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看看净空法师如何回答。 【了凡四训】里面了凡先生也问了类似的问题。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有关“有求必应”节录 (净空法师)

  佛法中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一句话流传得很广,许多人都说得出来,可是意思往往错会了,有求必应到那里去求呢?求佛、求菩萨,不会感应的。要向内求,求我们的心跟佛的心相应,求我们的愿跟佛的愿相应。如果我们自己的心、愿、解、行都跟佛相应,就一定得到诸佛的感应。

  我们的心,不像佛心;愿,不像佛愿;行,不像佛行那用什么方法去求,都求不到。不是说你拜佛、供养佛,就会得到福。如果我们拜佛、供养佛,就会得福,那佛就变成贪官污吏了,我们去贿赂他、巴结他,他就赐福给我们,那他连一个凡夫都不如,他怎么能成为人天师。

  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是教给我们要内求,不是向外求。一切从真诚心、清净心去求,才能得到感应,这才是真正有智慧。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我想请教一下,什么是佛,人们为什么会信佛,你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接触佛,和信佛的呢?我现在还不是任何教的人,但是很想了解一下佛教,和信佛的人的一些想法。
    无意中接触了一些信佛的朋友,发现他们都是心境平和,脾气很好很温和的人。不知道信了佛的人是不是都多少会修身养性,烦恼越来越少呢?谢谢
    • 曾经看过一遍文章。大意是,人们生病时,先想到的是吃药,打针,看西医。然后都不管用,就求助中医,中医再不管用,就请气功大师帮忙,然后再不行,万念俱灰,束手无策之时,就想到了求佛,求菩萨保佑。到寺里烧香拜佛。等这绝症好转了,人们就开始信佛了。
      • 呵 呵, 这是典型的佛教向世俗妥协的历程----到最后与佛教的本旨差十万八千里了, 佛本是用于修身的, 不是用于利已的, 可是想在俗界推广佛教, 不妥协也是没戏啊
        • 我理解的佛教的本质,可能和你理解的不同。普贤十大愿王中,有一个就是“恒顺众生”。所以,你的那个“妥协”,未必就不是佛教的本质
          因为,佛教的出生,就是利益众生来的。随缘种植善根、成熟善根,使我们获取人生最大利益。直到缘尽而隐没,无不都是随着我们这些凡夫众生的心性变化,而普施应机的教法。

          正信的佛教,又怎么会认可一个实实在在的“本质”哪?!
        • 无论佛也好主也好, 宗教的目的就是让人心情不难过,要是信教后整天难过不开心, 这个教不信也罢。本质不本质的, 也没那么玄乎了。
          • 非常同意, 所以宗教与真理是两码是, 讨论对于错, 是件没什么意义的事情----我的讨论就没啥意义, 宗教就是个信, 至于信的啥, 只有个人自己知道, 我如果信佛, 信的就是修身, 别人可能信的是利已, 没准信利已比信修身更快乐
            • 请查看PM留言信箱
      • 楼主发现的这个现象,绝对不是偶然,而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呢,要从佛教分析健康的人的条件看,是心理和生理都健康,身体如果有恙,是由1.四大不调(伤风感冒等等-要看西医/中医),2.魔障病(比如突然神智不清,言行象换了一个人,佛教/道教都有法子治),
        • 3.业障病(由往昔的贪嗔痴慢疑的心理行为导致的身体不健康),佛教认为人有84000烦恼,佛法就有84000法门对治,所以一般通过佛法治了病的人(一般都是深刻的忏悔并决定永世不再做了的,可以看山西小院,里面有很多病例),最后都深信不疑了.
          • 最后,佛教尽管有众多法门,医治病痛,但是象四大不调的毛病该看中西医的还是去看医生,佛法的优势在于调节身心的平衡,调整心态,使人更容易相处,让大家的生活更美好,南无阿弥陀佛!
            • 您的意思是说佛主要是医治心病,心魔吗。有的病因心病而生体现在身体上,所以心里的业障,魔障医治了,体现在生理表面的问题相应也就被佛拯救了。
              • 是的,我们说佛是大医王,佛法的关键的就是治疗各种烦恼和烦恼的并发症的,防患于未然是主要的追求目标,南无阿弥陀佛!
      • 人普遍急功近利。久病不愈的,求神拜佛为了救命;久婚不育的,求神拜佛为了生儿子;怀才不遇的,求神拜佛为了找到工作。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宗教人士也会利用人的这种心理引导人们进入宗教领域。但信仰宗教的本意却不是为了这些小事。信仰的目的是陶冶情操,升华人生。
    • 答案是肯定的。当然跟自己的不同情况,在程度上、速度上都会有很多不同的差异。
      我信佛是因为凿真,认为佛教是迷信,就要找和尚去辩论。因为想辩论就要先看书了解他们讲的什么东西,结果自己就变成佛教徒了。

      佛是觉者。

      信佛是因为,发现我们自己也都有机会觉悟。即便是不能在短短的一生中觉悟,但也会为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奠定觉悟的基础。
      • 我对宗教(徒)一贯带有色眼镜看, 对他们比较挑剔, 不因为别的, 就因为他们对非教徒更为挑剔, 讨厌极了。 请问惭愧先生: 还没辩论,准备的阶段就投降了? 能否解释一下,啥是觉悟? 干嘛用的?
        • 那是不可说的~~本无,怎么说。
          我信,不过我不弄神弄鬼。那神在各位大脑中,非常实在的神经链接效应而已。就是现在科学不够发达,验证不出来而已。
        • 很喜欢你的之言快语。你说得没错,虽然我在准备阶段就被俘虏了,但这也是一个比较漫长艰辛的阶段,大概有四年的时间。开始是不知道和尚们在忙什么,等知道了,就没理由去辩论了,因为自己根本就没有这个资力。
          梵语佛陀Buddha,译曰觉者觉有觉察觉悟之二义。以之自觉觉他,觉行穷满者,谓之觉者。此三缺一。则非觉者。大乘义章二十末曰:“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道言自觉,简异凡夫,云言觉他。明异二乘,觉行究满,彰异菩萨,是故独此偏名佛矣。”

          上面的说法,是我查来的。有什么我们可以继续讨论的,我是很欢喜的。
          • 说实话,我有同样的疑问,和尚们整天忙活的是个啥。。。还有,佛告诉我们4大皆空,那那些求佛主保佑自己升官发财的人不是在求佛满足自己的私欲吗?佛主为什么要帮他们满足贪念?
            • 赫赫,我来插句嘴,第一个问题,最好自己到庙里去看看,而且是多个庙去看看,从早课到午斋大供,到晚课,再到止静,看看他们都在干什么,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心路历程是什么,就能明白了.后一个问题,佛祖不会满足任何人的'贪'欲的,世间的福报,都在个人的因果中.南无阿弥陀佛!
            •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看看净空法师如何回答。 【了凡四训】里面了凡先生也问了类似的问题。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有关“有求必应”节录 (净空法师)

                佛法中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一句话流传得很广,许多人都说得出来,可是意思往往错会了,有求必应到那里去求呢?求佛、求菩萨,不会感应的。要向内求,求我们的心跟佛的心相应,求我们的愿跟佛的愿相应。如果我们自己的心、愿、解、行都跟佛相应,就一定得到诸佛的感应。

                我们的心,不像佛心;愿,不像佛愿;行,不像佛行那用什么方法去求,都求不到。不是说你拜佛、供养佛,就会得到福。如果我们拜佛、供养佛,就会得福,那佛就变成贪官污吏了,我们去贿赂他、巴结他,他就赐福给我们,那他连一个凡夫都不如,他怎么能成为人天师。

                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是教给我们要内求,不是向外求。一切从真诚心、清净心去求,才能得到感应,这才是真正有智慧。
              • 水瓶楼主,如果真的要到寺庙去看看的话,一定要选择真正修行的寺庙,那些旅游景点、只为收钱的,却很容易误导你。
                烧香磕头,无论是对谁,功德的交换是一定会存在的。而对象不同,这种功德对换的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像是种粮食,肥沃的田地和贫瘠的田地决定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儿子给父母磕头,可以得到等同在七地菩萨面前磕头,所应得的福报,可是反过来,如果父母给儿子下跪了,那儿子可就麻烦大了,折服折寿不说,多半都会得现世报相。而在佛菩萨面前烧香磕头,福报是无量无边的。但即时能不能得到利益,那却是不一定的。

                佛菩萨会帮助所有到自己身边来烧香磕头的人,实现他们的愿望吗?

                我不说你也知道答案。关键还是要看本人的因缘。佛门当中有句话,我忘了。大概意思是说:“佛菩萨经常会很善巧的帮助因缘成熟的人,让他们早日走向解脱”。如果给他一点甜头,能让他早日出离六道的话,那是佛菩萨最欢喜做的。
                • 补充一句,收钱的庙不一定就没有真正修行的人,要看他们法事活动,和是否能挂单(或者是很便宜的住宿),最好能参加一次,佛七,禅七或忏七,这一般都是有相当规模的和正规的寺院才能举办的,这样七天下来,楼主就能交到好多朋友了,也能明白师父们都干什么了,南无阿弥陀佛!
                  如果有机会,能在大寮(食堂),知客(接待处),做义工,就更好了,能广泛的接触众生,可以看到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百味人生,无论是否将来学佛,都能对自己的能力有很大的扩展.

                  然后看看,师父是如何待人接物的,看看同修们是如何应对各种状况的,在分析自己是否能象他们一样呢?

                  另外,无论那座庙,都不会十全十美的,都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如果遇到状况,可以直接坦率的对当事人说出来,就事论事,这不算犯口业,说四众过,如果当面不说,背后说则不合适,不过,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人家要是在火头上,也别火上浇油呀.

                  南无阿弥陀佛!
        • 梵语菩提 Bodhi,旧译曰道,新翻曰觉。觉有觉察觉悟之两义。觉察者察知恶事也。觉悟者开悟真理也。作用简单说就是解除身心烦恼和困惑,体悟生命万物的本质
          大乘义章二十末曰:“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觉悟觉,对其智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翻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
        • 我们从小在中国受的教育都是无神论。但现在看看国内有的地方的物欲横流,骗子,贪官,黄赌毒。我就会突然觉得有的时候社会和人是需要信仰的。不管有的人怎么抨击某些宗教,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大多宗教都是教导人要行善。
          • 有的时候觉得自己该信点啥,但是又总是在问自己我信的又是个啥。信了,我就变成好人了?而且有的教里面内心阴暗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
            • 内心光明洁净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佛教说现在是末法时代,想找一个好的学习团体还是需要一定的努力。不过信受奉行的是教法教义,觉得好就可以信。
      • 佛渡有缘人,谢谢分享。有一点我非常喜欢的是佛的宽容心,佛的大度,和佛的不计较。也就是佛不aggresive,不咄咄逼人。
    •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知识。人可以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人具备丰富知识之后,就不再以求得生存为目的,而有了更高的追求 —— 对幸福的追求。于是有了宗教信仰。
      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宗教,但人不能没有信仰。所谓信仰,就是对人生真谛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人生幸福(即“大欢喜”、“大快乐”)的源泉。

      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以。有了信仰,明白了人生道理,人自然享受到了极大的快乐,因此死而无憾。

      但通常情况下,闻道并不是人生的终点。掌握了人生真谛的人往往会更加珍爱人生,更会领悟人生。

      世界各种宗教中,现在最流行的是佛教和基督教。宗教之外,还有很多关于人生信仰的知识。都可以学,都可以修。
      • "掌握了人生真谛的人往往会更加珍爱人生,更会领悟人生。"--赞同. 但是这种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 对于我来说,肯定没有止境。但那些大德是否到了止境,我无法知道。就像我看宇宙,浩瀚无边。上帝看宇宙,也许只是个球。
          • 上帝怎么看, 我也不关心. 以前死盯着<圣经>里上帝的行为, 评判合不合乎常理. 其实, 如果你承认上帝的存在, 那么他的智慧,是人类无法企及的, 揣度他的心思就是很愚蠢的行为;如果不承认上帝的存在, 那么就更没必要关心他在想什么了.
            信仰, 是不可证明的.
            • 连孔老夫子都不过问神明的事情,何况我们呢?
    • 引用一位法师的话,人在人生拐角处有可能会信佛。佛教会指引人在路走不通的时候学会拐弯。
      • 这句话翻译成一个洋老外曾经说过的话就是: I found my religion only when I got to the very bottom of my life. 言外之意, 宗教大概真是自我麻醉的稻草. 我个人的研究也是如此, 不过, 因为自我麻醉的人多, 所以许多法师大师, 都能在这个领域找到饭碗,有市场就有工作
        • 宗教现在我更多滴看成一种疗法, 如果不走火入魔, 还能保持正常的话, 还是有正面意义的, 何况还能提供就业
          • 能够自己CONTROL自己的人, 我觉得真的不需要宗教, 或者说自己就是自己的宗教
            • 赫赫,朋友,一个人自己相信的是'自信',而不是宗教,宗教本身就是群体行为,个人行为最高的修行水平在佛教中是圆觉/辟支佛,只有自己觉悟了也有能力和善巧让别人都觉悟的才能称做佛,中间的层次差别要靠艰苦的"六度万行"的修行才能弥补,南无阿弥陀佛!
              • 如果我不想成佛呢, 我管好自己就好了.至于什么六度万行, 我听不懂, 是中国话么?听都听不懂, 还是不BOTHER了----这都是"你认为"或者"我认为",我觉得可能都不怎么算数
                • 圆觉/辟支佛的果位与佛的果位的层次差别,您google 一下就能简单了解了,'我的认为'的确对您来说不能算数,对只满足自己的境况改变的人来说,肯定都不能成佛的,没关系,只要能找到自己的快乐,而且也不影响别人,都挺好的,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

                  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度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到达彼岸。学佛的人,由生死轮回的此岸,渡过烦恼中流,到达涅盘寂静的彼岸。在这里,六波罗蜜就是舟筏,可度菩萨行者到达彼岸。六波罗蜜的内容如下:

                  檀波罗蜜 布施可度悭贪

                  尸罗波罗蜜 持戒可度毁犯

                  提羼波罗蜜 忍辱可度瞋恨

                  毘梨耶波罗蜜 精进可度懈怠

                  禅那波罗蜜 禅那可度散乱

                  般若波罗蜜 智慧可度愚痴

                  六波罗蜜的内容再详述如下:
                  一,布施度:布施就是施舍,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之分,以己资财随方施与的,叫财施;以佛法化导众生,使其因而得度者,曰法施;求护众生苦难,予以精神慰藉,使其远离恐怖者,叫做无畏施。
                  布施不难,难於达到三轮体空境界,即无布施的我,无受施的人,也无所施的物。金刚经称:“菩萨於法,应无所在,行於布施。”行慈悲而不执有我,知无我而不断慈悲。只求慈悲发扬光大,不特没有望报之心,也绝无能施之念,这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二,持戒度:持戒梵语尸罗,有止恶修善的意义。但行大乘菩萨道,不仅是消极的止恶,更应积极的为善,以净化身,口,意诸业,因持戒而真如佛性逐渐显露,而不为妄想执著所缠缚。
                  持戒有在家与出家之分,在家学佛者持五戒,出家沙弥持十戒,比丘特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特三百四十八戒。以其身分不同,所持戒相亦异。唯有行菩萨道者持十重四十八轻戒,不分出家在家。

                  三,忍辱度:忍辱所以度瞋恨,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凡情最难忍受的,莫如侮辱,辱若可忍,其他诸境亦较易忍受。
                  忍辱,不但是忍别人所给予的辱,同时要忍自己所处的境。要於穷困病苦的逆境中,忍令颓丧鄙卑之念不生;要於富贵得意之顺境中,忍令骄矜沉迷之念不生;於不顺不逆,万法生灭之常境中,忍令迁随移易之心不生。
                  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侮辱戕害顺逆诸境,且要忍生理上饥渴寒热创痛诸境,忍辱是与内心的烦恼贼作战,烦恼时时在我人心头伺机蠢动,我人若一念不忍,烦恼即在我人心头占据一方位置了。

                  四,精进度:精进所以度懈怠。纯一无杂曰精,鼓勇直前曰进.精进者,即未生之善念令速生,已生之善念令增长;未生之恶念令不生,已生之恶念令速断.修菩萨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以纯一直进之心,断妄念,去执著,以求明心见性,自度度人,无有退堕。

                  五,禅定度:禅定梵语禅那,义为静虑,在於度散乱,略言之,是在於依心摄境,使心力集中,而后产生智慧的一种定力.修禅定,须自守护我人之六根上下功夫,儒家有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之语。

                  六,智慧度:智慧所以度愚痴,是由禅定所证得的,即所谓:“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这种智慧,并不是世人博学多闻的有漏智,而是圆融无碍的正智。

                  修六度,必须相资相行,不可缺一,
                  因为慧而不定,未能受用,
                  定而不慧,未免沉迷,
                  定慧双修,而不持戒,便碍於积习;
                  三学俱足而不布施,便不能摄化众生.
                  布施而不修三学,祗种下人天福报。
                  持戒而不忍辱,难调瞋恚之心;
                  有精进而无诸度,则徒劳无功,
                  有诸度而无精进,则始勤终懈,
                  所以要六度兼修,才能圆满大乘菩萨的二利之行,也就是万行了。

                  南无阿弥陀佛!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实在没功夫GOOGLE, 就你写的这些, 我有一半的字不认识. 看来没文化的人, 还是不要信佛了
                    • 您发现的现象是很通常的情况,学佛可以从'解门'入,也可从"行门"入,上面贴的偏重解释名词,让人不太容易找到下手处,容易走到知识性的收集上去,从行门入,最典型的就是您喜欢的六祖的禅法了,但是碰到合适的老师又不容易,没关系,机会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的,南无阿弥陀佛!
                      • 老实念佛,是什么门啊?很多精进念佛的老人家们,虽然不认字,可看他们那清清清静静净的样子,有时还真羡慕他们不识字。
                        • 简单的讲,持戒为佛教的基础行门,每天讲经,这是解门,从净土角度看,念佛堂天天念佛,行门,定学。从禅宗的角度看,解門是智慧;行門是功夫,就是禪定。佛教最终追求是"解行并重",但刚入手的时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侧重,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现身说法: 净土是易行难信之法--昌臻法师


                          要把解门跟行门搞清楚,佛法是解跟行都并重,但是有区别,又有侧重,
                          莲池大师讲“一门深入”,这是讲的行门,指导修行必须一门;
                          “深入经藏”,是讲的解门。行门与解门各有侧重,不能抓到那个话来反对这个,那是错误的 。

                          还有一层,“深入经藏”这四个字,不能理解成博览群经,“深入经藏”是深解义趣,也就是经常念“开经偈”里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也就是悟入佛的知见,不然,为什么“深入经藏”能够“智慧如海”呢!解了如来真实义,才会有智慧嘛!这智慧是本有的。

                          所以,这跟博览群书研究佛学是两码事,那个叫世智辩聪,你把佛经读得再多,写的论文再漂亮,头头是道,引经据典,莫得用处。

                          佛法要解行并重,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你说得天花乱坠莫得用,了不了生死,出不了轮回,学佛的目的是这个,这跟攻读博士、写论文是两码事。

                          还有一层道理,佛法跟世间的学问完全不同,世间的学问,学理工的不懂文史哲;

                          佛法叫做心地法门,千经万论,横说竖说,深说浅说都说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让众生明心见性。

                          净土经典提出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个跟其他宗派讲的原理莫得区别,是一致的,都是讲解这个问题,就是要让我们明悟自心,彻见本性。

                          以上摘自http://bbs.foyin.org/viewthread.php?tid=58429,现身说法: 净土是易行难信之法--昌臻法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禅宗没那么复杂, 不拘某种定式、或理论体系; 它自己的口号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毕竟,不管这经那经,这师那德, 这派那宗,中观唯识。。。最后不落实到人心上就不到位。 学佛成佛,转个心态而已
    • 如来没开口 --- 一帮子人吵什么吵?:-)
      • 赫赫,一般来说,这个论坛里的关于佛教的讨论的反应都比较冷清,您看这个贴子都多长时间了,还没砌成热点,要不您老来添点砖啥的?南无阿弥陀佛!
        •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 禅可悟 不可学 -- 无言是真 -- 鹦鹉尤其与佛无缘 :-)
          • 那你怎知学不能成就悟,悟不是从学中而来呢?鹦鹉"呢不过是个名字罢了,是否与其他佛有缘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当下与你这个佛有缘,南无阿弥陀佛!
            • 请问修行佛教到底是修行什麽?
              • 就是按照佛陀教的适合不同人的方法,改变自己的身口意,使之清静,解脱之后,再帮别人也学习寻找这种解脱的行为.南无阿弥陀佛!
                • 不太懂,要解脱的是什麽?
                  • 我个人理解就是解脱各种烦恼. 解脱有不同的层次,有慧解脱,俱解脱之分,因为俺啥都没解脱,只好搬来词典,解释见内,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俱解脱 佛学大辞典 中的 解释:
                    (术语)九无学之一。钝根之罗汉,唯离烦恼之障,谓之慧解脱。若利根之罗汉,与之俱离一切禅定之障(即定解脱),至于得所谓灭尽定之至极定,是为俱解脱。即离慧与定之二障而得自在者。颂疏二十五曰:“定慧障,名之为俱。”

                    俱解脱 法相辞典 中的 解释:
                    ★显扬三卷十页云:七、俱解脱。谓已得诸漏无余尽灭;及于八解脱,身证具足住。
                    ★二解 大毗婆沙论五十四卷四页云:问:何故名俱解脱?答:障有二分。一、烦恼障,二、解脱障。于二分障,心解脱故;名俱解脱。问:若先得阿罗汉果,后得灭定者;彼于解脱障,何等心解脱?有漏耶?无漏耶?有说:有漏。以无漏心、得尽智时,已解脱故。评曰:应作是说:有漏、无漏、俱得解脱。所以者何?解脱有二种。一者、行世解脱,二者、在身解脱。彼未得灭定时,入出定心,不得行世。不行世故;不得在身。若得灭定;入出定心、行世在身。故名解脱。是故有漏无漏二心,俱得解脱。

                    慧解脱 在 <佛光大辞典> 中的 解释:
                      梵语prajn~a^-vimukti,巴利语pan~n~a^-vimutti。指仅由无漏之智慧力断除烦恼障而得解脱之阿罗汉。乃‘俱解脱’之对称。为阿罗汉之一,七圣之一,九无学之一。所谓俱解脱,指得灭尽定,由慧、定之力,断除烦恼、解脱二障而得解脱之阿罗汉;而慧解脱则系未得灭尽定,仅以慧之力,断除烦恼障而得解脱之阿罗汉。二者有五义之不同:(一)就观而言,慧人修性念处,俱人修共念处。(二)就行而言,慧人修行正道断惑,俱人则正助兼修。(三)就所依法而言,慧人不习事禅,直缘真理,俱人兼修事禅(事禅分为有漏根本四禅、无漏禅、灭尽定等三种,其中,无漏禅又有观、练、薰、修等四种,慧人实际上亦修观禅)。(四)就神变而言,慧人有十四种神变,俱人有十八种神变。(五)就三明八解脱而言,慧人虽有一明、二明,然不具三明,其八解脱亦不全具,俱人则三明八解脱皆具。
                     又从禅法之用意言,慧解脱称为坏法,以其不好事用之功德,修不净观乃至白骨相观时,尚执着其白骨或观白骨烧灰之想。俱解脱称为不坏法,因其好事用之功德,由白骨眉间,观想放青、黄、赤、白、地、水、火、风八色光明,以此修练而得神通。[中阿含卷二十九请请经、沙门二十亿经、卷三十行欲经、卷五十一阿湿贝经、长阿含卷十大缘方便经、卷十九世记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俱舍论卷二十五、成实论卷一、法华经玄义卷四、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中]


                    不好意思只好搬来词典,嘻嘻,佛教把人的心理行为和社会行为分析的很精细,不用着急,一个一个烦恼慢慢破,南无阿弥陀佛!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解脱了,是不就变成大师或则是和尚了?那你还准备工作,赚钱吗?还是准备以后把传法当工作了?家人怎么办呢 ,是不是必要时需要离婚?和尚好像不能有妻室。我这么说绝没有抬杠之意,就是好奇,可能是我觉悟太低了,太俗。因为我有好多问题都没搞明白,心存疑问。
                      • 出家与否只是代表这个修行者所受的戒相,戒律能帮我们解脱烦恼,就是对各种欲望的执着,佛教中的大多数是在家的学佛弟子,一样要工作,照顾家人,的确在训练自己在世俗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心不被染着,比较难,但是"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佛教非常欢迎各种提问,南无阿弥陀佛!
                        我的同门师兄,有好几个都出家了,但是都是全家人信佛,都以他为自豪,而且都积极护持道场的条件下,所以,佛教尽管宣传出家,但是都会告诫每个人,要考虑你周围的环境是否适合出家,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解脱,增加别人的烦恼,我的师父是肯定要见弟子的家人,确认大家都很高兴,才会接受这个出家的弟子的.

                        至于我自己,我觉得在家的身份不影响我学佛,对宣扬佛法也很方便,否则真出家了,好多地方都不能去,好多事情都不能做,除了有了很高水平之后,能出来讲经说法了,只能被动的等人到庙里,而不方便接触不同的人.(我的师兄们几乎都是为了的能出来讲经说法,承担如来家业,而出家的).

                        我也不认为出家了就是究竟解脱了,不过是个相而已,当然没有这个相的就更难证明自己是否解脱了,连相上都做不到,更难说内心世界的感受了.所以我还是很崇拜那些有能力出家的人,起码从相上就做了我做不到的事情.因为我现在的水平,根本引导不了别人,仅仅只能给有缘的介绍些最基本的佛教常识的连接而已.

                        南无阿弥陀佛!
                  • 你如果有烦恼, 解脱的是烦恼; 你如果无烦恼, 那已经解脱了, 不需要再解脱了。 解脱了,可能还工作,还照顾家, 但你心转了, 同样的工作生活,不像解脱前那样有烦恼了。
      • 如来,孙悟空,唐生等人到没到西天呢~~~~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