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这个线索很重要,可惜没有人跟帖。搞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明白科学和宗教的不同,从而促进互相的理解。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人类很早就谈论这种内外的不同,比如中庸说:成已,仕也;成物,知也。成己就是一种内感,而成物就是外感,是知识。内感经常与”心“有关,所以经常和生存的”意义“和幸福感有关。外感与感官和逻辑有关。

这个主题很大,以上观点当然有缺失,不全面,我现在没有时间敲打文字。但是这种内外感的不同会造成非宗教人士和宗教人士的争论。他们忘记了这种生命视角的不同,各自在不同的意识Context下,去争论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非宗教人士因为没有宗教体验,(或者说没有深刻的内感感知),所以在他们的视角里,不可能看到宗教人士的内在感知世界。这种只有器官的心,而没有内感心的认知,不可能去解释宗教的世界。谈论灵魂等概念,在外感的视角里是荒唐的。也就是说你的眼睛紧盯着东方,想解释落日的景色,这种落日的确是不存在的。

但是,有着非常深刻内在感知的人,也不一定就有一致的见解。比如观看落日的人,他们是看到了落日,但是有的人把眼光停留在绚烂的云彩,有的人关注太阳,有的人将视线延伸到太阳之外,延伸到太阳后面的宇宙,认为落日只是在准备着另一次黎明。

外感的人没有错,内感的人也没有错,人们都在说着自己视角内的真实。问题是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是在用着某种视角认知这个世界,所以我们应该彼此包容,尊重他人。也正因为如此的互相包容,我们才有了成长的空间。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两种对应关系:感知(外感)----现象;心灵(内感)----结构。请各位跟贴。
    • 这个线索很重要,可惜没有人跟帖。搞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明白科学和宗教的不同,从而促进互相的理解。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人类很早就谈论这种内外的不同,比如中庸说:成已,仕也;成物,知也。成己就是一种内感,而成物就是外感,是知识。内感经常与”心“有关,所以经常和生存的”意义“和幸福感有关。外感与感官和逻辑有关。

      这个主题很大,以上观点当然有缺失,不全面,我现在没有时间敲打文字。但是这种内外感的不同会造成非宗教人士和宗教人士的争论。他们忘记了这种生命视角的不同,各自在不同的意识Context下,去争论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非宗教人士因为没有宗教体验,(或者说没有深刻的内感感知),所以在他们的视角里,不可能看到宗教人士的内在感知世界。这种只有器官的心,而没有内感心的认知,不可能去解释宗教的世界。谈论灵魂等概念,在外感的视角里是荒唐的。也就是说你的眼睛紧盯着东方,想解释落日的景色,这种落日的确是不存在的。

      但是,有着非常深刻内在感知的人,也不一定就有一致的见解。比如观看落日的人,他们是看到了落日,但是有的人把眼光停留在绚烂的云彩,有的人关注太阳,有的人将视线延伸到太阳之外,延伸到太阳后面的宇宙,认为落日只是在准备着另一次黎明。

      外感的人没有错,内感的人也没有错,人们都在说着自己视角内的真实。问题是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是在用着某种视角认知这个世界,所以我们应该彼此包容,尊重他人。也正因为如此的互相包容,我们才有了成长的空间。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说得好,谢谢。补充说明一下,我以为更为准确地说:外感与感官主要和实证有关;逻辑是内感与外感的关联;灵感是内感与外感的交互。所以人的科学创造都相依于人的内感与外感的能力,现象的解释都是在内感与外感上寻找联系。
        • 你的这种解释有助于增进对科学的理解和提高。这里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地方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这个话题震得很大,需要敲打太多的文字,也需要很多时间去详细辨别和审问。

          我的个人体验是,外感和内感都可以继续细分为不同的类别,可以详述其内在不同的特征和丰富内容。我的粗略整体印象是,外感和内感可以用来区分截然不同的,人们感知世界的视角和起点。实证和逻辑,是一种工具,既可以作用于外感,也可以作用于内感。实证和逻辑的主要目的,是用来在外感和内感的初步体验基础和框架之下,去扩充和丰富外感和内感的内容。灵感是对外感和内感的提升,当然也可以在外感和内感之间,产生超越性的意识提升。

          非常同意这一点,“人的科学创造都相依于人的内感与外感的能力,现象的解释都是在内感与外感上寻找联系”。这也是科学工匠和科学家的不同。只依靠外感的人,可以成为科学工匠。但是要成为牛顿,或者爱因斯坦,那么就需要这种内感和外感能力的整合。

          以上只是我的初步印象,谈不上成熟的观点。并且我认为这里还有很多灰色地带,很难一下子把它区分的截然分明。我体会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当我转换到外感的时候,内感好像突然消失了,当我转换到内感,外感突然消失了。这就像波粒两重性,两者皆存,但是很难同时同一地点被观察到。但是这两种感觉完全可以在一个人的身上体验出来,我们只需要转换视角即可。这种内外的转换和激荡,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恭喜你的:“我体会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当我转换到外感的时候,内感好像突然消失了,当我转换到内感,外感突然消失了。”。可以用‘观察’二字来表达,及内观与外观,这种内观与外观受意识调节。这个性质是我在孩儿时发现的。常听一些人说:真相只有一个,其实非也。
            • 这种与人自身最有趣的观察当属灵魂与肉体。其实这种性质在圣经里就已经点明了。
            • 忘了另一个与此有关的概念,存在与内感有关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人对存在的认知和体验,与内感密切相关。一个只关注外感的人,可能很少有存在感知。即使是从哲学上探讨存在,也需要这种强烈的内在感知。

              一个只向外看的人,可能没有存在的主观体验,这就像一个黑洞一样,这个人看到了周围的一切,但是永远感觉不到自我存在,无论从哲学和还是从信仰上来说,这都是一种极其可怕的结果。但这并等于说,有信仰的人就一定有存在感。有的信徒不断的乞求大的房子,钱财,工作等,他们不断的得到某些安慰和希望,所以也感觉到宗教某些益处。但这并不是对自我存在的感知。

              一个外感之人当然会反对我的看法,因为他们也一直用我这个字,怎么没有我的体验呢?我的看法是,这种我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泛泛的指代,而缺少一种充实丰厚的主观体验。他们还是从外面观察我,而不是作为存在。

              我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我经历过这种从外感到内感的转换,我会体验到那种从黑洞,绝对的自我无知,到突然充实丰厚的存在感。而这种丰厚的内在感知,也会对外感起到促进作用,因为我们不再对外面的世界视而不见,而是觉得外面世界的物理表面下,还有一层神秘的information,从此这种神秘感会激发我们去探索科学的兴趣,所以科学又多了一个发现,一种超越现有知识的,令人惊讶的发现。

              这种存在感,不是观察,而是一种移走一切逻辑,观察,计算,感官和思考等工具,只是作为存在而存在。我猜测,在基督教的体验中,这叫做bliss,而佛教的体验中,这叫涅磐,大光明,在纯汉语的语境中,这种体验是道,一种混同于天地的感觉。

              这个主题很大,也很有趣,因为它与人的最基本的认知 faculty 有关,而这种faculty 决定着我们生命世界成长的空间和方向。如果没有这种认知,宗教会变得模糊,充满冲突,科学也变得狭隘,渐渐的科学也变成了某种宗教。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一切缺乏内感的东西都够不成信仰,一些信仰都发自于内感。一切无内感的所谓信仰都只是目标或口号。用与内感有关的‘联系’可以划定宗教对世界探讨的深度。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层次里找到宗教的归属:假象----物象----真象----无象---相。注意最后的是相,此相非彼相,
                我相无他相。你看看佛教,道教,基督教是集中在那个层次上论及信仰的?
    • FYI (#7193223@0)
      • 再加一条:先天不足,后天难补。
        • IT南郭自诊 :)
    • 玄,看不懂!
      • 看得懂的是常事,看不懂的是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