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张澄基教授《什么是佛法》- 人类思想的病态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以上我把佛的全智、全悲及大能大略地解释了一下,同时也提到人类的心识形态及思维方法实在是障碍成佛的主要因素。那么,究竟人类的心识形态及思维方法有什么缺点或特性,障碍人类原具的佛性呢?人类的思想大致讲来,有六种特性:
  第一,人类的思想方式是累积性的
  这话怎样讲呢?我们在儿童时代,父母教我们认字,认一个个的字,例如一、二、三、四。长大一点,进小学,先生教 我们一句句的句子。进中学,先生教我们读文章。进了大学,我们研究论文。再拿数学来做例,我们先学加减乘除,再学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我们学习的方法是 渐进的,是一点点积聚起来的;亦即是我所谓的累积性的方式,用这种累积性的方式,是否能得到“尽所有智”呢?当然是不可能的,这不是因为知识太多了,我们 不能完全知道,而是因为我们求知的方法不对。试用累积性的方式,怎能达到尽头呢?一点点的往上面堆,是永远也堆不到顶的。
  第二,人类的思想方式是有限性的
  人类的心,只能在一个时间内,思想一件事物或几件事物,而不能思想无限的事物。依佛教唯识学者的看法,人有八 识,也就是说,人的“心”有八种不同的功能。这八种不同的功能皆有其先天的有限性。如眼识,只能见色法中的某一部份,色法中的无表色,是普通肉眼所不能见 到的。用近代科学常识来说,普通眼识及耳识,所能见到与听到的,只是在波长中极小的一段,在眼识及耳识中所感觉出来的颜色和声音,高波及短波的“色”及 “声”,就都看不见听不到了。鼻、舌、身三识,也是一样。至于第六意识,表面上虽较其他前面所讲的五识活跃锐利,实际上它的功能,也是很有限的。第七识只 缘假像的我,使什么都以我为中心,当然更属有限性的。至于第八根本识,是否有限这一点,许多人的看法,颇不一致。我认为说第八识的功能,在众生位是有限 的,恐亦不太过;如果从“大圆镜智”的无限性来看这八识——阿赖耶识,就很明显地反映出阿赖耶识的有限性了。
  第三,人类的思想方式是矛盾性的
  人生的苦痛,原是多端的。这千万种不同的苦痛当中,有许多苦痛,是因了理智和情感的冲突所产生的。我们的情感, 要我们这样做,可是我们的理智,却告诉我们不应该这样做,人生的悲喜剧,无非是冷酷的理智和热烈的情感这两个导演冲突决斗之下的产品。可怜的人类,在这两 大相反的巨流冲激之下,真是尝尽了辛酸。如果我们说人生一生的经历,无非是情感和理智反复消长的纪程,亦不为太过。理智和情感,在人类的心中,是两个水火 不相容的东西:一个是冷的,一个是热的,情感是先天本能的冲动,理智却大半是后天学习及经验的结论。人类心中的理智和情感,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这个冷的理 智,和这个热的情感,不能在同一时间存在。理智到了高潮的时候,情感总是低潮。例如,我们专心地思想一个数学题目,或哲理上的困难问题时,我们当时的情感 总是很微弱的。可是当我们与人恋爱,或是吵架的时候,那也就是情感发挥到高潮的时候,那时的理智,总是非常低弱的。因此我们证明,理智和情感这两个东西, 在众生位时,是互相抵消,同时不并起的。以这样一个水火矛盾的心,怎能达到悲智无碍的佛境地呢?这是决不可能的事。
  大悲与大智并起,是诸佛的不可思议境界,也是我们学佛的所努力的目标。如果我们的心是矛盾性的,悲智不能并起,圆满佛位是无法成就的。
  第四,人类的思想方式是颠倒性的
  我面前有一张桌子,静静地站在那儿,我们看不出这张桌子,有任何的动态,换句话说,眼识告诉我们,这张桌子是静 止的,可是我们的意识却告诉我们说,根据科学的证明,这张桌子不但时时刻刻跟着地球在太空中运动,而且组成桌子的原子电子更是时时刻刻地在那儿运动。眼识 和意识,及其他各识之间,其实是经常在那儿打架的。打架打得太多了,人类就养成了一种协调的本能,不去追究各识之间争斗冲突的孰是孰非,只要各识能相安无 事,各尽其能就算了!如果我们认真推敲,人类的心识,真是一堆乱糟,一篇糊涂账!这种各识各自为政、各是其是、先入为主、不求真理的现象,我称之为“颠倒 性”。
  第五,人类的思想方式是虚弱性的
  人如果不能集中力量,来应付一件事,是很难成功的。力量集中,实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力量分散,也是失败的主 因。人类心识既有八个(注:八识是一抑异,为一颇费推敲之问题,此处所谓八个,亦只是为了说明而已,并不执定人真有八个心识,特此声明)。这八个识,又各 行其是,力量自然就分散了。我们工作最有效率的时候,也就是诸识集中力量,向某一问题进攻的时候。我们在应付一个大问题时,或遇见一个重大难关时,我们总 是全神贯注的。普通人的心识力量,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是分散的或消费了的。再进一步说:人的行动与思想,是都受“习气”所支配的。无量的“习气”或“潜 能”,都潜伏在含藏识之内,一遇机缘,这种潜伏着的种子,即会发生作用(名为现行)。于同一刹那,各识的种子,既都能遇缘而起现行,而事实上又往往是诸识 并起,因此力量自然分散。诸“智”同时并起,在“佛位”是妙用功德;诸“识”同时并起,在“众生位”却成了过患,这是一个很奇妙的事情。佛法里有一句话: “众生以菩提为烦恼,诸佛以烦恼为菩提”。是很有意义的。话不要扯得太远。总之,人类的心识,是虚弱性的,没有大力量的,要成就诸佛的大力用,以这样虚弱 的心识形态,是绝对不行的。
  第六,人类的思想方式是执实性的
  这一点,是六种特性中最重要的一点。简单说来,就是人类的思想,无论何时,都是“执实”的。执实者,执万法为实 有,或执万法有定相及自性。至于怎样“执”,又怎样的“执以为实”却是个极复杂的心理间题及哲学问题。西藏中观学派及无上密宗,对这一问题,有独到的精辟 论说,希望以后有机会和大家再研讨。在这个广泛的园地里,今天只想提出一点来谈谈。
  我们看见这是一张桌子,那是一根柱子。我们任何人都会肯定的说:这张桌子不是那根柱子,那根柱子也不是这张桌 子。人类思想的执实性,说来虽千头万绪,但如能了解,“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这个不是那个,那个不是这个”,这一基本执实形态,也就对执实性有一相当 的了解了。人们出生以后,所受的教育,都是教你执实。教你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是是是,非是非。一天到晚,尽是装些这种执实的观念。我想再举一个有趣 的故事,来帮忙各位了解人类思想的执实性。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在房中无事闲坐着,身后站着个侍者小沙弥。那时门外有甲乙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问题,双方坚持 不下。一会儿甲和尚气冲冲地跑进房来,对老和尚说:“师傅,我说这个道理,是应当如此这般的,可是乙却说我说的不对。您看我说的对,还是他说的对?”老和 尚对甲说“你说的对!”甲和尚很高兴的出去了。过了几分钟,乙和尚气愤愤地跑进房来,他质问老和尚道:“师傅,刚才甲和我辩论,他的见解根本错误。我是根 据佛经上说的,我的意思是如此这般,您说还是我对呢,还是他对?”老和尚说:“你说的对!”乙和尚也欢天喜地地出去了。乙走后,站在老和尚背后的小沙弥, 悄悄地在老和尚耳边说:“师傅,要就是甲对,要就是乙对,甲如对,乙就不对;乙如对,甲就不应该对;您怎么可以向两个人都说你对呢?”老和尚掉过头来,对 小沙弥望了一望,说:“你也对!”
  这是一个很有趣味,同时也极为深刻的故事。这个故事,活现地说明了佛的无碍境界,与众生的实执境界的大不相同,把华严的无限哲学,描写得淋漓尽致!
  由于以上所分析人类思想的六大特性,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以人类现有的思想方式,是绝不能得到佛果的。 用人类现有的思维方法,心识形态,是绝不能得到佛的“如所有智”、“尽所有智”,佛的“无缘大悲”和佛的“无边大能”的!然而全智、全悲和大能,是不是不 可能达到呢?释迦牟尼佛以身作则,拿他自己的修行过程作榜样,明白地指示我们:如果我们能将现有的心识形态、思维方法转变一下,把六个毛病都治好,本来具 有的佛性,就能自然显露。
  基于这个道理,佛法不教人在“所知的境”上努力,如科学家对于研究现象界的努力,或佛学家们对于考据经典的努力;佛法却教人在“能知的心”上下功夫,把“能知的心”扩大和发展到最高峰,全智、全悲和大能,都会自然而然地显现。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张澄基教授《什么是佛法》-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世界上任何一个政治朝代,很少有超过一千年以上的统治时间。中国的周朝,号称是一个极长的朝代,前后一共也不过 八百多年;罗马帝国,在东西分裂以前,统一的时期,也不过五百年左右。但是,世界上的五大宗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回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都 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回教是最年轻的一个,到现在也已经一千多年;基督教则将近二千年,佛教、印度教和犹太教,都已超过两千年。世界上以亿万计的个人死去 了,万千的家族灭绝了,万千的国家和民族衰亡了,独有宗教却能在各种激荡变乱中长存不坠。这个铁的事实,说明宗教是全人类的一个永恒的需要。这个需要是超 国家、超民族、超时间和超空间的。宗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人类的第二生命。地球上有人类一天,就有宗教一天。有些人以为食和色是人类两个最根本的需要, 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食和色是人类两种生物性的需求,人类还有一个与其他动物不同的需要,那就是宗教性的需要。请注意:这里所说的“宗教性的需要”,是广义 的,不是狭义的。宗教性的需要,就是人类心灵对真理永恒、圆满,或至善、至美、至真的不停的追求。在这个片暂、苦痛和迷茫的人生中,人类最是需要心灵的依 托、凭借和归宿。人生有许多非人力所能补救的缺陷和迷闷,悲哀和苦恼,这一切,只有在宗教中才能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宗教的需求,是人类最根本的三大需 要之一。它的力量,有时远胜过其它两大需要。因为这个缘故,宗教才能在世界上留存这么久!
      以上系就需要的观点来说明宗教的重要性,现在再就因果的道理,来检讨为什么宗教会在世界上永久留存。
      古代的帝王,大都说不上有什么政治理想,凭借权术与武力,得了天下以后,就乐享其成,还要把天下传给子孙。他们 的目的或发心,多半是自私的,绝少有广大的理想和悲愿。根据佛法所谓“如是因生如是果”的原理,以这种发心为因地,焉能生万世太平的果呢?现代的政治领 袖,则都以自己的国家或势力范围的利益为前提。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正义,更不惜牺牲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安乐。这种有限的心量,自私的企图, 和不择手段的唯利主义,怎能为全世界人类所崇仰,而能永恒地在全世界人心中长存呢?宗教之所以恒久留存,就因为他的教义多半是超国家、超种族和超现世的。 在教义上具有国家性和种族性的宗教,例如日本的神道教和犹太民族的犹太教等,虽然也能因其具有宗教的超现世性,而能在其本国或本族长存不替,但终究不能超 越国族的界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这就是如是因生如是果的明证。世界上任何政治主义及政治措施之所以不能在世界上留存长久,就因为这种主义或措施,每 每只是为解决某时代当前的问题,或人生某一部分的问题。其“发心”既偏狭,其意图多自私,所以其价值微小,不够条件在人心中永恒存在。宗教就不同了,宗教 的着眼点,不但要解决人类当前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人生永恒的问题;不但谈人生,而且谈人死;其心量不但超越国家、种族和阶级,而且超越现世。所以宗教能长 远地为全人类所需要。因为现世的一切,纵然能够满足,亦不过暂时的,人类决不能因现世的满足,而以为得到真正的满足。
      以上说明宗教对人生的意义,也说明了为什么二千五百年迄今,佛法的需要和价值,亦愈见得明显,愈有研究及身体力行的必要。
      什么是佛法呢?通常介绍佛教或佛法,多是从历史的观点来叙述,从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出家、成道、传教讲到以后分 南进的小乘佛教及北上的大乘佛教,以至传入中国后分各宗各派的说法。这种用历史的眼光来介绍佛法,虽然有它的价值,但对于佛法是什么的这个问题,终究还仅 说明了外表,而没有深入骨髓。我今天并不想用三言两语在这短时间内,就可彻底解答什么是佛法,但想不采用历史性的介绍,而试将这个大问题,用三个不同的方 向来说明,至于我这种讲法,究竟是否能使各位得到益处,还是要请各位不吝批评指正。
      那三个不同的方向呢?第一是比较佛法和其他宗教的不同。目的是在用衬托的方法来说明佛法。第二是以大乘佛法人人 都具佛性的真理为中心,说明我们还未成佛的原因及何以修禅定是成佛的途径。目的在于用直叙的方法深入佛法骨髓。第三是针对现代一般人的生活情况,介绍若干 符合佛法修持原则而人人可以随时随地容易实行的方法。目的在使人人易于自己体验,逐渐引入,终有一日,明白佛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一般人都以为佛教只是世界上多种宗教的一种,凡是宗教,都是大同小异,其实佛法和其他的宗教有着大大的不同,在 今日人类思想紊乱、彷徨,各种宗教都在声嘶力竭想挽救这个崩溃的趋势的时候,这些佛法和其他宗教的不同之点,正是说明佛法为什么是顶伟大,彻底,积极,足 以担当起挽救狂澜,解脱人生痛苦的最上法门。
      我这里所谓的一般宗教,是指基督教、犹太教、回教等而言。这些宗教,在他们的教徒之间,也许认为彼此的教义相差 很大,不能相容相通;但我们如用佛教的教义来和这些宗教的普遍宣传的教义比较,则觉得他们的基本教义,实很少大不相同处,因此为易于说明起见,我将佛教以 外的宗教,列为一个系统,而拿佛法来和这个宗教系统作比较。
      我归纳比较的结果,认为佛法和其他的宗教有七个大不相同之点:
      一、“佛法否认上帝造世界及最初的开始”
      所有一切的宗教,除佛教外,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相信有一个万能的上帝,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上帝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做。
      可是佛法却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创造世界万能全能的上帝,因为佛法在基本理论上,根本不承认有一个创造世界的最初开始。佛法的理论:“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为其本身的思想便利起见,所发明创造出来的一个假想或假定罢了。
      让我举一个例子来帮助说明。譬如讲今天这个演讲吧,大家都说,是八点钟开始,九点钟终了。所以这个演讲绝不是一 个最初的开始。因为显而易见地,在演讲开始之前,还有其他许多“因果相续”关系的存在。八点钟以前,各位或在家中,或在其他地方,纷纷到这里来。这些都是 在演讲会以前所发生的事。对这些事而论,八点钟的演讲是终了而不是开始。演讲会之后,各位又纷纷散去,坐车的坐车,走步的走步,这些都是在演讲会以后所发 生的事。对这些事而论,九点钟的散会是开始而不是终了。因此“开始”这个概念,只有在对某一特指事物而言时,方有其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最初的开始,或 绝对的开始,是根本无意义的。
      一般宗教的“宇宙原始”论,即是犯了这个错误。将漫漫无穷无尽的宇宙“因果大相续流”硬生生地凭着自己的有限性 的意思将它截断,硬说有个开始。因为有这么一个最初开始的假想,所以接着就弄出一个创造世界的万能上帝来。问题是:上帝如果是万能而又慈悲的,他老人家为 什么不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这些苦痛的众生,当皮球一样,一脚踢上极乐天堂,岂不痛快!可是事实上,他没有这样做。
      实则上帝也是思想上的假定。上帝这个概念,是由于古代人民震慑于宇宙间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如雷电、地震、海 啸、瘟疫等而来。人类创造出来这个“神”的观念,不仅对宇宙现象的奇妙,有了解释,同时也满足了人类实际的需要,使他们得到了“安全感”。这种观念,在人 类政治社会的进展上有它的价值。可是要谈真理,这种人为的假定,就很难自圆其说。佛法不但说明“最初的开始”是人类有限性思维的产物,而且告诉我们,这个 创造世界、造人造物的上帝,也是人类思想中的幻想。佛法的智慧因此超过了其他宗教的基本教义,这是佛法和其他宗教的最大的一个区别。
      二、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
      佛教里有至高的佛陀,有菩萨,也有天神;但是佛教里的至尊的佛却与其他宗教的上帝完全不同。要说明这一点,我想 先对“佛”下个简单的定义。通常我们简称释迦牟尼佛为佛。在历史学家的眼光里,释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余年前印度的一位思想家;在佛教徒的心里,释迦牟尼佛 是这个世界里佛教的创始人或教主;可是在佛法里,释迦牟尼佛是万万千千,在无尽世界中、无量诸佛中的一位佛。我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 通义,是广义的。我试下的“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 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要凭自 己的努力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
      佛不仅是和其他宗教中的万能上帝不同,释迦牟尼佛且告诉我们:这个理智、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格(佛法中也叫做佛性),人人原都具有。只有像平静的湖面上起了波涛,失去了明镜似的水面一样;人类恋着于外境及现象,与假定的诸般设想,为所谓生存、名 利、情爱、权力疲于奔命,一直到老死,还不觉悟,因此埋没了本具的佛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无限的能力,不能同时达到最圆满的境地,不能 从烦恼苦痛中解放出来。佛陀(释迦牟尼佛)说法应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导众生,开显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愿,是要使人人及一切众生都成为和自己一样至善至上 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类及众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其他的宗教则不然。在其他的宗教中,上帝和人是永远二个对立的单位。上帝是上帝,人是人。这位万能的上帝,是一 切教示的中心。人要信奉上帝,才能得上帝的救,人要得到了上帝的恩典,死后可以上天堂,去和上帝住在一起。可是人却永远不能成为上帝,上帝与人之间,始终 有一条鸿沟。基督教与回教中,有所谓神秘主义派,虽也能达到很高的所谓“与上帝合一”的境界;但此“合一”(Unification with God),始终意味着一个二元,人毕竟不能完全成为上帝,只能与上帝“合一”而已。此一对立“Dichotomy”概念,实为其基本教义的限定所形成。因 此许多有高深境界的耶教圣哲,如埃克尔(Master Eckhart) 及回教圣哲阿哈那佳(Ai Hallaj) 皆被指为异端。前者受到教会的严厉谴责,后者竟身遭遇害而被处死。
      佛不以自己成佛为满足,他要人人成佛,也教导大家如何成佛。这一个一切平等、大智、大悲的怀抱,其伟大及深广 处,确在一般宗教之上。总之,佛法是教人要有自尊自信,为使自己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为使一切众生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应该珍惜佛陀传给我们的教 导方法,加倍努力,开显我们本具的佛性,使人人成佛,完成理智、情感、能力之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三、佛法是一个具有包含性和圆通性的教理
      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建筑在人人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上。因此在佛教中,找不出像基督教十诫中的 第一条:“你不可相信假神”之类的教义。基督教徒,以回教徒或印度教徒等等所信奉的神为邪神,回教徒或印度教徒,也认基督教徒的上帝为邪神。彼此都说,你 不可信奉假神。问题是哪一个宗教的神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呢?这一个争端,竟致用战争去求解决,十字军东征,和基督教的新旧教战争,都是历史上的实例。佛 教就没有这种毛病。佛法相信佛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所以没有排外和专横的气氛。进一步说:佛教的大包涵性与大容纳性,能包涵容纳一切宗教的教义。任何宗 教中所讲的理论,佛法中都具足。但佛法中不共的高深道理,却有很多在其他宗教中找不出来。例如就慈悲救世这一点来说:佛教不但与其他宗教有共同的讲法,还 进一步有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说法。广大菩提心和无尽庄严的菩萨行愿,以及甚深广大的空慧学,也是在任何宗教教义中找不出来的。佛法绝不诋毁其他宗教。佛 法相信众生根器不同,教导之法,自不能泥一。各种宗教与哲学,皆有其价值和功用。各种宗教,皆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与利益的作用。依 循任何一种好的宗教,都可以使人在现世和未来世得到利益安乐。但如果要究竟解脱和圆满正觉,那就必需要完成究竟解脱和圆满正觉的条件。佛法认为一切宗教, 只有深浅的区分,颇少邪正的差别。对任何一个问题,佛法都有几种不同深度的解说,来适应各种众生的需要。佛法这种包涵容摄万象的特性,真是广大无边,不尽 其际,难测其底。
      再举例来说:大凡具有高度智慧的人们,都能了解和容摄低级智慧的境界;但低智人,却难梦想,更不能了解或涵摄大 智慧人的境界。物理学家能了解涵摄普通人的常识,但普通人却不能了解,更谈不上涵摄物理学家们的见解与境界。唯大海水可纳百川,亦唯有深广的佛法,能摄尽 涵藏一切其他教法。
      四、佛是无烦恼的大自在解脱者
      一般宗教都说:如果人不信从上帝,或是触犯了上帝,上帝就会发怒,会处罚人,甚至于会将他永远打入地狱受苦。
      佛不会发怒,不审判众生;佛不会发脾气,送人入地狱。如果人会入地狱,那是他自己的业力,送他去的,决不是佛惩 罚他而将他送入的。佛不但不送人入地狱,佛还要入地狱去救他出来!所以,佛法决不会恐吓人说:“你不要冒犯佛陀,否则佛陀发了怒,就会送你入地狱。”相反 的,佛法却鼓励人,入地狱去度众生。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这种精神的表现!我们如果把佛陀的品德,和其他宗教上的上帝来比较一下, 就知道佛陀的超胜和伟大了。
      五、佛教是民主的和重理性的
      因为佛法的基本教义,有其先天的平等性、宽容性和包涵性,所以在佛教史上,所表现的,只是宽容和民主精神,与其 他宗教的独断和不容忍精神,造成一个鲜明的对照。在佛教史上,固然没有宗教迫害和异端裁判等等事迹,而相反的,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有绝对自由的发言权,都 可以随便发挥自己的意见,还可以批评其他宗派的主张。其民主精神和重真理的态度,发挥到尽致时,竟至于“呵佛骂祖”;在阐明诸法空寂、一切不可得的道理 时,居然说佛是“干屎橛”,说“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这种精神,何等彻底!何等豪放!在哪一种其他宗教里,找得到这些表现呢!在其他宗教里,上帝或教主 所说的话,是神圣不可过问的。上帝的话,错也好,不对也好,教徒只许全部接受。但佛法却不然,佛教徒对佛陀所说的话,可接受或不接受。因为佛陀所说的道 理,因佛教徒根基智慧的不一律,往往是多方面的;佛教徒可以接受佛陀所说的某一部份道理,而不接受其他一部份的道理。在佛经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释迦牟 尼佛向弟子及听讲的人说:“我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总是劝导听众,研究真理,注重理性,从没有用威吓强迫口吻或手段来叫人听从的。《妙法莲花 经》上明白地记载着:在佛要讲上乘难信的佛法时,竟有五千听众,自以为已经得到了解脱了的,不愿听讲,离席而去。佛陀不但没有发怒,追究或责罚,而只是 说:“他们机缘还没有成熟,与其听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业,还不如让他们离开,也是好的。”这是何等的包涵、民主及伟大!
      六、佛法的爱是无限的
      基督教的圣经上说:“你要爱你的邻居”,“你要爱你的仇敌”。这些训示,都是很伟大的。由于基督教的教义,已经 超越了国家、种族、人类和现世,所以能够有今日的成就。但是一般宗教的教义,虽多能超越国、族、人类和现世,却不能超宗教。爱仇敌可以,但是决不能爱异教 徒!一切可以忍让宽恕,但一涉及上帝和宗教,不宽容、不博爱的精神,就马上暴露出来了。最根本的问题是:这些所谓异教徒,不也是上帝造出来的人类吗?同是 上帝的“子女”,为什么无端制造出来,又要送他们下地狱去永远受苦?
      佛法的博爱和大悲,则是无限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佛法的爱,不只及于全人类,而且及于全生物。佛法不但叫人要 爱仇敌,而且叫人要爱异教徒。恒沙(印度恒河的沙,这是佛经里常常引用代表极多数的意思)众生,若不度尽,誓不成佛!进一步从哲理的观点来说佛法的爱,它 是超越一切相的。这超越一切相的爱,和不可思议的空性合一,于了达一切法不可得中,无缘大悲,任运兴起!这个空悲不二的哲学,是佛教教义中,最高深最不可 思议之处。这些教义,一下子是不容易懂的,但我想趁这个机会,在这里提一提,使各位有个印象。
      西藏嘎马巴大师的“大手印”原文中,有几句说明上述的教义,非常有力;
      众生自性虽常为佛性 由不了知无际飘轮回
      愿于苦痛无边有情众 恒常生起能忍大悲心
      难忍悲用未灭起悲时 体性空义赤裸而显现
      此离错谬最胜双运道 愿不离此昼夜恒修观
      诸法与此心的无生空性,是法尔现成的。情感至极的同体大悲,也是本来具足的。悟证诸法空性时,大悲心会不假做 作,任运生起,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被无明习气所覆盖,不能开显本具佛性的有情,佛陀自然会生起无比的悲心。佛之慧眼,见我们众生之本性,皆是佛 性;因此佛本能地觉得众生的不成佛,是他自己的不够圆满,所以他会自然地尽未来劫,去成熟一切众生,使皆完成佛道的事业。有修证的学佛人,能常常有“我与 诸佛同一体”的境界,而十方诸佛却时时刻刻在“我与众生同一体”的境界中。惟有从这种高深的法尔境界里兴起的大悲与博爱,方才是平等的,无偏私的,最彻底 的,最圆满的,和超越一切分别和限量的爱。
      七、佛法所教的往生净土和他教的永生天堂不同
      一般不够了解佛法的人说:基督教祈祷上帝,死后登天堂,和佛教念佛往生净土,并没有什么不同。这话表面上看来,好像不错,但仔细研究一下,就知道其中有很大的差别。
      其他宗教里所宣传的天堂、地狱,似乎是和这个人世间相对立的处所。天堂、人世及地狱,似乎包括了整个宇宙。人世 是暂时的考验场,天堂或地狱,才是真正的人生之终点。这是一个有限的及消极的论调。佛教所讲的净土,却根本与此不同。佛法的宇宙观是无限的。大乘佛教,在 开显诸佛广大庄严法界时,明白地说明宇宙的无限性。恒河沙数世界,也仅是无尽法界中的一粟罢了。
      所以其他宗教里的天堂,只有一个;而佛法中的净土,却多得不可思议。像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只不过是广大无 边、无穷无尽的法界中的一处净土罢了。进而言之,佛法中了义的净土,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东方,也可以即是这个世界。《维摩诘经》里说:“心净则国土 净。”你能自净其心,此土即是净土。所以往生净土,与投生这个世界,本质上并无不同,也绝对不是一切的终点。
      其他宗教里所讲的登天堂,所谓永生,是和上帝在一起,去享乐的。佛法根据因果的原理,认为以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无限永生的善果的。所以上天堂去享受,将你的善因享受完了之后,还是要掉下来的。像仰天射箭一样,势力尽了之后,箭就又回跌下来。
      佛法的往生净土,是说凭借着你的善因,你就能够到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净土)里去而已。在诸佛宏愿的感应下,整个环境都能助你修行。修行有了成就,依照你自己的愿力,并不一定永远住在这个净土,而是要到他方无尽世界去和再到这个世界来度脱众生。
      综结的说:往天堂去享乐实在是有限宇宙论者的自私和消极的幻恋;而往生净土去修行,则是无尽悲愿菩萨的方便庄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张澄基教授《什么是佛法》- 怎样才是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教义,不相同的地方很多,前而所列举的七点,只是捡最普通及比较容易懂的来说,目的想用衬托的 方法,帮大家对“什么是佛法”增加一些了解。现在进一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一)怎样才是佛;(二)人类因什么缺憾所以不能显现这本具的佛性;及(三)佛 陀传给我们什么方法使我们可以修炼以达到理智、情感及能力都同时存在在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前面我已对“佛”试下了一个定义: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我这里必需说明一下,这个 定义,并不能表示绝对的佛性,而只是凭人的脑筋思想范围内,想对佛性作一个比较容易了解的解释罢了。说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也就 是说:佛是全智、全悲和大能的人。什么叫全智、全悲及大能呢?让我逐一地解释一下:
        第一,什么叫做全智
        佛的全智,包括两方面的大智慧:一个是纵深的,一个是横面的。这个纵深的智慧,佛家称为“如所有智”;这个横面的智慧,佛家称为“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就是深入法性最深的一层的智慧;“尽所有智”就是遍知一切法相,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智慧。
        我们先来谈谈“如所有智”:我面前有一杯水,这杯水在常人的眼光看来,不过是一杯解渴的饮料而已。可是在化学家 的眼光看来,却是氢二氧一的化合物。在物理学家的眼光看来,是无数的电子活动,或更近代的看法,是能(Energy)的一种形体,在哲学家的眼光里,是一 连串的因果关系,或本体的表现。在菩萨的眼光看来,是心识变现的幻相。在佛的眼光里,却是圆满佛性的流露。因此证明,对同一事物,了解的深度,竟可以有这 样的差别悬殊。佛的“如所有智”。不但要透过凡夫、科学家、哲学家的境界,而且要透过圣哲们的境界!处于法性尽地,不可思议的如如境地——法性实相。这种 境界,非语言思虑所能及到,只能以“如”字来代表,所以这个智慧,佛法里名之曰“如所有智”。
        什么是“尽所有智”呢?“尽所有智”就是无所不晓的智慧.这种智慧的说法,是很难为一般人所接受的。一个人怎能 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呢?庄子说得好:“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廿世纪的人们,对于庄子这两句话,尤具痛切的同感。从前的时候,也许 还有所谓“通儒”、三教九流,无所不知。在今天,一个人一辈子研究某一种学问的一个专题,就够他一辈子的努力了,那能谈得上“无所不知”呢!因此一般人都 认为这种智慧是不可能有的。其实说这是不可能的人忽略了顶重要顶基本的一个关键,要晓得他之所谓不可能,是依据了人类习惯了的思想方法、特性及感觉来讲 的;而人类的心识形态,思想方法却正是使人不能达到“尽所有智”,不能成佛的根本大障碍!这个毛病,如能根除,“尽所有智”,自能显现。
        第二、什么叫做全悲
        全悲就是至上的、无比的和圆满的慈爱。至上的慈悲,是应该有两方面的:一个是视一切有情如自己,无差别、无厌倦的“平等大悲”;一个是显空双融,无生心性中法尔流露出的“无缘大悲”。
        佛的大悲,不只是单纯的高度情感,而是最极情感与最极理智,融为一体,不可分的“智慧”。佛的理智和情感,是和 普通众生不一样的。众生的理智和情感,是相消而不相成的;是时高时低、此起彼伏的,是不能并起的。佛的情感和理智(悲智)却是相成而不相消的,是同时并起 的;是永远保持在最高极而不退失的。理智与情感,在众生位,是水火不相容;在佛陀位,却成为水火相济。理智与情感,在众生位,是两个东西;在佛陀位,却融 成了一个整体。这个不可分开的理智和情感,佛法上叫做“无缘大悲”人。无缘是理智之极,大悲是情感之极。至极的理智与至极的情感,化合为一,就是所谓“无 缘大悲”;而其表现出来的慈爱,则是平等一律,不分怨亲,不分种族,不分教派,甚至于不分动物植物,悲爱所庇,如阳光普照,所以叫“平等大悲”。
        第三、什么叫做大能
        佛的“大能”,与其他宗教中所宣传的上帝“万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万能者,无所不能也。换句话说,万能的上帝,如果高兴,他有能力把所有的人类,一并带到天堂,去享天福;可是佛 陀却没有这样大的能耐。佛的能力,虽然是无限的,却不是人类思想中所谓的万能。佛的能力,只能做助缘,而不能做“亲因”。其他宗教却说:“神不但能为一切 做助缘,亦为一切的亲因”。这是违背因果律,违反理性的说法。
        刚才我说佛的能力,是无限的,但却不是万能的,这句话需要解释一下,我用一个譬喻来说:
        太阳的热能,是广大无限的,但是我们的吸收或利用多少太阳能,则要看我们自己的努力及条件来决定。用一个普通的 放大镜,可以吸收太阳热能来燃烧一枝火柴;用一个较大较强的放大镜,可以吸收太阳热能来燃着一根木头;现在科学家工程师可以用吸收镜,吸收太阳热能来充作 工厂的能力。佛的能力与加持,应该用这个譬喻去了解,在不坏缘起、不坏因果法则之下,去了解佛的大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关于“尽所有智”,我觉得不能用“穷尽各种具体知识”来理解。一个佛,即使完全超越了人类的心识形态、思想方法,他也不能知道目前尚未为人所知的知识。而那些知识,要等着别人去发现、传播。佛所具备的,只是一颗理解心。
        • 用基督教的教义来回答你的问题:
          人不是上帝,无法从上帝的角度思考问题,上帝可以轻易做到的,在人看来是绝对不可能的。中国人有句老话:夏虫不可语冰。未知未识,以何为据?现在转换一个对象,佛是人不可企及的境界,人凭什么来评判其大能?凭借我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个依据吗?
          即便是人,境界的差异也是很多人穷一生难以企及的,之所以可以被接受,是因为“近”,虽不可及却可以“观”。
          很多人在这里试图证明上帝有无,佛祖对错。一个逻辑,如果他成功了,他就是上帝,他就是佛。
          • 佛是开悟的众生,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而上帝则不是通过修行可以成为的。佛的大智,在于其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而不是电脑、化学之类的技术知识。
            • 科学技术是认知外部世界的方法,如果已经认知了世界的的本质,你自己就可以创造出方法,何必还去学习实践或方法?
              中国人说:一法通,万法同。没有电脑的时候,人们用算盘计算;没有电子游戏的时候,大家在院子里玩。计算和玩的本质是不变的,只是换了中形式,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对于未知的东西,要么学习它,要么忽略它。“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似是而非,佛祖成道那么久,你见谁成佛了?相信佛和相信上帝用的是同样的逻辑,若是怀疑佛,同样可以怀疑上帝。更何况信与不信,本来就是自由选择的。只能说,现如今,佛也好,上帝也好。门开的比以前大多了。实则是人加诸于自身的约束减少了,要求减低了。也就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人心不古了,又如何呢?存在就是合理的。
              • 认知了世界的本质,并非是说不再需要学习各种技术方法。佛祖曾经生病,也要请医生为自己诊治。也就是说,佛祖虽然明白肉身在生老病死中的状态,但他并不能治疗肉身的痛苦。
                你关于“一法通,万法通”的解释不错,佛的智慧与儿童的“玩”可以类比,在“玩”这个层面,今天的儿童和古代的儿童是一样的,不能说不会玩电脑游戏的就不懂得玩。佛的大智慧也是在超出具体事物的层面上,不能说不懂得使用电脑就没有不算大智。

                人非鱼,但可以通过人的智慧去体察动物的感觉。佛祖拈花,迦叶一笑。迦叶非佛祖,但能感觉。另外,有些历史可能你被你忽略了。佛祖之后,世界上出现过很多佛。至少小说里的“圣战佛”你应当是听说过的。现实中的觉悟者(得成正果)通常被称作阿罗汉,其实就是佛,只是与佛陀级别不同罢了(不是等级区别,而是见悟程度的区别)。所谓“见性成佛”就是众生成佛的过程。

                只不过,很少有得道者会广而告之地说“我成佛了”。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你不知道佛陀之后的佛的原因。

                至于怀疑,我没什么好说的。人尽可以去怀疑,要不怎么说“心里充满疑惑”呢?等到没有疑惑了,心里清楚了,明白了,这个人就离佛不远了。
                • 那就要看你说的是小乘中的佛祖,还是大乘中的佛祖了。
                  很多佛源自大乘,生病的佛自然是小乘,释迦摩尼的佛是觉悟的人,归根到底是人。不过你去问今天的佛教徒,多数不是这样理解的。基督耶稣也不是横空出世的,以人的形态行走于天下,而上帝的概念在犹太教中就早已存在了。耶稣成为神子也同样有脉络可循。区别只是认知的方式和角度。佛教的大千世界,无数的佛的来由同样不是无迹可循的,有历史有传承,有记载。到了今天,成为了基本的理论。你在用现实和虚幻作为素材同时比较,好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有好像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手法,这样认知的世界,在个人的思维中,无不正确。
                  成佛了就是成佛了,如果真的有人成佛了,你觉得你会不知道吗?毕竟上一个成佛的,大家都知道。佛家的经典中也明示下一个佛祖到来的时间。
                  总体来说,你的宗教知识非常不系统,至于你的信仰,我很难从交谈中获知,我猜测是没有信仰的。不知道我的猜测是否正确?
                  • 我是有信仰的,即有神论者。不过,关于我的信仰的具体问题,我只与少数朋友口头交流。个中原因,不是我能解释得了的。什么大乘小乘的,我也不懂。我不求普度众生,只愿自己得道,是不是算小乘?呵呵。
                    • 算。
                      不必这么在意,只是论坛,交流的是思想。不想说,不能说,很正常的。中国人大都属于小乘的,发宏远渡己渡人的毕竟少。也还是境界的问题,若眼光真的没了自己,一心为大众,其得道也会容易些吧。芸芸众生,我们毕竟还是凡人。
                      • "震旦多大乘根器"
                        • 佛祖在世是公元前600年左右,大乘兴起与耶稣传道同时代(公元初年),传到震旦中国还要晚些。有一个问题,都说大乘经典非佛说,就是不是佛祖在世时的说法,比如地藏经是佛祖在仞利天为母说法,那么这些浩瀚经典,是谁、用什么方法从天上接引下来的呢?
                          • 是佛陀说的,只是不一定在地球上而已。佛陀在忉利天为母亲说法,当时的听众很多啊。佛的弟子也是在场的,“如是我闻”就是证明。还有一些听众,自己来不了,但是“世尊,我等今者与诸鬼王,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萨摩诃萨力,方得诣此忉利大会,亦是我等获善利故”
                        • 稍有些乱,基本看懂了。部分认同,对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嫁接的解释可作一家之言,言虽有物,例证却是不足,臆测的居多(很多臆测的观点比较认同)
                          • 多谢摘录提要.
                        • (1)天台宗文字相似老庄 (2)贤首宗文字相似儒家 (3)宋代理学多承禅学
                          特别认同
                        • 人生一切烦恼是非执着,通通是从我们主观的假定而起的。假定久了,便认以为真,认得太真便从此生出执着、分别是非,发生烦恼、造业受苦。所以干脆说:就是此心不假定在这边,便假定在那边。
                          • 极度赞同!
                    • 你得道的过程里我也能跟着受益, 支持! 大小乘的事用不着计较
                      • 佛教是无神论,他是有神论者,他的“道”也许不是你希望的道......
                        • 也请老兄讲讲佛教的神通是怎么回事?我知道rollor 是伪佛教,hehe。佛是能够看穿未来亿万劫的,那位未来佛弥勒佛据说X亿X千X百万年后会复临(佛菩萨讲话确定,不像耶稣对于复临用“It is not for you to know the times or the seasons”唐塞),能讲讲那个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弥勒佛的使命是什么吗?

                          给熟悉基督教和second coming的朋友一个对照。
                          • 我不是佛教的。
                        • 谢谢提醒。 他有神论也好, 基督徒也好, 他能进步对我就有好处!
                        • 此神非彼神也。不过,我确实不是佛教的。但我的道未必与他的道不同。
                          • 从你上面与Steven与对话,我认为你的“道”不是解脱道、菩萨道。
                            • 这么专业的术语我不懂。我特别羡慕那些东各种各样词汇的人。可惜,我没这本事。
                              • 请你描述一下你的“道”是什么?
                                • 我说不出来。
                                  • 生 命 之 道 ---- 亲 眼 看 过 , 亲 手 摸 过 的
                                    1:1 论 到 从 起 初 原 有 的 生 命 之 道 , 就 是 我 们 所 听 见 所 看 见 , 亲 眼 看 过 , 亲 手 摸 过 的 。
                                    1:2 ( 这 生 命 已 经 显 现 出 来 , 我 们 也 看 见 过 , 现 在 又 作 见 证 , 将 原 与 父 同 在 , 且 显 现 与 我 们 那 永 远 的 生 命 , 传 给 你 们 ) 。
                                    1:3 我 们 将 所 看 见 , 所 听 见 的 , 传 给 你 们 , 使 你 们 与 我 们 相 交 。 我 们 乃 是 与 父 并 他 儿 子 耶 稣 基 督 相 交 的 。
                                    • 约 翰 一 书
                                    • 得道的目的是什么?归根到底,是为了现世的幸福和后世的安宁。理解生命的缘起,通晓生命的归途,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至于见证,是为了解除疑惑,以求传达真理。见证本身不是道。
                                      • Good! Simon is just a bible copier, he seems not understand what he copied. hehe ;(
                                        • ONLY BIBLE!
                                        • Every point should be supported by the Bible, otherwise, I waste your time. At least you know more about the Bible since last night. It is good for you. May God blesses you!
                                      • 道就 是耶 稣 基 督
                                        约 翰 福 音
                                        1:1 太 初 有 道 , 道 与 神 同 在 , 道 就 是 神 。
                                        1:2 这 道 太 初 与 神 同 在 。
                                        1:3 万 物 是 借 着 他 造 的 。 凡 被 造 的 , 没 有 一 样 不 是 借 着 他 造 的 。

                                        1:14 道 成 了 肉 身 住 在 我 们 中 间 , 充 充 满 满 的 有 恩 典 有 真 理 。 我 们 也 见 过 他 的 荣 光 , 正 是 父 独 生 子 的 荣 光 。
                                  • 你所走的通向道的“路”是什么?
                                    • 再多说,就等于告诉你我是什么教了。用通俗的话说吧,条条大路通天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走法。修行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时刻提醒自己别忘了修行,那么只要活着,便是在走在道上了。
                                      • 谢谢,祝吉祥如意。
                      • 没错。觉醒或得道的人越多,社会就越美好。社会上的所有人都是受益者。
    • 张澄基教授《什么是佛法》- 人类思想的病态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以上我把佛的全智、全悲及大能大略地解释了一下,同时也提到人类的心识形态及思维方法实在是障碍成佛的主要因素。那么,究竟人类的心识形态及思维方法有什么缺点或特性,障碍人类原具的佛性呢?人类的思想大致讲来,有六种特性:
        第一,人类的思想方式是累积性的
        这话怎样讲呢?我们在儿童时代,父母教我们认字,认一个个的字,例如一、二、三、四。长大一点,进小学,先生教 我们一句句的句子。进中学,先生教我们读文章。进了大学,我们研究论文。再拿数学来做例,我们先学加减乘除,再学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我们学习的方法是 渐进的,是一点点积聚起来的;亦即是我所谓的累积性的方式,用这种累积性的方式,是否能得到“尽所有智”呢?当然是不可能的,这不是因为知识太多了,我们 不能完全知道,而是因为我们求知的方法不对。试用累积性的方式,怎能达到尽头呢?一点点的往上面堆,是永远也堆不到顶的。
        第二,人类的思想方式是有限性的
        人类的心,只能在一个时间内,思想一件事物或几件事物,而不能思想无限的事物。依佛教唯识学者的看法,人有八 识,也就是说,人的“心”有八种不同的功能。这八种不同的功能皆有其先天的有限性。如眼识,只能见色法中的某一部份,色法中的无表色,是普通肉眼所不能见 到的。用近代科学常识来说,普通眼识及耳识,所能见到与听到的,只是在波长中极小的一段,在眼识及耳识中所感觉出来的颜色和声音,高波及短波的“色”及 “声”,就都看不见听不到了。鼻、舌、身三识,也是一样。至于第六意识,表面上虽较其他前面所讲的五识活跃锐利,实际上它的功能,也是很有限的。第七识只 缘假像的我,使什么都以我为中心,当然更属有限性的。至于第八根本识,是否有限这一点,许多人的看法,颇不一致。我认为说第八识的功能,在众生位是有限 的,恐亦不太过;如果从“大圆镜智”的无限性来看这八识——阿赖耶识,就很明显地反映出阿赖耶识的有限性了。
        第三,人类的思想方式是矛盾性的
        人生的苦痛,原是多端的。这千万种不同的苦痛当中,有许多苦痛,是因了理智和情感的冲突所产生的。我们的情感, 要我们这样做,可是我们的理智,却告诉我们不应该这样做,人生的悲喜剧,无非是冷酷的理智和热烈的情感这两个导演冲突决斗之下的产品。可怜的人类,在这两 大相反的巨流冲激之下,真是尝尽了辛酸。如果我们说人生一生的经历,无非是情感和理智反复消长的纪程,亦不为太过。理智和情感,在人类的心中,是两个水火 不相容的东西:一个是冷的,一个是热的,情感是先天本能的冲动,理智却大半是后天学习及经验的结论。人类心中的理智和情感,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这个冷的理 智,和这个热的情感,不能在同一时间存在。理智到了高潮的时候,情感总是低潮。例如,我们专心地思想一个数学题目,或哲理上的困难问题时,我们当时的情感 总是很微弱的。可是当我们与人恋爱,或是吵架的时候,那也就是情感发挥到高潮的时候,那时的理智,总是非常低弱的。因此我们证明,理智和情感这两个东西, 在众生位时,是互相抵消,同时不并起的。以这样一个水火矛盾的心,怎能达到悲智无碍的佛境地呢?这是决不可能的事。
        大悲与大智并起,是诸佛的不可思议境界,也是我们学佛的所努力的目标。如果我们的心是矛盾性的,悲智不能并起,圆满佛位是无法成就的。
        第四,人类的思想方式是颠倒性的
        我面前有一张桌子,静静地站在那儿,我们看不出这张桌子,有任何的动态,换句话说,眼识告诉我们,这张桌子是静 止的,可是我们的意识却告诉我们说,根据科学的证明,这张桌子不但时时刻刻跟着地球在太空中运动,而且组成桌子的原子电子更是时时刻刻地在那儿运动。眼识 和意识,及其他各识之间,其实是经常在那儿打架的。打架打得太多了,人类就养成了一种协调的本能,不去追究各识之间争斗冲突的孰是孰非,只要各识能相安无 事,各尽其能就算了!如果我们认真推敲,人类的心识,真是一堆乱糟,一篇糊涂账!这种各识各自为政、各是其是、先入为主、不求真理的现象,我称之为“颠倒 性”。
        第五,人类的思想方式是虚弱性的
        人如果不能集中力量,来应付一件事,是很难成功的。力量集中,实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力量分散,也是失败的主 因。人类心识既有八个(注:八识是一抑异,为一颇费推敲之问题,此处所谓八个,亦只是为了说明而已,并不执定人真有八个心识,特此声明)。这八个识,又各 行其是,力量自然就分散了。我们工作最有效率的时候,也就是诸识集中力量,向某一问题进攻的时候。我们在应付一个大问题时,或遇见一个重大难关时,我们总 是全神贯注的。普通人的心识力量,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是分散的或消费了的。再进一步说:人的行动与思想,是都受“习气”所支配的。无量的“习气”或“潜 能”,都潜伏在含藏识之内,一遇机缘,这种潜伏着的种子,即会发生作用(名为现行)。于同一刹那,各识的种子,既都能遇缘而起现行,而事实上又往往是诸识 并起,因此力量自然分散。诸“智”同时并起,在“佛位”是妙用功德;诸“识”同时并起,在“众生位”却成了过患,这是一个很奇妙的事情。佛法里有一句话: “众生以菩提为烦恼,诸佛以烦恼为菩提”。是很有意义的。话不要扯得太远。总之,人类的心识,是虚弱性的,没有大力量的,要成就诸佛的大力用,以这样虚弱 的心识形态,是绝对不行的。
        第六,人类的思想方式是执实性的
        这一点,是六种特性中最重要的一点。简单说来,就是人类的思想,无论何时,都是“执实”的。执实者,执万法为实 有,或执万法有定相及自性。至于怎样“执”,又怎样的“执以为实”却是个极复杂的心理间题及哲学问题。西藏中观学派及无上密宗,对这一问题,有独到的精辟 论说,希望以后有机会和大家再研讨。在这个广泛的园地里,今天只想提出一点来谈谈。
        我们看见这是一张桌子,那是一根柱子。我们任何人都会肯定的说:这张桌子不是那根柱子,那根柱子也不是这张桌 子。人类思想的执实性,说来虽千头万绪,但如能了解,“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这个不是那个,那个不是这个”,这一基本执实形态,也就对执实性有一相当 的了解了。人们出生以后,所受的教育,都是教你执实。教你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是是是,非是非。一天到晚,尽是装些这种执实的观念。我想再举一个有趣 的故事,来帮忙各位了解人类思想的执实性。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在房中无事闲坐着,身后站着个侍者小沙弥。那时门外有甲乙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问题,双方坚持 不下。一会儿甲和尚气冲冲地跑进房来,对老和尚说:“师傅,我说这个道理,是应当如此这般的,可是乙却说我说的不对。您看我说的对,还是他说的对?”老和 尚对甲说“你说的对!”甲和尚很高兴的出去了。过了几分钟,乙和尚气愤愤地跑进房来,他质问老和尚道:“师傅,刚才甲和我辩论,他的见解根本错误。我是根 据佛经上说的,我的意思是如此这般,您说还是我对呢,还是他对?”老和尚说:“你说的对!”乙和尚也欢天喜地地出去了。乙走后,站在老和尚背后的小沙弥, 悄悄地在老和尚耳边说:“师傅,要就是甲对,要就是乙对,甲如对,乙就不对;乙如对,甲就不应该对;您怎么可以向两个人都说你对呢?”老和尚掉过头来,对 小沙弥望了一望,说:“你也对!”
        这是一个很有趣味,同时也极为深刻的故事。这个故事,活现地说明了佛的无碍境界,与众生的实执境界的大不相同,把华严的无限哲学,描写得淋漓尽致!
        由于以上所分析人类思想的六大特性,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以人类现有的思想方式,是绝不能得到佛果的。 用人类现有的思维方法,心识形态,是绝不能得到佛的“如所有智”、“尽所有智”,佛的“无缘大悲”和佛的“无边大能”的!然而全智、全悲和大能,是不是不 可能达到呢?释迦牟尼佛以身作则,拿他自己的修行过程作榜样,明白地指示我们:如果我们能将现有的心识形态、思维方法转变一下,把六个毛病都治好,本来具 有的佛性,就能自然显露。
        基于这个道理,佛法不教人在“所知的境”上努力,如科学家对于研究现象界的努力,或佛学家们对于考据经典的努力;佛法却教人在“能知的心”上下功夫,把“能知的心”扩大和发展到最高峰,全智、全悲和大能,都会自然而然地显现。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张澄基教授《什么是佛法》- 怎样消灭病态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既然明白了人类心识的六大特性,实是障碍成佛的主要因素;而人如想成佛,则非要根本消除这六种病态不可,然则, 这六种病态,怎样才能消灭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讲到佛法中最重要的教导——“定”,“慧”(“禅定”及“智慧”),或“止”、“观”的学问了。定、慧 实在是对治这六种根深蒂固的心识毛病之基本方法。
        禅定非佛法中所仅有,印度教及中国的道教,对禅定也都有极深刻的了解和精博的成就。在佛法中解说禅定和智慧的书籍,真是汗牛充栋,这里只能极概括地向各位介绍,作一个开端。
        人类心识的六大病态,虽然其表相与功用皆互不相同,可是他们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这六大病态都是“颤动性的”、“动作性的”和“进行性的”。我想用英文来帮助说明一下:那是Vibrating,Acting and Progressing.
        “思想”在英文中有很多不同的字,例如Thought, Reflection, Consideration,Thinking……等等。在这些字里面,我认为Thinking这个动名词,颇能描写人类思想的动作性和进行性。在动词 Think后面加了一个-ing,使人直接地感觉到思想的流动相。这个波动式的思想流动相,是心识病态的基本相状。惟有用禅定的方法,去平息这个波动的心 流,才能开始谈到转“识”成“智”。人类的流动心识,经过一番平静的锻炼后,就会发生许多质的和相的变化。以禅定的力量作基础,再加上抉择慧,就能渐次伏 灭心识的六大病态。普通人的心识是波动的,但入禅定时的心识却是平静的。
        禅定原只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并无任何神秘怪诞之处。常人的心理和生理,有其相互关联,及相互的影响和作用,自成一套,禅定的心理和生理也自成一套。不过若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禅定,便认为特殊罢了!
        这种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有许多不同的名词,例如:“静态”、“禅定”、“止”、“瑜伽”等等。每个名词,都 着重在描写此一特殊心理、生理现象的某一方面。梵文里所用的Samadhi(三摩地),即是描述禅定的专门名词之一。现在参照佛法、印度教、中国的道教中 关于禅定的叙述解释,试对“禅定”作如下的定义:
        “禅定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心理方面的显著现象,是心注一境,无波动式妄念起伏的现象。生理方面的显著现象,是呼吸作用、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的缓慢、微细。以至于绝对的停止。”
        据佛学家们的研究所得:深的禅定境界,大都是呼吸停止,和心脏跳动停止的。于解释人身之生理结构,认为消化系 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等,都是为了支援神经系统的作用而设的。神经系统,也只是为了做精神(或心识)活动的依靠(缘)而已。在入定时,心识 已几乎停止其活动,其时神经系统已不必忙碌地工作去支持它,那么为了支持神经系统而设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脏跳动等作用,都变成多余的了,根本不需要 的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于入定时呼吸停止、心脏停跳等现象,也就不会大惊小怪,或发生浅视的怀疑态度了。
        禅定为克治人类心识(思想)六大病态的一种方法,现更进一步向各位简单介绍禅定的境界及重要的修法。
        禅定的境界,在修行的过程中是逐渐改变的。大体讲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境界:
        修定的人,如果精进的话,不需好久,就会觉得在修定的时候,妄念特别多,比平常不修定的时候,还要多许多。同时 烦恼特盛,心不能安。这是一般人要遭遇到和第一步境界。这种现象是好的,是进步不是退步。要晓得普通人的妄念,正如瀑流一样,从不减少,不过在未修定时, 自己不觉察罢了。
        妄念的瀑流,是一个非常可怕、非常顽固、非常不易调伏的东西。妄念流只有在修定有了相当进步时,才能觉到,才能 觉察出每个妄念的起灭(一个完整的思潮的生灭相)。据说定力较好的修行者能觉察到:在持一遍观世音心咒(即嗡嘛呢叭咪哞)时有十个以上的妄念生灭,可见妄 念的存在,正像瀑流一样,《解深密经》上说:
        阿赖耶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足证在我们的潜伏心识中,一切妄念种子的持续不断,是像瀑流一样的汹涌澎湃!
        禅定之第二步境界,兹姑且名之为“虚幻境界”。这种虚幻境界,在有些人易显,有些人却不易显。由于生理及心理上 此时已皆有变更,所以产生了一般所谓的“幻相”或“幻境”,有些人在定中看见光明,看见夜色,看见佛相、人相、山河大地,以及种种的境界色相。如果此时心 生执着,如贪恋某一种景色或感觉,就会出毛病,也就是普通所谓“着魔”。让我来给各位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位修行很有成就的西藏喇嘛亲口讲他所 经历的一段事实。
        有一天,他在定中看见一个蜘蛛,起初很小,后来越来越大,每坐(禅定打坐)必见。起初这蜘蛛离他有四五尺远,后 来越来越近,靠近了他的面孔。最后他看见这个蜘蛛张大了口要咬他。他非常恐怖,于是就念咒,想用咒力去降伏它,但是毫无结果。于是他就又作慈悲观,发愿以 菩提心,来超度这个孽畜,可是这个蜘蛛,还是不走!他困恼恐怖,不能再继续修下去,只得将一切经过,一五一十地全都告诉了师傅。
        师傅问他道:“你现在准备怎么办呢?”
        他说:“我准备明天它再出现时,用刀把它杀死!”
        师傅说:“你先不要忙。等明天蜘蛛出现时,你用笔在他的肚子上画一个十字,后天再杀死它也不迟”。
        他于是遵照师傅的话,在蜘蛛出现时,用笔在蜘蛛肚上,画了一个十字。
        当他回报师傅,说已经照办了时,师傅对他说:“把你的裤带松了,看看你肚子上,有什么东西?”
        他脱下衣服一看,原来在肚皮上,有一个自己画的十字!
        总之,修定的人,所经验到的种种境界,形形色色,一言难尽。这种种因心理、生理变化而引起的幻相,倘能以般若慧观照,知其实不存在,就会冰消瓦解;但若执着幻境,以为真实,就会出毛病!
        禅定之第三步境界;修禅定的人,如不怕妄念烦恼的干扰,不执着幻境的真实,继续努力,把身心调匀后,定力自然渐次增长,进入第三境界——入正定的境界。
        此时妄念不生,心注一境,气息微细或停止,次第产生“乐”、“明”、“无念”的境界来。心理、生理都已经有了根 本的变化,已经与凡人不同了。得定以后,人们原有的六种心识病态,渐次消除,那时轻安自在,智慧自然生长;修行人凭借定力愿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般 若慧观,趋入无分别智,则圆满佛性,将豁然显露。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张澄基教授《什么是佛法》- 禅定的实际修法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以上概括地,将禅定的三步境界,讲了一下,现略述禅定之实际修法。一般人每每将打坐和禅定连在一起,其实盘膝打 坐,仅不过是禅定修法中的一种而已。禅定的修法,种类极多,现在只就较重要的六种禅定修法,简单地介绍一下,作为一个引子。各位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依此 引子,作进一步之研究及实践。
        哪六种禅定修法呢?
        第一,依专注修禅定
        专注修禅定,就是以心专缘一处而修定。这专缘的一处,可以是外境的某一点,也可以是内身的某一点。例如道教通常 之习定方法,在专守身上之某一窍。大致说来,心缘外境,如缘鼻前十六指处一点,或观面前的木、石等,出毛病的机会较少,但得定亦较缓。专注自己身内某点, 得定较快,增长觉受亦快,但比较容易出毛病。
        第二,依观想,修禅定
        例如观无量寿经里所讲的十六观,和密宗的坛城观、本尊观,都是属于这种观想修定法的。前面所讲的专注修定,是一 种较硬性的观法,专集中一点,很多人不能够办到;因为把一个习惯于流放奔驰的心流,硬系于一点不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观想则比较放开一些。观想是要主 宰地去训练这个心,叫心的动、静都操之在我。这句话,有许多人恐怕不会同意,也不了解,他们一定怀疑:“心是我自己的,我们要想什么就想什么。要它动就 动,要它静就静,何必还要训练呢?”其实这些没有习过禅定的人,根本就不了解制伏此心的困难!这就是实验的重要了。你非自己亲身经历体会,别人是无法使你 了解的。总之,人顶多只能部份地操纵自己的心,要全部地操纵自己的心,则非下一番死功夫,是决办不到的。
        在观想的修定法中,西藏密宗里面,有观身内脉轮和坛城的修法,尤其能迅速调顺心气,速疾入定。普通人从未用意识连续不断的“观想”,或用意识绘画一物,这种继续不断的观想作用,如能持续,则极易趋入禅定。
        第三,依调息而入定
        佛法中基本之修定方法为数息观。亦即是依调气而入定的修法。密宗除数息观外,还有金刚诵,宝瓶气等修法。道教中也有许多很特别和殊胜的调息修法。柔和的调息法,实为最稳妥之修定方法,亦为佛陀亲所倡导之修法。
        第四,依念诵,修禅定
        一心专持一佛号,或一明咒,亦能入定,这也是一个稳妥的法门。同时因一心专持佛名,会和佛的愿力相应,得到佛力的加持。这个法门,对于分别心重、妄念炽盛的人,也许稍难有快的感应,但一般说来,仍不失为很殊胜、很稳妥的修禅定方法。
        第五,依运动,修禅定
        定不是死板板地坐着不动。行、住、坐、卧都能入定。因此对某些根器的人讲,依运动而入定,也许较打坐还要来得快 些。中国道教的太极拳,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修定方法。道教里面还有所谓“一字诀”的,是一种很特别的运动手指而入定的方法。佛典中似乎多有主张依运动而遣 除定障的方法,如达摩易筋经及密宗中的拳法,但很少主张依运动而入定的。一般说来,依运动而入定,也许不是一个能普遍利益多数人的修法。其得定的深度,恐 怕也比较有限。
        第六,依心性,修禅定
        一切修禅定的方便中,这是最高、最深、最难,同时也是最容易的法门了!
        人如能明了:本性之外,别无他物,当下一念,如实知自心;则于一切时中,一举一动中,都能观心习定。这个定是定慧不二的定,是动静不二的定,是妄念与菩提等同一味的定,是无取无舍、不修不整、无处不是、通体活泼的定。
        这个定虽是殊胜,但其深浅境界与次第,则颇不相同,真是过了一重山,又是一重山!佛性当下现成,可是圆满证得此广大不可思议的佛性,还要继续不断地努力和精进!
        以上将禅定的几种修法,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佛教修持的法门,因众生根器不同,种类极多,不过在任何修法中,禅定和慧观却是最主要的。慧观是一个极深广的大学问,必需专题讨论;现在只就禅定的一般通性,略加解说。
        讲到此处,各位对于佛法和其他宗教的不同,对于怎样是佛,为什么我们人类不能显露本来具有的佛性,达到佛的境界 的理由,已大抵有了一个概念。对于禅定,还只能说涉及皮毛。在座的各位中,一定有很多对佛法是已经极有研究的,平时修持已深,会觉得我今天所讲的太肤浅、 太简单及不够深入。对于这多位学佛的,我很希望有机缘与各位能继续于今后深入研究各种广深的佛法,但是在座的各位中,一定也有很多的听了我今天所讲的,有 要修成佛真是大大不易的感慨。有的人在想:我连静几分钟,都觉得不容易,怎能达到禅定智慧及大智大悲呢,岂非梦想!有的想:要这样修,实在太难了!我连家 里的事情都忙不过来,哪儿来这许多时间修持呢!有的在想:佛经深奥,我连听讲也听不懂,还谈什么修定呢!
        各位中如果有这种自怯、消极及畏缩的想法,不但是错误,而且大可不必,为什么呢?
        让我先举两个例子:
        有甲、乙两人,他们的事业、家庭、经济情形都约略相仿。在周末的时候,甲常常同着家里人及若干朋友,聚在一处或 同游郊外,谈谈说说,讨论些做人的道理、哲学、艺术、宗教;或者做帮忙各种慈善团体的义务工作。夫妻二个,神情老是安闲愉快,身体也很健康,六十开外了, 望之还如四十许人。有人问他们:喂!你们夫妇,为什么几十年了,老是不会见老?他们总是笑笑说:我们晚上睡得很好!
        乙的嗜好不同。他在周末的时候,总是欢喜在外面找朋友打桥牌(Bridge),常常却因对座(partner) 出牌不满他意而吵嘴。又喜欢找朋友打牌、打扑克。却又每因输了钱,弄得不高兴;喝了几杯闷酒回家,总是牢骚满肚,怨天尤人。有时太太说他为什么老是不陪家 里人在一起玩玩,他总责备太太不了解他——一星期在外做事这样辛苦——而不让他周末稍为松动一下。后来在跳舞场上又闹上了一个女朋友,更是弄得神魂颠倒。 人还没到五十岁,看上去已显得憔悴,而且神经老是紧张,有时候暴躁,有时候又颓丧得像整个世界都是在和他作对!
        各位,同是周末的几个钟点,可是甲、乙运用不同,而其结果可以有这么大的差别!
        现在再看第二个例子。
        也有甲、乙两人,他们都有很足够的收入,过着丰裕的生活。甲有一个嗜好,就是喜欢收买古玩。凡是他看中了的,就 千方百计,出高价,甚至于有时候不择手段,总要将它取得方才惬意。这样积年累月,收藏愈来愈丰富,可是甲也愈来愈提心吊胆;怕朋友看时一不小心打碎(他曾 有一次为此和一位朋友翻脸打官司,也为此有几个星期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怕火烧、怕被窃。晚年更不得了,常常愁眉苦脸,心事重重。人家问他何故,他总 避讳不言,其实大家看得很明白:他就是怕一口气接不上来,这一生来宝贵的收藏,却一件也带不去!
        乙的钱化得不同。乙欢喜帮助青年人:青年人有因为求学、家中清寒而需钱,有因病痛困难而需要接济,有来至异地生 疏而望有照应,凡是向他要求的,他总是慷慨解囊。不仅如是,他还出钱请了若干专家,青年人有各式各样的疑问难题时,可以找这些专家,请求顾问,一切免费。 这些专家的确帮了青年人不少的忙,特别是青年人在彷徨于恋爱及选择职业的时候。他又出钱设立机构,帮助青年人解决职业问题。捐钱办学校,捐钱研究有关青年 人的疾病种种,都是他顶乐于参与的工作。当然,这位先生不仅是捐钱而已,但我在此地仅指金钱一项来讲,可以和前面所讲的古玩大王做个比较。乙这样地几十年 如一日,生活中充满着丰富的安慰和愉快。经常地有许多年轻的夫妇经过他所住的城市时去看望他。不一定都是直接受过他的帮忙的,慕名而去讨教致意的,也不在 少数。他那种慈祥的态度,内心的安静和快乐,见到他的人,没有不称赞羡慕的。
        各位,同样是这许多钱,可是甲、乙的运用不同而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区别!
        上面这两个例子,好像讲得过份一些,目的是做一个显明的比较吧了。第一个例子的甲,决不是看见桥戏就嫉恶如仇似 的碰也不去碰它,他有时候也会、应朋友之邀而来一二次的。第二个例子里的乙,也不是说将他所有的钱都用来帮助青年人,而自己过贫穷的生活。总之,各位都明 白这两个例子的用意,我是在说明:一个人的财物,运用得得当与否,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而一个人的时间,如果糊里糊涂地浪费了,不能好好运用,则更是可惜!
        我想再进一步讲一个人时间的宝贵,谁都知道,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即使活到一百岁,还有多少年也是想像得出 的,又何况人一上了年纪,眼睛、耳朵、牙齿,样样都大打折扣。一天的时间只不过相当于年轻时的半天,也许还不到。所以人的有用的时间,实在有限得很,时间 一去,又是不能再叫它回来;而运用得得当与否,又影响这么的大。既然时间是这样的宝贵,我们怎么可以轻易浪费呢?所以怎样方可以将我们宝贵的时间,利用得 有价值些,有意义些,是一个有思想、志气的人,所应该常常自己想到、常常自己警惕的。
        因为这个缘故,我虽然十分同意你为了生活、事业、家庭、儿孙,你忙不过来,静不下来,我还是想提出几个办法,从 另一个方面再来研究什么是佛法,要想使各位明白,佛法修持并不一定要有清静的环境,佛法并不全是高深不可及、艰苦难学的法门;佛法实在是在日常生活之中、 烦恼很重的情况下,都有办法,可以修行,而且这所谓修行,还不就是平常的生活方式,人生活动,一些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只不过将你一部份的时间,运用得更 有价值、更有意义一些。这种生活,不但对你的未来,即是对你现在的精神、健康,都有很大的裨益。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一个外求,一个内省。
      这么长的东西,有几个人会去看?
    • 张澄基教授《什么是佛法》- 随时随地可修的方法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下面是我想得到的几种随时随地可行的办法,每个人因为环境不同,兴趣不同,有人欢喜这一种办法,有人却以那一种较为适宜,所以我提出的办法,只是供各位参考而已,各位举一反三,一定可以自己想出更多更好更适合的方法,来做这种有意义的修行的实验。
        那几种方法呢?
        第一,利用各种机会安定你的心境
        各位中如果有过晚上睡不着的经验的,一定能够了解安静的心境是何等的重要。安定心境的好处,不仅是修佛法的正 道,而且对于你的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全都有莫大的关系。定心并不是叫你不要有思想,而是叫你的心不要散乱。佛法中有两种办法,可以帮助你将心安定下来, 不会胡思乱想的散乱:第一种是“松”字诀。随时随地记着这个“松”字。肉体要尽可能放松,精神也要尽量放松。心里一紧张起来,肌肉紧张了,要马上放松;声 音提高起来了,心情暴躁起来了,要马上放松。总之,紧张是散乱的主因,而松能助你安定。所以“松”是第一个妙方,随时随地,都可记得。佛法中的第二个安定 心境的方法,是集中思想。佛法是讲因果的,所以非常重视愿力。诸佛菩萨都有救度世人的宏愿,如果人的心境,和佛菩萨的愿力相应,正像收音机转到某一波长, 能够收音一样,会得愿力的感应,助你定心。所以佛法中顶简单也顶普遍的教人集中思想、安定心境的方法,是默念或诵佛号。譬如一心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 萨,都是顶有效的好办法。
        我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我人如何才能随时随地利用机会。一般人总觉得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做这种对身心有益的事。可是如果你真能仔细检讨一下,则你会发觉,一天之中,实在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利用。
        让我举一个实在的例子:有一位太太,神经常常紧张,很怕坐汽车,每次坐别人开的车子,总是拳头握得紧紧的,眼睛 盯着前面,好像随时准备碰车出毛病的样子,车坐不了多久,人就感觉很疲累。有一天,她忽然想起,为什么不在坐车子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呢?自此以后,她每次 坐汽车时,总是闭上眼睛念观世音菩萨。起初,心还是定不下来,车子稍微顿一顿,马上睁开眼来看个究竟;车外稍有一些特殊的音声,马上东张西望,唯恐已经碰 了车。渐渐的,念观世音菩萨念上了劲,不但一上车就会自然而然得念观世音,现在而且已经用不着闭眼睛,车外的境物声音,对她似乎已不大关心,只是一心专注 地念观世音菩萨。她现在不仅是坐汽车时的神经紧张已完全消除,而且平时的神经质态度,说来奇怪,竟也不知好了多少。
        因为每个人的环境及生活状态不同,利用机会一定要每个人自己去找。我有一个朋友,他坐上飞机火车任何的交通工 具,总是看佛经或念佛诵咒。有的人利用办公时间的中午,有的人利用走路的时候,洗澡的时候,甚至于做头发、理发的时候;有功夫深的,竟可以陪人去看戏,看 电影,而他竟能在戏院中念佛念经。总之,机会很多,全看我们自己是否能够利用。
        要进一步言:你如果能细心体味一下,你在一天之内,说多少不必说的话,做多少不必做的事,这些时间,是否可以利用呢?
        第二,遇事试作进一步观
        进一步观也就是透过一层想一想。拿那位怕坐汽车的神经紧张的太太来做例。我们很容易推想,她之所以坐汽车时,神 经紧张,握拳凸目,是因为她惧怕撞车,伤害她自身,或同车中的她所心爱的人。但她如果能作进一步想:这种神经紧张及握拳张眼,究竟对行车之安全有什么帮助 呢?这辆车会因为她的神经紧张而更安全些吗?透过眼前的一层,进一步想一想,就可能哑然失笑,知道这种神经紧张,原毫无用处!
        这类庸人自扰,以幻想为真实,弄得坐立不安、睡眠不稳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对这类事,若能够透过表面作进一步的观察,则自会烟消云散。
        神经紧张,疑神疑鬼,属于情感;进一步观,透过一层去想,是理智的作用。随时随地能够作进一步观,即是训练理智与情感并起。这种修法,可以减少许多的无谓烦恼,使生活愉快轻松而有趣味。
        第三,将你自己比作佛
        上面我们讲过,佛是全智全悲的人格,是理智和情感同时达到最圆满境界的人格,是至善至美至真的人格。同时提到,人人原本具有和佛一样的本性,只是受了分别思维和幻觉的影响,以致埋没了本性。
        这第三个修法是常常提醒自己,应向“开显本具佛性”的方向去努力。例如,在要发怒时,应立提正念:“这样是不是 顺乎佛性之道呢?”“如果佛陀处于这样的境况,他会不会像我一样的发怒呢?”我们虽不能和佛陀一样,但我们既以“仿效佛陀的言行,以开显本具之佛性”为我 们的人生观,则我们的一切努力,也应照这方向去发展,对此当前之境,就不致于像平常人的容易放肆发怒。如果我们能常将“仿效佛陀”四个字记在心里,一切言 行,自会与本性相应,与佛法相应了。
        习惯此点以后,更进一步,就要放弃比较和仿效,而将自己直接想作佛。“我是佛,我遇到这种境况,将如何处置?”佛说人人本具佛性,你把自己想作佛,并没过分。切切不要自己畏惧,不敢自比作佛,放弃一个极好的修行方法。
        第四,时时要想到因果
        相信因果:是佛法中一个顶基本的理论。人在没有成佛之前,是没法跳出因果圈子的。有这样的因,一定会产生这样的果,丝毫不能勉强。有的人做了坏事,硬说不相信因果,这种人只是自己骗自己,其实他心里毫无把握,只是口硬心里慌,一旦恶果成熟,亦无人能替他代受!
        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相信有因果呢?因为人类的知识,只能及到今生此世;过去世是怎样的?未来世又是怎样?都是我们 智识领域以外的事。可是据佛法言,今世的因,并不一定在今世成熟,这要看这种因的性质及轻重而定,有的因可能要来世或几世之后,方才成熟。今世的果,更不 一定是因于今生所种的因,而可能是前世或几多世前所种的因。强烈的因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如即在今世)生果的,但这只是指非常强的大善事或大恶业而言,方 能在今世见到现果。
        还有,一个人的种因,并不一定全是善因或者全是恶因,往往是多种善恶的因都有;有的果也可能由于缘的不足而消沉,因此单看某个人某件作业(因),就很难说他一定会得如何的果。
        明白了上面所讲的道理之后,看到世界上往往有许多害人利己的人,终身享乐;而不少忍让乐善的人,却常常吃亏,就不会有因果无凭的感慨,更不必恨人生无是非,无果报,而生悲观彷徨的断见。
        佛法说任何因,不论大小,一定会产生它应有的果。法华经上明明讲,任何微小的功德,如向佛像低头稍稍致敬,如小 声唱念一二句经句或佛号,这种小因,都会渐渐成熟,最后得成佛道。所以我们倘若能随时随地想到因果,就自然而然地会种下多种善因,无论其大小;至少也可以 少种点恶因。此种随时随地想着因果的习惯,一旦养成,力量是很大的。各位不妨从今天起,就试试看,在做任何事时,都想想此事的可能因果如何,即是一种极有 力量的修法。
        第五,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佛学里的一个专门名词,需要解释一下。简单的说来,就是你观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样,要尽你的可能来解脱一切众生的痛苦,使一切众生都能有佛的知见和成就。
        随时随地发菩提心,就是随时随地连想起这种普救众生的决心。普救众生,也可以说是大乘佛法的基本悲愿,我们在做任何事,遇到任何人,都能时时想到将这了脱生死、解脱苦痛的佛法,介绍给人,即已经在佛法修持上,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我这里要想着重指出的是我们应时时提醒自己,检讨是否时时在兴起这普救众生的悲愿。倘若在做任何事时,能提醒检讨:这件事究竟对解除人类痛苦或众生沉迷有何帮助?这样你的菩提心已经不小,用佛法的术语来说,你已经具有菩萨心肠了。
        菩提心不是一下子就会发起,普通人只好慢慢地增进。第一步不要存心害人。第二步常常自己提醒,我做这件事,与别 人有益没有。第三步进一步想是否能够帮他脱离人生种种的痛苦。开始的对象,每每是很狭窄的,也许只及到你的至亲好友,慢慢及到你认识的一小群人。但倘若对 这一小群人,你能时时兴起这种助人救人的念头及行动,你的菩提心,可已经就不算小了。
        渐渐的你会将这种慈悲解救人类的心推广开去,超越地域、国家的界限,普及一般的大众,不受民族宗教人为的限制。 这时你的菩提心已经相当伟大广阔。久而久之,你这种慈悲救度的心情,就会超越人类的界限,而普及一切众生;再久而久之,您就可以不受今世的限制而普及过去 未来,到这种境界,空间时间的领域,都已扩大。随时随地,做任何事,起任何念,都念念不忘于普度无数无量无边的众生。救度一个众生,即救度无数无量的众 生;救度无数无量的众生,还同于救度一个众生;因为诸佛、众生及我,本是一体无别的。虚空无尽,本性无际,到此境界,你的理智和情感已平等一味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Very good! Thank you for 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