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當初剛認識德威上師時是何等的歡喜,仿佛想所有的人都來皈依上師,如今覺得人各有因緣不可強求,而且根本上師的主要任務是打破你的我執,讓你明心見性,什麽方法都可能用到,即使令你不太高興,就像當初密勒日巴幾次想去參加馬爾巴上師的灌頂法會都被他上師拳打腳踢趕出去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當然時代變了,現在是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了,而我們要做的是保持虔誠的信心和慈悲去打破我執纏縛而見到自性,轉貼一篇“自力之云与我执城堡”,分析我執非常透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此为“网海莲舟”善知识“山人”之贴;拜谢山人。

================================================== 自力之云与我执城堡
==================================================
  
自力就是妄心、业的本身,妄心就是因果的组合,总是陷在时间感与生灭中,永远不能经验超过因果、时间与生灭的境界。自力的意识之中只有过去心和未来心,心念总是因刺激而产生结果。我们都活在因果中,还不断地加以重整。所以依赖自力没有脱离业力系缚的道理。 在属于道德、相对的世界之中,一切自力都是增上缘;在道德的因果中,业力是绝对支配着一切。念佛依恃自力而行的人,虽似刚健勇猛,但总是缺乏些许的柔软,是很难领纳到佛力回向慈悲的法水。
  ◆ 自力也就是我执,它是一种「思想」,是「过去心」,一大堆的记忆、传统与无数个昨日里的知识。自力创造「认同」,「认同」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活动形式。我们对意识型态、见解、教条、结论、团体、宗派、民族等等,一产生认同,我们就想「保护与排斥」,觉得有保障。 所以他力对自力来讲是难信的,因为自力的本质是分别,是分析,相对性地看待事物,经常是从此到彼,从彼到此的。因此时常把阿弥陀佛放在西方,与自己形成一种相对立的关系,然后再来考虑佛的本愿力。以一种时间论、存在论、知识论,甚至以物质的论调来加以探讨。 要获得他力不可思议,就必须逃出分别智的牢笼,将自力从根本推翻。但是这一点很难,所以才称之为「难信之法」。
  ◆ 在中国的念佛人列传之中,几乎听不到与我们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念佛人生活的点滴起
  ◆ 念佛人所生出来的烦恼,都是根源于我们像贼一般的自我「盘算」、「计度」、「思惟筹量」。想要事事顺利,长寿、平安无事地寿终正寝;不然就是想象自己修行功夫像是来去自如、武功不凡的高手,这般的「盘算」着! 这种「思惟筹量」,在遇到阿弥陀佛「法尔自然」的慈悲之际,如同海之聚沫,梦中幻影,了不可得。不管是长命,或是短命都好,惨遭横祸也好,怎样的死一概都好。因为我们原原本本就住在「自然如是」的慈悲之中。 「思惟筹量」的妄想一旦破除,当下就是被如来救度的生命,凡夫的生命变成如来的生命。
  ◆ 自力念佛的人,是怎么个念佛心态? 一种是自己不确定是该「指方立相」来念佛,还是抱持着「唯心自性」地念?整个心带着优越与期待,在又想禅净双修,又想一向专念里头,在不安、怀疑中随波逐流。 另外一种则是把佛安放在西方,把自己视为冷淡卑微、充满业力的凡夫。有时想到佛的他力,就来称名念佛,所以佛与我们之间存着一种疏远的鸿沟。 稍微有些道心,勇猛精进时,就觉得往生净土很近。而当念佛不精进勤奋,道心冷却下来时,心中七上八下地等待着,直到临终,往生就变得极不确定。 这种状态就是,自力念佛的人企图用称名或是善行,努力修来的功德,想赢得阿弥陀佛的慈悲与肯定。这表示阿弥陀佛与自力念佛人之间,存着一种分离、不调和的隔阂,这种隔阂会成为与慈悲交流的阻碍,而失落心中的稳定。
  ◆ 如果我们念佛之外还是念佛,领纳阿弥陀佛慈悲的赠予,而不是试着用它来改善自己,我们才会慢慢融入慈悲之中。因为名号不是用来作为扩充个人野心的工具!
  ◆ 世俗所谓的「善法」,从佛法绝对价值的观点而言,可以说都不是善法。 因为所谓的善法,对我们这些惯于附带相对条件的人来说,是深深地根植在终究无法割舍的自我观念之中。 但并非就不需要行善了,而是透过行善的过程,把那「我执」给揪出来,看着它,认清这个家伙!老实念佛人念的是佛心慈悲赠予的「南无阿弥陀佛」,平日生活的善法全是为感谢佛恩之行。「自我的观念」全都被搁到一边去,过的是自然、纯真的念佛生活。
  ◆ 我们如果怀着扩充自我功德的态度来「累积善业」,仍然是在为业播撒种子。 依于慈悲本愿念佛的重点,是要超脱业力的意识型态:超脱善业也要超脱恶业。 慈悲的本愿念佛法门是「大乐法门」,它超越希望与恐惧、痛苦与快乐。
  ◆ 所谓的自我中心是根源于无数个架筑我们生命与生活外围的点,这些外围的点包括一个人的名誉、财产、妻子与声望等等。这些点不断地被加强,这些外围的点一直有活动在进行,自我经常害怕这些点会被破坏。 走在念佛之道,我们在这些外围的点又加入许多佛学知识、师父权威性的金玉良言、辉煌的功德事业,甚至阿弥陀佛的名号等等。这种唯恐自我被破坏的恐惧不断地进行着,
不会因为是佛弟子或是僧侣就会有所进步。 其实没有一个自我中心,存在的只有本然的觉性而已。
意识的外围制造出一个中心,因为有外围,我才知道有个中心存在。外围就是我们不断专注的焦点,自我中心就是由这些局限制造的,而覆盖了本然觉性的绽放。 外围一旦去除,哪里还有中心?只有南无阿弥陀佛!
  ◆ 「作茧自缚」在佛法中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心,一再地受到自我观念、自我信赖的观念所禁锢,我们就会被业力的绳索所缚,被因果法则所缠绕住。 所以必须把根本的「我执」之念扫荡尽净! 他力念佛的道理就在于此,把习惯于自力念佛的「我执」渐渐放下,我们心中就会涌现出,我们与阿弥陀佛相连的清净信心。
  ◆ 无常就是物质的能量在时间的定律之下,必定会逐渐衰败,最后消耗殆尽。 时间有外在与内在之分别,时间其实是妄心的本身,心理上的时间感就是「变成」的过程,我将变得如何如何?
其实是自我示现的幻觉,目的是要延续由无明而生的自我感。在变成的过程中,自我贮存潜能而形成意识。每个人都得透过感官的运作才能觉知意识的存在,这就是「唯识」的实际状态。 心里的时间感创造了一个「我」,在透过思想来示现自己,这个「我」根本没有能力转化或使自己解脱! 只有透过放下和否定,以及觉照所有的念头,才能认清自我依循着传统经验与教导,老是想从「本然的觉性」,改变成「预设性的理想」。念佛之道就是透过放下、否定自我,投入阿弥陀佛慈悲光明的心海,使我们从时间感中解脱。
  ◆ 所谓的「信心」,是指如实地看清自己的虚假委蛇,如实地了知自己拥有本然、圆满的觉性,晓得自己有敞开的能力。 我们确实有能力放弃那粗野、自闭而且有神经过敏的「我执」;而走出迷恋,走出成见,走出自我所架筑的象牙塔。
  ◆ 我们在解除人生的不安时,做的往往仅是一些「堆积、累积」的工作,或者是更换我们所堆积的东西。信息的累积、经验的累积、事实、理论与原则的累积,这些带有时间性的束缚,我们称之为「知识」。「知识」带来能量、价值、优越,不断地累积自我。
  ◆ 「自我、我执」这个顽固的家伙,不喜欢让我们生命走向完美、圆满,不让我们生命当下展现光明。这种充满痛苦与压力的意识,在生命的过程中生生世世地与我们相随,而且一直被鼓励着、培育着,即使我们自认为是一个修道之人,也是跳脱不出这层窠臼。 我们依于弥陀慈悲本愿的念佛就是要学习放下这些长期造成我们痛苦、压力的意识型态。让我们的生命被允许拥有一个,可以超越轮回中的无明、扭曲,当下领纳如果实般甘美的慈悲赠予。 当我们接收这股来自阿弥陀佛正向而来的慈悲,自然地在心中会逐渐取代「我执」,这个不圆满且带着负面的混帐家伙。
  ◆ 我们念佛常常抱怨自己的信心空洞不实,所填塞的只是怀疑与不安。因为我们这些自诩是念佛的修行人,并没有把「死」与自我否定的课题放进自己学习过程。 一想到「死」,就会想到失去「我」这个家伙,只有把焦点放在保护「我」的观念。不断累积善业、功德试图掩藏、耽搁生命的实相,只是为了保护宝贵的「我」!我们一再摒拒生命,对死亡充满不安、恐惧,形成念佛上一种虚假、空洞的信心!
  ◆ 放下我们念佛、学佛道上的「利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放下「保卫、改善自己」的企图心。 「放下」意谓着完全地敞开自己,超越「我执」作祟下的迷恋与期望;也意谓着承认自我的虚假、笨拙、秽恶、劣根性,然后把它们也都放弃。 「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们对阿弥陀佛敞开自心,让佛的大慈悲水流注、清净我们秽浊的凡心;同时也意谓着对人生处境敞开我们的自心。
  ◆ 如果我们不了解个人业缘的波动,而只是囫囵吞枣、一味地灌输一些念佛行善的教义给别人,反而会产生反效果。因为有人会说我办不到,而产生反感、退转。 有一些人却只是表面上了解教义,在实际行为上,却无法将教义表达出来,且又要在老师或同学之前伪装出,一切都遵照着教义而生活。佛法在自我的掩饰中变得不纯净、不澄清。自己不但无法拥有觉醒的心,反而变成一颗伪善之心。这一些人一旦聚集探讨佛法,就变成虚伪、妄言的社交活动。
  ◆ 如果我们以「利润观念」,来念佛、修学佛法的话,会认为修行是积聚学问与功德的一门功课!如果修行成为强化自我的一种方法,那么整个放下,学习佛法的过程当然就全被扭曲了! 如果我们把修行视为令自己安乐的一种方法,那么一碰到不愉快的事,或令我们失望的事,我们便会想尽办法地闪躲、掩饰,并将它合理化。
  ◆ 邪定聚的念佛人,常常被鼓励要与众不同,对「平凡」失去信心,「普通」意谓着毫无价值。这种人宁可耗尽精力,挣来一生的学问、功德、傲慢,自恋狂似地将「我执」囚笼的铁围栏杆擦得雪亮。也不愿意走出牢笼,享受心性之自然空旷,与佛日慈悲之煦浴!
  ◆ 透过念佛学习生命认同的过程中,我们喜欢用一些框框、卷标,给自己以及别人或世间之事制造一个牢笼。每个似是而非的观念,都变成一根根的栅闩,阻挡了我们接受真实之道。 阿弥陀佛本愿慈悲的真实,常常与我们所听取的教导、看法与观念不符。当阿弥陀佛那来自真实之际的慈悲,呼唤着牢笼里的我们,我们却感到慌张,深怕慈悲的呼唤碰伤了自我形象。宁可放弃真实慈悲的广大无际,来换取自我架筑牢笼中的自怜与安全感。
  ◆ 善恶、是非等等相对性的概念是娑婆世界的,这些概念在净土是一切皆无。 想要仗恃定善、散善的功德求得往生净土的话,那是慈悲的阿弥陀佛为放不下自力心行的人所开立的方便。其实这些我们自以为可以仗恃的定善散善,通通是我们娑婆世界中的因果。 往净土之路是「真实无碍一道」!因此我们必须舍去、放下,相对世界中一切自以为可以仗恃的东西,而乘上绝对不二的阿弥陀佛的本愿。
  ◆ 为了要长寿念佛;为了想赚钱念佛,为了自己的福德而念佛,为了自己的道貌岸然而念佛,这并不是对佛的礼敬、称赞,那是在祭拜自己的贪欲! 这不能称为有信心,只是贪得无厌地、为遮掩自我的虚伪而披上信心的外衣。
  ◆ 如果我们不准备放下某些东西,不愿意为自己的生命寻找一个出口,不想承担阿弥陀佛回向给自己的真实利益。那么我们想成功地与「无常」共舞,可谓是缘木求鱼! 相反地,如果我们深具此种信愿,「穿越无常的光明之路」,将在我们眼前铺陈开来。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追逐修行功夫、修行功德等等,带着「我执」气息的短程利益,只会造成自己与佛力慈悲的对立与隔阂。
  ◆ 为了超越生死,不是为自己留下辉煌彪炳的成绩,或陶醉于成功之中。而是要正面迎接一切人生的负面,悲痛、不幸、失败,并且投入其中,毫不回避。 正面承受自己生命上的辛酸、悲伤、别离、失败、不幸等等经验,在承受人生的负面之中,就存在着超越老死之道,弥陀本愿的慈悲!
  ◆ 念佛人老是把自己的生死问题,预设成「如何如何」?那是把自己推落到妄想、自我的世界。像是被外表包装所蒙蔽的眼睛,是无法仰望无云晴空的世界。 我们原本是属于无云晴空的世界的,却因自身的我执、分别,像「自闭症」一般地把自己锁在一个封闭的世界,妄想着称心如意的世界、一个被包装的世界! 回归到无云晴空世界的唯一之道,就是坦承自己的浊恶、不如意,放下自我的优越。死尽偷心,一心投入弥陀慈悲的心海!
  ◆ 意识让我们一直生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中,对立造成一种痛苦。 我们依于阿弥陀佛慈悲本愿的念佛,就是要在此层面上消除长期被制约的压力与系缚,回归到无制约的自然,其主要观念是将佛的生命活力与慈悲加注于以往麻痹的心。 我们依于慈悲本愿的念佛与其说是把心打开,还不如说把意念打开。因为意念的核心,那个被称为「心」的存在,一直跟太阳一样永远光照,只是亮光常被计虑、筹量、分别、怀疑这些乌云给遮蔽住。 当我们为那个长期被不怎么正确概念所培养、麻痹的念佛生命注入阿弥陀佛慈爱的关怀时,已经在改变我们生存的内容了,这就是所谓的「入正定聚」。
  ◆ 念佛的可贵,并不在于每天精进念上几万声佛号;也不在于念到见到啥么、自以为一念不生;也不在于念到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念佛的可贵,在于见到「自我」的无能与虚假,终于肯从幽深的「自我」象牙塔走出来,沐浴在佛日的慈悲。
  ◆ 「放下」,是因为我们愿意如实地,与慈悲的阿弥陀佛,以及世间万物沟通。 我们知道自己的角色,是「轮回生死,难以出离的业性凡夫」,所以愿意放下、敞开自己,也就是与我们所归顺的阿弥陀佛沟通、连系。 我们不因自己累积了那么多的粗野、秽恶、或是美好、清净的品性而感到不自在,或值得骄傲与炫耀,我们把一切都呈献给尊贵的阿弥陀佛。 在尊贵的阿弥陀佛之前,我们放下「自我」。这并不包含对神化的偶像崇拜,而是一种将自己心灵、生命与尊贵的阿弥陀佛相互交融的意味。 「放下自我」,使我们成为一个敞开的容器,开始领纳着阿弥陀佛无穷止尽的智能、慈悲。
  ◆ 伪善、或「自我」,像是铁面人的假面具,皮很厚而且极其顽固的! 我们老是惯于戴上虚假的面具,穿上层层伪善的甲冑。这种甲冑十分浓密而且多层,以致脱去一层又出现一层。我们希望不必全脱,只希望脱掉几层就能见人。 自以为是的念佛人,经常是穿著刚露出几层的甲冑,面带逢迎之色去礼佛、念佛。 但是阿弥陀佛却是全无甲冑,赤裸裸地慈目凝望!
  ◆ 想要真正走入敞开而且光明的念佛之道,必须先要如实地明了什么是「自欺」,完全地把自己的虚假委蛇揭穿出来。 问题是我们老是想要保全自己,一再肯定自己一切是正常的,为了掩埋「我执」,这个秽恶的渣子,所以我们不断地想找一点实在的东西安身。 确定自己是站在师父这一边,站在教义这一边,站在神通这一边,确定自己是在「善男子善女人」的族群,像极了一个充满洁癖高傲的家伙。
  ◆ 世俗之人所作的功德,总是有七种垢染相随着:欲、见、疑、慢、憍、随眠、悭。 在「欲垢心」作祟下,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功德;「见垢心」,让我们对功德的观念老是执着不放;「疑垢心」,养成我们心中计虑、怀疑,盘算着到底有没有功德?功德大不大?供养到底够不够?「慢垢心」,常促使我们跟别人来较量功德。 「憍垢心」,常让我们生欣生喜地在功德上陶醉;「随眠垢心」,我们的烦恼种子、习气,像是蛰伏冬眠般地藏在凡夫的功德之中;「悭垢心」,让我们吝于将功德分享给他人,怕别人超越自己。 我们在这七种垢染心上浮浮沉沉,所以功德早已不是功德了!
  ◆ 「出离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也是菩提心之根本。「出离」,是「确实地走出来」的意思。不过念佛人大多是被教育停留在「厌离娑婆」,这种厌离物质与环境层面的意识型态上。对于生活物质似乎有点「出离」感,但是实际上却不想走出自我优越的习气,是否真的「出离」?真的走出自我? 真正生起「出离心」,会有「悲欣交集」之感:「悲」的是自己过去的自我优越是一无是处;「欣」的是当我们能够放下自我,我们将会真正闻到阿弥陀佛慈悲的喜悦,佛的喜悦之光将带给我们信心及新生的力量!
  ◆ 喜于杂修杂行之人,有依恃于我执自力的坏习性,而从不正视自己烦恼身心之陋劣。当三毒烦恼恶缘现行时,冲击到自以为是的优越时,产生了信心危机! 开始怀疑阿弥陀佛的慈悲,在念佛之道上走得摇摇晃晃! 杂修杂行之人,自认功德做的比别人多、殊胜。经论更是广学多闻,自己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才是!老是活在较量、比量心之中,所交相感应的都是名利心在作祟。
  ◆ 自傲与自卑,常常是念佛路上的绊脚石。 自傲的人,总自恃着聪明才智,不屑于脱口一句尊贵的「南无阿弥陀佛」,不然就是应酬般地称上两口,心里总认为那是乡野鄙夫微劣、低俗的祈祷。 自卑的人,则是认为自己的行业、出身低微,又荤腥不净,不是属于「善男子善女人」、佛门弟子之类,念起佛来萎萎缩缩的,怪难为情的。 我们不管是自傲,或者是自卑,依然是穿著「我执」铠甲,只是一体两面而已。
  ◆ 许多人念佛都相当排斥「祈求」的心理,贡高傲慢的自我,让我们觉得「祈求」是多么的无知、难为情。为了强化「自我」的虚伪,搬弄一些「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名词,做一些「自以为是」的功德。 当我们承认自己是轮回中的病人,「自我」开始褪色时,「南无阿弥陀佛」的大门就此而开。
  ◆ 我们念佛修学佛法,这种追求也许是出自于真心的。 问题是我们的「我」,能将任何事物转为己用,连佛法也不例外。 「我」为了自利,经常企图获得、利用佛法。尊贵的佛法被看作外物,我们并非真的要去认同它,或与它合而为一。 我们常常依样画葫芦,想当推销员、演说家,为了自己的业绩,在大众中口若悬河。念佛、佛法的真义对我们而言是一片懵懂,在假装念佛、学佛里头找点慰藉。一感到自己的行为与真实佛法相矛盾,我们很快地会利用经论上的教义来自圆其说,
把矛盾与冲突摆平。 这就是我们念佛、学佛上虚伪的道心,常玩的机巧游戏。
  ◆ 什么是难行之道? 难行之道,就是要承认自己的真面目,摘下自己的假面具,难就难在这里! 难行之道,不是期望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是一段充满着温和、愉快、事事顺利,又好象带着慈悲,当个「道貌岸然」的长者、善知识。好让自己在大众之前成为虔诚、好善乐施,精励苦行,自觉是个毫无污点的优良产品。也许自认为道貌岸然的当时,在一般人看来是没什么不对,是很正常的事。
  ◆ 出离之道,是不带有魔术或花招的,唯一要做的是忍痛摘下自己的假面具,放下一切,做个无名小卒。阿弥陀佛慈悲的法水自然流灌而来!
   ◆ 大概没有人会否定慈悲的殊胜,也许我们也学习慈悲,希望带给他人利益。但是事实上的行为,却带给自己与别人困惑与挫折!而自己丝毫没有觉察自己与慈悲背道而驰。 为什么? 因为我们自己所认定的慈悲,往往是预设立场,贴满我们设计好的卷标纸;这是一种所谓「自私基因」的复制作用!表面似乎慈悲,骨子里却是自我意识不断的放大,希望别人依着我们的模式走下去,当成我们的复制人。 在缺乏正念、正见之下,「自我」恶习中的支配、操纵、执着,又再一次把我们从念佛之道拉向轮回之道!
  ◆ 阿弥陀佛的诞生,是依存于我们所有利己欲望的灭除。 我们必须舍弃、破除所谓的自我贪执。一旦我们逐渐学习舍离自我,心中的纷乱,不安、苦恼及忧虑就会慢慢消失。因为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我们固执自己的观念。
  ◆ 老实念佛人,或是信心念佛人,只是个素位而行的人,从来没有想要做个不寻常、自谓是菩萨行业的人。直来直往,从不拐弯抹角,虚伪矫饰。 宗教狂热之人就不同了,他们老想要合乎某一理想的典范,用一种「规划、设计」,企图赢得人心,而表现得非常热烈激昂,像是销售佛法的商人,证明自己是纯净、纯善的。 企图证明自己善良、清净,就表示心中之贫乏、有所恐惧。
  ◆ 「我慢高山,法水不入。」一个人若无法脱离才识之士的自负,彪炳功德的优越感,就绝对无法接受阿弥陀佛慈悲的法流。 唯有自认我们的无知、一文不值时,阿弥陀佛的慈悲就容易渗透到心中。 念佛之道常常说的「末法」、「末世」,意图就是要括除我们镀上学问、伪善、聪明才智的金箔,好让阿弥陀佛大慈悲的法水流灌到心中来。
  ◆ 自欺,是我们在念佛过程中经常存在的问题。老是力求成道、功夫成片、清净心、一心不乱,这有点像是想要亲眼目睹自己的葬礼! 起初我们是有可能强迫自己体验极乐,那是一种自我催眠,因为我们不肯看自己现实的一面,而专注极乐境界,强令自己生起极乐的觉受。 这种觉受是建立在监视自己的相对能所之上。一旦我们从极乐觉受的「高度兴奋」中回复过来,或是从来只是在门边上瞎混,发觉自己仍然在业相上原地踏步。
  ◆ 信心不淳、夹杂自力心的念佛人,都想依自力的积功累德而决定往生。 而这种依自力心的行业,至死也不知道是否圆满成就,所以寄望阿弥陀佛临终的接引。祈求接引、疑虑不安的念佛,在他的生活中向钟摆一般的摇摆不定,是很难品尝出阿弥陀佛那慈悲救度的甘露的!
  ◆ 我们的心本来是微妙庄严的,但绝大部分的时间,却扮演阻碍解脱之道的绊脚石。 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心是过份的放纵,像宠坏的孩子一般,所以当我们耳边响起,「南无阿弥陀佛」那慈悲救度的乐音,指示着一条光明之路,我们依旧裹足不前。根深蒂固的怀疑与「自以为是」,把我们盘困在轮回的城堡。
  ◆ 心灵大师史蒂芬?李维说:「有些人把同情心当成慈悲,其实同情出自于害怕,害怕自己将来也必须蹈入别人或自己受过的痛苦。慈悲是祝福,同情却是阻碍。」 我们可以反省一下所谓的功德、善事,许多被深藏的动机都是安立在此层面上,用功德善事将自己层层裹住,深怕自己未来陷入危机之中,外表上的确像是急公好义的慈悲行者,实际上是用「慈悲」来作为装扮自我的饰品!
  ◆ 我们必须真正放下,有所施舍,即使非常痛苦,也要勉为其难。 我们必须动手拆除,我们一手建造而成「我执」的城墙堡垒。拆除、脱掉、敞开、放下,才是真正学习生命,修学佛法的过程。很可能我们根本不想放弃任何东西,我们只是一直收集、建造,不断地装潢,一层一层往上盖!
  ◆ 如果看过「铁面人」这部描写法国王储之争的小说或电影,会对于充满慈爱的弟弟菲利普王子,取代昏庸暴虐的孪生哥哥路易国王这一幕感到印象深刻。 菲利普王子与路易十四正是人心的一种投射,我们的慈爱关怀与桀傲自私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而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总是喜欢扮演着充满着自私桀傲的国王,而且培养一大堆侍卫队、御林军来巩固这种不可一世的权威;而把本来具足的慈爱关怀禁锢在幽深的铁牢之中。 当我们试图把慈爱与关怀从禁锢中解放出来,以取代自私与桀傲时,在我们心中、四周响起怀疑与惊讶。刚从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慈爱与关怀,让自己生起一种生疏、不自在,好象这不是大家心目当中的国王-充满桀傲自私的自我。 当我们学习遗忘虚伪不实的自私与桀傲,不断地练习、熟悉本来具足的慈爱与关怀,让自己与别人认同它、接受它,我们开始扮演一个新生的国王,圆满富足而无所匮乏!
  ◆ 我们在解读善导大师的「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都是用一种「放任、自贱」的态度,对于自己身心时时起现行的负面效应置之不理,任由痛苦指数不断放大,嘴巴里讲只要我能信、能念阿弥陀佛就足够了。 大师传承自阿弥陀佛的慈悲本愿法门是如此吗? 其实不然,大师的这一层立义是要我们对自己过去的行为,造成自己生命之流,不断地流向失望、充满痛苦与负面的深渊负责。放弃期求,同时也放弃恐惧,而直接冲进失望、痛苦与负面、处理它、投入它,以失望、痛苦、负面做为学习课程,让它与我们的生活之道共存,导引我们生命洪流的流入阿弥陀佛慈悲的本愿大海。 这件事做起来很难!但是佛法之中,「失望」却是最好用的,它是松脱「我执」以及让「美梦」幻灭的最佳工具。 许多学习慈悲本愿的念佛人,认为面对自己的负面、痛苦是种自力的修行法则,所以念佛人要放下这种带有「自力色彩」的负责与担当。其实他这种自以为是的「放下」,是一种不断地「闪避」!「闪避」并不是「放下」,「闪避」依然笼罩在自力的乌云之中,生命之流依然流向自己惯性中的深渊。
  ◆ 尊贵的善导大师要我们建立「深信自身是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的生死罪恶凡夫」的信念。这并不是要我们把自己以「缚地凡夫」来自怜,大师要我们了解自己的有限性,自我觉醒、体悟,「哦,原来我一直就是如此!」地接受自己。 能接受自己的人,脚跟才站得稳,念佛才能落实而不空泛。接受现实并不代表对现实的无奈与宿命,它代表着不逃避、不自欺,代表念佛人能面对自己负面的坦诚与勇气。
  ◆ 现代所传的念佛之道,我们鲜少被教育否定自我与接受生命的实相。对现实老喜欢用「真如、实相」打高空,抱着不切实际的「不接受」或「不往来」的态度。自命清高地表现一种清教徒的气味,自己完全是众生与恶质环境的绝缘体,不分青红皂白地想把所有人变成佛教徒,变成自己的跟随者,殊不知这正是「我见」的展现。 一个因念佛产生慈悲素养的人,不会觉得世界之如此浊恶,是完全与自己无关。他会了解自己正是这个浊恶共同体的一部份,为自己的那一个角色而「素位而行」。他了解众生的有限性,所以并不会把不必要的负担加诸于自己,以及他人的身上。
  ◆ 在念佛之道上,由思想引发的感受与慈爱引发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思想就是业的状态,属于自力,总是带着束缚;慈爱就是阿弥陀佛的温柔与慈悲,属于开放自由的他力,会绽放出圆满至善的花朵。 圆满至善在世俗社会的范围之内绝对寻觅不到,它也不属于任何文化或宗教,却遍含一切,包容万物。所有的社会、宗教信仰之中都有其传统之束缚。慈爱是无我的,因此其中没有暴力。
  ◆ 我们走在念佛之道的过程,像是易经干卦六爻那条曲线。 努力精进念佛到一个阶段,会陷入一种困顿、迷惑的状态,结果可能依循着曲线的起伏而轮回无尽,也可能「百尺竿头」地走出无常轮回的迷思。分界点在何处?改变、改善自己! 一生念佛而走不出轮回曲线的人,常常是眷恋着「我执」的憍慢、凌傲,「恋师情结」的自卑,紧抱着「情执深重」而不放,作茧自缚而无法突破自我设限的困局,等到觉悟时,已经太迟了。「百尺竿头」,突破轮回曲线迷思的人,他懂得放下之道,放下过去的自力心行,放下情结深重;利用无常曲线的一切资源,作为前进的动力,在佛力慈悲的回向中,开创一条生命之路!
  ◆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在念佛法门,从来就被列为学佛之典章规范的「观经三福」,是必修的科目。 但是我们从凡夫无奈的「业性」细细思惟,如果我们是生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或是一个受虐儿,或是自幼孤苦伶仃;或是在业力的牵动下,无法脱离恶习的拘绊,或生在无佛法的地区,或本身的因缘处在佛教人士眼中的外道,这时候如何论及所谓的修十善业、皈依、律仪、持净戒?
  也许许多宗教人都会用事不关己、局外人的说法,教人要「你要如何如何」?即使我们有能力修十善业,持净戒不犯律仪,我们再内省一下,自己知道达到标准了吗?那标准又是如何界定?我们层层剖析,结果发现迁就于权威却于探讨真实,所产生的怀疑与不确定,使我们依然在念佛之道无明茫然地漫游,甚至落荒而逃。
  我们接受「三福」的教诫,很少人以业性的状态去思惟审量,因为大家一再追寻臣服于宗教上世俗性的权威,而模糊佛心的慈爱与悲悯。「三福」根本的问题不是在修或不修,或该怎么修之上,而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业性状态以及佛心的悲悯,到底有没有认识清楚!  
  「净业三福」是佛的教诫,佛所说的是「净业正因」,并非「往生正因」。是一种自我心行的勉励与精进,有时间性、阶级性与分别性,这对菩萨因乘而言是值得赞叹的。而「往生正因」是乘佛慈悲之果,是「大乐法门」,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无量光无量寿就是无时间性、阶级性与分别性,是清净本然的。两者之间必须明确拣择而不可混同! 若将「净业正因」与「往生正因」混为一谈,要累积多少份量的三福才能构成往生的正因?因为我们不知道三福与往生的标准关系性为何?所以往生变得极不确定! 三福是如何的的状态?尊贵的善导大师说「劝修三福之行,此明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莲池大师说「不行三福是无善根无福德,行三福是少善根少福德。种的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所以有漏、生灭的三福必须根植于「回向发愿心」,才能转变成往生的助缘。此种「回向发愿心」是如何状态?尊贵的善导大师说「此心深信犹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 走在念佛之路,「信心」是一切僧俗的根本,千万不要以自己或其它的尺度、卷标或图腾来计量别人。如此我们很容易因为「自我」的追求,误把「效率」、「功夫」当成目标,而迷失自己,同时也困恼别人。 事实上这些我们自以为是的尺度、卷标或图腾,也只不过是一种过程、指针而已。所以尊贵的善导大师劝诫我们如何走在念佛之道:「诸佛教行,数越尘沙,禀识机缘,随情非一。随出一门,即出一烦恼门。随入一门,即入一解脱智能门。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于我?然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必疾得解脱也。行者当知,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初学佛法者应该怎样开始修行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转:《也谈布施》【回家人老师修订版】(2009.01.24更新)

    初学时,应先诵108遍《地藏经》,诵时每天要诵2万遍地藏菩萨名号,同时开始学习严持五戒,广行布施。这段时间消掉一些身体或心理的业障后,再按照《地藏经》上记载的善巧利益,把“信因果”、“严持戒”、“营斋”、“布施”、“孝敬父母”、“心念佛号”、“在因缘幻众生死关头时的正确帮助”、“学习地藏菩萨如何发愿”……详细编写进自己的日常行为自我修正计划,并严格执行。

      这段时间每周应念1—3遍《地藏经》,2万—4万地藏菩萨名号,同时检查一下自己日常是否有不符合《地藏经》讲的地方。然后就可以系统学习般若经典与《僧伽吒经》。这是一个初学佛者起步的最好捷径。

      一、初学佛法者应先学习《地藏经》,末法时期娑婆世界的众生,乃佛陀托付给地藏菩萨的众生,与地藏菩萨极有渊源,不论以后修什么法门与学不学佛教,均有不可思议的益处。不论什么样的业力幻众,一般每天2万遍地藏菩萨名号,连诵49天,都会有不同的感应。这是地藏菩萨的圆融与慈悲。

      二、消业障,开智慧,从而改变现状,是初学佛者首先要干的事情,如同基本功。孝心是人类心灵善的一面的底线,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是每个修行者应从里面得到的东西。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受用!贴个看过的佛教故事_____某地有一座寺院,神台供着一尊观音菩萨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佛教故事某地有一座寺院,神台供着一尊观音菩萨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

      因为有求必应,因此专程前来这里祈祷,膜拜的人特别多。一天,寺院的看门人,对菩萨像说:「我真羡慕你呀!你每天轻轻松松,不发一言,就有这么多人送来礼物,哪像我这么辛苦,风吹日晒才能温饱?」

      意外地,他听到一个声音,说:「好啊!我下来看门,把你变到神台上。但是,不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可以说一句话。」

      这位先生觉得,这个要求很简单。于是观音菩萨下来看门,看门的先生上去当菩萨,这位先生依照先前的约定,静默不语,聆听信众的心声。来往的人潮络绎不绝,他们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各种祈求千奇百怪。但无论如何,他都强忍下来没有说话,因为他必须信守先前的承诺。

      有一天,来了一位富商,当富商祈祷完后,竟然忘记手边的钱便离去。他看在眼里,真想叫这位富商回来,但是,他憋着不能说。接着来了一位三餐不继的穷人,他祈祷观音菩萨能帮助它渡过生活的难关。当要离去时,发现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开袋子,里面全是钱。

      穷人高兴得不得了,「观音菩萨真好,有求必应」万分感谢地离去。神台上伪装观音菩萨的看门人看在眼里,想告诉他,这不是你的。但是,约定在先,他仍然憋着不能说。接下来有一位要出海远行的年轻人来到,他是来祈求观音菩萨降福平安。正当要离去时,富商冲进来,抓住年轻人的衣襟,不明究理,要年轻人还钱,两人吵了起来。

      这个时候,看门人终于忍不住,遂开口说话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看门人所形容的穷人,而年轻人则匆匆离去,生怕搭不上船。这时真正的观音菩萨出现,指着神台上的看门人说:「你下来吧!那个位置你没有资格了。」

      看门人说:「我把真相说出来,主持公道,难道不对吗?」

      观音菩萨说:「你错了。那位富商并不缺钱,他那袋钱不过用来嫖妓,可是对那穷人,却是可以挽回一家大小生计;最可怜的是那位年轻人,如果富商一直纠缠他,延误了他出海的时间,他还能保住一条命,而现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这是一个听起来像笑话的寓言故事,却透露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自认为怎么样才是最好的安排,但事与愿违,使我们忿忿不平。』

      事实上好与不好,常在时间过了一段时日后,我们回过头想想,才发现其实当初我们认为最好的安排,现在看来并不是最好,甚至最好的安排变成了最差的结局,因此我们必须相信:当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所以,请珍惜你现在的生活吧。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所以说,凡事不能过早下结论。
    • 地藏菩薩本願經非常好,我初學佛時每天必念,普賢行願品也很好,都對我發心幫助很大,消業障開智慧還有些基礎的密法,如大圓滿前行的皈依發心大禮拜,金剛薩多淨障法及上師相應法自己這些年修行覺得很受用,只是最好因緣具足有上師灌頂傳法,沒有的話看下文自修也能得些法益
      http://www.fosss.org/Article/QianXing/Index.html
      • 因了金剛上師德威仁波切4月16-20日在多倫多傳完整四加行,在此談幾句感想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自己六年前認識了明心精舍住持金剛上師德威仁波切時,就被上師無比慈悲的德相,流暢且切合大乘心要的説法所吸引,皈依了上師,然後開始修習四加行和本尊瑜珈,幾年的修行路雖然有不少障礙,但在克服障礙中也消了很多業障,如今感覺業障明顯減輕,覺得金剛乘的這些淨化業障積聚福慧資糧的方法很實用,特別是對業障重的人,參禪未能明心見性,念佛未能一心不亂,不能跟阿彌陀佛相應,往生還未有無驗証把握,那麽不妨試一試修習金剛乘的這些淨化業障積聚福慧資糧的方法,可能給您帶來意外的收獲。

        究竟自性原本是正覺,因了業障而不能當下見到自性,就要加修種種方法來淨化業障,在金剛乘稱之為加行的,包括共同的加行-思維人身難得,無常,輪回的苦生起出離心,不共的加行-皈依發心大禮拜,金剛薩多淨障法,上師相應法,供曼達。其中貫穿整個修行過程的是皈依和發菩提心,這個非常重要,修行首先要皈依一個開悟的好上師作爲引路人,自己幾年跟上師德威仁波切修行,覺得上師非常有證量,常常不用問就在法會上把我心中的疑問解答了,真是對弟子所疑所惑,無所不知無所不達,能示弟子解脫覺悟正途的好上師。有了上師作引路人之外,還要發菩提心,希望自己迅速能有度眾生大能力而精進修四加行,這樣可以淨化累劫的業障,成爲清淨的法器,才有可能明心見性。

        除了皈依發心精進修行之外,“布施,持戒,忍辱”也同樣重要。這里談談布施的功德,對佛法僧的布施具有不可思議力量,這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有實例,地藏經中婆羅門女把他母親從地獄救出,就是因了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塔寺的功德,這個靠她自己的力量很難成辦,但由布施的因得到佛力加持令母親從地獄提升到天界,非常的不可思議。自己非常感激上師這麽多年來不遠萬里定期每三個月來多倫多傳法一次,給自己一個供養布施幫忙法務種福田的機會,透過這樣的布施使自己消了很多業障。雖然法會沒有固定收費隨喜贊助,除非發心深切想學法又沒有資糧的可以例外(自己當初就是那樣),一般經濟能力許可的情況下每場法會花一二十塊錢,既是布施種福田,也是重法體現法的珍貴難得。

        總之,“皈依,發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是我修行的要點,禪定和智慧將是業障消除後自然而開顯的。

        感覺四加行真是很好的淨化業障積聚福慧資糧的方法,上師德威仁波切4月16-20日在多倫多傳完整四加行,包括所有的灌頂和完整傳法(詳情見http://www.clearlight.org/event/tor/2009-04.php),對有心學修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輪回一切無常,打開報紙電視常常看到的不是這裡一個車禍就是那里一個槍擊案,現在有閒暇修法的日子還不知能持續多久,要趕緊勤修福慧。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當初剛認識德威上師時是何等的歡喜,仿佛想所有的人都來皈依上師,如今覺得人各有因緣不可強求,而且根本上師的主要任務是打破你的我執,讓你明心見性,什麽方法都可能用到,即使令你不太高興,就像當初密勒日巴幾次想去參加馬爾巴上師的灌頂法會都被他上師拳打腳踢趕出去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當然時代變了,現在是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了,而我們要做的是保持虔誠的信心和慈悲去打破我執纏縛而見到自性,轉貼一篇“自力之云与我执城堡”,分析我執非常透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此为“网海莲舟”善知识“山人”之贴;拜谢山人。

          ================================================== 自力之云与我执城堡
          ==================================================
            
          自力就是妄心、业的本身,妄心就是因果的组合,总是陷在时间感与生灭中,永远不能经验超过因果、时间与生灭的境界。自力的意识之中只有过去心和未来心,心念总是因刺激而产生结果。我们都活在因果中,还不断地加以重整。所以依赖自力没有脱离业力系缚的道理。 在属于道德、相对的世界之中,一切自力都是增上缘;在道德的因果中,业力是绝对支配着一切。念佛依恃自力而行的人,虽似刚健勇猛,但总是缺乏些许的柔软,是很难领纳到佛力回向慈悲的法水。
            ◆ 自力也就是我执,它是一种「思想」,是「过去心」,一大堆的记忆、传统与无数个昨日里的知识。自力创造「认同」,「认同」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活动形式。我们对意识型态、见解、教条、结论、团体、宗派、民族等等,一产生认同,我们就想「保护与排斥」,觉得有保障。 所以他力对自力来讲是难信的,因为自力的本质是分别,是分析,相对性地看待事物,经常是从此到彼,从彼到此的。因此时常把阿弥陀佛放在西方,与自己形成一种相对立的关系,然后再来考虑佛的本愿力。以一种时间论、存在论、知识论,甚至以物质的论调来加以探讨。 要获得他力不可思议,就必须逃出分别智的牢笼,将自力从根本推翻。但是这一点很难,所以才称之为「难信之法」。
            ◆ 在中国的念佛人列传之中,几乎听不到与我们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念佛人生活的点滴起
            ◆ 念佛人所生出来的烦恼,都是根源于我们像贼一般的自我「盘算」、「计度」、「思惟筹量」。想要事事顺利,长寿、平安无事地寿终正寝;不然就是想象自己修行功夫像是来去自如、武功不凡的高手,这般的「盘算」着! 这种「思惟筹量」,在遇到阿弥陀佛「法尔自然」的慈悲之际,如同海之聚沫,梦中幻影,了不可得。不管是长命,或是短命都好,惨遭横祸也好,怎样的死一概都好。因为我们原原本本就住在「自然如是」的慈悲之中。 「思惟筹量」的妄想一旦破除,当下就是被如来救度的生命,凡夫的生命变成如来的生命。
            ◆ 自力念佛的人,是怎么个念佛心态? 一种是自己不确定是该「指方立相」来念佛,还是抱持着「唯心自性」地念?整个心带着优越与期待,在又想禅净双修,又想一向专念里头,在不安、怀疑中随波逐流。 另外一种则是把佛安放在西方,把自己视为冷淡卑微、充满业力的凡夫。有时想到佛的他力,就来称名念佛,所以佛与我们之间存着一种疏远的鸿沟。 稍微有些道心,勇猛精进时,就觉得往生净土很近。而当念佛不精进勤奋,道心冷却下来时,心中七上八下地等待着,直到临终,往生就变得极不确定。 这种状态就是,自力念佛的人企图用称名或是善行,努力修来的功德,想赢得阿弥陀佛的慈悲与肯定。这表示阿弥陀佛与自力念佛人之间,存着一种分离、不调和的隔阂,这种隔阂会成为与慈悲交流的阻碍,而失落心中的稳定。
            ◆ 如果我们念佛之外还是念佛,领纳阿弥陀佛慈悲的赠予,而不是试着用它来改善自己,我们才会慢慢融入慈悲之中。因为名号不是用来作为扩充个人野心的工具!
            ◆ 世俗所谓的「善法」,从佛法绝对价值的观点而言,可以说都不是善法。 因为所谓的善法,对我们这些惯于附带相对条件的人来说,是深深地根植在终究无法割舍的自我观念之中。 但并非就不需要行善了,而是透过行善的过程,把那「我执」给揪出来,看着它,认清这个家伙!老实念佛人念的是佛心慈悲赠予的「南无阿弥陀佛」,平日生活的善法全是为感谢佛恩之行。「自我的观念」全都被搁到一边去,过的是自然、纯真的念佛生活。
            ◆ 我们如果怀着扩充自我功德的态度来「累积善业」,仍然是在为业播撒种子。 依于慈悲本愿念佛的重点,是要超脱业力的意识型态:超脱善业也要超脱恶业。 慈悲的本愿念佛法门是「大乐法门」,它超越希望与恐惧、痛苦与快乐。
            ◆ 所谓的自我中心是根源于无数个架筑我们生命与生活外围的点,这些外围的点包括一个人的名誉、财产、妻子与声望等等。这些点不断地被加强,这些外围的点一直有活动在进行,自我经常害怕这些点会被破坏。 走在念佛之道,我们在这些外围的点又加入许多佛学知识、师父权威性的金玉良言、辉煌的功德事业,甚至阿弥陀佛的名号等等。这种唯恐自我被破坏的恐惧不断地进行着,
          不会因为是佛弟子或是僧侣就会有所进步。 其实没有一个自我中心,存在的只有本然的觉性而已。
          意识的外围制造出一个中心,因为有外围,我才知道有个中心存在。外围就是我们不断专注的焦点,自我中心就是由这些局限制造的,而覆盖了本然觉性的绽放。 外围一旦去除,哪里还有中心?只有南无阿弥陀佛!
            ◆ 「作茧自缚」在佛法中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心,一再地受到自我观念、自我信赖的观念所禁锢,我们就会被业力的绳索所缚,被因果法则所缠绕住。 所以必须把根本的「我执」之念扫荡尽净! 他力念佛的道理就在于此,把习惯于自力念佛的「我执」渐渐放下,我们心中就会涌现出,我们与阿弥陀佛相连的清净信心。
            ◆ 无常就是物质的能量在时间的定律之下,必定会逐渐衰败,最后消耗殆尽。 时间有外在与内在之分别,时间其实是妄心的本身,心理上的时间感就是「变成」的过程,我将变得如何如何?
          其实是自我示现的幻觉,目的是要延续由无明而生的自我感。在变成的过程中,自我贮存潜能而形成意识。每个人都得透过感官的运作才能觉知意识的存在,这就是「唯识」的实际状态。 心里的时间感创造了一个「我」,在透过思想来示现自己,这个「我」根本没有能力转化或使自己解脱! 只有透过放下和否定,以及觉照所有的念头,才能认清自我依循着传统经验与教导,老是想从「本然的觉性」,改变成「预设性的理想」。念佛之道就是透过放下、否定自我,投入阿弥陀佛慈悲光明的心海,使我们从时间感中解脱。
            ◆ 所谓的「信心」,是指如实地看清自己的虚假委蛇,如实地了知自己拥有本然、圆满的觉性,晓得自己有敞开的能力。 我们确实有能力放弃那粗野、自闭而且有神经过敏的「我执」;而走出迷恋,走出成见,走出自我所架筑的象牙塔。
            ◆ 我们在解除人生的不安时,做的往往仅是一些「堆积、累积」的工作,或者是更换我们所堆积的东西。信息的累积、经验的累积、事实、理论与原则的累积,这些带有时间性的束缚,我们称之为「知识」。「知识」带来能量、价值、优越,不断地累积自我。
            ◆ 「自我、我执」这个顽固的家伙,不喜欢让我们生命走向完美、圆满,不让我们生命当下展现光明。这种充满痛苦与压力的意识,在生命的过程中生生世世地与我们相随,而且一直被鼓励着、培育着,即使我们自认为是一个修道之人,也是跳脱不出这层窠臼。 我们依于弥陀慈悲本愿的念佛就是要学习放下这些长期造成我们痛苦、压力的意识型态。让我们的生命被允许拥有一个,可以超越轮回中的无明、扭曲,当下领纳如果实般甘美的慈悲赠予。 当我们接收这股来自阿弥陀佛正向而来的慈悲,自然地在心中会逐渐取代「我执」,这个不圆满且带着负面的混帐家伙。
            ◆ 我们念佛常常抱怨自己的信心空洞不实,所填塞的只是怀疑与不安。因为我们这些自诩是念佛的修行人,并没有把「死」与自我否定的课题放进自己学习过程。 一想到「死」,就会想到失去「我」这个家伙,只有把焦点放在保护「我」的观念。不断累积善业、功德试图掩藏、耽搁生命的实相,只是为了保护宝贵的「我」!我们一再摒拒生命,对死亡充满不安、恐惧,形成念佛上一种虚假、空洞的信心!
            ◆ 放下我们念佛、学佛道上的「利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放下「保卫、改善自己」的企图心。 「放下」意谓着完全地敞开自己,超越「我执」作祟下的迷恋与期望;也意谓着承认自我的虚假、笨拙、秽恶、劣根性,然后把它们也都放弃。 「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们对阿弥陀佛敞开自心,让佛的大慈悲水流注、清净我们秽浊的凡心;同时也意谓着对人生处境敞开我们的自心。
            ◆ 如果我们不了解个人业缘的波动,而只是囫囵吞枣、一味地灌输一些念佛行善的教义给别人,反而会产生反效果。因为有人会说我办不到,而产生反感、退转。 有一些人却只是表面上了解教义,在实际行为上,却无法将教义表达出来,且又要在老师或同学之前伪装出,一切都遵照着教义而生活。佛法在自我的掩饰中变得不纯净、不澄清。自己不但无法拥有觉醒的心,反而变成一颗伪善之心。这一些人一旦聚集探讨佛法,就变成虚伪、妄言的社交活动。
            ◆ 如果我们以「利润观念」,来念佛、修学佛法的话,会认为修行是积聚学问与功德的一门功课!如果修行成为强化自我的一种方法,那么整个放下,学习佛法的过程当然就全被扭曲了! 如果我们把修行视为令自己安乐的一种方法,那么一碰到不愉快的事,或令我们失望的事,我们便会想尽办法地闪躲、掩饰,并将它合理化。
            ◆ 邪定聚的念佛人,常常被鼓励要与众不同,对「平凡」失去信心,「普通」意谓着毫无价值。这种人宁可耗尽精力,挣来一生的学问、功德、傲慢,自恋狂似地将「我执」囚笼的铁围栏杆擦得雪亮。也不愿意走出牢笼,享受心性之自然空旷,与佛日慈悲之煦浴!
            ◆ 透过念佛学习生命认同的过程中,我们喜欢用一些框框、卷标,给自己以及别人或世间之事制造一个牢笼。每个似是而非的观念,都变成一根根的栅闩,阻挡了我们接受真实之道。 阿弥陀佛本愿慈悲的真实,常常与我们所听取的教导、看法与观念不符。当阿弥陀佛那来自真实之际的慈悲,呼唤着牢笼里的我们,我们却感到慌张,深怕慈悲的呼唤碰伤了自我形象。宁可放弃真实慈悲的广大无际,来换取自我架筑牢笼中的自怜与安全感。
            ◆ 善恶、是非等等相对性的概念是娑婆世界的,这些概念在净土是一切皆无。 想要仗恃定善、散善的功德求得往生净土的话,那是慈悲的阿弥陀佛为放不下自力心行的人所开立的方便。其实这些我们自以为可以仗恃的定善散善,通通是我们娑婆世界中的因果。 往净土之路是「真实无碍一道」!因此我们必须舍去、放下,相对世界中一切自以为可以仗恃的东西,而乘上绝对不二的阿弥陀佛的本愿。
            ◆ 为了要长寿念佛;为了想赚钱念佛,为了自己的福德而念佛,为了自己的道貌岸然而念佛,这并不是对佛的礼敬、称赞,那是在祭拜自己的贪欲! 这不能称为有信心,只是贪得无厌地、为遮掩自我的虚伪而披上信心的外衣。
            ◆ 如果我们不准备放下某些东西,不愿意为自己的生命寻找一个出口,不想承担阿弥陀佛回向给自己的真实利益。那么我们想成功地与「无常」共舞,可谓是缘木求鱼! 相反地,如果我们深具此种信愿,「穿越无常的光明之路」,将在我们眼前铺陈开来。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追逐修行功夫、修行功德等等,带着「我执」气息的短程利益,只会造成自己与佛力慈悲的对立与隔阂。
            ◆ 为了超越生死,不是为自己留下辉煌彪炳的成绩,或陶醉于成功之中。而是要正面迎接一切人生的负面,悲痛、不幸、失败,并且投入其中,毫不回避。 正面承受自己生命上的辛酸、悲伤、别离、失败、不幸等等经验,在承受人生的负面之中,就存在着超越老死之道,弥陀本愿的慈悲!
            ◆ 念佛人老是把自己的生死问题,预设成「如何如何」?那是把自己推落到妄想、自我的世界。像是被外表包装所蒙蔽的眼睛,是无法仰望无云晴空的世界。 我们原本是属于无云晴空的世界的,却因自身的我执、分别,像「自闭症」一般地把自己锁在一个封闭的世界,妄想着称心如意的世界、一个被包装的世界! 回归到无云晴空世界的唯一之道,就是坦承自己的浊恶、不如意,放下自我的优越。死尽偷心,一心投入弥陀慈悲的心海!
            ◆ 意识让我们一直生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中,对立造成一种痛苦。 我们依于阿弥陀佛慈悲本愿的念佛,就是要在此层面上消除长期被制约的压力与系缚,回归到无制约的自然,其主要观念是将佛的生命活力与慈悲加注于以往麻痹的心。 我们依于慈悲本愿的念佛与其说是把心打开,还不如说把意念打开。因为意念的核心,那个被称为「心」的存在,一直跟太阳一样永远光照,只是亮光常被计虑、筹量、分别、怀疑这些乌云给遮蔽住。 当我们为那个长期被不怎么正确概念所培养、麻痹的念佛生命注入阿弥陀佛慈爱的关怀时,已经在改变我们生存的内容了,这就是所谓的「入正定聚」。
            ◆ 念佛的可贵,并不在于每天精进念上几万声佛号;也不在于念到见到啥么、自以为一念不生;也不在于念到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念佛的可贵,在于见到「自我」的无能与虚假,终于肯从幽深的「自我」象牙塔走出来,沐浴在佛日的慈悲。
            ◆ 「放下」,是因为我们愿意如实地,与慈悲的阿弥陀佛,以及世间万物沟通。 我们知道自己的角色,是「轮回生死,难以出离的业性凡夫」,所以愿意放下、敞开自己,也就是与我们所归顺的阿弥陀佛沟通、连系。 我们不因自己累积了那么多的粗野、秽恶、或是美好、清净的品性而感到不自在,或值得骄傲与炫耀,我们把一切都呈献给尊贵的阿弥陀佛。 在尊贵的阿弥陀佛之前,我们放下「自我」。这并不包含对神化的偶像崇拜,而是一种将自己心灵、生命与尊贵的阿弥陀佛相互交融的意味。 「放下自我」,使我们成为一个敞开的容器,开始领纳着阿弥陀佛无穷止尽的智能、慈悲。
            ◆ 伪善、或「自我」,像是铁面人的假面具,皮很厚而且极其顽固的! 我们老是惯于戴上虚假的面具,穿上层层伪善的甲冑。这种甲冑十分浓密而且多层,以致脱去一层又出现一层。我们希望不必全脱,只希望脱掉几层就能见人。 自以为是的念佛人,经常是穿著刚露出几层的甲冑,面带逢迎之色去礼佛、念佛。 但是阿弥陀佛却是全无甲冑,赤裸裸地慈目凝望!
            ◆ 想要真正走入敞开而且光明的念佛之道,必须先要如实地明了什么是「自欺」,完全地把自己的虚假委蛇揭穿出来。 问题是我们老是想要保全自己,一再肯定自己一切是正常的,为了掩埋「我执」,这个秽恶的渣子,所以我们不断地想找一点实在的东西安身。 确定自己是站在师父这一边,站在教义这一边,站在神通这一边,确定自己是在「善男子善女人」的族群,像极了一个充满洁癖高傲的家伙。
            ◆ 世俗之人所作的功德,总是有七种垢染相随着:欲、见、疑、慢、憍、随眠、悭。 在「欲垢心」作祟下,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功德;「见垢心」,让我们对功德的观念老是执着不放;「疑垢心」,养成我们心中计虑、怀疑,盘算着到底有没有功德?功德大不大?供养到底够不够?「慢垢心」,常促使我们跟别人来较量功德。 「憍垢心」,常让我们生欣生喜地在功德上陶醉;「随眠垢心」,我们的烦恼种子、习气,像是蛰伏冬眠般地藏在凡夫的功德之中;「悭垢心」,让我们吝于将功德分享给他人,怕别人超越自己。 我们在这七种垢染心上浮浮沉沉,所以功德早已不是功德了!
            ◆ 「出离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也是菩提心之根本。「出离」,是「确实地走出来」的意思。不过念佛人大多是被教育停留在「厌离娑婆」,这种厌离物质与环境层面的意识型态上。对于生活物质似乎有点「出离」感,但是实际上却不想走出自我优越的习气,是否真的「出离」?真的走出自我? 真正生起「出离心」,会有「悲欣交集」之感:「悲」的是自己过去的自我优越是一无是处;「欣」的是当我们能够放下自我,我们将会真正闻到阿弥陀佛慈悲的喜悦,佛的喜悦之光将带给我们信心及新生的力量!
            ◆ 喜于杂修杂行之人,有依恃于我执自力的坏习性,而从不正视自己烦恼身心之陋劣。当三毒烦恼恶缘现行时,冲击到自以为是的优越时,产生了信心危机! 开始怀疑阿弥陀佛的慈悲,在念佛之道上走得摇摇晃晃! 杂修杂行之人,自认功德做的比别人多、殊胜。经论更是广学多闻,自己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才是!老是活在较量、比量心之中,所交相感应的都是名利心在作祟。
            ◆ 自傲与自卑,常常是念佛路上的绊脚石。 自傲的人,总自恃着聪明才智,不屑于脱口一句尊贵的「南无阿弥陀佛」,不然就是应酬般地称上两口,心里总认为那是乡野鄙夫微劣、低俗的祈祷。 自卑的人,则是认为自己的行业、出身低微,又荤腥不净,不是属于「善男子善女人」、佛门弟子之类,念起佛来萎萎缩缩的,怪难为情的。 我们不管是自傲,或者是自卑,依然是穿著「我执」铠甲,只是一体两面而已。
            ◆ 许多人念佛都相当排斥「祈求」的心理,贡高傲慢的自我,让我们觉得「祈求」是多么的无知、难为情。为了强化「自我」的虚伪,搬弄一些「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名词,做一些「自以为是」的功德。 当我们承认自己是轮回中的病人,「自我」开始褪色时,「南无阿弥陀佛」的大门就此而开。
            ◆ 我们念佛修学佛法,这种追求也许是出自于真心的。 问题是我们的「我」,能将任何事物转为己用,连佛法也不例外。 「我」为了自利,经常企图获得、利用佛法。尊贵的佛法被看作外物,我们并非真的要去认同它,或与它合而为一。 我们常常依样画葫芦,想当推销员、演说家,为了自己的业绩,在大众中口若悬河。念佛、佛法的真义对我们而言是一片懵懂,在假装念佛、学佛里头找点慰藉。一感到自己的行为与真实佛法相矛盾,我们很快地会利用经论上的教义来自圆其说,
          把矛盾与冲突摆平。 这就是我们念佛、学佛上虚伪的道心,常玩的机巧游戏。
            ◆ 什么是难行之道? 难行之道,就是要承认自己的真面目,摘下自己的假面具,难就难在这里! 难行之道,不是期望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是一段充满着温和、愉快、事事顺利,又好象带着慈悲,当个「道貌岸然」的长者、善知识。好让自己在大众之前成为虔诚、好善乐施,精励苦行,自觉是个毫无污点的优良产品。也许自认为道貌岸然的当时,在一般人看来是没什么不对,是很正常的事。
            ◆ 出离之道,是不带有魔术或花招的,唯一要做的是忍痛摘下自己的假面具,放下一切,做个无名小卒。阿弥陀佛慈悲的法水自然流灌而来!
             ◆ 大概没有人会否定慈悲的殊胜,也许我们也学习慈悲,希望带给他人利益。但是事实上的行为,却带给自己与别人困惑与挫折!而自己丝毫没有觉察自己与慈悲背道而驰。 为什么? 因为我们自己所认定的慈悲,往往是预设立场,贴满我们设计好的卷标纸;这是一种所谓「自私基因」的复制作用!表面似乎慈悲,骨子里却是自我意识不断的放大,希望别人依着我们的模式走下去,当成我们的复制人。 在缺乏正念、正见之下,「自我」恶习中的支配、操纵、执着,又再一次把我们从念佛之道拉向轮回之道!
            ◆ 阿弥陀佛的诞生,是依存于我们所有利己欲望的灭除。 我们必须舍弃、破除所谓的自我贪执。一旦我们逐渐学习舍离自我,心中的纷乱,不安、苦恼及忧虑就会慢慢消失。因为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我们固执自己的观念。
            ◆ 老实念佛人,或是信心念佛人,只是个素位而行的人,从来没有想要做个不寻常、自谓是菩萨行业的人。直来直往,从不拐弯抹角,虚伪矫饰。 宗教狂热之人就不同了,他们老想要合乎某一理想的典范,用一种「规划、设计」,企图赢得人心,而表现得非常热烈激昂,像是销售佛法的商人,证明自己是纯净、纯善的。 企图证明自己善良、清净,就表示心中之贫乏、有所恐惧。
            ◆ 「我慢高山,法水不入。」一个人若无法脱离才识之士的自负,彪炳功德的优越感,就绝对无法接受阿弥陀佛慈悲的法流。 唯有自认我们的无知、一文不值时,阿弥陀佛的慈悲就容易渗透到心中。 念佛之道常常说的「末法」、「末世」,意图就是要括除我们镀上学问、伪善、聪明才智的金箔,好让阿弥陀佛大慈悲的法水流灌到心中来。
            ◆ 自欺,是我们在念佛过程中经常存在的问题。老是力求成道、功夫成片、清净心、一心不乱,这有点像是想要亲眼目睹自己的葬礼! 起初我们是有可能强迫自己体验极乐,那是一种自我催眠,因为我们不肯看自己现实的一面,而专注极乐境界,强令自己生起极乐的觉受。 这种觉受是建立在监视自己的相对能所之上。一旦我们从极乐觉受的「高度兴奋」中回复过来,或是从来只是在门边上瞎混,发觉自己仍然在业相上原地踏步。
            ◆ 信心不淳、夹杂自力心的念佛人,都想依自力的积功累德而决定往生。 而这种依自力心的行业,至死也不知道是否圆满成就,所以寄望阿弥陀佛临终的接引。祈求接引、疑虑不安的念佛,在他的生活中向钟摆一般的摇摆不定,是很难品尝出阿弥陀佛那慈悲救度的甘露的!
            ◆ 我们的心本来是微妙庄严的,但绝大部分的时间,却扮演阻碍解脱之道的绊脚石。 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心是过份的放纵,像宠坏的孩子一般,所以当我们耳边响起,「南无阿弥陀佛」那慈悲救度的乐音,指示着一条光明之路,我们依旧裹足不前。根深蒂固的怀疑与「自以为是」,把我们盘困在轮回的城堡。
            ◆ 心灵大师史蒂芬?李维说:「有些人把同情心当成慈悲,其实同情出自于害怕,害怕自己将来也必须蹈入别人或自己受过的痛苦。慈悲是祝福,同情却是阻碍。」 我们可以反省一下所谓的功德、善事,许多被深藏的动机都是安立在此层面上,用功德善事将自己层层裹住,深怕自己未来陷入危机之中,外表上的确像是急公好义的慈悲行者,实际上是用「慈悲」来作为装扮自我的饰品!
            ◆ 我们必须真正放下,有所施舍,即使非常痛苦,也要勉为其难。 我们必须动手拆除,我们一手建造而成「我执」的城墙堡垒。拆除、脱掉、敞开、放下,才是真正学习生命,修学佛法的过程。很可能我们根本不想放弃任何东西,我们只是一直收集、建造,不断地装潢,一层一层往上盖!
            ◆ 如果看过「铁面人」这部描写法国王储之争的小说或电影,会对于充满慈爱的弟弟菲利普王子,取代昏庸暴虐的孪生哥哥路易国王这一幕感到印象深刻。 菲利普王子与路易十四正是人心的一种投射,我们的慈爱关怀与桀傲自私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而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总是喜欢扮演着充满着自私桀傲的国王,而且培养一大堆侍卫队、御林军来巩固这种不可一世的权威;而把本来具足的慈爱关怀禁锢在幽深的铁牢之中。 当我们试图把慈爱与关怀从禁锢中解放出来,以取代自私与桀傲时,在我们心中、四周响起怀疑与惊讶。刚从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慈爱与关怀,让自己生起一种生疏、不自在,好象这不是大家心目当中的国王-充满桀傲自私的自我。 当我们学习遗忘虚伪不实的自私与桀傲,不断地练习、熟悉本来具足的慈爱与关怀,让自己与别人认同它、接受它,我们开始扮演一个新生的国王,圆满富足而无所匮乏!
            ◆ 我们在解读善导大师的「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都是用一种「放任、自贱」的态度,对于自己身心时时起现行的负面效应置之不理,任由痛苦指数不断放大,嘴巴里讲只要我能信、能念阿弥陀佛就足够了。 大师传承自阿弥陀佛的慈悲本愿法门是如此吗? 其实不然,大师的这一层立义是要我们对自己过去的行为,造成自己生命之流,不断地流向失望、充满痛苦与负面的深渊负责。放弃期求,同时也放弃恐惧,而直接冲进失望、痛苦与负面、处理它、投入它,以失望、痛苦、负面做为学习课程,让它与我们的生活之道共存,导引我们生命洪流的流入阿弥陀佛慈悲的本愿大海。 这件事做起来很难!但是佛法之中,「失望」却是最好用的,它是松脱「我执」以及让「美梦」幻灭的最佳工具。 许多学习慈悲本愿的念佛人,认为面对自己的负面、痛苦是种自力的修行法则,所以念佛人要放下这种带有「自力色彩」的负责与担当。其实他这种自以为是的「放下」,是一种不断地「闪避」!「闪避」并不是「放下」,「闪避」依然笼罩在自力的乌云之中,生命之流依然流向自己惯性中的深渊。
            ◆ 尊贵的善导大师要我们建立「深信自身是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的生死罪恶凡夫」的信念。这并不是要我们把自己以「缚地凡夫」来自怜,大师要我们了解自己的有限性,自我觉醒、体悟,「哦,原来我一直就是如此!」地接受自己。 能接受自己的人,脚跟才站得稳,念佛才能落实而不空泛。接受现实并不代表对现实的无奈与宿命,它代表着不逃避、不自欺,代表念佛人能面对自己负面的坦诚与勇气。
            ◆ 现代所传的念佛之道,我们鲜少被教育否定自我与接受生命的实相。对现实老喜欢用「真如、实相」打高空,抱着不切实际的「不接受」或「不往来」的态度。自命清高地表现一种清教徒的气味,自己完全是众生与恶质环境的绝缘体,不分青红皂白地想把所有人变成佛教徒,变成自己的跟随者,殊不知这正是「我见」的展现。 一个因念佛产生慈悲素养的人,不会觉得世界之如此浊恶,是完全与自己无关。他会了解自己正是这个浊恶共同体的一部份,为自己的那一个角色而「素位而行」。他了解众生的有限性,所以并不会把不必要的负担加诸于自己,以及他人的身上。
            ◆ 在念佛之道上,由思想引发的感受与慈爱引发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思想就是业的状态,属于自力,总是带着束缚;慈爱就是阿弥陀佛的温柔与慈悲,属于开放自由的他力,会绽放出圆满至善的花朵。 圆满至善在世俗社会的范围之内绝对寻觅不到,它也不属于任何文化或宗教,却遍含一切,包容万物。所有的社会、宗教信仰之中都有其传统之束缚。慈爱是无我的,因此其中没有暴力。
            ◆ 我们走在念佛之道的过程,像是易经干卦六爻那条曲线。 努力精进念佛到一个阶段,会陷入一种困顿、迷惑的状态,结果可能依循着曲线的起伏而轮回无尽,也可能「百尺竿头」地走出无常轮回的迷思。分界点在何处?改变、改善自己! 一生念佛而走不出轮回曲线的人,常常是眷恋着「我执」的憍慢、凌傲,「恋师情结」的自卑,紧抱着「情执深重」而不放,作茧自缚而无法突破自我设限的困局,等到觉悟时,已经太迟了。「百尺竿头」,突破轮回曲线迷思的人,他懂得放下之道,放下过去的自力心行,放下情结深重;利用无常曲线的一切资源,作为前进的动力,在佛力慈悲的回向中,开创一条生命之路!
            ◆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在念佛法门,从来就被列为学佛之典章规范的「观经三福」,是必修的科目。 但是我们从凡夫无奈的「业性」细细思惟,如果我们是生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或是一个受虐儿,或是自幼孤苦伶仃;或是在业力的牵动下,无法脱离恶习的拘绊,或生在无佛法的地区,或本身的因缘处在佛教人士眼中的外道,这时候如何论及所谓的修十善业、皈依、律仪、持净戒?
            也许许多宗教人都会用事不关己、局外人的说法,教人要「你要如何如何」?即使我们有能力修十善业,持净戒不犯律仪,我们再内省一下,自己知道达到标准了吗?那标准又是如何界定?我们层层剖析,结果发现迁就于权威却于探讨真实,所产生的怀疑与不确定,使我们依然在念佛之道无明茫然地漫游,甚至落荒而逃。
            我们接受「三福」的教诫,很少人以业性的状态去思惟审量,因为大家一再追寻臣服于宗教上世俗性的权威,而模糊佛心的慈爱与悲悯。「三福」根本的问题不是在修或不修,或该怎么修之上,而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业性状态以及佛心的悲悯,到底有没有认识清楚!  
            「净业三福」是佛的教诫,佛所说的是「净业正因」,并非「往生正因」。是一种自我心行的勉励与精进,有时间性、阶级性与分别性,这对菩萨因乘而言是值得赞叹的。而「往生正因」是乘佛慈悲之果,是「大乐法门」,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无量光无量寿就是无时间性、阶级性与分别性,是清净本然的。两者之间必须明确拣择而不可混同! 若将「净业正因」与「往生正因」混为一谈,要累积多少份量的三福才能构成往生的正因?因为我们不知道三福与往生的标准关系性为何?所以往生变得极不确定! 三福是如何的的状态?尊贵的善导大师说「劝修三福之行,此明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莲池大师说「不行三福是无善根无福德,行三福是少善根少福德。种的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所以有漏、生灭的三福必须根植于「回向发愿心」,才能转变成往生的助缘。此种「回向发愿心」是如何状态?尊贵的善导大师说「此心深信犹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 走在念佛之路,「信心」是一切僧俗的根本,千万不要以自己或其它的尺度、卷标或图腾来计量别人。如此我们很容易因为「自我」的追求,误把「效率」、「功夫」当成目标,而迷失自己,同时也困恼别人。 事实上这些我们自以为是的尺度、卷标或图腾,也只不过是一种过程、指针而已。所以尊贵的善导大师劝诫我们如何走在念佛之道:「诸佛教行,数越尘沙,禀识机缘,随情非一。随出一门,即出一烦恼门。随入一门,即入一解脱智能门。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于我?然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必疾得解脱也。行者当知,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保持虔诚的信心和慈悲心去打破我执缠缚而见到自性,--对不起不知道为何总有些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