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再补充一下,经常遇到的各尊佛名的解释,"較難懂的是我們所知的佛,都是毘盧遮那佛應化來度眾生的,也就是華藏世界或小至娑婆世界等三世諸佛,都是毘盧遮那佛法身所變化的。"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毗盧遮那佛"和"釋迦牟尼佛"彼此關係為何?是同一位佛嗎?
兩者是一,但有主賓之分,毘盧遮那佛梵名vairocana,為佛之法身,盧遮那rocana是佛的報身,也是vairocana簡稱,釋迦牟尼佛是毘盧遮那佛的變化身。

毘盧遮那佛意譯遍一切處、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淨滿、廣博嚴淨,密教稱大日如來也是毘盧遮那佛法身佛,所以要修密法不能不認識毘盧遮那佛,因要入密嚴華藏世界中。

一般華嚴宗、法相宗立毘盧舍那、盧舍那、釋迦等三尊佛,稱毘盧舍那為自性身(法身佛),盧舍那為受用身(報身佛),釋迦為變化身。
所以大迴向時要唸:「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較難懂的是我們所知的佛,都是毘盧遮那佛應化來度眾生的,也就是華藏世界或小至娑婆世界等三世諸佛,都是毘盧遮那佛法身所變化的。

所以說毘盧遮那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是毘盧遮那佛。

未來的彌勒尊佛又是誰?也是毘盧遮那佛變化的,化出後再經無量劫修行,試示現再成佛化導眾生。

有關毘盧遮那佛,諸經之記載與各宗之解釋各異。《華嚴經》盧舍那佛品謂:毘盧遮那佛修習無量劫海之功德,乃成正覺,住蓮華藏世界(佛報身之淨土),放大光明,照遍十方,毛孔現出化身之雲,演出無邊之契經海。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謂: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成就常樂我淨之四波羅蜜,住於常寂光土。

《梵網經》謂:毘盧遮那佛於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法門,成等正覺,住蓮花臺藏世界海,其臺周遍有千葉(即千世界),毘盧遮那佛化千身釋迦佛住千世界。於每一葉世界復有百億之須彌山、百億之日月、百億之四天下,及百億之菩薩釋迦坐百億之菩提樹下,宣說菩薩之心地法門。以上提供佛學常識供您參閱,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看了信佛的朋友对佛教和基督教的某些方面做了对比分析,于是也启发我,是不是也应该看一下有关佛教的概念。今天看了一下佛教的基本教义,很多地方没理解,所以发此贴想问一问信佛的朋友,下面的内容是否没有太大出入: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释迦牟尼佛生平----------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释迦牟尼的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母亲名摩诃摩耶,是与迦毗罗卫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释迦牟尼。

    摩耶夫人在释迦牟尼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养育的。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即五明)。16岁(另有17岁、18岁之说)时,(比武招亲)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

    一日,出东门在路上遇着一个老朽,出西门征路上退着一个病夫,出南门在路上遇着—个死尸,据传这是一天象,告说他人世的真象:人有生、老、病、死。此前他父亲都瞒着他:人有生就有死。此后发心入山,勤修苦行,立志要悟出使人摆脱生、老、病、死之法。

    佛陀的贵族生活是优裕舒适的。《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记载他的回忆说,他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三座宫殿(三时殿),有冬天御寒的,夏天避暑的,雨季防潮的;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但是,释迦牟尼却在29岁(一说19岁)时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佛陀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各国之间互相讨伐、并吞,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之际,他所属的释迦族,受到邻国强权的威胁,朝不保夕。他已预感到难免覆灭的结局,因而认为世间“无常”。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的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而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后,他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里有很多修行者,他们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的解脱。释迦牟尼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便离去。他的父亲听到他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经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伴随他。

    释迦牟尼南渡恒河,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沙罗会见了他。尔后,他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然而他们的教义,在释迦看来,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于是他又来到伽阇山苦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仍没有获得所期望的结果。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行。来到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结跏趺坐,静思冥索,最后终于觉悟成道,时年35岁。

    后来,随着佛教向印度次大陆发展,统一的佛教分成很多的派别,同时受到了印度教、耆那教的偶像崇拜以及希腊文化的影响,在部派佛教中出现了对教祖的崇拜,把佛陀描写为神通广大、威力无穷、大智大慧,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手长过膝、面颊如满月、梵音深远、胸表卐字等。这就出现了专门记载释迦牟尼生世行业,被称为“本生”、“本起”、“本行”的一类经典。如《修行本起经》(异译《瑞应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佛本行集经》)、《普曜经》等。它们的特点是把原先散见于经藏和律藏中的资料联贯起来,使一事与他事前后衔接,缀成佛陀的传记。但在内容上完全是渲染和神化佛陀,使佛陀成为一个理想化的崇仰对象。这些经典最长的也只主要记述了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几年的活动。以后马鸣写了《佛所行赞》,他根据传说和资料,描绘了佛陀一生的经历,成为最早的一部完整佛传。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缘起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在《杂阿含经》中,释迦牟尼曾经给缘起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在《中阿含经》中,释迦牟尼又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说缘起有11个意义:(1)无作者义。(2)有因生义。(3)离有情义。(4)依他起义。(5)无动作义。(6)性无常义。(7)刹那灭义。(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

    法印
    所谓法印,即作为印证是否合乎佛法的标准。小乘佛教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之说。
    所谓三法印,即《杂阿含经》卷10所说:“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盘寂灭”。通常作: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所谓四法印,即《增一阿含经》卷18所说:“一切诸行无常,一切诸行苦,一切诸行无我,涅盘永寂”。通常作: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皆苦,涅盘寂静。
    所谓五法印,即《菩萨地持经》卷8在四法印外,再加上“一切法空”,则成五法印。通常作: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盘寂静。

    四谛
    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八正道
    八正道,即合乎正法的八种悟道成佛的途径,又称八圣道。即:(1)正见:正确的见解,离开一切断常邪见。(2)正思维:正确的思维,离开一切主观分别、颠倒妄想。(3)正语:正确的言语,也就是不妄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不绮语、不暴语,远离一切戏论。(4)正业:正确的行为活动,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诸恶莫做,众善奉行。(5)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即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和谋生方式,如赌博、卖淫、看相、占卜等。(6)正精进:正确的努力,去恶从善,勤奋修行,不懒散度日。(7)正念:正确的念法,即忆持正法,不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8)正定:正确的禅定,即专注一境,身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教智慧去观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

    十二因缘
    所谓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环节一环套一环,顺逆都互相缘生缘灭,故称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包含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两重因果关系,称为三世两重因果。(见下表)

    无明 过去二因

    识 过去现在一重
    十 名色
    二 六处 现在五果
    因 触
    缘 受 三世两重因果

    取 现在三因
    有 现在未来一重

    老死 未来二果
    因果业报
    因果,或称因果律,为佛教教义系统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谓一切事物皆由因果法则支配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若否认这种因果之理的存在,则称“拔无因果”。《地藏轮经》云:“拔无因果,断灭善根”。《中阿含经》卷14云:“不畏后世,无恶不作”。
    佛教在因果问题上反对四种邪执:(1)邪因邪果,即将万物生起的原因归结为大自在天等超人格的力量。(2)无因有果,即承认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但此果的原因是难以探究的,故否定此果的起因。(3)有因无果,即承认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但此因的结果是难以探究的,故否定此因的结果。(4)无因无果,即否定因果二者,不承认一切因果。

    三界六道
    三界六道是佛教业报轮回说的主要内容。佛教认为,众生由惑业之因(贪、瞋、痴等)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轮回的果报,如车轮之回转,永无尽止,故称轮回,或生死轮回、轮回转生。
    三界,指众生所居住的三种世界,或者说三类生存形态,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指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睡眠欲等多种欲望的众生所居之世界,其间男女参杂而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欲界众生的苦乐相差很大,包括: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欲天(即欲界六天)。因欲界为六道众生杂居之地,故又称杂居地。
    色界,指远离欲界淫、食之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的众生所居之世界。这里的色,指色质,亦即物质。此界在欲界之上,没有欲染,无男女之别,其众生皆由化生,以光明为食物及语言。其身体及物质环境皆清净美妙。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为四级,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其中,初禅、二禅、三禅各有三天,第四禅有九天,共十八天,称色界十八天。
    无色界,指超越物质(色)之世界。此界唯有受、想、行、识四种精神现象而没有物质现象(色)。此界众生无身体,亦无物质环境,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中,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分为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称为无色界四天。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又作三十七菩提分,指为追求智慧、获得觉悟而进入涅盘境界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和途径。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七个方面。

    涅盘
    涅盘,意译作灭、寂灭、灭度等,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无明后所证得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不生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此外,出现于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迦牟尼),其肉体之死,称涅盘(寂灭)、般涅盘(圆寂)。后来,也将佛教高僧大德的死亡,称作涅盘、般涅盘。

    密宗法义
    在佛教教义中,密宗的教义系统具有其显著的独特性。密宗认为,佛教其它诸宗的教义,是作为应化佛的释迦牟尼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所作的教化,是显教;惟有密宗的教义,是作为法身佛的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在法界心殿对金刚萨埵等从心流出自内证之内眷属,宣说佛自内证之境界,深妙奥秘之秘密法门,是大日如来的真言教法。密法于释迦牟尼入灭后之八百年,由龙树菩萨开南天铁塔,亲从金刚萨埵受之而流传于世。
    密宗的两部根本经典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

    ---------佛教大千世界的结构--------
    大千世界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个小世界,其形式皆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盖四禅九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都是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小千世界的結構與大致體貌
    從地獄位置開始,往上一直到大梵天,在極下與極上的空間內,有著一個太陽(日)、一個月亮(月)、一座須彌山[1],日與月都只在這座山的山腰位置繞行,須彌山自身有一半泡在水中,水下約80,000由旬深,露出水面的也有約80,000由旬高,這是縱軸上的描述。
    在橫軸上來看,須彌山也是橫軸的軸心位置,往外先有「香水海」,再往外有「金山」,香水海與金山都各有七層,即是「須彌山-->香水海1-->金山1-->香水海2-->金山2」依此類推。而「金山」部分,「金山1」的高度只有「須彌山」的一半高,「金山2」也只有「金山1」的一半高度,依此類推。
    在「金山7」的更外圍處有一道「鹹水海」,更之外的環繞則是「鐵圍山」,如此即是一個完整的「小千世界」。
    中千世界、大千世界
    一個「中千世界」,即是由一千個「小千世界」所構成,而一個「大千世界」,即是由一千個「中千世界」所構成。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並不是指「有三千個大千世界」,反而是指一個「大千世界」,且其中包含了大千、中千與小千,或者也可以說是「一千個中千世界」,或「一百萬個小千世界」。
    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簡稱:大千世界或三千世界)也就是一個佛土、佛國,同時這一個佛土、佛國內會有一個佛來負責教導與管理工作。

    注:小千世界的结构表

    層次 名稱 陸上高度 水中高度 總高度
    0(中央) 須彌山 80000由旬 80000由旬 160000由旬
    1 香水海 / / /
    2 金山 40000由旬 40000由旬 80000由旬
    3 香水海 / / /
    4 金山 20000由旬 20000由旬 40000由旬
    5 香水海 / / /
    6 金山 10000由旬 10000由旬 20000由旬
    7 香水海 / / /
    8 金山 5000由旬 5000由旬 10000由旬
    9 香水海 / / /
    10 金山 2500由旬 2500由旬 5000由旬
    11 香水海 / / /
    12 金山 1250由旬 1250由旬 2500由旬
    13 香水海 / / /
    14 金山 625由旬 625由旬 1250由旬
    15 鹹水海 / / /
    16 鐵圍山 / /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随喜楼主发问,补充一下,华藏世界海-佛教宇宙观-转载,爱因斯坦提出的“四维空时”,认为时间空间不可分割。佛经中的“世界”概念表明了时间空间本不可分。并且佛陀所证入的境界远非四维,而是无量维度。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爱因斯坦在1905年完成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在本质上改变了牛顿力学的空时观,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统一成一个四维空时,揭露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在运动学上的统一性。爱因斯坦提出的“四维空时”,认为时间空间不可分割。而“世界”这一概念在诸佛经中屡次被提到,“世”代表了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代表了空间:东西南北上下十方,佛经中的“世界”概念表明了时间空间本不可分。并且佛陀所证入的境界远非四维,而是无量维度。


      “世界”这个词可是从佛经中来的哟!佛经传入中国以前,汉语中只有“天下”的说法。

      世:
      时间的迁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界:
      空间的划分,东西南北上下,十方。
      世界:
      一个日月围绕照耀之下的时空,相当于一个银河系。
      小千世界:
      1000个世界。
      中千世界:
      1000个小千世界。
      大千世界:
      1000个中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即大千世界,因为三个千连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含1000000000个银河系。
      一佛刹:
      一尊佛教化的国土,含括三千大千世界。
      娑婆世界:
      释迦牟尼佛(法身即毗卢遮那佛)的佛刹,位于“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的第十三重。
      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
      位于“无边妙华光香水海:”的中央。
      无边妙华光香水海:
      位于“华藏庄严世界海”的中央。
      华藏庄严世界海:
      位于“十方世界海”的中央。
      十方世界海:
      在“一真法界”中。
      一真法界:
      诸佛证悟,如来以“一真法界”为身。

      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碱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详情请见《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藏世界品》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再补充一下,经常遇到的各尊佛名的解释,"較難懂的是我們所知的佛,都是毘盧遮那佛應化來度眾生的,也就是華藏世界或小至娑婆世界等三世諸佛,都是毘盧遮那佛法身所變化的。"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毗盧遮那佛"和"釋迦牟尼佛"彼此關係為何?是同一位佛嗎?
        兩者是一,但有主賓之分,毘盧遮那佛梵名vairocana,為佛之法身,盧遮那rocana是佛的報身,也是vairocana簡稱,釋迦牟尼佛是毘盧遮那佛的變化身。

        毘盧遮那佛意譯遍一切處、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淨滿、廣博嚴淨,密教稱大日如來也是毘盧遮那佛法身佛,所以要修密法不能不認識毘盧遮那佛,因要入密嚴華藏世界中。

        一般華嚴宗、法相宗立毘盧舍那、盧舍那、釋迦等三尊佛,稱毘盧舍那為自性身(法身佛),盧舍那為受用身(報身佛),釋迦為變化身。
        所以大迴向時要唸:「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較難懂的是我們所知的佛,都是毘盧遮那佛應化來度眾生的,也就是華藏世界或小至娑婆世界等三世諸佛,都是毘盧遮那佛法身所變化的。

        所以說毘盧遮那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是毘盧遮那佛。

        未來的彌勒尊佛又是誰?也是毘盧遮那佛變化的,化出後再經無量劫修行,試示現再成佛化導眾生。

        有關毘盧遮那佛,諸經之記載與各宗之解釋各異。《華嚴經》盧舍那佛品謂:毘盧遮那佛修習無量劫海之功德,乃成正覺,住蓮華藏世界(佛報身之淨土),放大光明,照遍十方,毛孔現出化身之雲,演出無邊之契經海。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謂: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成就常樂我淨之四波羅蜜,住於常寂光土。

        《梵網經》謂:毘盧遮那佛於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法門,成等正覺,住蓮花臺藏世界海,其臺周遍有千葉(即千世界),毘盧遮那佛化千身釋迦佛住千世界。於每一葉世界復有百億之須彌山、百億之日月、百億之四天下,及百億之菩薩釋迦坐百億之菩提樹下,宣說菩薩之心地法門。以上提供佛學常識供您參閱,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谢谢回帖。在我上面的贴中,你看看有什么不妥的或不对的,请直接指出,谢谢。
          • 最后补充一下,32相,80种好,以及各种放光,发音,不是偶像崇拜,这都是表法的,每一种都有特殊的意义.另外,从上面"法\报\化"身佛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大/小乘,显/密宗,法义上都是互相印证,"法无高下,万法平等",都是圆融无碍的,这也是您的另一个热门话题的答案,南无阿弥陀佛!
    • 没太大出入。 你该好好学学基本概念, 要不你外行话太多,出枪乱扎, 有损你形象! 好好学,要扎到点子上。 呵呵!顺便提醒一句:佛自己说不要执着,包括他讲的东西; 他指个方向,重要的是要实证。闻、思、修、戒、定、慧。学理论还主要是闻思,后面要修而证。 
    • 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了。先问一个西游记里面的问题,你们各位高僧猜猜:是(一座)須彌山高,还是(一个)太阳高?小朋友们请回答:)。
    • 问小孩子1秒钟就回答了,在高僧里面等了5分钟还没有人回答:)
      • 你看你又犯病了, 人家不理你,可能是把你当小孩了。 我和你彼此彼此, 陪你说说。 呵呵!
        • 不好意思回答?
    • 冲凉回来一看,还是没有人理我,于是我就想到这么一幅场景:问题一出,然后是
      小朋友:太阳高。
      智者大人们严厉地教训:須彌山高。
      小朋友:那是你们头朝下,脚朝上看。
      智者大人们:我打你的屁股。
      小朋友(一哄而散):叔叔们的头看晕了,哈哈哈,叔叔们的头看晕了。

      智者大人们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忘了此事,在回家的路上又想起:下一轮是往上转呢还是往下转?
    • 没时间看完,当看到这里“把佛陀描写为神通广大、威力无穷、大智大慧,”的时候,知道这不是佛教徒写的。虽然大致上觉得差不多,细究起来,问题还是挺多的。
      • 再说一句:大家都在说,在这纷乱的末法时期,了解佛教的内容,一定要找清净的源头。就像饮水一样,没有喜欢污染过的,因为会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 吉祥兄吉祥! 这几句话不算错, 和凡夫比, 一个天王都可以被说成这样, 何况佛菩萨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不同于“全能”。 广大的神通,无穷的威力也度不尽同样是无穷的众生! 呵呵。悖论只会发生在“全能”上。
        • 喔,佛抬头看天王?哈哈。
          • 所以说,您心中的佛,是和我们心中的佛,不一样的。当然,也是和法轮功练习者心中的,也不一样。哪个更接近实际情况?您就慢慢琢磨吧
            • 法轮功是咋回事?
              • 法轮功不是佛教, 佛教说它是附佛外道。附佛外道历史上一直都有不少。这些个附佛外道为什么附佛呢,因为佛教好。呵呵! 
                • 也许吉祥音有不同看法?
                  • 吉祥音怎么看法轮我就不清楚了, 不过他肯定赞同佛教好, 这里人不都公认他是佛徒嘛!
                    • 您不清楚还瞎回答个什么劲啊?
                      • 因为你说话了! 哈哈。
      • 谢谢了。我也不想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