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五受蕴之外 有真我吗?
佛告比丘:‘比丘!色为常?无常?’
比丘白佛言:‘无常,世尊!’
‘若无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言:‘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宁复于中计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言:‘不也,世尊!’
‘如是受、想、行、识为常?无常?’
比丘白佛言:‘无常,世尊!’
‘若无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言:‘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宁复于中计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言:‘不也,世尊!’【契经 五阴诵】
这是一段相当重要的问答,不但是因为它在经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更有许多实例显示,
这段问答引导弟子有条理地自省,从而得证出世间圣果。
首先将经文中几处专门术语略为翻译,之后便能同佛世的弟子们,一道顺着佛陀所引导
的思惟理路,透视生命的奥秘。
变易法----法可以理解为法则或事物,但依五受阴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的特
性而言,则译为现象最为贴切;变易,很明显地就是不断改变的意思,所以用‘不断变动的
现象’来解释再恰当不过。
计我----当作我、认为就是我。
异我----我以外的、属于我的,意为另有一个真我,所讨论的主题(五受阴)属于那个
我。
相在----有两种情形,一是想像我如神一般是很伟大的,短暂而渺小的五受阴只是我中
的一小部份,只是为我的存在作一种示现、一种证明。其二是认为我是相当精致巧妙的,隐
匿在五受阴之中,是整个五受阴意义、价值、灵魂的所在。不过绝大部份的人仅只是想像受、
想、行、识是在色身之内运作的。
接下来可以思惟佛陀提出的问题,但仍勿忘诚恳地以自身的生命现象作为省思。
问:色身是永恒不变呢?或是不断改变?
答:这个问题较简单,大家都看得出来身体的状况不断改变,答案是无常。
问:既然无常,是不是痛苦的事情?
答:这就较需要深思了,一般人可能以为不痛苦,但只要理解到身体仅是一种现
象,它必须靠饮食、运动等等条件的支撑,只要条件供应不顺遂,身体现象的存在便受到威
胁而感到痛苦。更何况再美丽、健康的身体,也很快就得面对老、病、死,答案其实显而易
见,变动不定的身体是痛苦的。
问:如果身体只是一种无常、苦,不断变化的现象,听闻过真理的圣弟子,还会认为身
体是我、属于我、或身体之中隐藏一个我?
答:只要是人、是众生差不多都有这种概念,也许认真思考过、也许只凭直觉,总认为
身体就是我、身体是我的、或身体中有个我。但既然身体只是一种变化不定的现
象,又怎能是我?又怎能被我所拥有?又怎能在里面藏着一个我?答案仍是否定的。
问:感受、印象、思考、辨识四种作用是永恒不变的?或是分分秒秒变换不定的?
答: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些精神上的能力他始终一直保有,他一辈子都能感受、记忆、
思考、辨识,若有下一生,可能还一起带过去!但读过聚沫等五种譬喻,应该很容易了解,
那只是一厢情愿的想像,所谓的能力也不过是藉由条件暂时触发的。透过对自身的深入观察
可以得到确认,受、想、行、识是无常的。
问:既然无常,是不是痛苦的事情?
答:倘若没有深刻的自觉,这问题是很难回答的。忘情投入生活之中从不自我反省的人,
大概会继续执迷不悟地追逐各种经验;唯有从广袤的视野回瞰自身,看清为了维持瞬息生灭
的受、想、行、识得以延续究竟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惊觉自己如此枉受艰辛困苦是多么
不值得。无常的受、想、行、识是苦!
问:若受、想、行、识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仍会将它们视为我、我的、或我存
在于受、想、行、识之中;受、想、行、识存在于大我之内?
答:受、想、行、识这四种无常、苦、变幻不定的现象就如同一阵风、一道彩虹,没有
自性、没有实质内涵,不能将这些现象当作是我;我的;我在其内、其外。
不论是人、是其它众生,生命存在的事实就显现在五受阴的活动上,离开五受阴无所谓
生命存在!佛陀从不否认五受阴,色、受、想、行、识的作用事实具在,任谁也否认不了。
但佛陀否认这个由五受阴组成的生命现象中具有实质的自我,生命无常、苦,不断变易的现
象中没有任何实在、不变的本质可视之为‘我’。
显而易见,五受阴不是我!五受阴不属于我!五受阴之内、之外也都没有我!五受阴演
出一幕幕精彩的情节----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项项不缺,但每段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的情节,
都只是些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的虚幻现象。
为谁辛苦为谁忙?倘若人们日日夜夜、岁岁年年乃至生生世世,努力、辛苦的结果,却
没有实质的自我可获得收成、获得荣耀、获得满足,每一次忍受压力、每一次计较
钻营、每一次寻寻觅觅、每一次精心策划、每一次艰苦奋斗,全都只是为了营造下一
幕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的不实现象,究竟何苦来哉?
《契经》中记载了许多圣弟子,在经过这番问答后,当下看穿生命实况,体悟生命的真
理,见法证入初果须陀洹,破除了三结(认为有自我的见解、各种迷信的见解、及各种疑惑
于真理的见解),永不退失对佛法的信念。
对五受阴的解说在此告一个段落,这种反观内省的功夫正是四圣谛思惟的要领,只有它
能破除世间思惟的迷妄,确实理解佛陀所讲说的正法,认清生命无常变易的真实内幕,解脱
轮回生死苦海的命运。
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都有佛性,因缘和合之时都能成佛!"我"不过是普通"芸芸众生"之一罢了.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因緣
[日期:2006-07-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聖嚴法師著 [字體:大 中 小]
4、因緣
問:請您說明佛教的因緣觀,以及因緣與緣起、因果、自我與幻覺等之間的關係。
師:因緣的原則以及附帶的因果觀念是佛教的基礎,使它有別於其他的哲學和靈修。這些原則解釋了不同時間、不同空間所發生的事件彼此之間的關係。
在進一步說明之前,讓我先解釋一下「法」。法可以指任何事件、現象或意識到的東西。所有的法,不管是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都是因緣的一部分,也都受到因緣和影響。英文裡大寫的「法」(Dharma)指的是佛法或佛陀的教誨、修行的方法以及修行的原則。小寫的「法」(dharma)指的是任何的現象。當然,在梵文中並沒有大小寫的區別。甚至佛陀教誨的修行方法本身都是現象或法。
簡單的說,某件事在某個時刻發生,隨後又發生了另一件事,如果前者不發生,後者也不會發生,這便是因緣在作用。這兩個事件之間的關係和互動,我們稱為「緣」。
因緣和因果容易混淆不清。其實,這兩個原則關係密切,很難只談其中一個而不談另一個。從因緣的觀點來看,我們說過,有一件事現在發生,而另一件相關的事後來發生。從因果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說前一件事是因,後一件事是果。
相反的,此刻沒有事情發生,下一刻也就沒有事情發生。比方說,父母生子女,父母是因,子女是果。有子女,就必然有父母,但沒有父母,就沒有子女。換句話說,先有父母是生出小孩的必要條件——至少就傳統的方式來說。
然而,因不可能單獨導致果或轉變成果,必須發生其他事,和其他的因結合,才可能產生果。這些事件和因素的聚合,就稱作因緣。男女在一起不會自動生下子女,必須有其他因素來使因(父母)導致果(子女)。父母、子女、其他相關因素,全被視為因緣。
假設有一個因單獨存在,而沒有其他緣與它互動,就不會有果。如果因固定不變,而不產生果,這甚至不能稱作因,因為「因」意謂著往前發展成另一件事。在這種情況下,因與緣之間沒有關係。因此,我們可以說因果有賴因緣的聚合。
進一步說,緣(一種法)與因(另一種法)互動,本身必然已由其他事所造成,就這樣在時空上向十方三世無限發展。所有的現象之所以產生,是由於因緣。任何生起的現象本身都是前一個因的結果,它之所以生起是由於因緣的聚合。這導致了緣起的觀念,也就是所有的現象或法都來自因緣。法不孤起,有賴因緣。究竟地說,所有的法不管在何時何地發生,都彼此相關。
由於所有的法都是因緣的結果,它們的產生就是緣起。這不只包括生起和出現,也包括消失和破滅。人出生是一個現象,死亡是另一個現象;泡沫產生是一個現象,泡沫破滅是另一個現象;念頭產生是一個現象,念頭消失是另一個現象。所有的法都因為因緣而生,也因為因緣而滅。
「法」包括了所有的現象,不管是生理的、心理的,讓會的、內在的或外在的。有些人也許認為,法只包括外在和生理的現象,並不包括心理的現象,如思想,而佛教認為所有的現象,不管是生理的或心理的,都是法。六種感官和六種感官的對象互動:眼見色、耳聞聲等,這些都是法。第六個感官也就是意識,以思想為對象。意識的對象也包括了象徵、文字、語言,人們以這些來思考、推理、記憶、溝通。所有這些象徵和思想,從佛法的觀點來看都是法。
唯識宗把法分為三種。第一種包括所有物理界的客體,有時稱為色法。第二種稱為心法,例如思想、情緒、感情。也有一種法既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而是我們用來思索的象徵,包括了名字、數字以及像是時空這類的抽像觀念。雖然在思考和記憶時,這些象徵是絕對必要的,但它們並不是思想本身,因此不能視為心法。像以上三種法稱為有漏法,也就是說,來自於執著的法。佛教認為一般有情眾生世界的所有現象都是有漏法,與開悟者有關的所有現象則是無漏法,包括了涅盤、真如、空。
因緣和緣起的原則當然和有漏法有關,但無漏法呢?這裡必須作個精微的區別。例如涅盤,從眾生的角度來看,涅盤的確來自因緣。如果修行的因緣好,結果就是涅盤。然而,解脫者並不區別涅盤和輪迴。開悟者即使依然在世上發揮功用,但認為世界和現象都不是真正的存在。就這個意義而言,無漏法並不是來自因緣的法,也沒有所謂的因緣和因果。
上面所說的似乎與佛教的無常觀衝突,因為無常觀說一切都會改變。然而,無常觀是從眾生的角度而來,解脫者並不認為有生起和消失的世界、眾生或法。對解脫者來說,沒有什麼變遷可言。
眾生並未開悟,他們把自身當成實在的自我,而與外在環境及心理現象互動。這個自我是什麼?我們先前說過,所有的生理、心理現象都是因為因緣而產生。眾生把這些現象的聚合視為「自我」。即使我們在知性上接受「自我是虛幻的」這個說法,卻依然緊緊抓住幻覺,認為這個自我是真實的。然而,如果我們接受「自我是虛幻的」這個前提,並且認清自己有許多的執著,那麼至少就能以這個堅實的基礎來進行修行、體驗空性。
自我的存在是由於因緣的結果,具有時間的意義(過去、現在、未來的連續),也具有空間的意義。「因」如果沒有和「緣」互動,就不能變成「果」,這些因緣在空間上互動。因此,我們必須在知性上瞭解自我就是因緣的結果;而我們必須修行,才能體驗自我其實來自時間、空間中因緣的互動。
我們說「自我是虛幻」,並不是說自我是幻想。自我並不是海市蜃樓,我們說自我是虛幻的,是因為它一直隨著因緣、因果而改變,不是固定不變的。同理,所有的現象也都是虛幻的,萬事萬物時時改變、發展、轉化。因此,自我是虛幻的存在,不停地在虛幻的環境中互動,改變。
但只是知性的瞭解還不夠,必須直接去體驗。這很困難,因為我們在感情上執著於對自我的觀感,這就是煩惱。要解除執著和煩惱的束縛,唯一之道就是修行。透過修行,人們可以用不同的層次體驗到時間、空間並不存在,自我是虛幻的;也可能體驗到時間過得很快,或覺得身體和宇宙合而為一。
古代有位禪師傅大士寫過這麼一首詩:「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站橋頭上,橋流水不流。」這位禪師用眾生的觀念來描述自己的感受。對他來說,空手和拿鋤頭是沒有區別的,步行和騎水牛是沒有區別的,橋和水是沒有區別的。他所用的描述都是平常人的行動和現象,這些都是動的東西,但這位禪師用現象界的動來描寫不動的體驗。所謂不動的體驗,就是不受因緣限制。禪師體驗到的是真相,不是幻覺,感受到幻覺的其實是我們。
問:因果與業是否相似?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y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y版權所有㊣
師:業意謂著力量或行動。業必然與因果有關,因為行動有力量,可以造成結果。其實,十二因緣有時被稱為來自業力的十二因緣。
問:那麼物理現象呢?純粹的物理現象,如白雲飄過天空,是因緣和因果所生,但似乎與業力沒有任何關係。業力似乎指的是與眾生有關的行動。
師:這個世界的存在,或者說我們認為這個世界存在,這個事實本身是因為眾生的業力。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為眾生的業力,世間沒有純粹的物理現象。
問:這使我想到相對論,我所謂的相對論,一方面是愛因斯坦的觀念,一方面是一般的觀念;換句話說,此之為此是因為彼之為彼。沒有任何東西是單獨存在或由自己形成的,所有的現象都依賴因緣、因果以及眾生的業力。這種說法正確嗎?
師:正確。因緣是在時間、空間上的作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說,萬物之所以動作,是相對於其他的事物。對於這個說法,佛教並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某件事在轉變,作用,那是因為在時間上、空間上受其他現象的影響。而這件事也會在時間上、空間上影響其他事物。
問:我記得聽您說過「因緣是空,但因果不空」,這是什麼意思?
師:所有因緣的產生是由於其他的因緣,它們是無常的,一直在改變,因此我們說因緣是空。就因果來說,這就是前後的關係。對眾生來說有因果,對諸佛來說沒有因果。之所以不再有因果,是因為諸佛沒有自我中心,不以自我的角度來看待任何事情。事情依然會發生在諸佛身上,但諸佛並不把它們視為發生在自己身上,而把所有事情都看作是空的。相反的,眾生無法以這種方式來看世界,因此依然把發生在身上的事當成是自己以往的業力所致。
釋迦牟尼佛曾活在這個娑婆世界,和人、環境互動。眾生以他們的方式來看這件事,而說佛陀作了善事、傳授佛法、濟度眾生。但佛陀並不以這種方式來看,而只是很自然的做。佛陀的出發點是智慧,而不是自我中心。
佛陀成道後,依然體驗到身體的疼痛。眾生會認為佛陀之所以受苦,是由於因緣和以往的業;但是對佛陀而言,由於他不再感受到自我,在心理上並不會受苦,只有在肉體上體驗到疼痛。
問:因緣能否控制?能否藉著操縱因緣而直接控制自己的人生?
師:《華嚴經》說:「萬法唯心造。」如果我們的心改變,因緣也會隨著改變。不管心往何處轉變,因緣也會隨著轉變;態度改變,感受也會改變。如果不努力改變生命和心靈,就會被自己以往造作的行為、意念所影響。如果我們採用佛法來看世界,那麼因緣就會轉變方向,生命中的事物也會改變。
問:但是在生命中,有時感受到自己的惡業很強,以致無法減輕痛苦。我們能否減輕惡業,以改變我們人生的因緣?
師:的確,有時業力強大,個人無法控制自己,也無法擺脫已陷入的煩惱。這可能是由於以往許多的行為累積而成,而現在因緣成熟,所以這些累積的業力一次現前。這也可能意謂一時造下很深重的惡業,而現在因緣成熟,惡果現前。這種情況發生時,就像洪水汜濫,除了隨波逐流,別無他法。
避免、減輕這種惡業的唯一方法,就是在惡果現前,因緣完全成熟之前,先採取行動。用先前的比喻來說,看到洪水來了,就走避高地,那麼洪水的影響就不致那麼大。要避免惡業現前,可以藉著精進修行,懺悔往昔的惡行,多多行善——供養、佈施、行善。從做這些善事所累積的功德以及修行的力量,有助於減輕或消除惡業。
當然,如果你是真正的禪修者,就能明確知道煩惱就是煩惱,真正的修行者會努力在任何順境、逆境中都維持泰然自若。然而,受過洪水之困的人都知道,在那個時候要維持個人的修行和泰然自若,是很大的挑戰。
南无阿弥陀佛!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佛告比丘:‘比丘!色为常?无常?’
比丘白佛言:‘无常,世尊!’
‘若无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言:‘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宁复于中计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言:‘不也,世尊!’
‘如是受、想、行、识为常?无常?’
比丘白佛言:‘无常,世尊!’
‘若无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言:‘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宁复于中计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言:‘不也,世尊!’【契经 五阴诵】
这是一段相当重要的问答,不但是因为它在经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更有许多实例显示,
这段问答引导弟子有条理地自省,从而得证出世间圣果。
首先将经文中几处专门术语略为翻译,之后便能同佛世的弟子们,一道顺着佛陀所引导
的思惟理路,透视生命的奥秘。
变易法----法可以理解为法则或事物,但依五受阴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的特
性而言,则译为现象最为贴切;变易,很明显地就是不断改变的意思,所以用‘不断变动的
现象’来解释再恰当不过。
计我----当作我、认为就是我。
异我----我以外的、属于我的,意为另有一个真我,所讨论的主题(五受阴)属于那个
我。
相在----有两种情形,一是想像我如神一般是很伟大的,短暂而渺小的五受阴只是我中
的一小部份,只是为我的存在作一种示现、一种证明。其二是认为我是相当精致巧妙的,隐
匿在五受阴之中,是整个五受阴意义、价值、灵魂的所在。不过绝大部份的人仅只是想像受、
想、行、识是在色身之内运作的。
接下来可以思惟佛陀提出的问题,但仍勿忘诚恳地以自身的生命现象作为省思。
问:色身是永恒不变呢?或是不断改变?
答:这个问题较简单,大家都看得出来身体的状况不断改变,答案是无常。
问:既然无常,是不是痛苦的事情?
答:这就较需要深思了,一般人可能以为不痛苦,但只要理解到身体仅是一种现
象,它必须靠饮食、运动等等条件的支撑,只要条件供应不顺遂,身体现象的存在便受到威
胁而感到痛苦。更何况再美丽、健康的身体,也很快就得面对老、病、死,答案其实显而易
见,变动不定的身体是痛苦的。
问:如果身体只是一种无常、苦,不断变化的现象,听闻过真理的圣弟子,还会认为身
体是我、属于我、或身体之中隐藏一个我?
答:只要是人、是众生差不多都有这种概念,也许认真思考过、也许只凭直觉,总认为
身体就是我、身体是我的、或身体中有个我。但既然身体只是一种变化不定的现
象,又怎能是我?又怎能被我所拥有?又怎能在里面藏着一个我?答案仍是否定的。
问:感受、印象、思考、辨识四种作用是永恒不变的?或是分分秒秒变换不定的?
答: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些精神上的能力他始终一直保有,他一辈子都能感受、记忆、
思考、辨识,若有下一生,可能还一起带过去!但读过聚沫等五种譬喻,应该很容易了解,
那只是一厢情愿的想像,所谓的能力也不过是藉由条件暂时触发的。透过对自身的深入观察
可以得到确认,受、想、行、识是无常的。
问:既然无常,是不是痛苦的事情?
答:倘若没有深刻的自觉,这问题是很难回答的。忘情投入生活之中从不自我反省的人,
大概会继续执迷不悟地追逐各种经验;唯有从广袤的视野回瞰自身,看清为了维持瞬息生灭
的受、想、行、识得以延续究竟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惊觉自己如此枉受艰辛困苦是多么
不值得。无常的受、想、行、识是苦!
问:若受、想、行、识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仍会将它们视为我、我的、或我存
在于受、想、行、识之中;受、想、行、识存在于大我之内?
答:受、想、行、识这四种无常、苦、变幻不定的现象就如同一阵风、一道彩虹,没有
自性、没有实质内涵,不能将这些现象当作是我;我的;我在其内、其外。
不论是人、是其它众生,生命存在的事实就显现在五受阴的活动上,离开五受阴无所谓
生命存在!佛陀从不否认五受阴,色、受、想、行、识的作用事实具在,任谁也否认不了。
但佛陀否认这个由五受阴组成的生命现象中具有实质的自我,生命无常、苦,不断变易的现
象中没有任何实在、不变的本质可视之为‘我’。
显而易见,五受阴不是我!五受阴不属于我!五受阴之内、之外也都没有我!五受阴演
出一幕幕精彩的情节----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项项不缺,但每段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的情节,
都只是些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的虚幻现象。
为谁辛苦为谁忙?倘若人们日日夜夜、岁岁年年乃至生生世世,努力、辛苦的结果,却
没有实质的自我可获得收成、获得荣耀、获得满足,每一次忍受压力、每一次计较
钻营、每一次寻寻觅觅、每一次精心策划、每一次艰苦奋斗,全都只是为了营造下一
幕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的不实现象,究竟何苦来哉?
《契经》中记载了许多圣弟子,在经过这番问答后,当下看穿生命实况,体悟生命的真
理,见法证入初果须陀洹,破除了三结(认为有自我的见解、各种迷信的见解、及各种疑惑
于真理的见解),永不退失对佛法的信念。
对五受阴的解说在此告一个段落,这种反观内省的功夫正是四圣谛思惟的要领,只有它
能破除世间思惟的迷妄,确实理解佛陀所讲说的正法,认清生命无常变易的真实内幕,解脱
轮回生死苦海的命运。
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都有佛性,因缘和合之时都能成佛!"我"不过是普通"芸芸众生"之一罢了.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因緣
[日期:2006-07-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聖嚴法師著 [字體:大 中 小]
4、因緣
問:請您說明佛教的因緣觀,以及因緣與緣起、因果、自我與幻覺等之間的關係。
師:因緣的原則以及附帶的因果觀念是佛教的基礎,使它有別於其他的哲學和靈修。這些原則解釋了不同時間、不同空間所發生的事件彼此之間的關係。
在進一步說明之前,讓我先解釋一下「法」。法可以指任何事件、現象或意識到的東西。所有的法,不管是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都是因緣的一部分,也都受到因緣和影響。英文裡大寫的「法」(Dharma)指的是佛法或佛陀的教誨、修行的方法以及修行的原則。小寫的「法」(dharma)指的是任何的現象。當然,在梵文中並沒有大小寫的區別。甚至佛陀教誨的修行方法本身都是現象或法。
簡單的說,某件事在某個時刻發生,隨後又發生了另一件事,如果前者不發生,後者也不會發生,這便是因緣在作用。這兩個事件之間的關係和互動,我們稱為「緣」。
因緣和因果容易混淆不清。其實,這兩個原則關係密切,很難只談其中一個而不談另一個。從因緣的觀點來看,我們說過,有一件事現在發生,而另一件相關的事後來發生。從因果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說前一件事是因,後一件事是果。
相反的,此刻沒有事情發生,下一刻也就沒有事情發生。比方說,父母生子女,父母是因,子女是果。有子女,就必然有父母,但沒有父母,就沒有子女。換句話說,先有父母是生出小孩的必要條件——至少就傳統的方式來說。
然而,因不可能單獨導致果或轉變成果,必須發生其他事,和其他的因結合,才可能產生果。這些事件和因素的聚合,就稱作因緣。男女在一起不會自動生下子女,必須有其他因素來使因(父母)導致果(子女)。父母、子女、其他相關因素,全被視為因緣。
假設有一個因單獨存在,而沒有其他緣與它互動,就不會有果。如果因固定不變,而不產生果,這甚至不能稱作因,因為「因」意謂著往前發展成另一件事。在這種情況下,因與緣之間沒有關係。因此,我們可以說因果有賴因緣的聚合。
進一步說,緣(一種法)與因(另一種法)互動,本身必然已由其他事所造成,就這樣在時空上向十方三世無限發展。所有的現象之所以產生,是由於因緣。任何生起的現象本身都是前一個因的結果,它之所以生起是由於因緣的聚合。這導致了緣起的觀念,也就是所有的現象或法都來自因緣。法不孤起,有賴因緣。究竟地說,所有的法不管在何時何地發生,都彼此相關。
由於所有的法都是因緣的結果,它們的產生就是緣起。這不只包括生起和出現,也包括消失和破滅。人出生是一個現象,死亡是另一個現象;泡沫產生是一個現象,泡沫破滅是另一個現象;念頭產生是一個現象,念頭消失是另一個現象。所有的法都因為因緣而生,也因為因緣而滅。
「法」包括了所有的現象,不管是生理的、心理的,讓會的、內在的或外在的。有些人也許認為,法只包括外在和生理的現象,並不包括心理的現象,如思想,而佛教認為所有的現象,不管是生理的或心理的,都是法。六種感官和六種感官的對象互動:眼見色、耳聞聲等,這些都是法。第六個感官也就是意識,以思想為對象。意識的對象也包括了象徵、文字、語言,人們以這些來思考、推理、記憶、溝通。所有這些象徵和思想,從佛法的觀點來看都是法。
唯識宗把法分為三種。第一種包括所有物理界的客體,有時稱為色法。第二種稱為心法,例如思想、情緒、感情。也有一種法既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而是我們用來思索的象徵,包括了名字、數字以及像是時空這類的抽像觀念。雖然在思考和記憶時,這些象徵是絕對必要的,但它們並不是思想本身,因此不能視為心法。像以上三種法稱為有漏法,也就是說,來自於執著的法。佛教認為一般有情眾生世界的所有現象都是有漏法,與開悟者有關的所有現象則是無漏法,包括了涅盤、真如、空。
因緣和緣起的原則當然和有漏法有關,但無漏法呢?這裡必須作個精微的區別。例如涅盤,從眾生的角度來看,涅盤的確來自因緣。如果修行的因緣好,結果就是涅盤。然而,解脫者並不區別涅盤和輪迴。開悟者即使依然在世上發揮功用,但認為世界和現象都不是真正的存在。就這個意義而言,無漏法並不是來自因緣的法,也沒有所謂的因緣和因果。
上面所說的似乎與佛教的無常觀衝突,因為無常觀說一切都會改變。然而,無常觀是從眾生的角度而來,解脫者並不認為有生起和消失的世界、眾生或法。對解脫者來說,沒有什麼變遷可言。
眾生並未開悟,他們把自身當成實在的自我,而與外在環境及心理現象互動。這個自我是什麼?我們先前說過,所有的生理、心理現象都是因為因緣而產生。眾生把這些現象的聚合視為「自我」。即使我們在知性上接受「自我是虛幻的」這個說法,卻依然緊緊抓住幻覺,認為這個自我是真實的。然而,如果我們接受「自我是虛幻的」這個前提,並且認清自己有許多的執著,那麼至少就能以這個堅實的基礎來進行修行、體驗空性。
自我的存在是由於因緣的結果,具有時間的意義(過去、現在、未來的連續),也具有空間的意義。「因」如果沒有和「緣」互動,就不能變成「果」,這些因緣在空間上互動。因此,我們必須在知性上瞭解自我就是因緣的結果;而我們必須修行,才能體驗自我其實來自時間、空間中因緣的互動。
我們說「自我是虛幻」,並不是說自我是幻想。自我並不是海市蜃樓,我們說自我是虛幻的,是因為它一直隨著因緣、因果而改變,不是固定不變的。同理,所有的現象也都是虛幻的,萬事萬物時時改變、發展、轉化。因此,自我是虛幻的存在,不停地在虛幻的環境中互動,改變。
但只是知性的瞭解還不夠,必須直接去體驗。這很困難,因為我們在感情上執著於對自我的觀感,這就是煩惱。要解除執著和煩惱的束縛,唯一之道就是修行。透過修行,人們可以用不同的層次體驗到時間、空間並不存在,自我是虛幻的;也可能體驗到時間過得很快,或覺得身體和宇宙合而為一。
古代有位禪師傅大士寫過這麼一首詩:「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站橋頭上,橋流水不流。」這位禪師用眾生的觀念來描述自己的感受。對他來說,空手和拿鋤頭是沒有區別的,步行和騎水牛是沒有區別的,橋和水是沒有區別的。他所用的描述都是平常人的行動和現象,這些都是動的東西,但這位禪師用現象界的動來描寫不動的體驗。所謂不動的體驗,就是不受因緣限制。禪師體驗到的是真相,不是幻覺,感受到幻覺的其實是我們。
問:因果與業是否相似?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y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y版權所有㊣
師:業意謂著力量或行動。業必然與因果有關,因為行動有力量,可以造成結果。其實,十二因緣有時被稱為來自業力的十二因緣。
問:那麼物理現象呢?純粹的物理現象,如白雲飄過天空,是因緣和因果所生,但似乎與業力沒有任何關係。業力似乎指的是與眾生有關的行動。
師:這個世界的存在,或者說我們認為這個世界存在,這個事實本身是因為眾生的業力。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為眾生的業力,世間沒有純粹的物理現象。
問:這使我想到相對論,我所謂的相對論,一方面是愛因斯坦的觀念,一方面是一般的觀念;換句話說,此之為此是因為彼之為彼。沒有任何東西是單獨存在或由自己形成的,所有的現象都依賴因緣、因果以及眾生的業力。這種說法正確嗎?
師:正確。因緣是在時間、空間上的作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說,萬物之所以動作,是相對於其他的事物。對於這個說法,佛教並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某件事在轉變,作用,那是因為在時間上、空間上受其他現象的影響。而這件事也會在時間上、空間上影響其他事物。
問:我記得聽您說過「因緣是空,但因果不空」,這是什麼意思?
師:所有因緣的產生是由於其他的因緣,它們是無常的,一直在改變,因此我們說因緣是空。就因果來說,這就是前後的關係。對眾生來說有因果,對諸佛來說沒有因果。之所以不再有因果,是因為諸佛沒有自我中心,不以自我的角度來看待任何事情。事情依然會發生在諸佛身上,但諸佛並不把它們視為發生在自己身上,而把所有事情都看作是空的。相反的,眾生無法以這種方式來看世界,因此依然把發生在身上的事當成是自己以往的業力所致。
釋迦牟尼佛曾活在這個娑婆世界,和人、環境互動。眾生以他們的方式來看這件事,而說佛陀作了善事、傳授佛法、濟度眾生。但佛陀並不以這種方式來看,而只是很自然的做。佛陀的出發點是智慧,而不是自我中心。
佛陀成道後,依然體驗到身體的疼痛。眾生會認為佛陀之所以受苦,是由於因緣和以往的業;但是對佛陀而言,由於他不再感受到自我,在心理上並不會受苦,只有在肉體上體驗到疼痛。
問:因緣能否控制?能否藉著操縱因緣而直接控制自己的人生?
師:《華嚴經》說:「萬法唯心造。」如果我們的心改變,因緣也會隨著改變。不管心往何處轉變,因緣也會隨著轉變;態度改變,感受也會改變。如果不努力改變生命和心靈,就會被自己以往造作的行為、意念所影響。如果我們採用佛法來看世界,那麼因緣就會轉變方向,生命中的事物也會改變。
問:但是在生命中,有時感受到自己的惡業很強,以致無法減輕痛苦。我們能否減輕惡業,以改變我們人生的因緣?
師:的確,有時業力強大,個人無法控制自己,也無法擺脫已陷入的煩惱。這可能是由於以往許多的行為累積而成,而現在因緣成熟,所以這些累積的業力一次現前。這也可能意謂一時造下很深重的惡業,而現在因緣成熟,惡果現前。這種情況發生時,就像洪水汜濫,除了隨波逐流,別無他法。
避免、減輕這種惡業的唯一方法,就是在惡果現前,因緣完全成熟之前,先採取行動。用先前的比喻來說,看到洪水來了,就走避高地,那麼洪水的影響就不致那麼大。要避免惡業現前,可以藉著精進修行,懺悔往昔的惡行,多多行善——供養、佈施、行善。從做這些善事所累積的功德以及修行的力量,有助於減輕或消除惡業。
當然,如果你是真正的禪修者,就能明確知道煩惱就是煩惱,真正的修行者會努力在任何順境、逆境中都維持泰然自若。然而,受過洪水之困的人都知道,在那個時候要維持個人的修行和泰然自若,是很大的挑戰。
南无阿弥陀佛!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