,红灯必须得灭,不然的话,红绿灯就不再是红绿灯了。

          分析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我们所分别的是两个概念:1)红灯灭,绿灯亮;2)红灯亮,绿灯灭。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两个概念是有分别的吗?

          我认为这两个概念既有分别,也没有分别。二者在交通规则这一层面有本质分别。但是,在客观世界里,二者本来都不存在,都不属于客观存在,都属于人的念想。人们把这两个概念分别开来,是因为交通安全的需要,没有了这种需要,这两个概念就不可能产生。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人的念想有没有分别,应不应该分别?我的理解是:本无分别,出于人自身的需要,便产生了分别,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讲的因果、报应。

          个人一点儿体会:对事物的分别要一直进行到无分别这一层面,方能一窥事物的本相,这一本相也是相,离事物本质还有相当远的距离。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有道理, 继续下去还能更深入。 我可以粗略提供几个思考方向。
            1 红绿的差异几乎有视觉能力的人都有,且红绿转换的时候, 大家都知道该走该停, 所以它显然不是纯主观的, 一个人死去不能分辨了, 不耽误大家的分辨, 这明显是客观的特征了。

            2 关于您说它不是客观存在。 您所谓的客观, 是您自己觉得的客观, 而真实情况, 或许您不知道呢。 这中情况下这个"不存在"的结论恐怕要推敲吧。

            3 事物的本相, 明显不是靠不分别、一片混沌来了知, 这个睡醒的时候您体会一下。

            4 主客观的关系是思考的要害处, 搞清楚了疑问就没了。

            5 研究真相不是佛教的目的, 佛教就一个目的:教导众生离苦(离苦即乐), 不能落实到这地方的真相没有实际用处。 真假, 主客这些东西是方便大部分人去思考体会, 不需要这些就达到目的的人也是有的, 使用了这些达到目的的人同样也会适当适时舍离这些东西.
            • 明白。我还得琢磨主客观的关系:主观、客观在主观上的影像、客观。我不是在研究佛教。
              • 嗯, 不一定非研究佛教! 理智切实地观察分析体会验证,佛教离苦就是这么做的。 您可以不去离苦, 对前面的思路过程感兴趣, 我们就算有些共同语言了。
                • 我对佛教很感兴趣,也乐于了解其中的一些道理。我觉得自个儿基本上是个“无法无天”,理解一点儿就去做一点儿,不理解的就先放着,有时间咱就琢磨一下,没时间也就算了。我现在对“离苦”的理解是“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苦痛”,我绝对不会去考虑消极遁世的方法。
                  • 坦然很难! 苦不苦是比出来的, 或许我们能坦然面对乞讨或乞讨进步到每天10元生活水平,未必能面对每天千元降到百元的水平; 能面对中小的苦,未必能坦然于强烈如受伤剧痛的苦; 能坦然于自己的苦,未必能坦然于亲人的苦。。。。
                    佛菩萨是不是坦然先不说, 总之对众生苦不是无动于衷, 消极遁世自然谈不上了。 退一万步说, 拿佛菩萨硬和凡夫比, 佛菩萨的定心智慧, “料理”苦的本事比凡夫那是。。。。。。。。不知高多少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您都迈出几步了, 恭喜恭喜!
                    • 您说的很有道理,我能够理解,但还不能绝对保证能够坦然面对亲人的苦,自己剧烈的苦痛。佛菩萨对众生苦不是无动于衷,也不是让众生消极遁世,这一点,我很多年前就觉察到了。佛教绝不是消极的,也不应该是消极的。
                      我还在体会、琢磨苦与乐,正与反,客观与主观这些基本的东西。我不想直接翻阅佛教经典去找寻答案,因为那样来的答案太容易,我不大会去珍惜,也因为我很有可能曲解答案的真正含义。

                      我想从实际生活中通过分析自己的所见所闻来找寻答案,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我在帖子里的发言,也就是自己从生活和学习中得来的一点儿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