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大乘/小乘对个人的业果或者共业的业果来临的处理方法的确有不同,这其间其实是不矛盾的,因为大家根器的不同面对同样的事情的处理方法自有不同,都有各自的因果要面对,法无高下,众法平等,只有到了佛陀的境界才会圆融无碍.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小乘经典,主张有业缘就让他了,还了业债,不主张遮护。如《阿含部》、《本缘部》的一些经典,记载了大量此类事件。
这些公案主要是有关佛陀的,而对于他这样的大成就者来说,遮不遮业缘都是一样的。其实,佛陀的示现是“既然怎样都行,不如还了业债”。佛陀是生死一如、苦乐自在,能接受恶业来报,同时为了劝世人不要造业,所以才示现不遮止。
1、《摩诃摩耶经》上说:佛本来可以住世要多久就多久。可是这件事佛陀说了三次,亲随弟子阿难被魔迷惑都默不作声,没有请佛永久住世。结果反而被魔王波旬先请佛涅槃。对于佛陀来说住世与涅槃没有两样,所以就答应了魔王波旬而涅槃。
2、《增一阿含经 卷二十六》记载:释迦族遭到琉璃王侵略,本来释迦族的兵力足以消灭琉璃王,一些护法神也愿意帮助他们。但是世尊觉得释迦族没必要‘赖账’,前世欠下的业障还了就是,不让护法神帮忙。释迦族也持五戒,不抵抗。结果全被杀掉,死后升入天界。佛陀也示现头痛三日。(下附《大宝积经 卷108》中,佛陀说破了这件事,当时故意示现“头痛”,不过是为了度化无量天子及好杀者止杀。并非没有能力使释迦族及自己离苦得乐。)
3、其他如佛陀成佛后亲受的“金枪刺足”之报(《佛说兴起行经卷上》)、吃“三月马麦”之报(《中本起经卷下》),《佛说兴起行经》记载了很多佛陀自述的前世造的恶业,虽已受报,示现在修行成就以后,还要酬还前世造业的余报。此时如在梦中受报皆非真有痛苦。

■大乘经典则出于普度众生的需要,主张可以通过护法神暂时遮护业缘,最终通过普度众生的功德回向冤亲债主,或者度化冤亲债主来消除业障,或者留待修行成就以后再酬还宿债。
●如《弥勒菩萨说菩萨戒本》,主张为普度众生的需要,菩萨可以‘开戒’。目的是:为善根众生暂时遮护业缘,使其安心修行;为恶根众生遮断恶行,使其免于堕落。
●密部经典《大灌顶神咒经》指出,持戒的人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护法神加护,(实际就是暂时遮止恶的业缘),以安心修行。
●《金刚经》说,如有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人演说,而遭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今为人轻贱故,先世罪业悉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他经典如《地藏菩萨本愿经》、《法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阿弥陀经》、《拔一切业障根本陀罗尼经》等等很多大乘经典,都以不同的方式指出过:念佛菩萨名号、真言等可以帮助人消除业障,或者遮止业障待修行成就后再报。

■佛经记载,很多帝释、梵王、天、龙、鬼神、夜叉、罗刹等,都是发愿为佛教修行人护法的,只要你肯努力持戒修行,都会得到护法神加护,可以为你遮止魔障。

魔王也是不违背因果律的,但是他是和护法神的方式完全相反——你作恶时他高兴,找到你N世以前的功德来加持你(直到你恶贯满盈,无法袒护为止)。你行善或者持戒时,他不高兴,找到你N世以前的罪业来报应你。佛陀在涅槃部《大悲经 商主品第二》中悬记,魔王波旬将会在福报消尽、天命终了时直接下地狱,沉痛忏悔以后才出来,因他儿子商主修行的功德上升忉利天,最后在那里修佛得度。

对于普通修行人来说,达不到佛陀那样的生死一如、苦乐自在。【如果你感到暂时还接受不了恶业来报,或者因行菩萨道度众生的需要】,你可以通过忏悔、持戒、念经忏、持咒等功德,请求护法神为你暂时遮止恶缘,留待你能还得起时(修行成就以后)再还。不必过早地效仿佛陀对恶缘来者不拒的境界。

■大小乘经典关于罪业问题的直接交锋,见于《维摩诘所说经 弟子品第三》:

《维摩诘所说经 弟子品第三》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两位比丘犯了戒,内心深以为耻,惭愧不敢问佛,就来问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该怎样才能免于恶报?优波离尊者按照小乘经律所说,给犯戒比丘说了犯戒的果报极其可怕云云。结果被维摩诘居士呵斥。维摩诘居士按照大乘经律,开示他们说:“不要增加他们的负罪感,罪性本空,自心远离了颠倒妄想,以心相得解脱时,就恢复了清净。”于是犯戒比丘疑悔消除,还复清净,并发了无上道心。于是优波离自叹不如。

《维摩诘所说经 弟子品第三》【原文如下】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
“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
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
我即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
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说句题外话,尽管本人是大乘弟子,日常生活中以六度为修行纲要,但是,个人非常喜欢小乘的"止观"修定法门,其中有很多佛法的基础使人受益非浅,所以对小乘的同修非常敬重,南无阿弥陀佛!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转自佛弟子仁颖 的博克


    如果我告诉各位人死亡之后很痛苦,大家可能会生起怖畏的念头,担心自己死了,遭遇到悲惨的境遇,如此一来反而不能认清死亡这个必然的实相。如果我说死亡之后安祥宁静,也许有人会误会我的意思说:“既然死亡很好,那么何不早一点死了,以求得解脱呢?”因此我只能抱持中道的立场,告诉大家:“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

    过去有一户大富人家,晚年得子,贺客盈门来向老员外祝贺弄璋之喜,有一位禅师也接受了礼请,不但没有庆生的喜悦之色,反而号啕大哭。员外大惑不解,就问他说:

    “禅师啊呀!莫非有什么伤心的事,为什么如此哀恸呢?”

    禅师忧戚满面地回答说:

    “我是悲伤你家多了一个死人!”

    在觉悟者的眼中看来,生,是死延续;死,是生的转换。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忧喜?

    一般人看到百龄以上的古稀老翁,总会祝贺地说:“恭喜您啊!活到一百二十岁!”每年九九重阳节的时候,各县市政府还会特别表扬当地的人瑞,为他们的长命百岁祝嘏。但是我们如果细加思考的话,一个人活到一百二十岁果真就是可喜的事吗?譬如一个人真的活到一百二十岁时,他一百岁的儿子染病死了,甚至于八十岁的孙子也相继去世了,更可悲伤的是连六十岁的曾孙也不幸撒手尘寰,这时一个白发皤皤的老人,不但享受不到含饴弄孙的快乐,反而要求老来孤独无依目送自己的儿孙一个一个离他永逝,人生最难堪者,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了!长命百岁有时也不一定是可喜的事;况且长寿而孤苦、衰老、痼疾缠身,更是人间苦事。

    长寿固然不足欣喜,死亡也不值得忧惧。一般人提到死亡,总会产生种种恐怖、可怕的想像,担心自己会上刀山下油锅,受种种的苦刑。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后,死亡对我们而言,就像领了一张出国观光的护照,到处可以海阔天空、悠游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豁免的,对于这必然经过的大限之期,吾人应该抱持什么样的态度,才能胸有成竹、不惊不恐呢?下面我分成四点来说明:

    一、从死亡的一刻说到死亡的状况

    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他死亡的平静声音、亲人们悲伤的哭泣声音,也可以看到一群人手忙脚乱地翻动他那呼吸停止、心脏不再跳动的躯体,他心中焦急,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办完,来回穿梭于围绕在他身边的亲戚朋友之间,想交代他们要如何如何做,但是大家只顾悲伤哭泣,没有一个人理会他。“读者文摘”上也曾专题报导一位从死亡关头中复活过来的人,他谈及临死的感受及死后的情形说:他驾车不慎出了车祸,人和车子被撞得粉碎,救护车、医生、警察和他的家人都赶到现场来处理,这个人的神识已经离开了身体,飘浮在半空中,在嘈杂的人声里,他看到一大堆人争论不休,却仍然搞不清楚车祸是怎么发生的;他于是走过去对警察说:“我亲眼看见车祸是这样发生的……”但是警察却充耳不闻、视若无睹,旁人好像也无视他的存在,更没有人听到他的言语。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实质的身体,只是精神的存在,他发觉站在自己的形躯之外,成为身体的另一个旁观者。感觉到自己的精神在空中浮荡,并且以极快的速度穿过一条漫长、幽暗、窒闷的隧道。

    一个因为头部受伤从死亡边缘获得重生的人,回忆那一次的死亡经验时说:“我最初感到头部“轰”地一声,浑然无知,接着就有一种温暖、舒适、安祥的感受。”因为离开了身体,神识、灵魂再也没有任何的障碍、负担,便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适感。还有人说:“死亡的刹那,我有一种非常美好、伟大、和平而又宁静的感觉。”另外有一个人则说:“我可以看到自己轻如鸿毛,自由自在地飞向面前光明的世界。”因此死亡也不完全如我们所想像的那般鬼魅阴森、不寒而栗。

    佛经上说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躯壳,转化了有形的身命。有些人临死的时候,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好比乌龟脱壳之被撕裂、被锉刮一样痛苦。佛教不是这样,在佛教里,人死亡之后,脱离了千钧万担的躯壳,感到无比的轻松,就像“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一般飘然无,悠游逍遥。

    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迟速有别,种类各异。显贵如秦始皇,虽然可以拥有世间一切,征服天下四海,但是也无法获得长生;高龄如彭祖,纵有八百岁的寿命,从宇宙大化来看,也不过如蜉蝣之朝生暮死。宇宙含灵,乃至一切众生,有生必有死,只是死亡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经上将之归纳成四大种类:

    (一)寿尽而死: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抔,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意思是说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二)福尽而死: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土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以致于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四)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缘法量的圆满和合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钳制。例如东晋的道安大师,就对身命坏终的情况操持自如,他在建元二十年的二月初八日,在长安五重寺里郑重集合了全寺的徒众,到大雄宝殿上礼佛、诵经之后,就平静的宣示:

    “我要去了!你们应该如往常一般的为这个阎浮世间弘扬佛法,为痴迷众生端心正命!”

    一声晴天霹雳,使弟子们震惊非常,纷纷劝挽道安说:

    “师父啊!您身安体健,一点病都没有,正该常住世间,续佛慧命,怎么能放手而去呢?现在要开斋了,请师父吃饭吧!”

    道安应允了:“好,我就吃一点。”

    于是和平常一样的进食,饭后和平常一样的回方丈室休息,就在休息时灭度了。像道安大师的这种情况,最是无痛无苦、逍遥自如的了。我们如果能精进学佛,摆脱生死炽然的业识,也可以求证正觉涅槃的境界。

    上面所说的几种死亡,或多或少都会有症候,经上记载一般人的死亡现象,有三种症候:

    (一)地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肉体或骨骼的毛病而死,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像大陆地沈于海中一样,缓缓慢慢的一点点沉没、掩埋,有一种很大的压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样。

    (二)水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血液循环系统不顺畅而去世的话,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样,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湿冷感觉,然后逐渐变为火焰燃烧一般的高热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样。

    (三)火大增上:这是因呼吸系统障碍而去世的症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烧,全身感觉到烈风吹刮,碎为微尘,片片烟飞灰灭,如同“火大落入风大之中”一样。

    了解死亡的种类和症候后,我们再来谈一谈人死亡之后的情形,照佛经里面的种种记载来看,由于躯壳形体从有形有限转化为无形无限,人死后的境况要比生前好多了,我们从下面几点来比较看看:

    (一)时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时间和空间的限隔,不能随心所欲万里遨游,也无法返老还童纵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脱离形体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来去,穿越三界时空了。

    (二)肉体的负担:《法句经》上说:“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嗔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我们的大负担──饿了要找东西喂它吃,冷了要替它加衣服,生病时要忍受牵肠腐胃的痛楚……,这个身体所带给我们的烦恼远比带给我们的快乐多。而死亡之后,魂魄不再受躯壳的牵制,不必再去侍候这个色身,就没有饥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没有种种触受压迫的负担了。

    (三)人天的神通:活着的时候,人的种种能力都受到躯体限制;死后则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够穿墙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听到耳朵所听不到的讯息。而且灵魂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够自由自在地飞行,其运动的速度可以随意念所生而无远弗届。除了佛陀的金刚座、母亲的子宫胎不能穿越之外,其余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碍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动即至” 了。

    所以,死亡不是一种结束,不是一切的终止,而是另一种境界的开始。灵魂从旧有的身体出窍之后,等于离开了生长数十年的人世间,开始为他另一次生命的开展寻找出口。从死亡到投胎转世的这一段时间,佛教称为“中阴身”,中阴身会随着前世的业力寻找他投胎转世的因缘,等到因缘具足转生之后,便会忘记前世的经历,这个叫做“隔阴之迷”,因为有这种隔世遗忘的现象,所以今生不记得过去生的种种困苦,而投胎再生后也会忘记今生的烦恼。顺治皇帝有一首诗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就很能说明死亡状况的流转。

    其实,知不知道过去生,晓不晓得未来世,都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在佛法里面,人是死不了的,死去的只是这个四大假合的身体、躯壳,而生命却是绵延不断的。如法正觉的道心、自性,虽历千秋万世亦常存不灭;佛法就是要我们知道这身体如水泡,觉悟世间如幻化,能够如此,对于死亡的存在便能顺其自然,处之泰然了。

    二、从死后的审判说到死亡的去向

    我们常常想念死去的人,不知道他们死后的情形是怎样,所以逢年过节就替他们诵经超度,祈求他们的安宁。这种超度、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终追远的孝心当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亲人去世了就会到地狱去,所以要赶快请法师来替他诵经超度,给他念上几声“南无阿弥陀佛”,死者的灵魂就可以安息了,这种想法真是大错特错,对父母长辈也太不恭敬了!因为堕入饿鬼地狱的都是作恶多端、罪孽深重的众生,难道父母、亲人在我们心目中是个人间的大恶人吗?我们为什么不会想:父母、亲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乐,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呢?

    世界上许多宗教都认为:人死后必然会先受审判。例如:我们民间的道教,就相信人死以后要受十殿阎罗的审判,要上刀山、下油锅、进鬼门关。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说人死了以后要受上帝的审判,那时万民仆伏在上帝座前,像一群羊般的静候判决,上帝根据人们有没有悔改信耶苏的标准,把信主的聚集在右边,不信主的驱赶到左边,好像分别绵羊、山羊一样,然后上帝就对信主的人说:“蒙父赐福,回预备的国吧!”又对不信主的人说:“你们这些被咒诅的人,离开我,和魔鬼一起到水火里去吧!”

    我们佛教对于人死后的去向不是这样安排的。道教审判的大权操在阎罗王手里,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最后审判权操之于救主上帝,而我们佛教相信:死后审判我们的不是佛祖,不是菩萨,也不是阎罗王,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来审判我们自己!未来投胎转生的好坏,要依过去作为的好坏决定;未来轮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过去造业的因果而定。在佛教里,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的幸福与痛苦不是被神祇操纵左右的,而是在自己手里。

    人死了以后,往何处去呢?唯物论者认为人只要一死,就什么也没有了,谈不上什么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暂的,是容易消灭的,这种论调使许多人对生命的本质起了怀疑和恐惧,不懂得珍惜人生。既然人死了什么都没有,因此有人就纵欲享乐,有人杀盗淫妄,无所不作,这种遮无因果的人生观,实在是一种肤浅可怕的邪见。基督教对于死后审判的看法虽然与佛教不同,但是他们既有升天国、下地狱主张,就表示死后生命还是存在的。佛教则更进一步预知死后的去向,预知死后转世投胎的去处,预知在五趣六道里轮回的情形,而用一首偈来表达投胎的状况:“顶圣眼升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足底出。”

    这首诗偈的意思是说:人死了以后,身体的哪一个部位最后冷却,就代表往生到哪里。如果这个人死后是从脚底冷至头顶,而头顶还暖热的话,就表示他成圣果了;如果身上所有的部位都冷了,而眼睛还是暖热的,就表示灵魂从眼睛出去,这个人必定是升天去了;全身僵冷而心窝还是温热的,是再世为人而转生人世了;如果身上各部位都冷了,只有腰部是热的,就表示这个人堕入“饿鬼道”了;至死一段时间膝盖犹暖热的,是沦入“畜生道”了;如果一个人最后泛冷的部位竟然是脚底,那就是受罪而堕落到地狱里去了。

    所以,人死了以后,会随着各人业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归宿,有的可以升天成圣,有的转世做人,不一定都会下地狱或变成饿鬼。而死后究竟轮回到五趣六道的哪一处呢?这就要完全看自己平生所做的善恶业报如何了。所谓“欲知来世果,今生造者是”,人死后所能依凭的业力也有三种:

    (一)随重受生:好比银行查帐,债务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还,人死了以后,依照各人生前积聚最多的重因,而随从去轮回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乐;恶业盈贯的人,轮回恶道受苦,这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二)随习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后会随着平日的某种习惯去受生。例如一个人平时“阿弥陀佛”念得习惯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事故而死亡,在濒临弥留的一刹那间也是一句“阿弥陀佛,这时候的一句“阿弥陀佛”,比念佛几十年还要有效,随着这人天交战时的一句“阿弥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三)随意受生:人死后受生的去向,跟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关系很大。如果平日专心致志想成佛成道,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净土;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跻登天堂,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天界。所以日常修持的时候,如何念念相续不断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无论是用哪一种业力受生,大部份的人死后都要通过一条漫长而黑暗的隧道,然后自有人前来接引。有的人是靠一条船引渡,带他渡过生死海到达彼岸;有的是牛头、马面鬼卒来拘拿,前往地狱受苦;而念佛的人,会有阿弥陀佛、仙佛、菩萨等圣众来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慑心正念,行善去恶,就不怕审判,也不怕死亡!

    三、从死后的处理说到死亡的观念

    生死事大,世界各地因为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对于死后的葬仪也各自相异。在尸身的处理上,有土葬、火葬、海葬、天葬、立葬……等不同的方式;在尸身的保护上也有冷冻、风干、尸解、木乃伊……等种种不同的方法。而佛教对死后的处理方式也有一些原则,和其他宗教大异其趣。例如:人死之后的八个小时之内最好不要随便搬弄他,也千万不要随便哭出声来。

    这种原则不但合于佛法,而且有科学依据。因为人的呼吸虽然停止,心脏也不再跳动,理论上可以宣告死亡了,但是他的神经系统和脑部还在运作,潜意识里面还残存着某些知觉,实际上人还没有完全死亡。所以,不管那时候他的姿态是躺着、坐着,还是一半在床上一半在地下,都不宜随便搬动他,也千万不要急急忙忙的给他换寿衣;因为你动他的时候,可能会引起他身体上的不舒服,让他有痛感,他一不喜欢就会生起嗔恨心,这一念之间就会影响他的业力而产生不幸的后果,他就不能心生欢喜的去投胎受生了。过去有一个国王笃信佛教、奉行佛法,临终的时候,国王的亲人都守在床侧看着国王安静地灭度,不巧一只蚊子飞来,正好停在国王的鼻子上,国王的亲人一看,一掌挥打过去,却打在国王的脸颊上,弥留中的国王一疼,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因此堕入恶道,转世成为一条大蟒蛇。所以人往生之后,最好等过了八个小时再去搬动他的遗体,替他换衣服安排后事,家人到这个时候也才可以哭,在这八个小时之内,只可以助念,协助亡魂系念于佛号而往生,千万不要哭出声来,忍不住要哭的话,也要避到远远的地方去哭,不要让死者听到。因为他虽然身躯已经僵冷了,可是耳识仍然存在,如果听到亲人家属的哭声,心里留恋割舍不下,不忍离开世间安然地去受生转世,对他来讲也是很痛苦的事。

    其实,人死了又何必恸哭呢?就把他当成出国去旅行,他会玩得很愉快很舒服;或把他想成升天堂成圣作佛,从此安住在极乐净土,不必再受这个无常人间种种风波的折磨,不是也很好?在佛教来讲,死亡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如蝶破蛹,如虫化茧,如鸟出壳,进入了另一个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我们在世的人又必私念结执而为他恸不欲生呢?

    至于八小时之内不宜搬动,还有另外一种理由──就是我们打坐参禅的人,有时候会入定到心脉俱微的境界,不明究理的人,便以为是坐化了。像过去有一个老和尚,在参禅的时候入定了,寺里的小徒弟一看师父毫无气息,以为死了,就抱起老和尚的身体,一把火火化了;等到老和尚想出定的时候,一看没有身体了!以后寺里的人就常常听到老和尚的声音在喊:“我的房子呢?我的房子呢?”早也喊,晚也喊,喊得徒弟们内心不安,就去找来老和尚很要好的法师帮忙,这个法师一言不发的到了寺里,等老和尚又叫着找“房子”的时候,大喝一声:“去便去了,还要房子做什么?”老和尚一悟,无念无想,从此就不再嚷着要找房子了。

    另外在“死亡的真相”这本书里,也曾经提到,有个人死了很多年之后,家人开棺捡骨,发现他竟然四肢绻屈面向棺底俯卧着;原来他只是一时晕死,入敛之后又复活了,一醒来,赫然发现自己被关闭在棺木里,大为恐慌,痛苦万分的拼命挣扎着想破棺而出,翻来覆去的终于还是闷死。所以佛教里面停灵八个小时的说法,不管对真正的死或假象的死,都是一种缓冲的过渡期,既使生者能宁静地面对生命的转捩,他使死者能平坦地跨过死亡的门槛。

    再说到佛教的葬仪方式,佛教主张火葬,既方便又卫生,尤其适合于人口爆满,用地日狭的今日社会;不像土葬费用既高,占地又广,并且埋葬几年后还要捡骨,非常不方便。而火葬安厝灵骨,不需要占太大的空间,真是一劳永逸。我记得有一位东初长老,曾经付托我说:“我过身以后,你替我把骨灰撒到海里面去,跟鱼虾结个缘!”谈笑间见胸襟,和一般人的执着贪欲成了强烈的对比。许多人生前贪心,要买这一块地,买那一块地;死后还是计较,要自己的坟墓建得高大宽广,装璜得华丽美观。活着的时候与死人争地,死了以后还要与活人争地,既贪心又可笑!有的人认为佛教的葬仪虽然隆重,但是看起来未免太简单了,既不要热闹铺张的丧仪乐队,又不盖豪华漂亮的墓园,是不是太不尽子孙的孝思呢?这个问题牵涉到各人对死亡的认识,越是能了生脱死的人,就越是能够放下尘世,像古代的庄子就是真能打破生死关头人。他快要死的时候,弟子们想厚葬他,纷纷商量如何用最上等的棺木隆重的埋葬他,庄子就大笑着说:

    “我用天地做棺木,用日月做玉璧,用星辰做珠宝,用世间万物做殉葬,还不够丰富吗?还有什么比这更隆重的呢?”

    弟子们说:“不行啊,把您露天放在森林里,恐怕会被乌鸦和老鹰啄食啊!还是用最好的棺木把您葬了的好!”

    庄子笑着答道:“这有什么差别呢?露天让乌鸦老鹰吃,和埋在土里给蚂蚁蛆虫吃,还不是一样?何必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要这样偏心呢?”

    所以,葬礼办理的方式固然需要合情合理,对于死亡的观念也需要智慧达观。如果能够将铺张的丧葬费用节省下来,做一点慈善事业,让死者的遗爱长留人间,或是将完好的器官捐移给需要的人,也算是救人一命,这样不仅对社会有崇高的贡献,积阴德庇子孙,亡者也能得到冥福,这实在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从上面所说的佛教对丧葬的处理方式来看,死亡不是消灭,也不是长眠,更不是烟飞灰灭、无知无觉,而是走出这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经由死亡的甬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去。佛经里面对于这种死亡的观念,有很多譬喻,我现在就向各位大略说明一下其中的六种观念:

    (一)死如出狱:众苦聚集的身体如同牢狱,死亡好像是从牢狱中释放出来,不再受种种束缚,到了自由一样。

    (二)死如再生:“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死亡是另一种开始,不是结束。

    (三)死如毕业:生的时候如同在学校念书,死时就是毕业了,要按照生前的业识成绩和表现,领取自己的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去受生转世,面对另一个天地。

    (四)死如搬家:有生无不死,死亡只不过是从身体这个破旧腐朽的屋子搬出来,回到心灵高深广远的家。如同《出曜经》上说的“鹿归于野,鸟归于空,真人归灭”。

    (五)死如换衣:死亡就像脱掉穿旧穿破了的衣服.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
      • 佛家的說法,環環相扣,十分理性.總的来說,对于生死就是平常心. 和初期的老莊思相相差不遠.但老莊豁达多了,打了儿个比喻,连一个說法也无.可惜后來的走歪了..就是想成仙...
        • 仙不就是长生麻, 长生就是永恒。 什么能永恒啊? 道。 道周流而不怠。 后来道教仙术最后都有个“炼虚合道”, 道的“周流”可就不是生死了, 虽然也还在“周流”。
          • 道法自然,人嘛有生必有死,長生不死是逆道.是镜花水月求不得
            • 人家说的是“合道”, 道难道不是长生不死的么? 合了道,不也就长生不死了吗! 道教祖师们能蠢到“逆道”么! 你也太夸张了。
              • 大道者宇宙之本源,不論生死,祖師並无未求長生,故无逆道.
    • 三界流转,六道轮回
    • 那什么是六道轮回 超越轮回?
      • 随喜赞叹l,震聋发聩的片子,<金刚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南无阿弥陀佛!
        • 补充一点,影片的12因缘中的"无明缘行,行缘识"在实际生活中理解比较困难,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先习定,由定中观"缘起"比较容易明白,把每一个当下,都看作一个生死轮回,比较容易理解,南无阿弥陀佛!
          • 最后,"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修行首先要达到 “我空”,继而达到“法空”,再达到“空也空”。还是那句老话,知道不算,做到才算,学佛者,心里无佛,嘴里说的再好听也跳不开生死轮回,大家一起共勉吧,南无阿弥陀佛!
          • 影片中大量篇幅讲了戒杀放生的意义,补充一下,佛教的不杀生与抵御外国侵略的关系,净空法师对此有开示:"譬如国家受到外国的侵略、战争;在这人心慌乱的时候,从军到前方去抵抗敌人、保护后方,使后方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是属于无畏布施",南无阿弥陀佛!
            • 这也算学佛,我是佛的学生,当有人来杀我时,我伸着脖子,引颈就戮;别人要我钱,我皮夹子翻空给他.
              这个老法师,还在敌我的对立面中,修行差得不是一点点.
              • 没看明白,你说的法师指的是哪一位,但是我知道,世尊在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嗔恨心的,这的确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因为那是证了"无生法忍"的结果,普通人能做到这样,要苦修很长时间,因为"我相",很难破.南无阿弥陀佛!
                世尊是曾做了500世的忍辱仙人,他老人家从没有强迫别人象他一样,只是象老师一样告诉弟子们,遇到问题如何降伏自己的心而已.至于佛教里面各种神奇的故事(或者是现在理解的特异功能,我这里不多说了,因为学佛本来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的,各种神通都是修行的副产品),多说无益,反而会使有些人造下口业.

                上面的贴子,只是补充一下,佛教"戒杀"的描述 ,例如:抗日战争的时候,有很多和尚还俗,参军,去保卫祖国,就是行无畏布施,而不是滥杀无辜. 南无阿弥陀佛!
                • 法师指净空法师,你自己写的
                  lyxzwy(yy);
                  净空法师对此有开示:"譬如国家受到外国的侵略、战争;在这人心慌乱的时候,从军到前方去抵抗敌人、保护后方,使后方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是属于无畏布施",南无阿弥陀佛!

                  无畏?对你的祖国人民是无畏,对日本人就是怖畏!

                  何谓"滥杀"无辜""; 是你或净空自己定的标准,还在拿自己的标准评判别人,对你来说日本军队不是无辜.但日本军人可不这么想. 菩萨因等观一切众生.

                  我没有说人人都要像佛一样,但是如果净空说过这个话,那么就实际的修行标准而言还差得很远,还在我,你,他的对立面中苦苦挣扎.
                  • 如果是净空法师,他老人家的佛教造诣,我是远远的望其项背,绝对不敢颇测的,您说的"引颈就戮","皮夹翻空"的事应该有上下语境的,只言片语,是不方便下结论的.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的"舍"和"无分别心",绝对不是简单的字面的意思,佛教的"身/口/意"的在日常生活的修行很复杂,不是光喊口号的,要都真正做到,很不容易.不过我相信,如果净空老法师在公开场合说过这些话,他老人家就一定能做到.南无阿弥陀佛!
                    • 净空法师对此有开示:"譬如国家受到外国的侵略、战争;在这人心慌乱的时候,从军到前方去抵抗敌人、保护后方,使后方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是属于无畏布施"
                      作为一个法师劝别人去杀敌人不合时宜。
                      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在清醒某行为能对另一个众生产生伤害时仍然实施,已犯不可悔戒。

                      因该如此说,如果日本军人要杀,就让他杀吧,他落他的因果,你落你的因果。
                      如果你奋起反击,甚至杀了日本军人,不但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加深轮回的循环。作为佛教徒就是要不断地减少业报,而不是增加新的业力。

                      当然我不时佛教徒,我不用守这个戒:
                      前天我刚捐款到非洲,这个捐款是专门用来杀蚊子,以防孽疾在非洲传播的。
                      虽然我不用忏悔,但我也认为这个捐款不是十么光彩的事。
                      • 本人经历过自己和师兄弟的多次的受戒仪轨的时候可没有听过这样的解释呀,"如果你奋起反击,甚至杀了日本军人,不但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加深轮回的循环。"不知是哪位高僧的对杀戒的解释?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佛教起信与入门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2/1972.htm
                        出于正当防卫或集体防卫而杀人,是否可以?



                        比如1个歹徒劫持了10个人,正要引爆炸弹,这时唯一能阻止他的方法就是一枪把他杀了,这时杀他是否可以?



                        对此分析是:你杀这个人是还有罪业的,这个人,以及他的亲人,以及可能的这个人的灵性眷属,会对你产生嗔恨,乃至报复你;但你救10个人的功德更大,你也得到更多人的祝福,你本著救人的善心出发,也会得到诸佛菩萨及诸天善神的护佑。两者相较,还是功大于过。



                        要减少罪业,你最好不要对你杀的这个歹徒本身起嗔恨心,而应持公正心,要确定你只是为了要阻止他杀人而杀他,而不是因为对他本人的恨而杀他,这样,因为你不是针对他本人,你所遭受的嗔恨应该要小。而你所得到的功德却一点不会小。


                        杀戒的要求就是不要滥杀无辜,(包括一切有情众生),如果面临生命危险的只有一个人,你对你个人的生命财产能做到上面贴子里说的"引颈就戮",那是值得佩服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在能保护弱小的生命时,因为担心因果而放任自流,试问这样的人配得到戒体么,不是自私自利么?那一点符合大乘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呢?那样就对得起因果了?"正当防卫"这种行为肯定是有因果的,但是要看其行为的善因远大于恶果,即使受报也会重报轻受.在这个问题上,末学孤陋寡闻,还没听那位佛教大德说在能救别人的时候,为了守戒而听之任之的.大乘的菩萨都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愿为众生受苦的菩提心,



                        南无阿弥陀佛!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功大于过,善因远大于恶果"这种说法,只能对入门的人来说。
                          佛,从未说过类似功过相抵的话。
                          我捐款到非洲,据他们的网站,我可以救一些人的生命,但这个并无功德。但杀死蚊子的恶报,我是一定会受的,我也只能鼓励我自己到时候坦然面对了。

                          “你最好不要对你杀的这个歹徒本身起嗔恨心。”可以负责的告诉你,当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这点,自己的内心极为细腻的觉知中在你做出拔刀的同时总会或多或少有些嗔恨心。

                          藏密中有:“观往地狱者,可杀之”。但我学的小乘佛法中没有类似的话。
                          首先,这个“观”当今世界上能做到这点的人有几个呢,在一瞬中观察事物的因果实像。
                          其次,如果这个被滥用,甚至成为杀人的借口,那就太可惜了。
                          • 大乘/小乘对个人的业果或者共业的业果来临的处理方法的确有不同,这其间其实是不矛盾的,因为大家根器的不同面对同样的事情的处理方法自有不同,都有各自的因果要面对,法无高下,众法平等,只有到了佛陀的境界才会圆融无碍.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小乘经典,主张有业缘就让他了,还了业债,不主张遮护。如《阿含部》、《本缘部》的一些经典,记载了大量此类事件。
                            这些公案主要是有关佛陀的,而对于他这样的大成就者来说,遮不遮业缘都是一样的。其实,佛陀的示现是“既然怎样都行,不如还了业债”。佛陀是生死一如、苦乐自在,能接受恶业来报,同时为了劝世人不要造业,所以才示现不遮止。
                            1、《摩诃摩耶经》上说:佛本来可以住世要多久就多久。可是这件事佛陀说了三次,亲随弟子阿难被魔迷惑都默不作声,没有请佛永久住世。结果反而被魔王波旬先请佛涅槃。对于佛陀来说住世与涅槃没有两样,所以就答应了魔王波旬而涅槃。
                            2、《增一阿含经 卷二十六》记载:释迦族遭到琉璃王侵略,本来释迦族的兵力足以消灭琉璃王,一些护法神也愿意帮助他们。但是世尊觉得释迦族没必要‘赖账’,前世欠下的业障还了就是,不让护法神帮忙。释迦族也持五戒,不抵抗。结果全被杀掉,死后升入天界。佛陀也示现头痛三日。(下附《大宝积经 卷108》中,佛陀说破了这件事,当时故意示现“头痛”,不过是为了度化无量天子及好杀者止杀。并非没有能力使释迦族及自己离苦得乐。)
                            3、其他如佛陀成佛后亲受的“金枪刺足”之报(《佛说兴起行经卷上》)、吃“三月马麦”之报(《中本起经卷下》),《佛说兴起行经》记载了很多佛陀自述的前世造的恶业,虽已受报,示现在修行成就以后,还要酬还前世造业的余报。此时如在梦中受报皆非真有痛苦。

                            ■大乘经典则出于普度众生的需要,主张可以通过护法神暂时遮护业缘,最终通过普度众生的功德回向冤亲债主,或者度化冤亲债主来消除业障,或者留待修行成就以后再酬还宿债。
                            ●如《弥勒菩萨说菩萨戒本》,主张为普度众生的需要,菩萨可以‘开戒’。目的是:为善根众生暂时遮护业缘,使其安心修行;为恶根众生遮断恶行,使其免于堕落。
                            ●密部经典《大灌顶神咒经》指出,持戒的人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护法神加护,(实际就是暂时遮止恶的业缘),以安心修行。
                            ●《金刚经》说,如有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人演说,而遭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今为人轻贱故,先世罪业悉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他经典如《地藏菩萨本愿经》、《法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阿弥陀经》、《拔一切业障根本陀罗尼经》等等很多大乘经典,都以不同的方式指出过:念佛菩萨名号、真言等可以帮助人消除业障,或者遮止业障待修行成就后再报。

                            ■佛经记载,很多帝释、梵王、天、龙、鬼神、夜叉、罗刹等,都是发愿为佛教修行人护法的,只要你肯努力持戒修行,都会得到护法神加护,可以为你遮止魔障。

                            魔王也是不违背因果律的,但是他是和护法神的方式完全相反——你作恶时他高兴,找到你N世以前的功德来加持你(直到你恶贯满盈,无法袒护为止)。你行善或者持戒时,他不高兴,找到你N世以前的罪业来报应你。佛陀在涅槃部《大悲经 商主品第二》中悬记,魔王波旬将会在福报消尽、天命终了时直接下地狱,沉痛忏悔以后才出来,因他儿子商主修行的功德上升忉利天,最后在那里修佛得度。

                            对于普通修行人来说,达不到佛陀那样的生死一如、苦乐自在。【如果你感到暂时还接受不了恶业来报,或者因行菩萨道度众生的需要】,你可以通过忏悔、持戒、念经忏、持咒等功德,请求护法神为你暂时遮止恶缘,留待你能还得起时(修行成就以后)再还。不必过早地效仿佛陀对恶缘来者不拒的境界。

                            ■大小乘经典关于罪业问题的直接交锋,见于《维摩诘所说经 弟子品第三》:

                            《维摩诘所说经 弟子品第三》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两位比丘犯了戒,内心深以为耻,惭愧不敢问佛,就来问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该怎样才能免于恶报?优波离尊者按照小乘经律所说,给犯戒比丘说了犯戒的果报极其可怕云云。结果被维摩诘居士呵斥。维摩诘居士按照大乘经律,开示他们说:“不要增加他们的负罪感,罪性本空,自心远离了颠倒妄想,以心相得解脱时,就恢复了清净。”于是犯戒比丘疑悔消除,还复清净,并发了无上道心。于是优波离自叹不如。

                            《维摩诘所说经 弟子品第三》【原文如下】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
                            “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
                            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
                            我即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
                            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说句题外话,尽管本人是大乘弟子,日常生活中以六度为修行纲要,但是,个人非常喜欢小乘的"止观"修定法门,其中有很多佛法的基础使人受益非浅,所以对小乘的同修非常敬重,南无阿弥陀佛!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说得好:“露天让乌鸦老鹰吃,和埋在土里给蚂蚁蛆虫吃,还不是一样?何必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要这样偏心呢?”
    • 死都死了,还管它作甚!
      • 人生苦短寿命无常,死后往哪里去,我们不可不知,我们要为自己的未来前途命运负责
        • 凭什么画的,谁去过又回来了? 如何让人信。
    • 金刚经是什么,说什么?
    • 人生意义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不仅由于对外部世界感到无知与无奈,而且由于对自我存在感到命运无常与烦恼不断,人的心灵深处往往充满了不安与恐惧。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有“寻求生命意义或人生价值”的需要。然而,人生意义何在?并无一套统一的标准。人们往往从历史或现实的圣人、伟人、英雄、科学权威、成功人士或有特色的人物等,作为自己学习模仿的对象,从而认同于某一人格角色的价值,形成对自己未来希望实现的“自我意象”。“自我意象”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自我意象”,就是“我是谁”、“我下决心将成为怎样的人”的自我信念。用佛学的话语来说,就是“发心”。
      当然一个人的“自我意象”,可以向善,也可以向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选择。
      实验和临床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某种“自我意象”如果明确形成并且依此信念去生活、行事,去“自我实现”,那么,这可以改变、有时是戏剧性地转变一个人的心态、个性、才能、禀赋和身体健康,甚至会释放出他巨大的、自己过去难以想象的生命潜能。“自我意象”的形成或转换之所以具有如此神奇的魔力,主要是基于这两种重要发现:
      1、一个人的情感、行为和才能,是与一定的“自我意象”相吻合的,换言之,你将遵照你自认为是怎样的人去发展。
      2、“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无数的个案显示,一个人无论是老是少、有过怎样的经历,都可以下决心改变、并且能够实现他的“自我意象”。
      对于学佛的人来说,“成佛”即成为“大觉者”,就是我们的“自我意象”。“成佛”,在现代意义上说,是人的自我超越的最高需求。这种最高需求是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人都具有、或潜在具有的心理需求。它一旦被唤醒,即“发心”修行无上菩提,那么,修行者自然可以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心理驱动力,督促自己努力修行,使自己成佛的“自我意象”得以实践与实现。
      “发心”,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发,决心只能由我们自己来下。无心修行,一切免说,拉牛上树是不行的。因此,须菩提所提的问题,其前提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讲先有“发心”,然后才有“怎样坚持修行”、“怎样降伏修行时出现的妄念之心”的问题。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Rambo said something: Live for Nothing, Die for something. 这也算是佛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