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李秋零《清初“中国礼仪之争”的文化学再反思》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中国礼仪之争”是清初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一次大碰撞。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基督教修会间的争论发展成为罗马教皇与中国皇帝之间的政教之争。中西文化传统对宗教的不同理解使二者之间的分歧无法调解,罗马教廷的武断强硬态度最终使矛盾激化为抗争,导致了清王朝的禁教政策。“中国礼仪之争”的结果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实质性接触可说在16—17世纪基督教第三次来华传播开始,耶稣会士利玛窦利用儒家经典中关于天、上帝等概念论证基督教至上神的存在,并顺应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祀孔、祭祖等传统礼仪和社会习俗进行传教,此谓“礼仪之争”的伏笔。虽然其继任者怀疑并部分否定其传教路线,但直到多明我会士来华反对耶稣会适应中国国情的传教策略,才正式挑起“中国礼仪之争”。举棋不定的罗马教廷在听了来华的代牧教主阎当的建议后,武断地决定禁行中国礼仪。耶稣会士请康熙出面证明祀孔祭祖乃传统习俗而非宗教礼仪。然而教皇特使糟糕的沟通和他对中华文化的无知最终造成双方分别实行禁行中国礼仪与禁教的强硬抗争。罗马教会和中国皇帝各有自己应负的责任,但礼仪之争、尤其是教皇的武断干预最终导致了康熙的禁教这是不争的事实。

礼仪之争在中国引发了深远的负面影响:造成中国对基督教乃至西方文化的冷淡,随禁教而来的是日趋严重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基督教会来说也是灾难性的,由于禁教因而采取不正当手段甚至是鼓动以武力传教,加重了基督教在中国作为“洋教”的不光彩角色,加深了中西方的隔阂。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仍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双方应保持一种互相尊重的、和平的心态。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中国礼仪之争:“礼仪之争”是中国天主教史上的大事,在文化上也是有代表性的事件。这一事件几乎危机到了天主教在中国的存在。所谓礼仪之争,就是在天主教向中国传播时,围绕一系列问题的争论。这些问题包括:对孔子和祖先的崇拜,对天的祭祀,关于天主的名称及内涵问题。
    关于对中国问题的争论,实际上是欧洲传教士由于观点不同而引起的争论在中国导致的后果。就派别来说,实际上就是耶酥会与多明我会及方济各会之间的争论。在17世纪初利马窦等人来到北京时,为了便于传教,就主动适应中国人的祭祖祭孔的风俗习惯,对于那些并不违背基督教根本信仰的习惯,一般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解释教义时,也往往采纳中国思想中一些观点。

    1610年利马窦去世后,他的继承人龙华民开始发起礼仪之争。他对当时的许多现象都很不满,并导致了传教士内部的分裂。围绕三大问题,他们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后来事态逐渐扩大。

    1643年一位传教士回到欧洲,向罗马教廷控告耶酥会。1645年教皇发布一项命令,禁止中国教徒参加那些传统活动。后来这场争论又波及到了欧洲。而耶酥会士门也把这一问题提交给中国皇帝,结果事情更加复杂了。由于欧洲坚持自己的观点,从而引起了中国皇帝的愤怒,驱逐了大部分传教士。

    这一事件持续了100多年的时间,到1775年教皇解散了耶酥会,这一争论也彻底结束。在欧洲它被称为“中国事件”。
    • 狭义而言,这是指康熙与传教士就儒教崇拜引发的争论,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当时认为中国儒教的帝皇及祖先崇拜违反天主教义,支持多明我会,打压耶稣会,结果引发清朝廷反制,严厉限制传教士活动。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消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的禁令。
    • 争议结束:1939年,教宗庇护十二世颁布“众所皆知”通谕:“允许教徒参加祭孔仪式;可以在教会学校中放置孔子之肖像或牌位,并容许鞠躬致敬;如果教徒必须出席带有迷信色彩的公共仪式时,必须抱持消极的态度;在死者或其遗像、牌位之前鞠躬,是被允许且是适当的。”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争议结束
        1932年,发生的日本耶稣会所办的上智大学部分发生参拜靖国神社不行礼的事件即所谓“上智大学事件”,引起了当时的日本军部的强烈反弹。时任广岛主教 Johannes Ross(1875年—1969年) 为解决这一问题,遂展开对教史的研究试图找出有利的案例和证据。结果发现1258年时教廷曾颁发一件通谕,允许教徒可以参加非基督教的仪式,由于此谕先于中国礼仪之争,因此对重视传统的罗马教会而言,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在几经讨论之后,罗马教廷发布通告,允许日本教徒在神社中低头行礼,因为此举“除了表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天皇的忠诚外,别无他意”。
        该事件为日后解决中国礼仪之争埋下了伏笔。1934年,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扶植之下登基为满洲国皇帝,将祭孔定为强制的文化政策。梵蒂冈不顾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反对,承认满洲国政权,因此再度面临两个多世纪以前的礼仪问题。由于满洲国政府在回复吉林主教高德惠的讯问时,答复曰:“尊孔仪式的唯一目的,就是彰显对孔子的崇敬之情,绝对不带宗教的特质。”再加上有先前日本神社事件的前例,教宗庇护十一世于1935年发布命令,要求满洲国教区主教应谨慎确认祭孔无宗教特质,而神职人员在行过反对中国礼仪的宣誓之后,还应等待主教们的指导,以避免疑惑和争执。
        1939年,教宗庇护十二世 (Pope Pius XII,1939年-1958年在位)颁布“众所皆知”(Plane compertum est)通谕:
        “允许教徒参加祭孔仪式;可以在教会学校中放置孔子之肖像或牌位,并容许鞠躬致敬;如果教徒必须出席带有迷信色彩的公共仪式时,必须抱持消极的态度;在死者或其遗像、牌位之前鞠躬,是被允许且是适当的。”
        但教廷并不承认先前相关的通谕是错误的,而是认为过去宗教性的祭祖、祭孔观念,历经数百年后已变成了世俗性活动,故可以被酌情允许。此一宣言对亚洲儒家文化圈内的天主教徒亦是一种解放,如越南也在1964年针对祭拜祖先、民族英雄和战争亡魂等事,获得教宗的特许。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李秋零《清初“中国礼仪之争”的文化学再反思》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中国礼仪之争”是清初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一次大碰撞。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基督教修会间的争论发展成为罗马教皇与中国皇帝之间的政教之争。中西文化传统对宗教的不同理解使二者之间的分歧无法调解,罗马教廷的武断强硬态度最终使矛盾激化为抗争,导致了清王朝的禁教政策。“中国礼仪之争”的结果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实质性接触可说在16—17世纪基督教第三次来华传播开始,耶稣会士利玛窦利用儒家经典中关于天、上帝等概念论证基督教至上神的存在,并顺应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祀孔、祭祖等传统礼仪和社会习俗进行传教,此谓“礼仪之争”的伏笔。虽然其继任者怀疑并部分否定其传教路线,但直到多明我会士来华反对耶稣会适应中国国情的传教策略,才正式挑起“中国礼仪之争”。举棋不定的罗马教廷在听了来华的代牧教主阎当的建议后,武断地决定禁行中国礼仪。耶稣会士请康熙出面证明祀孔祭祖乃传统习俗而非宗教礼仪。然而教皇特使糟糕的沟通和他对中华文化的无知最终造成双方分别实行禁行中国礼仪与禁教的强硬抗争。罗马教会和中国皇帝各有自己应负的责任,但礼仪之争、尤其是教皇的武断干预最终导致了康熙的禁教这是不争的事实。

      礼仪之争在中国引发了深远的负面影响:造成中国对基督教乃至西方文化的冷淡,随禁教而来的是日趋严重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基督教会来说也是灾难性的,由于禁教因而采取不正当手段甚至是鼓动以武力传教,加重了基督教在中国作为“洋教”的不光彩角色,加深了中西方的隔阂。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仍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双方应保持一种互相尊重的、和平的心态。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宗教的任何传入都涉及到一个文化冲突问题。基督教在中国的传入,在康熙时期的事是一个典型的问题。
      • 中国是个文化积淀很深厚的国家,儒家思想也不是孔子发明的,其根源是周礼,而周礼一直可以追溯到民族成型初期。其价值核心是尊重,社会和家庭秩序。
        • 从敬拜次序来讲,中国的儒家文化是讲:天、地、国、亲、师。很严格的次序。所有的次序都建立在等级上。而基督教是讲究平等,所以对传统文化有冲击。对佛教也有其他意义上的冲击。
          • “基督教是讲究平等”,洪秀全说的吧。
            • 你看耶稣对人类的祝福,《马太福音》第五章。
              • 今天休息吗?我要出去了。
                • 再见。
    • 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这种比较排外的一元教,在传入比较野蛮的民族时都很顺利,没啥心理障碍,反正也没有系统的思想体系,有了一个还更先进了.而传入文明历史很有渊源的地方就慢多了.尤其是没有武力入侵时,更没难了.
      • 基督教是从犹太人,到希腊人罗马人、、、。
        • 犹太人最早来自古巴比伦,后来又跟古埃及有很多交流,比起古埃及古巴比伦,希腊罗马就是落后的野蛮民族了.
          • 犹太以色列国被巴比伦所灭,犹太人被俘到巴比伦,巴比伦被波斯帝国所灭,犹太人又回到耶路撒冷。在公元2000年以前,只是一个人----雅各(以色列)。你说的这个不是基督教的传播。基督教的传播在客观上依赖于:经济,贸易,通讯和文化环境的活跃。这些越发达,
            基督教就发展越快。
            • 相对于伊斯兰教的发展,基督教越来越慢了.
              • 这也依赖于这个国家的发展境况。比如现在,在老牌的资本主义的英国就发展快。伊斯兰教在很大程度上传的不是教,传的是人。在伊斯兰的家庭里出身的孩子,就被归为伊斯兰教了。
      • 说得实在。不过单靠武力也不能长久,就如元朝不能统治中原长久;而清朝实行了汉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