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节选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性,无自性,是把二者对立起来的,是属于我们认识上的低等逻辑的范畴之内的。而六祖大师上面所说的自性,是属于超层次的高等逻辑之范畴的。故此,这里所说的自性本自清净,不是与垢相对而言,而是统括了垢的。“不垢不净”,本来如是,与先从对冶染污而后达于清净、把垢染视为异体而要排除在外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自性本不生灭”,这里的自性是超越了低层思维中把生灭与不生灭对立起来的庸俗观点的,所以龙树在《中论》中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所谓“生”从何处生呢?所谓“灭”又灭向何处?如自性也有实在的生灭,万法何以能空?万法以何为体?还成什么佛呢?“自性本自具足”,在低层逻辑里,具足与缺欠是一对范畴,若不具足,定是欠缺。而在高层逻辑里,自性本是无欠无缺的,欠缺亦即是具足,既不多一点,更不少一点。佛与众生平等无二,欠缺与具足是等价的。“自性本不动摇”,在低级的逻辑里,动与静是一对相对的范畴,非动即静,“动”只是法体的一面。而在超思维的逻辑里,自性是不动摇的(其中包括动与静)、平等无分别的。打个浅近的譬喻:如水在圆形的器皿中的是圆形的,在方形的器皿中是方形的。但不论是圆或方,水的湿性是始终没有变的。“自性能生万法”,生与死是一对范畴,这是低层次逻辑的概念,而在超逻辑的高层次中,万法都是从自性中生出来的,万法即自性,自性即万法。万法自性,无二无别,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因此说,六祖开悟,所悟的是“向上一着”,不落于低层次的相对范畴之内。这就是六祖听五祖讲《金刚经》所彻悟的结果。所说的自性,是当体全真;不落中边,而不是中观所破的自性,更不是所说的无自性,因其完全超出低层次逻辑的范畴之外。在这里,清净与染污不二,生灭与不生灭不二,动摇与不动摇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自性与非自性不二。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自性本自清净”,那么烦恼呢?烦恼即菩提,这就是所谓“不二法门”。在禅宗来讲,烦恼如真的有,那就断不完;也可以说无烦恼可断。比如说:爱名、闻、利、养是贪法,就应当断。但是请问:爱佛、爱法是不是贪呢?前者所爱的与后者所爱的那一念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所以说,只要一念清净,即转烦恼为菩提,一切染法尽是功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断烦恼是一种方便说法。事实上,化烦恼为菩提,只须要转一下;烦恼当下就是菩提。大家也许知道“南泉斩猫”的公案:一日,南泉和尚看到东西两堂僧人争抢一头猫,南泉和尚抢步上前,一把把猫抓到手里,说:请下一转语,道得的便领去,道不得即斩却!结果两堂都说不上来,南泉和尚便将猫斩。你说南泉犯了杀戒了吗?这岂是依着庸俗的见解说得明白的?依着几许教条名相分疏得清的?!只有把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所悟的与六祖所悟的一串穿却,才能在树凋叶落时,体露金风,摆脱牢笼,得大自在,明白自性的起地落处。
  谈禅宗每每离不开学公案。公案中的话,表面看似忽东忽西,忽上忽下,上不接天,下不着地,因此,许多学教的、或学哲学的一看到禅宗公案,便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听“天书”相似。这并不奇怪。因为一般人只习惯于在低层逻辑思维里打转转。而禅宗的逻辑,则是超逻辑的逻辑,所以骤然接触就感到难以理解。但是,真正说起来,这两者并不妨碍。低层逻辑虽然达不到高层逻辑,而高层逻辑则完全包含了低层逻辑。高层是体,低层是用,体用本来是不二的,然而又是非一的。
  禅宗目标为“教外别传”,许多人就以为:既是学禅宗的,就用不着再学教了。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看法。试问:你连低层逻辑的“教”都不懂,还谈什么高层逻辑的“禅”呢?“教外别传”是指教有所不能尽,也就是说单靠教不能完全解决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这就有待于言教之外的真传。这只有把低层逻辑的“教”,下功夫学透学熟,才能真正体会到低层逻辑之不足,深切感到高层逻辑之需要。因此,禅宗的语言才脱卸寻常的框框,拨转向上关捩,使当人的情识难以凑泊,奇奇怪怪处。恰恰是就人的生活实际点断命脉,唤你回头。上来所用的方式,属于活泼泼地启发育,所指示的正是教下最精华、最吃紧、最精采的部份,非语言思维所能尽,而以心印心成为最绝妙的亲身传授。
  我们试再举一个公案作为说明。百丈给马祖当侍者。一日,马祖将要升座说法,讲台上铺着一个讲席。百丈走上前把讲席卷去,等马祖来一看,讲席被卷去,便下座来至百丈跟前问道:“你为何卷却讲席?”百丈说:“和尚!你昨天把我的鼻子拧得太痛了。”(此中因缘前讲已说)马祖不但没有怪他,反而点了点头说:“你对昨天的事很懂。”次日,百丈又去参马祖,马祖没有理他,只目视床角拂子,百丈便心领神会地问道:“即此用?离此用?”就是说,即这个用呢?离开这个用呢?这是从本份上来说话的。如果教条式地对答,非唯辜负百丈,亦且自救不了。“路途剑呈剑”,马祖是作家,他既不答他“即此”,也不答他“离此”,而于万仞崖头推他一掌,要看他的解数,问道:“你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以一般的思想活动来看,似乎有点牛头不对马嘴,而对百丈来说,却恰如以磁吸铁,透人心灵深处,一面讨价,一面还价。百丈更不之乎者也,上前取拂,高高举起看着马祖而一语未发。试向这里说心说性说道理得么?马祖有拨赵帜易汉帜手段,还问道:“即此用?离此用?”──又请问,讲经说教的到此又如何支遣?但百丈解话,并轻轻地又把拂子放在了原地。──真是两境交光,如印印空,有谁辨得他落处。莫道“行到水穷处”,须会“坐看云起时”。马祖振威一喝,直震得百丈三日耳聋。这就是有名的“百丈再参马祖因缘”。后来,黄檗禅师去参百丈,听举此段公案,到“三日耳聋”处,不由自主地吐出舌头。百丈便问他何故如此?黄檗禅师说我从这里得见马祖的大机大用。百丈向黄檗说:难道你想嗣马祖吗?黄檗说:不然。我若承嗣马祖,以后丧我儿孙!百丈说答得好:见齐于师,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你看他们答在问处,问在答处,却各各有出身之路──入林不动竹,入水不沾泥。这岂是寻章摘句钻故纸堆的人所能梦见?岂是一般思维方式所能楷定?禅宗就是这样地提倡人们去大胆地怀疑。不要固步自封,更不要囿于前人的见解,而是要用自己的心去直接领会,自证、自悟到大休大歇处。因此佛说:“我并没有实法与人”,“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只是帮助、激发人们以自己的力量彻见自己的面目,契证此法的真实相而已。
  众生无始以来的实执,由名言习气的活动极难舍掉。比如:在教下,为了破除众生的我执,就用相对法门来说“人无我”,但随之即实执有个“人无我”;进而又说“法无我”,但随即实执有个“法无我”。为了破除此执,便又说“亦有亦空”,众生众生随之即实执有个“非有非空”而死死不放。在语言方式上好像是从“人我执”进到“法我执”,又进步到“亦有亦空”、“非有非空”,而实际上,思想活动仍只垒一个实我执在原地踏步,换汤不换药,一动也没有动。但是要从道理上来讲,依然在自己的语言概念里一个实执我在“翻跟头”,就是这个“实执”的骗子,今顶帽子:明天换套外衣;今天以名诱你,明天以利钩你。只要你落在名言的圈套里,它便永远和你认亲家。如果不从心灵深处彻底掀翻,你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对这一点有了认识,就懂得了祖师们为什么要从说教的方式,改用棒喝机锋的慈悲了。
  再举这样一个公案:渐源禅师一日随同其师道吾去吊唁。渐源指着棺尸问道:“生耶?死耶?”道吾说:“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渐源问:“究竟如何?”道吾答道:“不道,不道!”渐源闻听顿时大怒,挥拳就要打他的老师,要求非告诉他不可。──我们不要以为他鲁莽,应当看到他为了生死的心切处,道吾催促他离开,恐怕他这种鲁莽行为,惹起其余弟子的愤恨而挨打。渐源回到路上,不断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忽听有人诵《观音经》中的“应以比丘身得度者,现比丘身”时,当下大悟。后来道吾去世,渐源禅师去参石霜禅师,仍举前话,结果石霜禅师所答的跟道吾。渐源便拿了一把锄头在石霜面前走来走去。石霜问渐源何故?渐源回答说:“我在觅先师灵骨。”石霜说:“我这里洪波浩渺,波浪滔天,你向哪里觅他?”渐源回答说:“正好着力”。当时太原孚上座在旁赞道:“先师灵骨尚在!”从这里我们足可看出渐源真正得到了道吾真传。从以上两者的对话,可以看出是无逻辑中有逻辑。每一句都是从自性中流出,从见地上敲唱,无一句而没有落处,但又是超层次的逻辑谱言,无逻辑中有逻辑。而在教下万语千言说不清的生来死去问题,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否则的话,还有什么禅宗呢?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拈曰:不落别处,落在什么处?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近日深感佛法无边, 肯请给些网址链接研读。另外请佛门弟子指点, 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是一种什么境界? 还有比这更高的修为吗?
    这种“还有比这更高的修为吗?”的问法本来看起来就有问题,但是没办法, 还得问, 忘不吝赐教。
    • 据说:这是“无分别智”所观察的结果。更高的还有“后得智”和“圆成性智”
    • 禅\净\律\密\仪\经教,这么多的修行法门,朋友你想了解那方面呢,如果都感兴趣,就找个你最容易找的的庙,去问那里的师父,"现实中如何学习佛法?"我相信您一定会碰到自己的"燃灯佛",南无阿弥陀佛!
      • 看了你的一些帖子都很受启发, 我深信修行就在此时此地, 不一定在深山寺院。但是懒惰和诱惑时时使我忘却修炼, 没有紧箍咒无法持久专一。能否简单介绍禅\净\律\密\仪\经教 的修炼法门?
        • www.amtb.org.tw
      • 我几年前去过湛山精舍, 被那里的香气和氛围吓走, 感觉阴冷寂肃像是要下地狱。看来我是被表面迷惑不得真理啊。
        • 您这名字“无始无终”,佛法意味挺浓的! 湛山有法师讲座您可以联系去学习呀!
          • 怎么咖哩味也很浓? 印度教吧? 这个人是楼主么?
        • 对,从广钦老和尚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如何求法,不要被表面的感受迷惑. http://www.dizang.org/rm/aa/ffzp.htm 佛法宗派大概  弘一大师讲述 南无阿弥陀佛!
        • 应该是暖气供应不足,值此寒冬季节。夏天来就好多了。顺便介绍第八层冰山地狱:凡谋害亲夫,与人通奸,恶意堕胎的恶妇,死后打入冰山地狱。令其脱光衣服,裸体上冰山。冷~另外还有赌博成性,不孝敬父母,不仁不义之人,令其裸体上冰山。潘金莲定在!
    • 推荐:戒幢佛学教育网《佛学进修班 》,济群法师《学佛释疑》
    • 推荐:多宝讲寺函授部中级班,以及学习资料(http://www.duobaosi.com/gb/ziliao/list.htm)
    • 强烈推荐研读 "楞严经".
      • 刚接触佛法的人,自学<楞严经>,可能会觉得有点难,末学推荐---湛山精舍, "楞严经讲座 国/粤语 达义法师 每月第二、三、四个星期五 晚上 07:00 - 晚上 09:00 905-886-1522 www.ChamShanTemple.org " 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书山有路勤为径,佛海无涯苦作舟
        发布:2008-9-01 22:17 --记湛山精舍住持释达义
        作者: 西风

        文章來源: 加拿大华人信息娱乐网


          佛界有一句名言:"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红尘世界千变万化,很多的法律法规,民间习俗和社会规范在一段时间内都今是昔非,但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佛教文化,却能不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废弃,这里边定有它内在的定力。为了探求佛学领域的内在机制,笔者日前采访了多伦多湛山精舍46代传人释达义住持。




        1.出家的喜悦
        释达义,广东人,祖代行医。达义小的时候在药店帮工,祖父向他传授中医的君臣方"汤头歌诀",他用功学习,收获不菲,他不常在外嬉戏游玩,生活清静,简单,吃素为主,荤腥的东西一吃就呕吐,对于出家人身穿的僧衣尤为亲切,有一次达义和祖父去当地的庙里参加法会,在寺庙住了几天,他就不想回家,祖父甚为惊讶,父亲和兄弟们很不高兴,一回想起那个时候,达义说:"我很感激我的祖父,出家25年,我不但没有后悔过,而且充满着喜悦。佛经上说有佛缘,我就是那种注定是有佛缘的人。1983年虽然父母兄弟反对,在祖父的支持下,我终于皈依了佛门,并捎发为僧,终生献身于佛教事业。"





        2.修行的长进

        达义在潮州出家第三年,有一次看到一本佛教杂志讲"书山有路勤为径,佛海无涯苦作舟。出家人不懂佛法,如何普渡众生。"他感觉很受教益。那年他萌发了到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读书的念头。但度他出家的剃度师父担心他外出没有人关照而阻止,后来幸得定持长老的大力支持,特地书写推荐信给闽院院长妙湛大和尚和梦参老法师而终于圆了他求学之心愿。达义说:"这是我个人人生和今后能为弘法有所作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孜孜以求


        闽南佛学院的书山勤学让达义明白了更多的佛学知识和中国历史文化,1989年闽南佛学院毕业后,方丈院长妙湛大和尚问:"达义,毕业以后你想干什么?我回答说: "敬请大和尚指点迷津"他看着我说: 依你的学习成绩和表现,我给你二个选择: 一者担任寺院知客; 二者担任闽南佛学院法师"达义说:"我愿意担任闽院授课法师一职。后来还得到妙湛大和尚的进一步信任,兼任厦门南普陀寺监院(当家)一职。"那时候我才23岁,庙里300多位僧众,在当时可谓少年得志。"达义如是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达义仍然忘不了求学和充电。有一次,达义联系到美国的乐渡长老,达义向乐渡长老诉说了自己想进一步深造的想法。没有想到深得乐渡长老的器重。终于在1991年乐渡长老的帮助下,达义移民到美国纽约。他一边亲近乐渡法师学习天台教义,一边学英语,乐渡法师劝诫他,如果要在西方弘扬中国佛教文化,一定要学好英语。达义法师于是刻苦学习英语,在攻克了语言的障碍后,申请入读大学,2001年获得纽约大学"亚洲历史学"和"西方心理学"学士学位 。2003年获得纽约大学历史研究院顽士学位。在美国求学的这段时间里,达义一边读书一边打工,达义孜孜以求的精神感动了信徒,后来不断有信徒捐助他完成了学业。这些佛门弟子的赤诚鼓励着达义在书山开辟道路,在佛海里苦心作舟。"我看到乐渡长老很大岁数了,不用徒弟服侍,自己修持,每天打扫房间,扫地,油漆。40多年勤勤恳恳翻译中国的佛经,成为一代返璞归真修行的典范。学无止境,佛海无涯。佛学的文化能历久不衰,靠的是佛门弟子清苦的敬业和信徒的支持。"达义住持如是说。


        4

        .承载大任


        2003年获得纽约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的达义,得到性空、诚祥和乐渡三位长老的印可,定居多伦多湛山精舍,传予天台法脉,授为天台宗第四十六代传人。除担任湛山精舍住持外,2004年还担任加拿大佛教会会长。他的理想是"建寺--设立修学道场安僧,培育佛门龙象,文教宣扬佛陀正法,慈悲利益十方大众。"现在达义更致力于在加拿大的皮特堡建设仿中国四大名山的大雄宝殿建设。其一期工程仿唐五台山大雄宝殿已经破土动工,当笔者采访达义的时候,土木工程师几个人正在湛山精舍研究建筑方案。达义告诉笔者,在加拿大这片国土传扬佛学文化有着先天的优势,加拿大地大物博,多元文化气氛浓烈,华人移民多,中华文化归属感强,天时地利人和,众望所归,佛教在加拿大一定能发扬光大。并且能为社区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达义还告诉笔者,现在中国驻多伦多领馆的副总领事李正明、郝光峰和姜殿昌、张华等领事都先后来过湛山精舍参观,并对正在创建中的加国五台山工程十分关怀。使馆的张华同志还亲自给宁波地方政府写信,让当地为这次五台山大雄宝殿的制作提供协助。

        自从达义担任湛山精舍住持后,加强了寺院管理,扩大了佛教宣传工作,组织了大批新义工为加国佛教四大名山贡献心力。


        我们期待不远的两三年内,加拿大国民和移民、海外观光客等能见证历史,参拜北美佛教圣地——加国五台山大雄宝殿的落成。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因为不知道朋友是说国语还是粤语,我再贴一个湛山精舍,圣光法师的讲座信息:授课内容: 1 . 禅坐入门 (三月到五月) 2 . 佛学入门 (六月到八月) 3 . 修行入门 (九月到十一月) 为週六上午佛学班用英语及粤语讲解《学佛入门》。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英语佛学班 -《学佛入门》
          发布人: sophie 开始时间: 2009-01-17 13:13:14 结束时间: -

          本舍从2009年3月7日起,恭请圣光法师为週六上午佛学班用英语及粤语讲解《学佛入门》。

          欢迎各位随喜参加,共霑法益,同登觉岸,阿弥陀佛!

          授课内容: 1 . 禅坐入门 (三月到五月) 2 . 佛学入门 (六月到八月) 3 . 修行入门 (九月到十一月)

          时间: 9:30am – 11:30am 地点: 湛山精舍地藏殿二楼

          授课日期: 3月7,14,21,28日 4月4,11,18,25日 5月2,9,16,23,30日

          6月6,13,20,27日 7月4,11,18,25日 8月1,8,15,22,29日

          9月5,12,19,26日 10月3,10,17,24,31日 11月7,14,21,28日

          详情请洽: 电话 905-886-1522 内线 227 或 905-886-1522 内线234(湛山香油台)

          加拿大佛教会 湛山精舍敬启

          7254 Bayview Ave., Thornhill, ON L3T 2R6

          圣光法师三步一拜终抵加国五台山
          http://www.chamshantemple.org/?action-viewnews-itemid-702

          发布:2008-11-15 10:01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103次
          11月10日,圣光法师和平朝拜加国佛教四大名山之旅功告圆成。是日,加拿大佛教会会长、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率僧俗四众共100多人迎接。2008年5月12日佛诞日,圣光自多伦多的湛山精舍启程,朝拜位于安省彼得堡市的加国佛教四大名山,并于9月21日到达该圣地的第一站加国普陀山。11月10日,圣光终于抵达最后一站加国五台山。

          圣光法师一路上孤身只影,风餐露宿,历时长达181天,行程约270华里,全程静心止语,三步一拜一叩,双手合什,双眼微闭,口中诵念佛号或佛经,跪谢加国国土之恩及佛菩萨恩、父母之恩、众生之恩,感悟慈悯三涂之苦。圣光表示,他发起三步一拜的长程活动,惟祈愿:一,世界和平,人民安乐;二,加拿大佛教四大名山早成落成,世世盛行四大菩萨精神;三,人人明心见性,早日开悟成佛。

          ··约克郡警方和沿路警方一直提供卫护

          圣光是加国第一位三步一拜朝圣的僧人。其大愿大行令得约克郡警方给予大力协助。约克警方自发地或疏通沿路各警区给予卫护,在圣光法师跪拜起身或中途休息时,总能看到警车随行或警员挥手致意的身影。而约克郡员警总长Armand P. La Barge还多次着装或便装亲身探望和鼓励,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他们对佛教与和平的尊重和捍卫。

          约克警长早前在圣光法师启程时就向记者表示,圣光穿着类似佛祖于2500年前所穿的僧袍,採取三步一拜的方式,并坚持早晚诵经和上供,这令他和他的同事非常感动。

          警长在发给圣光法师的贺信中表示,约克区警队非常荣幸有机会协助释圣光法师的和平朝圣,他们会越加重视与佛教社区长期以来的合作,同时也积极参与加拿大佛教会的社区招募计画。达义法师表示,约克郡员警总局也经常发来贺信祝贺佛诞,并率下属或家人参加湛山精舍举行的浴佛仪式,品尝大众化的健康素食,已有长达17年的历史。

          ··50多户居民和10多位义工帮助

          是次圣光法师的朝圣,在沿途也感染了许多居民,并让整个华人社区为之瞩目。圣光表示,有超过50多户居民和10多位华洋义工给他提供了许多无私的帮助。圣光法师表示,他在朝圣过程中认识的第一位洋人是法裔Nicole,她大约60多岁,是信奉天主教的,第一晚圣光法师在她家的车道上过夜。此后,她便带着两个孙子在沿途探访法师的影踪,并一直是每个週期五自多伦多出发,送来午斋和其他供养,从不间断。法师表示,挺难得的是,Nicole本来是信天主教,还为圣光法师特别学会做佛教斋菜,甚至学会了不放大蒜、洋葱。

          圣光法师表示,沿途有一位洋人叫Susan,当义工派传单到她家之后,她就主动联络义工组统筹张先生,她邀请我们到她家共用午餐,她做的沙律非常美味,是蔬菜与水果一起溷做的。他们全家人都对我们非常热情、很有诚意,还带我们参观她的后花园,当中有一个莲花池,池里放有一尊佛像。

          义工组统筹张先生表示告诉记者,有一位元先生名叫Ken,他曾经一直想到湛山精舍做义工,曾也填过一份义工申请表,但打电话过去从来没人接。可是,有一天他在剪草的时候,忽然看到圣光法师在路上三步一拜,当时他很想过去问圣光师有关朝拜的事,但害怕会打扰他。但说也奇怪,刚巧第二天早上湛山便有人打电话给他,叫他做义工,他觉得太奇妙了。

          义工组统筹张先生表示,Rodolfo和Adriana是参加圣光法师佛学讲座的洋学生,由一开始到现在一直坚持在每週日给圣光法师送煮午餐,并附送多份给随喜陪拜的信众。他们还常常与圣光法师一齐朝拜。张先生说,“今次,我们都感恩圣光法师的大愿,从中我们体会到坚忍信念的重要性及与天地合一的法喜。”

          ··佛教宣扬世界和平促进社区互动

          圣光法师表示,大家知道,洋人是极少会在人前流泪的,但今次有一个特别的例子。一天,当天跪拜起身时,有一白人男子停下车来,下来热情打招呼,眼带泪光。他说,我从不信教,但看到朝山的消息后非常感动,希望圣光一切顺利,跟着他说不下去,哽咽着泪流满面。

          达义法师表示,大乘佛教提倡报答四重恩当中就有国土恩,圣光法师图报加拿大国土之恩,和其一心念佛之清淨心,必令沿途民众感动,这与多元文化的要义、全人类对和平精神的追求,是完全融为一体的。而圣光法师的愿力、毅力,也正是每个有事业心、有家庭责任、有社会正义的人同样应当修持和具备的。达义法师说,佛教徒素以“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奉为人生准则,这也是我们湛山精舍发起兴建加国佛教四大名山的最大缘由。

          附释圣光简历:

          释圣光,俗名金志华,出生于香港。1976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后留学法国,1984年获欧洲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硕士。他在电脑资讯界工作20多年,曾任各大国际商业机构(如IBM等)要职。1988年移居加拿大之后,自天主教转信佛教。本世纪初有缘亲近湛山精舍大善知识,2005年佛诞日在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的座下剃度出家,同年8月赴中国青岛湛山寺求授三坛大戒,后专程前往天台山观宗寺,国清寺,智者塔寺等礼祖参学。后再返多伦多湛山精舍亲近达义法师,学习寺院规矩律仪,修习佛法,并协助打理各样寺务。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末学各人的感觉,尤其是学禅坐,一定要跟着有修为的师父学,否则象不才这样的"识根"旺盛的"钝根"之人,开始根本就停不下心中的"纷杂的妄念"就是坐在那里不停的"打妄想","盲修瞎练",等基础打好了,习惯养成了,就能"精进"了,欢迎各位批评指教.南无阿弥陀佛!
            • 这不是"勤抚拭"与"无一物"的差别,是为"开悟"做前行的准备工作,否则你说"我悟了"然后把六祖的话搬出来,师父肯定会说"你根本就没到万法通达的境界",因为那是六祖的悟后所感,重复前人的话,还是"六识"在起作用,根本就没破么.要有自己的答案才行.南无阿弥陀佛!
              • 虽然末学不敢妄测祖师的境界,但是个人感觉六祖在说"不是幡动是心动"要比"无一物"时的境界高,此时他已经不仅"明心"也"见性"了,因为可以说出别人的感受的局限性了,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南无阿弥陀佛!
                • 顿悟就是一步蹬天,52阶的最终目的和顿悟达到的境界是一致的。灵光一闪,那不算悟。悟就是境界稳定了,自上而下的融会贯通。渐悟是自下而上的循序渐进。
                  无一物和心动表达的意思是一直的,不存在境界的高低。无一物是空,心动乃是如是观。皆是明心见性。
                  52阶的最终目的是明心见性,而不是行52阶本身。若着相忘本,终究还是虚妄。
                  • 朋友您并没有真正理解<华严经>中的各个阶位,和一个修行人的实际境界的关系,建议参考各位法师大徳们的讲解,想一想,为什么六祖在说这两句话用了约17年的时间,他老人家在"猎户"那里修行的时候在做什么?我就不多说了,南无阿弥陀佛!
                    • 《首楞严经》有云:“理虽顿悟。承悟并消。事在渐修。依次第尽。如大海猛风顿息。波浪渐停。犹孩子诸根顿生。力量渐备。似曦光之顿出。霜露渐消。若即文之顿成。读有前后。或顿悟顿修。”
                      找到问题的答案了,更需要用心去理解得到答案的始末;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了,更需要用心去实践。这就是所谓的“修”。
                      禅宗乃“无知之知,无修之修,无悟之悟,无得之得”
                    • 节选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性,无自性,是把二者对立起来的,是属于我们认识上的低等逻辑的范畴之内的。而六祖大师上面所说的自性,是属于超层次的高等逻辑之范畴的。故此,这里所说的自性本自清净,不是与垢相对而言,而是统括了垢的。“不垢不净”,本来如是,与先从对冶染污而后达于清净、把垢染视为异体而要排除在外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自性本不生灭”,这里的自性是超越了低层思维中把生灭与不生灭对立起来的庸俗观点的,所以龙树在《中论》中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所谓“生”从何处生呢?所谓“灭”又灭向何处?如自性也有实在的生灭,万法何以能空?万法以何为体?还成什么佛呢?“自性本自具足”,在低层逻辑里,具足与缺欠是一对范畴,若不具足,定是欠缺。而在高层逻辑里,自性本是无欠无缺的,欠缺亦即是具足,既不多一点,更不少一点。佛与众生平等无二,欠缺与具足是等价的。“自性本不动摇”,在低级的逻辑里,动与静是一对相对的范畴,非动即静,“动”只是法体的一面。而在超思维的逻辑里,自性是不动摇的(其中包括动与静)、平等无分别的。打个浅近的譬喻:如水在圆形的器皿中的是圆形的,在方形的器皿中是方形的。但不论是圆或方,水的湿性是始终没有变的。“自性能生万法”,生与死是一对范畴,这是低层次逻辑的概念,而在超逻辑的高层次中,万法都是从自性中生出来的,万法即自性,自性即万法。万法自性,无二无别,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因此说,六祖开悟,所悟的是“向上一着”,不落于低层次的相对范畴之内。这就是六祖听五祖讲《金刚经》所彻悟的结果。所说的自性,是当体全真;不落中边,而不是中观所破的自性,更不是所说的无自性,因其完全超出低层次逻辑的范畴之外。在这里,清净与染污不二,生灭与不生灭不二,动摇与不动摇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自性与非自性不二。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自性本自清净”,那么烦恼呢?烦恼即菩提,这就是所谓“不二法门”。在禅宗来讲,烦恼如真的有,那就断不完;也可以说无烦恼可断。比如说:爱名、闻、利、养是贪法,就应当断。但是请问:爱佛、爱法是不是贪呢?前者所爱的与后者所爱的那一念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所以说,只要一念清净,即转烦恼为菩提,一切染法尽是功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断烦恼是一种方便说法。事实上,化烦恼为菩提,只须要转一下;烦恼当下就是菩提。大家也许知道“南泉斩猫”的公案:一日,南泉和尚看到东西两堂僧人争抢一头猫,南泉和尚抢步上前,一把把猫抓到手里,说:请下一转语,道得的便领去,道不得即斩却!结果两堂都说不上来,南泉和尚便将猫斩。你说南泉犯了杀戒了吗?这岂是依着庸俗的见解说得明白的?依着几许教条名相分疏得清的?!只有把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所悟的与六祖所悟的一串穿却,才能在树凋叶落时,体露金风,摆脱牢笼,得大自在,明白自性的起地落处。
                        谈禅宗每每离不开学公案。公案中的话,表面看似忽东忽西,忽上忽下,上不接天,下不着地,因此,许多学教的、或学哲学的一看到禅宗公案,便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听“天书”相似。这并不奇怪。因为一般人只习惯于在低层逻辑思维里打转转。而禅宗的逻辑,则是超逻辑的逻辑,所以骤然接触就感到难以理解。但是,真正说起来,这两者并不妨碍。低层逻辑虽然达不到高层逻辑,而高层逻辑则完全包含了低层逻辑。高层是体,低层是用,体用本来是不二的,然而又是非一的。
                        禅宗目标为“教外别传”,许多人就以为:既是学禅宗的,就用不着再学教了。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看法。试问:你连低层逻辑的“教”都不懂,还谈什么高层逻辑的“禅”呢?“教外别传”是指教有所不能尽,也就是说单靠教不能完全解决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这就有待于言教之外的真传。这只有把低层逻辑的“教”,下功夫学透学熟,才能真正体会到低层逻辑之不足,深切感到高层逻辑之需要。因此,禅宗的语言才脱卸寻常的框框,拨转向上关捩,使当人的情识难以凑泊,奇奇怪怪处。恰恰是就人的生活实际点断命脉,唤你回头。上来所用的方式,属于活泼泼地启发育,所指示的正是教下最精华、最吃紧、最精采的部份,非语言思维所能尽,而以心印心成为最绝妙的亲身传授。
                        我们试再举一个公案作为说明。百丈给马祖当侍者。一日,马祖将要升座说法,讲台上铺着一个讲席。百丈走上前把讲席卷去,等马祖来一看,讲席被卷去,便下座来至百丈跟前问道:“你为何卷却讲席?”百丈说:“和尚!你昨天把我的鼻子拧得太痛了。”(此中因缘前讲已说)马祖不但没有怪他,反而点了点头说:“你对昨天的事很懂。”次日,百丈又去参马祖,马祖没有理他,只目视床角拂子,百丈便心领神会地问道:“即此用?离此用?”就是说,即这个用呢?离开这个用呢?这是从本份上来说话的。如果教条式地对答,非唯辜负百丈,亦且自救不了。“路途剑呈剑”,马祖是作家,他既不答他“即此”,也不答他“离此”,而于万仞崖头推他一掌,要看他的解数,问道:“你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以一般的思想活动来看,似乎有点牛头不对马嘴,而对百丈来说,却恰如以磁吸铁,透人心灵深处,一面讨价,一面还价。百丈更不之乎者也,上前取拂,高高举起看着马祖而一语未发。试向这里说心说性说道理得么?马祖有拨赵帜易汉帜手段,还问道:“即此用?离此用?”──又请问,讲经说教的到此又如何支遣?但百丈解话,并轻轻地又把拂子放在了原地。──真是两境交光,如印印空,有谁辨得他落处。莫道“行到水穷处”,须会“坐看云起时”。马祖振威一喝,直震得百丈三日耳聋。这就是有名的“百丈再参马祖因缘”。后来,黄檗禅师去参百丈,听举此段公案,到“三日耳聋”处,不由自主地吐出舌头。百丈便问他何故如此?黄檗禅师说我从这里得见马祖的大机大用。百丈向黄檗说:难道你想嗣马祖吗?黄檗说:不然。我若承嗣马祖,以后丧我儿孙!百丈说答得好:见齐于师,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你看他们答在问处,问在答处,却各各有出身之路──入林不动竹,入水不沾泥。这岂是寻章摘句钻故纸堆的人所能梦见?岂是一般思维方式所能楷定?禅宗就是这样地提倡人们去大胆地怀疑。不要固步自封,更不要囿于前人的见解,而是要用自己的心去直接领会,自证、自悟到大休大歇处。因此佛说:“我并没有实法与人”,“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只是帮助、激发人们以自己的力量彻见自己的面目,契证此法的真实相而已。
                        众生无始以来的实执,由名言习气的活动极难舍掉。比如:在教下,为了破除众生的我执,就用相对法门来说“人无我”,但随之即实执有个“人无我”;进而又说“法无我”,但随即实执有个“法无我”。为了破除此执,便又说“亦有亦空”,众生众生随之即实执有个“非有非空”而死死不放。在语言方式上好像是从“人我执”进到“法我执”,又进步到“亦有亦空”、“非有非空”,而实际上,思想活动仍只垒一个实我执在原地踏步,换汤不换药,一动也没有动。但是要从道理上来讲,依然在自己的语言概念里一个实执我在“翻跟头”,就是这个“实执”的骗子,今顶帽子:明天换套外衣;今天以名诱你,明天以利钩你。只要你落在名言的圈套里,它便永远和你认亲家。如果不从心灵深处彻底掀翻,你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对这一点有了认识,就懂得了祖师们为什么要从说教的方式,改用棒喝机锋的慈悲了。
                        再举这样一个公案:渐源禅师一日随同其师道吾去吊唁。渐源指着棺尸问道:“生耶?死耶?”道吾说:“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渐源问:“究竟如何?”道吾答道:“不道,不道!”渐源闻听顿时大怒,挥拳就要打他的老师,要求非告诉他不可。──我们不要以为他鲁莽,应当看到他为了生死的心切处,道吾催促他离开,恐怕他这种鲁莽行为,惹起其余弟子的愤恨而挨打。渐源回到路上,不断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忽听有人诵《观音经》中的“应以比丘身得度者,现比丘身”时,当下大悟。后来道吾去世,渐源禅师去参石霜禅师,仍举前话,结果石霜禅师所答的跟道吾。渐源便拿了一把锄头在石霜面前走来走去。石霜问渐源何故?渐源回答说:“我在觅先师灵骨。”石霜说:“我这里洪波浩渺,波浪滔天,你向哪里觅他?”渐源回答说:“正好着力”。当时太原孚上座在旁赞道:“先师灵骨尚在!”从这里我们足可看出渐源真正得到了道吾真传。从以上两者的对话,可以看出是无逻辑中有逻辑。每一句都是从自性中流出,从见地上敲唱,无一句而没有落处,但又是超层次的逻辑谱言,无逻辑中有逻辑。而在教下万语千言说不清的生来死去问题,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否则的话,还有什么禅宗呢?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拈曰:不落别处,落在什么处?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禅宗的证悟知解 http://www.chinawts.com/list/budedu4/122639903.htm 故所称顿悟证得者,实自渐修而来,顿者,指渐修之最后一刹那也。若非此顿,而顿悟其理,或顿见空性,终须渐修而圆,所谓“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逾始应知”。南无阿弥陀佛!
                  • 顿而修,修而悟,本就是禅宗和其他宗本的不同,故有禅宗不可传之说。因领会者寥寥,谬误者多。其实渐悟又何尝不是谬者众多,佛学是实证的学问,境界皆可证,即如此,若法正,焉何成不得菩萨位?
                    • 朋友明鉴,末学可从没说过禅宗的法门证不了菩萨位呀,恰恰相反,还是适合上上根器的人,而且六祖的境界,对我来说是"高山仰止"的.但是实际修行的人都有他老人家的"根器"么?连六祖本人都对"神秀"的教学方法作出肯定,所以对普通人来说,修"禅"要注重"实修".南无阿弥陀佛!
                      • 禅宗的法不可传,因为容易谬误。根器不同是果而非因。普通人修禅,早已名存实亡,此禅亦非彼禅。至于证不得菩萨位。我不是指禅宗,世上再无禅宗,是指现行的一切法门。
                        • 从佛陀的"拈花一笑" 到"达摩面壁",再到六祖"无一物",都是"以心传心",所以,禅法是以不可思议的方式传递和发扬光大的,也许莫学这一辈子都只能停留在"勤拂拭"的阶段了,但是我坚信,现在\未来都有真正的"禅宗",如同现在\未来都有"正法住世".南无阿弥陀佛!
                          • 依我看,宗门始终是外见。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顿悟渐悟都是法。不能无一物,就做好勤拂拭,劳必有功。
                            • 多谢鼓励,再次真诚感谢您的"法布施",南无阿弥陀佛!
                              • 谢谢你的指正/
                    • 个人感觉,六祖的教学方法特别适合要破"我\法"二执的"上上根器"的人,一个人坐在那里老是想"股票\房子"的怎么能一下进入"无一物"的境界呢?难道天天想的世俗纷争的问题会"顿悟"?所以我们要做各种准备工作,“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南无阿弥陀佛!
                      • 问自己两个问题:为何学佛?学佛为何?
                        一棵树,千万枝,自取一枝以为树,抑或单择树干以为树。佛法本身亦何尝不为空?
                        • 都是为了报佛恩度众生,至于佛法的空性问题是"果地菩萨"破法执的时候要参的,我们"因地"修行的凡夫,要记住"妙有真空"为上,否则禅定过程入了"断灭定"就前功尽弃了,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之三)
                          2006-5-20 8:33:05 1100 [ 大 中 小 ]

                          所谓权教菩萨与实教菩萨,以天台家的四教分判:藏、通、别三教中的菩萨,都是权教菩萨,唯有圆教中的菩萨,才是实教菩萨。权实之分,固然在于有无执著,但不是绝对可以完全隔绝的。所谓权,是属巧设分别,实是属于实家所有的,亦即依实而建立的。所谓实,乃是究竟证得,实亦属于权家所有的,亦即因权而诠显的。这样说来,可知三乘之权,同归一乘之实。离权无实,离实无权,权实有著密切的关系。真正一乘的菩萨发心,如经中说:‘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乘菩萨的发心,应该是如此的。绝对不是为个人或少数人而发心的。

                          然而,在怎样的情况下是为权乘菩萨发心?省庵大师告诉我们说:‘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这就是属于权乘菩萨发心。众生,在圆顿一乘大教中说:众生是菩萨心内的众生,菩萨是众生心内的菩萨,显示众生与菩萨原本是一体的。众生与菩萨既是一体的,则菩萨所度化的众生,自是菩萨自心内的众生。可是权乘菩萨见所度化的一切众生,以为都在自心之外,因而成为愿度心外之众生。如果菩萨以为众生是心外的众生,那众生的苦痛,就与自己不发生密切关系,亦即与自己无关痛痒。有了这样的观念存在,有的时候不免生起何必去度众生的心理?如是,那是很容易退失菩提心的。很多菩萨败退下来,亦可说是由于不把众生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

                          如果明白众生是自心中的众生,那就大不同了,见到众生的痛苦,就如同自己痛苦,众生与自己有著密切而不能分割的关系,自然就会多多的广度众生。假使见诸众生为心外的众生,而发心立愿去度化他,这是不够圆满的。再就上求佛道说:无上佛道,本亦在我们自心之中的。经上说:‘即心是佛’,‘心即是佛’,可见佛道不是在我们心外的。权乘菩萨,不但以众生为心外的众生,亦以佛道为心外的佛道。因此,在发愿愿成无上佛道时,专心一意的在向心外去求佛道,殊不知心外根本没有佛道可得的。要想真正圆成无上佛道,唯有在我们自心中去求,一旦将自心中烦恼垢秽拂除,显现出本有自心的光明,立刻就证无上佛道。而这又是无成而成,成无所成的。若认众生与佛道都属于心外所有,则你度心外众生及成心外佛道时,其过程中精进修行的一切‘功勋’,就会时刻记在心中而‘不’能‘忘’怀。换句话说:就是执著自己度化众生的功德及修学佛道的一切行门。所谓‘知见不泯’的知见,是指分别知见。以度化众生说:当菩萨行者去度化众生时,想到我是能度化众生的人,众生为我所度化的物件,是为能度所度的分别知见不能泯除。以圆成佛道说:一个上求佛道的菩萨,如认为我能求证无上菩提,无上菩提为我所求证的,是为能证所证的分别知见不能泯除。权乘菩萨不能以空无自性的智慧,来泯除分别知见,来忘掉成度功勋,‘如是发心’,虽则度生成佛,‘名之为偏’。在这里,偏是偏执于一边而不归中道之义。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这是第八发心的相貌,亦即是发圆而不偏的心。了解以上偏而不圆的发心,对此圆而不偏的发心,自然也就容易明白。在这文中,最重要的,是自性两字。而这自性,可以作为人的自心本性讲,亦可作为真如自性讲,亦即通常说的妙真如性。放蒙山时,其中有两节不同的四弘誓愿必须读念的。其一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可说是权教菩萨所发的四弘誓愿,亦可作为心外见有众生可度,心外见有佛道可成来讲。其二是:‘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这可说是实教菩萨所发的四弘誓愿,亦可作为这段文的注脚。‘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就是‘自性众生誓愿度’的意思。若知‘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就是‘自性佛道誓愿成’的意思。华严经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所以众生原是我们自性中本具的众生,因而众生的苦痛,我们怎么能不发愿去救拔和度脱?是以必须发愿愿度自性本具的一切众生。佛道,亦是我们自性中之所本具的。换句话说:自性本来是佛,我们所以要想成就佛道,不过是为恢复本来佛道的本有面目。因为本有的自性佛,被重重烦恼、重重业障所蒙蔽了,不能显现出来。现在所谓圆成佛道,并不是在自性外另有一佛道可成,不过是将自性是佛道的自性所蒙上的一层尘垢,加以不断的磨练,使之恢复本来的清净,就成佛了。假定以为在自性外另有一佛道可成,不但成佛变为万难,而且根本是不可能的。正因为众生与佛道,都不离自己的本性,所以发心度生成佛的人,必须不见更有一法,是离心性而别有的,若见众生和佛道是心外有法,那就不是佛法所说的正见。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如果在禅坐中没有培养出"观照"住自己念头的功夫,光会念"念佛者是谁",是开不了悟的,末学建议还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比较稳妥,这也是"净土宗"这么普遍的原因,总之,法无高下,法法平等,找到适合自己的就最好,真正感兴趣的,就勇敢去尝试,不要怕失败.南无阿弥陀佛!
                          • 净土宗普遍盖因容易,记得你说过学佛无捷径乃真知灼见。禅宗智性高,同样还是要经过严格的修学。学佛,我以为不可执迷于法,说我要勤修提升境界是着相了。念阿弥陀佛故是简单之故,同样也是告诫莫忘根本。
                            • 朋友所说对极,要念到入了"三昧"也不容易,无论那个方法都要努力才行,南无阿弥陀佛!
                  • 末学一直在想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讨论"禅"和"六祖"?我们现在理解的"禅"到底是什么,"祖师禅"和"如来禅"有何分别?以及六祖对"教外别传"的"禅宗"卓越贡献到底是什么,是如何"承前启后"的.从而找到了一些初步的答案,供养给大家,欢迎批评指正.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祖師禪與如來禪
                    華梵大學第卅一屆禪淨薰修


                    九十二年元月十七日


                    圖說:夢參老和尚與曉雲導師 2003年元旦 華梵大學




                    現在大家進入這個禪堂,什麼叫做「禪」?

                    禪就是寂,寂也就是靜的意思,進了禪堂,一切動作都沒有了,禪堂外的、禪堂裏頭的都寂靜了。本來在禪堂裏頭,據我所參學、所知的,很少語言,可以說是沒有語言。但現在我們是方便,今天在這個問題上,我跟我們的導師曉雲老法師,談了半天,我們現在把它作為「禪淨雙修」的道場,那麼在這個問題上就可以多說幾句了。

                    「萬境本寂然」,萬境就是萬法,萬法本身是寂而不動的。沒有語言、沒有思惟,言語道斷,言語那條路是走不通的,心心寂滅,心裏的思惟,心裏所有的緣念,一切都放下了,這就叫禪。

                    今天馬校長給我兩本書,其中一本是「牧牛圖頌」,在一般的教義上說,那是第二義了,已經不是第一義,一般禪堂的禪,大都是宣揚「祖師禪」。

                    「如來禪」是根據你的心、意、識來參,有些教授止觀等等的入門方法,那是可以說的,而且依著你心、意、識來參;「祖師禪」是斷絕了心意識來參,大家想一想離開心意識,你還參什麼?因此進入禪堂的時候,你要至心觀想,什麼叫做「禪」?「禪」就是心,「禪」的意思有很多,禪是心,簡單說就是直指人心,禪門一炷香,頓超直入、立證菩提,頓超直入不假次第、沒有言說,到這個時候不用講什麼開示!所有的開示一律都沒有,只能到那個地方,參、不參,都是多餘的。就是心!把這一炷香完了之後,一炷香就是坐禪時候點的,那麼點了當即明白,這一支香坐下來,立證菩提,怎麼證得呢?這就要大家參。

                    在雪峰寺,大家坐完禪、開淨,一打板,一放香,五十三位師父全開悟了,在屋子的人全開悟,恭禧、恭禧,選佛場,那大寮的一位師父想,禪堂的師父今天都悟道了,就把他做飯的杖一甩,他說:「我也悟了!」總共是五十四位。但是在禪門當中,這種悟得、直指成佛之說,只是明心,理上頓悟、事須漸修,在禪門不講,在佛的「如來禪」就不是這個樣子講,它要你不著一切相。像我們這個禪堂,供一尊佛像、供桌,還要燒香、供這麼多東西,在禪門就沒有這些器物,有的就是中間立一尊達摩像,有的中間連達摩像都沒有,大家懂得就行了,我們這是方便。現在,像「祖師禪」這種禪,如果大家參禪之前,看見了禪師的語錄,那是看不得的,最好不要看,看了不但自己進不去,也會影響你的思惟。因為我們現在說的是自己的力量,這都是相當的有力了,自力很強的,我們自己的自力不夠。那麼「如來禪」也好,因為這個次第是依著心意識,總要有個方便才能進修,「祖師禪」是沒有的,總要你斷絕了一切雜事及雜念才行,因此禪堂裏的規矩,是沒有說話的機會,不論一個星期、二個星期,禪堂一入來就能參,我們則是以教為主,大家上完課了,該放假,最後休息幾天嘛!是這樣的意思而已。

                    現在,我們把這個禪,做深入的解釋,禪者就是心,直指你的心,你現在就觀吧!

                    心在不思善、不思惡的時候,一念不生,一念不生、萬法皆空的時候,你的身、你的心在何處?你怎麼樣來印取,在我們學教的人,學教跟禪的意思也有相合的,就是教導我們依著佛經來了解它的道理,「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依著經典來解釋佛的玄理的話,這是佛的冤家,不是佛的弟子。「離經一字」,如果你講經,離開經的一個字,「即同魔說」,在這不即不離的當中,你怎麼去悟得?那我們大家都剛聽完課的,離開經本上一個字,就是魔說的;如果照著經本上「依文解義」,就是佛的冤家。在這中間你怎麼掌握?這叫什麼?在《華嚴經》,就是離相真如、真空絕相,在這個時候,你的心在何處?身在何處?是你的心知會身體嗎?還是你的身體影響你的心,要參的時候就要這樣參,身心本自空,身心本自空的這個空可不是我們一般說空性的那個空,身心本自空,那你如何去捨取?你怎樣投入、怎樣認識?認識了就大徹大悟了,不認識了,那還得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

                    你真心想投入,依此法門,修行要道,那就離開心意識、離開語言、離開文字,一切都沒有了,乃至離開你的身心,這個不是我們所能做得到的。那退一步說,「如來禪」,依著你的心意識來起觀照,大家學教義的都知道,也不要太囉唆,在「如來禪」跟「祖師禪」兩者之間,你怎麼樣取捨?你要覺察自己的根機,怎麼樣才適合。我剛才說,大家沒有幹什麼之前,不要看那些語錄。看了語錄,一種你容易入魔,一種你容易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你參禪會有很多境界相,現在境界相現前了,你以為得到了,或者以為你成了,也會機鋒轉語。過去的祖師大德很多這樣想,參、參、參,忽然間,嘩,一個大字不識的,嘩!忽然間什麼經書都識得了,作詩、作賦,以為開悟不得了了,其實入了魔了!如果你能放下,當時識得,什麼都沒有了,真的未得到之前,要先遠離這個過患,把它摸清楚。

                    為什麼一進禪堂不跟你說任何話?因為怕你隨人家的語言,隨人家的聲言轉,那一轉就不知道轉到哪裏去?離開語言文字,我們一進禪堂就「參話頭」,「參話頭」的意思,就是你沒有說話、還未開口之前,未開口之前是什麼境界?你參一參。心沒起心動念的時候是什麼境界?你參一參。還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語言之前,「參」,這是「參話頭」,這叫直指人心。這裡說個「心」字,大家可不要誤會,不是指你現在現前的這個妄心,我們現在的這個心是屬於生滅性質,一念起、一念滅,這裏所指的心,是不生滅的,一起心動念就錯了,禪宗沒有多句話的,愈說愈糊塗,說愈多你愈糊塗,你應該直取本來的面目,什麼是我的本來面目?大家都失去本來面目了,如果再有什麼問題,我們個別的談,禪堂裏頭是要大家直取本來面目,如何是你的本來面目?自己去識吧!


                    大家都認識你們的曉雲老法師,我最初來到台北的時候,我找她,我並不認識她,可是不認識她又如何找她呢?因為她說她是倓虛老法師的弟子,我一聽說,哪有這回事?她說這是真的,是跟倓虛老法師出家的,我說不可能,我不相信。後來在永明寺找到她,我說:「倓虛老法師不收女弟子,怎麼會只收了妳一個?要是開方便門收,也不會只有妳一個,要是不開方便門一個也不能有!」她向我講:「這是個秘密!」我說:我是倓老法師的弟子,她也不相信呢?她就拿《影塵回憶錄》來查,一看不錯,倓老法師有這麼個弟子,為什麼呢?因為《影塵回憶錄》裏頭有記載,我請慈舟老法師、弘一法師到青島湛山寺,是有這麼一位夢參法師,所以我們就溝通了。她也是代剃的,當時倓老法師害病,病很重,曉雲法師跪在那裡不起來。「您不給我剃,我就不走!」病的時候,倓虛老法師很難受,她就逮著這個境,跟倓虛老法師磨,「唉!算了算了,找個人跟妳剃了算了!妳走罷。」

                    在這個湛山門下,為什麼倓老不稱極樂、也不稱般若,而稱湛山呢?最後在青島湛山這個地方修一間廟?因為過去修叢林、建廟,跟佛學院始終鬧不好,最後他發願,在青島湛山,專門做佛學院,別的不做,不做叢林、也不做四眾弟子,到這裡來,就是入佛學院,湛山佛學院,情況是這樣,我簡單的說說。


                    話又說回來,我們這裡打禪七,曉雲老法師要我跟大家講講,我要了解一下禪七怎麼打?聽修園長跟我講、仁朗法師跟我講,大家跟我介紹,其實你們這個禪七不能算是禪七!三天禪、三天淨,禪淨合了,那不就是禪淨雙修嗎?念佛就是禪,禪也是念佛。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大家來討論,因此就多說幾句,如果講禪是沒得說的,禪師的偈子,你念阿彌陀佛,念念念,大家知道念阿彌陀佛要求什麼?好像人家說我們出家人,或者說我們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你們學佛,佛好像也沒什麼要求、沒有一個標準,一部經看完了,或者學完了,你問他這部經說什麼?佛教你怎麼修?他說:「佛沒有說怎麼修啊!」佛教的那部經都是修!教你依著這部經,怎麼修、怎麼修啊!是對這批機的教怎麼修,我說那你就沒有讀經,他說:「我讀啊!我一天讀一遍。」我說:「你根本就沒讀。」無論哪部經都是告訴你修行方法,從始至終,怎麼修,直至成佛,斷煩惱,哪一句不是斷煩惱?

                    在禪堂可不行了,有煩惱可斷嗎?什麼是煩惱?離開禪堂,念佛堂就不同,念佛、念阿彌陀佛斷煩惱,《阿彌陀經》教你必須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什麼?禪定啊!禪定就是三昧,你必須念到三昧!誰能達到一心不亂呢?你要達到一心不亂才能生極樂世界,才能了生死、才能解脫!若你三心二意的,一天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裏還不知到哪裡去了。所以念佛比參禪要容易,這是一種。另一種還要靠他力,他力是阿彌陀佛的願!祂的願力,你念祂的名號,祂就把你接引過去,大家都念過《阿彌陀經》,不只阿彌陀佛!雖然說的是六方佛,實際上是十方佛,《阿彌陀經》的六方佛都來接引你,你念阿彌陀佛、念「往生咒」了,決定能生極樂世界,《阿彌陀經》上說的,那不一定你今生就生,今生若沒生到,來生生,一定生到的,念阿彌陀佛一定生到極樂世界的。《阿彌陀經》上不是說:「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當生怎麼說的啊?未來,將來一定能生,為什麼呢?因為六方佛都護持你,只要你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想生極樂世界,決定能生!這是誰做的保證?釋迦牟尼佛給你做的保證,釋迦佛說了《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的六方佛都給你做證明,一定把你攝受到極樂世界,你想不去也都不行,信嗎?你念阿彌陀佛念得一心不亂就是定!就是禪!那你念佛的時候,念得心非常靜了,禪就是靜的意思,就是止。一切的雜事、散亂、外頭環境、境惡,你念佛時,始終念阿彌陀的心,轉變你外在的境,這就降伏了。把那境寂、心顯境寂,心裏頭能阻礙的一切客觀現實都不存在了,那只有一聲阿彌陀佛,這是用禪定的功夫來念阿彌陀佛,決定能生。

                    但是我們諸位道友念佛,你散亂否?有沒有散亂心?當你來在這兒坐禪,有沒有昏沈、掉舉心?掉舉就是散亂,你怎樣用上功夫念阿彌陀佛?總之就是怕你懈怠。如果時間拖得很長,今生生不到、來生生不到,幾世就等著吧!你善根成熟了,又念佛,六方佛又把你找到,決定往生。

                    念佛跟參禪不同,參禪全要自力,念佛還要仗佛力加持。你讀每一部經的時候,從頭到尾把這部經讀完,讀完了再回顧回顧,這部經教我怎麼做?這是說話!是文字!這是要你做的!不只是要你說說聽聽就行了,念佛你得念!參禪你得參!用這個念佛的法門來降伏你的煩惱。所以說「念佛一聲罪滅河沙」,念一聲阿彌陀佛,你的罪業都消了,這得用禪的功夫,罪業有嗎?什麼是罪?哪個人也不能把你的罪業、業障拿出來看看,讓我們看看你的業障是什麼?你找找你的業障在哪裏?這就含禪意,念佛是要上生極樂世界是淨,用念佛把你的心,那個妄想雜念、非佛念、不是念佛的心,把它洗刷一下、清淨一下,你念阿彌陀佛就想到了,阿彌陀佛幹什麼?祂做什麼事?

                    那我應當做什麼事?這點自己就很清楚,這樣子才是「禪淨雙修」。念佛的時候也在習靜,靜的時候也在念佛,當你靜下來提起佛號,你念的時候,哪管是一刻鐘、十五分鐘,就是靜靜的念,那你受用很大,你以定的心來念,那是了了分明的。

                    你們有沒有過作夢的時候在念佛?夢中念的佛比醒著念的還清楚,醒的是作夢。我就是作夢出家的、作夢學經的,我以為作夢比醒著還真,這是我的認識。「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法都是假的,像作夢一樣,其實你醒著何嘗不是在作夢嗎?醒著也是作夢。你那個作夢,和你修行的功力,有些是佛菩薩示跡、警告,還有那些是不妥的,你要是求生淨土的,告訴你不足的地方,不能一心,不能一心念佛。印光老法師說:「老實念佛!」廣欽老和尚以前也是開示「老實念佛」,這個很簡單,告訴你老實念佛,沒有開示。我來台北,也有很多道友問我,我也就是這麼一句話,他說:「就這麼一句話?」你老實不老實啊?為什麼這些大德們開示要老實念佛?因為你不老實!您念佛老實嗎?念佛都不知念到哪裡去,你說參禪,你老實坐在那裡參嗎?你那個心意識不知道跑到哪個地方去了,不是這樣子嗎?你念每一部經,你把它迴向西方極樂世界,好比念《般若心經》、《金剛經》,《金剛經》雖然沒有說到極樂世界,沒有說到念佛,但跟它是一樣的,你怎麼樣住心、怎麼樣降伏心?如果你的心住在阿彌陀佛上,住在極樂世界上,這個住不是禪嗎?這就是禪。

                    有些人念《地藏經》問我說:「老和尚,您叫我念《地藏經》,我想生極樂世界,念《地藏經》去得了嗎?」我說:「去得了啊!地藏菩薩把你送去!」念佛、念《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會把你送去啦!問題是你信不信?信完了之後,你做不做?你做了之後再說效果。你幹什麼都求個效果啊?但這幾天不行,這六天你都修行很好也不行,時間也不夠,也沒有那個功力,一坐就開悟了,你在這一個星期當中,打這一個七,你能夠把你妄心收攝靜下來,這半年多學習的,包括自己學習的很多事物,雖然出了家,心裏還在家的一半,現在你們一放假了,還要往家裏跑,還要回家看看父母……牽掛非常多,臨時抽了幾天在這裏,曉雲老法師規定的,坐完禪,你不坐也不好意思,勉強來坐幾天,這樣能開悟嗎?不可能!

                    人家住禪堂的,生死心切!懂得生死心切嗎?連生命都不在乎,都不要,修行就像打仗一樣的拼命,不論你念佛也好,參禪也好,這不能當兒戲,敵人是誰啊?就是煩惱,一天煩煩惱惱的,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你門也入不了,就像我今年出家七十三年了,門都還沒入呢!混了這一生,千萬不要把這個看容易了。出家人,放下,非將相所能為!治理朝政,當宰相、院長好當,但當個和尚不好當,你和敵人作戰,統千軍萬馬,操必勝之權;但是,當個和尚不好當,因為每位道友,你以必死之心,才能換來不生死;生死、涅槃,生死是一邊,涅槃是不生死是一邊,你沒有生死心,怎能換不生死?我看過的一本「神尼傳」,都是比丘尼,大家看看她們怎麼付出?怎麼求道的?

                    很多道友經常來問我:「我信佛、學佛一、二十年了,我的災難怎麼還是很多,佛菩薩為什麼都不加持我?佛菩薩不靈啊!」我問他:「你都是怎麼付出的啊?」要先有「感」才能「應」嘛!你感到什麼程度,就應到什麼程度,你根本感不夠就想應嗎?燒上幾支香,給佛像供上幾個水果,再磕上幾個頭,「佛菩薩!您保持我公司發財,我給您上供、許願啊!」那佛像要你的供做什麼啊?要你的誠心,一片心誠、誠誠懇懇的。但是那個「感」,你以為是求觀世音菩薩、或者是求地藏菩薩,實際上都不是,而是求你自己!由於你的心轉變了,我們參禪明心,就是明這一點,信自己的心。我們過去的祖師,有的呵佛罵祖,他是去掉你的執著!「丹霞劈佛」都知道吧!這是去掉你的執著,你的執著沒有了,你看破了、放下了、自在了,就是這樣子了。所以大家學佛之後,必須有很大的付出,你要想了生死,得用生死來換取不生死,並不是輕心、慢心地坐上幾天,禪就開悟了,念幾聲佛,就生極樂世界了,有那麼容易的事嗎?恐怕不可能吧!


                    過去的宿業沒有懺盡,過去的業還沒有消受完,你想修定、想修慧,一樣都修不成。沒有辦法,它給你障住了,先把罪業消完了,過去的宿業懺盡了,而且別再造新的,把舊的消盡,不再造新的,那才有個希望!如果舊業不除,新的還在造,在這基礎上你怎能開悟呢?怎麼能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呢?修什麼都不成,這是有形、有相的。

                    我們現在要說「祖師禪」,這是無上禪,這不是心意識,要離開一切形相、離開一切言說、離開一切聲音。禪是最高無上,這容易,一現就成佛!據我所知,我讀經讀得少,沒看的也很多,我只知道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釋迦佛入滅了之後,彌勒菩薩在那等著成佛,這個中間,一尊佛都沒有。這個祖師成佛了、那個祖師成佛了,打開禪宗,沒有一個不成佛的,我們大家都成佛了,原來本具的,還什麼成不成!我們都具足佛性,原來就是佛,迷了,磨消這個迷障而已,這個迷障不消,障難不消,清淨不恢復,怎麼能成佛?連了生死都很困難!


                    諸位都是信佛好久的了,你煩惱不煩惱?有沒有煩惱?有沒有道友是什麼煩惱都沒有了?那你已經真的成佛了,沒煩惱不就是佛了嗎?有煩惱就有罣礙,有罣礙就有恐怖,有罣礙有恐怖怎麼成佛啊?這個別人不知道,你自己清楚的很,每個人都清楚。你參禪也好、念佛也好,念佛要真念、要求生極樂世界,參禪要入實禪、要付出。如果覺要睡得好、吃要吃得好、玩要玩得好,那樣就能上極樂世界去了?有這麼便宜的事?這樣就可以了生死?不可能。

                    你們看現在也沒人比我們倆(指夢參與曉雲)老,我比曉雲老法師還小,我八十九歲,她九十一歲了,你們問問她、問問我,我們吃過好多苦頭!她的福報大,比我吃得苦頭少,我從十三歲,到現在八十九歲,好日子沒過過幾天!我老了,我現在是個廢人!沒有你們的健康,我是開過刀的,動過大手術的,那個醫生還說我活不到五年,但現在七年都過去了。這就是業,沒有業、沒有緣,沒有緣怎麼合聚在一起啊?大家先得在這個基礎上認識,怎麼消我的業障,多結善緣,佛說的是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從諸惡莫作了,那麼修行才能漸漸得定、得慧,參禪才能開悟,念佛就能生極樂世界。如果業還沒有盡,你自在不了,先消業、多磕頭。我贊成曉雲老法師說的:「今天我們這是禪淨薰修的道場。」念佛參禪、參禪念佛,修定、求生極樂世界,借定的力量,念佛能念到一心;假念佛的力量,使我們能進入禪觀,也很好,就照這樣做去吧!祝大家早日成就、早日解脫。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六祖曹溪法门的建立:http://book.ifeng.com/section.php?book_id=570&id=40040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六祖曹溪法门的建立字体 [大 中 小] 差不多同时,在江南,南岳慧思成功地将大乘中观佛法与禅法融为一体,并将教法传与智者大师。在智者大师的努力下,天台教观更趋成熟,于是创立天台宗。稍后,吉藏大师在传统深厚的三论学派的基础上确立了三论宗的地位。唐初玄奘大师归国,唯识学立即风靡全国,不久便形成了唯识宗。在武则天的大力支持下,法藏大师在地论师学说的基础上,承袭杜顺、智俨的师说而建立了华严宗。善导大师及净土宗在广大的僧俗中更是信受奉持……

                        翻开中国佛教史的这一页,就可以看到禅宗其时处境可谓艰险,且强手环视。于是更可以感受到达摩、二祖、三祖的艰辛以及四祖、五祖创立东山法门的不易。

                        二、六祖曹溪法门的建立和禅宗的南北竞流

                        唐代的统一与繁荣,使此前南北分流、众师异说的佛教有了交流融会的基础,虽然没有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但各宗各派都力图融会全部佛法,以使自己登于顶峰。天台、华严二宗的判教,就是试图在经论浩瀚、义理纷繁、师说各异的佛教发展历史中确立自己存在的依据和优势,并由此建立了宏大的理论体系。《庄子·天下篇》中曾提出过“道术之裂”这一命题,可以说佛教内各种学说和宗派都是道术之裂,但它们又都致力于对大道的回归——谁最接近于道,谁的生命力和发展力就最强。

                        百年来,不少高僧和学者都把达摩到六祖的禅法看作一个转变的过程,且是印度禅到中国禅的转变过程,也就是如来禅到祖师禅的转变过程。其过程和实际意义是什么呢?

                        印度佛教本身,就存在着从小乘部派佛法、大乘中观和瑜伽佛法到后来密乘佛法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派佛法又呈现并存的态势。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前期,几百年时间里,中国僧侣必然有一个从接受到熟悉,从熟悉到理解,从理解到选择整理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在两汉之间佛教初传到玄奘大师归国这六百年。这个学习过程完成之后,中国佛教必然会进入一个发挥和再创造的辉煌时期。而天台宗,则早在玄奘大师归国前,就成功地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在佛教的三乘教法里,不论印度的或中国的,不论何宗何派,也不论是初期阶段还是成熟阶段,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都是此岸和彼岸、生死和涅槃、烦恼和菩提这一终极问题,在方法上,则是渐修和顿悟的问题。自东晋末年道生提出顿悟以来,顿渐之争便成了中国佛教的一个热点,顿悟之说虽渐为人们接受,但其理论体系的成熟以及成为僧人们自觉修持的方法,却需要经历好几代人,从达摩祖师的《楞伽》传心到六祖提倡《金刚经》的演变,透露了其中的消息,并且这一过程和当时整个中国的佛教理论发展同步。《楞伽经》内容博大,是印度佛教瑜伽系统的重要经典,其中一部分开示了“自心所见”、“自心所现”的“自内证”法门。这个法门多分谈渐,少分谈顿,总的是顿渐俱摄。所以,从二祖慧可到五祖弘忍所遗法语,顿渐并行的多种法门是一脉相承的,这在盛唐北宗文献《传法宝纪》、《楞伽师资记》中是清晰可见的。把顿悟法门提到尊崇的首要地位并大力提倡的,当然是六祖慧能大师。六祖之前,道生和天台宗的慧思、智者大师等虽倡导顿悟,但同时也强调渐修,只有六祖慧能大师把顿悟作为宗眼、宗风,作为自己传授的根本法门,并作了精彩的表述,又创立有相应的接人方法和手段,这才使真正意义上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南宗,得到了确立。

                        六祖到黄梅时,五祖门下人才济济,神秀、法如、老安、玄赜、智诜等皆为法门龙象,名播于外。在六祖到黄梅之前,五祖对神秀等是满意的,如赞神秀说:“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并“命之洗足,引之并坐”。对法如,是“密有传宣,明一如所承”;对玄赜,是“汝与神秀,当以佛日再晖,心灯重照”。六祖的到来,使五祖感受到了新的气象。六祖是没有神秀等人的学问和禅修历练的,他唯一可凭借的就是自己的顿悟体验,而这种体验,恰是神秀等缺少的。六祖当时并未出家,而且是岭南不识文字的“獦獠”,这样的资质能得到五祖的器重并授衣法,当然是与他的顿悟体验密不可分。正因为这种顿悟的体验,使五祖舍神秀等而把衣法传与了谋面不久的慧能。所以在《坛经》中,六祖自豪地介绍了自己“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的经历,并反复开示“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的顿教法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祖师禅与如来禅如何分别? http://www.fjdh.com/fjask/HTML/fjask_28602.html 作者:如本法师, 总之,还是那句"法无高下 法法平等",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一门深入",真诚的祝愿大家!南无阿弥陀佛!
                      祖师禅与如来禅如何分别?

                      作者:如本法师 问答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92 更新时间:2008-6-14
                      “祖师禅”与如来禅相对称。祖师禅又作南宗禅,特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传来,而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禅。



                      系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接由师父传给弟子,祖祖相传,以心印心,见性成佛,故称祖师禅。



                      贤首五祖圭峰宗密禅师,于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将禅由浅至深,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等五种。



                      其最上乘禅又称如来禅;达摩所传之禅,即为此一最上乘禅;然后世之禅徒不以宗密之如来禅为最上禅,反视之为五味交杂之禅,而谓祖师所传之真实禅为一味清净之禅,特称为祖师禅。此一称号或始自仰山慧寂。



                      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仰山慧寂章:师曰:“汝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



                      “如来禅”是经教里的禅法,因它是如来所说,后人因名之为如来禅。至于禅宗中的禅法,因它是祖师所倡,后人因名之为祖师禅。其实祖师禅也是如来所传,并非祖师所发明,释尊在灵山会上,把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咐嘱摩诃迦叶,这便是祖师禅的来源。
                      • 如來禪 與 祖師禪 修證過程的異同 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22Method/M203WaterMoon.htm 兩種不同的修行過程,最後所得的結果都一樣。再次真诚感谢所有朋友的提醒,给我机会理清自己的不足,大家都是我的善知识,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如來禪 與 祖師禪
                        修證過程的異同


                        --------------------------------------------------------------------------------

                        「莫道水清偏得月,須知水濁亦全天,

                        請看風定波平後,一顆靈珠依舊圓。」

                        宋林季仲大德


                        如來禪與祖師禪的行法分別,很少看到實際的說明。宋林季仲居士有一首詩,可用來闡述此兩種修證過程的不同。現舉其詩說明如下。

                        行者通達後,有得全月(如來禪),有得水濁(祖師禪),但究極本性,應無有別,只因水濁者,尚需任運,以求圓覺。行者辨圓覺,應隨順自然,切忌枉用心法,狂性歇即達菩提矣。

                        現來解釋林季仲先生的詩,以便說明如來禪與祖師禪的異同。詩云:「莫道水清偏得月,須知水濁亦全天,請看風定波平後,一顆靈珠依舊圓。」

                        先看前文,行者通達後,「有得全月,有得水濁。」這句話是說如果修如來禪的行者,是按部就班一位階、一位階的修上來,在修行過程之間,把他的習氣毛病轉了,雖然不是完全滅了,但是慢慢地轉了,譬如:三界九地(欲界-五趣雜居地。色界-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捨念清淨地)。無色界-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色界四禪,每一禪之間,都有其禪定境界(屬性、境界不同),初禪的境界不能到二禪來講,它是以有漏智來修得無漏智,無漏智不會一下子全部現出來,因無為境界是從有為境界逐漸開發出來的,最後証入無為境界,所以每一地的修行都有其用功的方法和証到的境界;証到以後就要推翻以前的有為法,然後再利用別的方法用功,所以這樣地地往上走,用有為法得有漏智,去修到無為的境界。所以唯識說有六種無為: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既然都是無為,為什麼要分為六種,這跟個人境界有關,譬如說:那個人用那種有漏智修到無漏智,而此無漏智不一定証得真如無為那種境界,可能証到前面的五種無為境界。所以這中間才有六種不同無為境界,當有人修到某一種無為境界,不能自我滿足,就會再進而用另一種有漏智而修入另一種無漏智。若行者自謂我已成佛了,那只是世間禪定的一種無為解脫知見而已,還不是像大菩薩或佛那麼圓滿的解脫知見。

                        所以修如來禪行者循序漸進慢慢地修到最後心也差不多了,當心打開了,就得到全月。全月代表光明、圓滿,此時就已經沒什麼可修的,這種修證最好要出家去磨練,長期的用功,才能得到全月。現在很多人常常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說:「悟了不要再修了,因為我們都有佛性,當下就是佛,還要修什麼,本性俱足啊!」本性俱足是沒錯,但是你毛病還沒有滅,還是一個凡夫,有什麼用;所以千萬不要這樣誤導眾生。像如來禪是一地一地的修上來,從未到地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進入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每一地都是這樣修上去,最後得到的是圓滿的自性,得到"全月"。

                        而得到水濁者,那是祖師禪,祖師禪是悟後起修,在修祖師禪過程之間,都是不擇手段在色身上用功,譬如六祖在幾個月之間,就把色身打破,氣通後見性,見性後仍有煩惱、也有菩提自性,所以還認識不清楚清淨的自性是什麼樣子,而只得到"水濁",但這是緊要關頭,水濁不是說整個亂,而是內心的習氣、毛病和阿賴耶識的種子暴露出來,慢慢讓它清淨斷盡。

                        在如來禪修証到本性現起時,圓滿自性發光遍照十方虛空;或者不管心清不清淨,只要色身打破,見到本性,菩提煩惱同時俱在,看不清楚自性沒關係,反正已經打開了,能夠見性最重要,禪定解脫慢慢修,自然就會得到,所以不管得到全月或水濁,但究極本性應無差別,因本性不受一切習氣毛病所污染,所以世尊講過:「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個人所造的業,對你的自性沒有污染它,所以它沒有增加一點污垢;你修行了十幾、二十年習氣毛病清淨了,對它(自性)也沒有減少一點點或增加一點點,所以不增不減,因為它本來是空的,有的是個人的業力、習氣、毛病、執著。

                        前述兩種禪之般若智慧現起,自性本空是一樣的;現在用祖師禪去打開色身,開悟-打開黑漆桶,未滅的煩惱種子無量無邊,這時候是內心的交戰,外面的行為還是清清楚楚,如果有行為不中規中矩,胡作非為,那是著了魔;在腦筋中有很多的習氣在冒出來,要貪一下、要愛一下、要怎麼樣…,但是一閃就沒有了,因為你自在的體性,可清清楚楚地覺知而看著你的忘想心,不會去做,因為會去做就太離譜了。

                        所以常常告訴你們要評估一個人修的好不好,是否著魔、有沒有自以為是、有沒有自我肯定,看他寫出來的文章就知道了;他寫出來的文章,徒眾把它秀出來,也可以從中看出他這個人的修為,是屬於魔道或是屬於佛道,或者是在過程之間,有的人在過程之間不甘寂寞,稍懂一點就大為宣揚,這就是還在好名之路途上。所以除去名聞利養,講得很簡單,但是有的人一到有境界的時候,還是因它而迷失掉。所以老上師常常講:「悟後還是會迷的。」為什麼悟了以後還會迷呢?因為沒有諸佛、菩薩、善神在護持,差別就在這裡,自己閉門造車,胡亂的去修,沒有人指導,沒有人監督。所以你只要一心向佛,守戒清淨,諸佛菩薩隨時都是在加持你,祂不一定在你身邊,會在你身邊的都是護法,諸佛菩薩與虛空一體,雖然與你離了好幾萬里,但自性本來是沒有分離的。所以你的覺知有沒有,你的行為是否中規中矩,不要僅說氣脈很通順,但所做所為顯現出來都是倒行逆施,這就是著魔。魑魅魍魎也可以讓你色身有成就,但是你不知道如何去斷你的習氣煩惱,所以悟後水濁時你要讓它清淨,清淨才能讓你的習氣毛病斷盡。故說全月、水濁,究其本性應無有別,根本的體性本來是一樣的,就像我們跟諸佛菩薩的體性是一樣的。只是祂們沒有餘習,我們的習氣毛病業障一大堆,我們要修的是這些。究其本性本來一樣,大家皆有佛性,但是因為你的佛性沒有現出來,你的習性很強隨時隨地都在追求名聞利養,所以水濁還是會有妄想。但是想歸想,不要去做,妄想打了,警覺了,才知道自己還有貪心,如果去做的話,你就迷頭了。上次在講自性,它是無形無相,它只可以感覺,沒有像很多同學心可以感知外境,但那不是你的功夫。你的自性是可以映照未來的影像,或者你可以感覺這件事該做,那件事不該做,這件事因緣不成熟,我就是不這麼做。這些要講什麼道理?沒道理,但很自在,自在於何,自在於隨順,隨順到最後,你就可感知你的路是依緣在走,看起來好像不合情、不合理,但是有它的道理在,你也不要動搖。所以說水濁者,尚須任運,因為您心還不清淨,在你悟了以後還有很多的習氣、毛病,待我們去除。就像網路上所寫的,都是十幾年來我們上過的課,有次序的列出,每一段話都是祖師大德所講的,教導我們要怎麼去修行,已經把指月錄、五燈會元等禪宗語錄分門別類的列出來,省掉你到處捉資料也搞不清楚。各位可看公案的次序跟它修證的內容,都是在講修行要這麼走一趟,沒有走一趟,就表示沒有成就。所以雖然悟了(打開了)還是有很多的習氣毛病,最後把它任運。

                        「任」只是把我們不清楚的心恢復到清淨,任-任真,任是動詞,是用功把不清淨的心恢復到自性本真的心;運-運用,悟到清淨自性的人,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因為本性具足,五根門頭對法都是從心地裡面起。當你回到清淨自性時,你對一切緣就能自然地生起一切法去相應,那就是本性具足不必學。如果你心地還不清淨就教你,有一天也許你會著魔,就用這些法去造一些魔業,所以這時候應該少教他一些法。

                        其實一切法都是由自性起,你修證到的話,都可以慢慢去體會,這樣做可以成就這件事,那樣做也可以成就那件事,但只是不要用在追求名聞利養,總是要用在度化眾生,協助眾生脫離苦難。現在講的是修不清淨的習氣,所以在任運之間,就要求圓覺。

                        覺知、覺悟有好幾種不同的層次,現在你要圓滿我們的覺知,那就要在地前菩薩、地上菩薩時圓滿覺知,此謂隨順覺性,這種不同的覺性所述境界,就可看出你修証到那一種層次,要求那一種圓覺。

                        地上菩薩証到後,要不打妄想,你的心確有靈知靈覺,但不隨這些念的真假去轉,為什麼?因為你要悟到真正的解脫,不能去搞什麼心通,所以在任運中求圓覺。故宋朝林季仲居士:「莫道水清偏得月,須知水濁亦全天,請看風定波平後,一顆靈珠依舊圓。」這首偈語非常好,把修行不同的理路標出來,最後的終點都是一樣。

                        「莫道水清偏得月」如果有一條溪流,它的水是清淨的,清淨的水比較能映照虛空中的月亮,水清可以讓你的自性顯現出來,去映照外在的一切因緣,這月亮不是代表體性,是代表所看到的一切因緣能清清楚楚。自性本空,有什麼月亮不月亮,就是你習氣毛病都滅了,內心坦蕩蕩的像一面鏡子,擦的很乾淨,然後就可以映照外在的一切因緣,這件事未來會怎麼樣?你早就起了先機,就知道怎麼做?隨著你的覺知去做。那修的比較長久的人,證到體性現出來的時候,他自然就能夠有這種功夫,所以水清就能得月。

                        「須知水濁亦全天」你應該了解,譬如黃河,黃沙滾滾,映照不了虛空的月,但是不因為它黃沙滾滾而照不了虛空,你就說它沒有虛空,自性還是具足的,所以說:「須知水濁亦全天。」為了寫作上文句的美麗,前面是「得月」,這裡用「全天」,其實是在講同樣的事情,因體性本來大家都有,不管你是否清淨,外在的一切因緣現象,水清的可以映照,水濁者面對這些還做不到,所以就要「請看風定波平後」,為什麼修祖師禪的人,悟後剛開始面對一切境界尚不能掌控,根本智慧雖現起,但差別智還不能成就,所以只有守住根本智不要起煩惱就要很用心,就搞得手忙腳亂,修的很辛苦,不管怎麼辛苦,三年、五年、十年搞定了以後,風定了,以前對任何事情都會起心相應,有境就生心,就產生境風,境風一起就去相應造業,沒有去造業也會隨它起煩惱。譬如,兩地之間有落差就有風流,而造成落差時,落差的境風就會起煩惱。如果你體性清淨,境來心不動,境風不起;如果你體性不清淨,有個落差,這個落差就是內心還有煩惱,有煩惱種子,當境風來就有落差,煩惱起來在那裡攪和。所以要修行,練到風定波平了,如果無風水無痕,有風水就起波痕,境風來波痕就起,你要修到境風來,心還是平的。

                        這裡用一些文學的詞句、世間的景象來說明修行的境地,有的人心起一個靈知靈覺就把它當真,然後就執著這些,執著的心每一個人都有,但把它當真而執就是迷頭認影。不要像外面那些神經不正常的人,說我是天上神仙下凡,我是某某千歲…,有的在打妄想,有的也不能說他不真,不管真假,今生是人,打那種妄想有什麼用?你看非想非非想天的天神,最後可能輪迴到地獄、畜生道、人道來受生。它們雖然有5千億多年的壽命,但還是照樣要輪迴,那有什麼用呢!所以你今生是為人,就要扮好當人的角色,不要再去想過去,過去誰跟誰有因緣或是親戚,今生最真實,以前是迷糊,所以過去每一世都在業力裡輪迴,現在有幸聞到佛法,從內心裡掙扎出來,不要去迷戀以前誰跟誰有緣,以前無明不知才這樣的,迷糊看到這個來電就結婚了。現在如果我們還沒結婚,大概不會結婚,結婚後還要教養小孩、上班賺錢,現在很多單身貴族,自己也可以賺錢,結婚幹嘛!自己多逍遙自在,這種趨勢愈來愈多,但是如果逍遙自在而不去走修行的路,那也是輪迴,所以這些世間的煩惱種子,你要修、要練、要斷。到「請看風定波平後,一顆靈珠依舊圓」,我們的自性,本來是非常的靈敏,會產生一切的妙用,所以稱為「靈珠」,在你的自性顯露出來,習氣毛病斷盡,跟那水清得全月的境界還不是一樣,所以兩種不同的修行過程,最後所得的結果都一樣。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末学这些年的体会是,除非是上上根器的,要不然最好暂时远离“禅” - 不然,请听我一句预言,10年以后会发现,基本上自己还是在原地踏步,只是多了一些“口头禅”而已。
                      • 多谢朋友提醒,莫学粗浅的认为"禅\净\律\密\仪\经教"其实都是不可分的,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但是适合每个人的行法却千差万别,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我现在也没有确切的答案,还请指正,南无阿弥陀佛!
                        • 末学最初学"净土",却发现,此门对我最难,所以希望有菩萨加持,学<华严>,因为它最复杂,但是对我来说好对照,印证,但是"福德\智慧\因缘"暂时都不具备,所以先从头老实学三年的基础再说了,南无阿弥陀佛!
                          • 其实,最重要的应该是找一个具像的善知识 - 而在禅方面,现在这方面或许恰恰是最欠缺的。
                            • 索达吉堪布现在也正在开讲“藏传净土法”,如果您对藏传佛教不排斥的话,欢迎一起来学习。末学也报名参加了这个共修,是自己的主要功课。
                            • 抱歉,应该是具相的善知识,而非具像。- 有了回帖以后,这里原帖就不能修改了,所以这里补充一下。
                        • 谈不上指正,只是自己的体会和一些观察而已。
                          在多伦多我们有一个菩提小组,一起共同学习索达吉堪布的《入菩萨行论》和其他的论典。经过将近三年的时间,大家都有很大的提高。末学自己的提高很少,十分惭愧。但是就是这些,也比我当年沉迷在“禅”的进步要大的多。- 在这三年时间,看看身边菩提小组同修的进步,看看网络论坛上那些还在谈论禅道的,差异显而易见。

                          一门深入、触类旁通是一个正确的顺序,没有一门深入,怎能禅净皆通、禅密皆通?

                          如果师兄在多伦多,欢迎参加我们的讨论
                        • 有位师兄说过:“现代人学佛学的如何关键看忏悔的怎么样”。建议师兄从忏悔开始,继而求能遇到善知识。金刚萨哚是非常殊胜的修法。
                          • 的确,我现在修"忏悔"法门,准备在两个月内拜"三千佛忏",希望每天都能坚持不懈108拜的师兄,不要笑我.另不知"金刚萨哚""百字明"以及"准提咒"是否一定要灌顶才可以修,末学现在每天在听,只是结缘而已,不敢盗法. 南无阿弥陀佛!
                            • 金刚萨哚百字明不用灌顶,当然有灌顶更好。请参考链接。
                              • 多谢法布施,因"准提咒"在汉传显宗的课诵本的"十小咒"里有,不知我们没有灌顶过的人,想修"准提法门"是否还要灌顶呢?南无阿弥陀佛!
                                从您给的连接的网页上看到
                                "关于诵咒是否需要灌顶的问提,末学也说不大好,还请善知识指示。
                                末学的认识是:对于显教中的许多咒语如十小咒、往生咒等肯定不用灌顶。对于密教中的咒语要区别情况对待,如果经过公认大德上师的公开传授,并开许可以不经灌顶而直接修习的,应该没有问题,如:上述的金刚萨垛心咒和百字明以及藏地家家诵持的观世音菩萨六字真言等。反之,则应在拜师灌顶后修习,以免违反密乘教戒。还有一种情况,如修某一法门时,如上师有特殊告诫必经灌顶修习的,也应谨遵师嘱。
                                在网上查看并结合自己的粗浅认识,瞎说一气,请善知识斧正。 "

                                肯请指教!南无阿弥陀佛!
                                • 这个应该是取决于师兄所要修的“准提法门”的传承。如果只是显宗的课诵本的准提咒,正如师兄所说,自然不需要灌顶。如果您所想要修的准提法门是密宗续部的,尤其是无上续部的,自然需要灌顶+口传+窍诀引导 - 所以难有定论。
            • 多谢耐心教诲, 我慢慢消化。 借你的帖子也一并答谢大家。
              • 您才是最应该被感谢的,末学开始是学"净土",对参"祖师禅"的一直很疑惑,为什么有捷径不走,而去选择很难成功的路呢?后看了"赵州狗子有佛性否",突然意识到参禅人的决心和担当,另外如果喜欢净土,就看"念佛三昧宝王论",会有很好的启发的.南无阿弥陀佛!
                • 学佛其实很简单,就是照着佛说的去实践就行了.学佛其实很不简单,没有任何速成法门.普通人(如我钝根,还总喜欢问为什么)没有10-20年的工夫,很难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法门.但是这个摸索的过程就是超越自己的过程,相信佛法僧三宝,同时相信自己.真诚地祝您福慧双増!南无阿弥陀佛!
                  • 10-20年能走多少个反复很难说, 人有肉身很难超脱。 往往有时感觉有点进步, 遇上实际问题考验就顿时回到了起点, 血上涌的快。 有时甚至想带着肉身是不可能最终悟到的, 只是为圆寂的一刻做好准备。 圆寂之后才有了另外一个无法想象的世界。
                    • 是呀,所以才有善财童子53参呀,就是证了"初果"还要7返人间.当前"色身"不过是件衣服罢了,我们不能一年四季总穿一件衣服呀,小孩长大了也自然不能还穿旧衣服,但因是我们当前用功的工具,也要适当维护.看圣严法师走的多么潇洒呀,南无阿弥陀佛!
    • 推荐:佛陀教育基金會 www.budaedu.org 佛法讲座
    • 每天念1万遍地藏菩萨或者地藏经,求地藏菩萨给找个明师。
      • 哇,多泡些胖大海。
        • 我见到有人发贴说过一天念6,7万遍地藏圣号。
          • 随喜!
      • 这个地藏菩萨有什么可以启示的?
        • 朋友,<地藏经>不只带来"人天"福报呀,再看<地藏十轮经>更是妙不可言,末学也是靠地藏菩萨指点去寻找名师的,尽管学佛的不在意感应,但是实在是真实不虚的,南无阿弥陀佛!
          佛告虛空藏菩薩。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說之。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

          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歎瞻禮者。得二十八種利益。一者。天龍護念。二者

          。善果日增。三者。集聖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豐足。六者。疾疫不臨。七者。離水

          火災。八者 無盗贼恶 九者 人見欽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轉男生。十二者。為王臣

          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

          求皆從。十八者。眷屬歡樂。十九者。諸橫消滅。二十者。業道永除。二十一者。去處盡通。二十

          二者。夜夢安樂。二十三者。先亡離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諸聖讚歎。二十六者。

          聰明利根。二十七者。饒慈愍心。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 十一者。女轉男生? 看来佛家认为男尊女卑.
            • 不是,这里"女"是指柔弱,依赖别人的人.南无阿弥陀佛!
        • 今日回顾,才发现此贴又变的这么复杂了,对初学佛的人未必有实际帮助,在没有"择法眼"的能力下,这么多信息也同样难以选择,各位对佛法感兴趣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忽略不才的个人感受,以你遇到的受了具足戒的师父的面授为准吧,先学没有争议的法门.南无阿弥陀佛!
          • 学佛时要分清自己是钝根\利根,不是我们平时讲的聪明与否.利根的人,简单说就是老实者,佛怎么说他就能怎么做.你譬如佛说:‘应无所住',他就能‘应无所住',这就是老实人。钝根的人,他不老实,佛叫你‘应无所住',他还是要住,教给你莫存顺逆,他还要存顺逆.南无阿弥陀佛!
            学佛之实行实做,有从智门入手的;有从行门入手的,从智门入手的,多是利根人;从行门入手的,多属钝根人。可是现代人从智门入手的,往往被聪明所误,横起知见,易入流俗。如普通一般学教人,大多是觉于口而迷于心;长于言而绌于行,这样尚不如从行门入手的比较可靠。真正上根利智的人,虽然其宿根深厚,要之其前因,亦从行门中来。如诸佛菩萨,声闻缘觉,阿罗汉等,莫不各有其所修之行,在劝化方面来说,也是劝人‘修行,'如说‘老修行!你好好修行,'没有劝人修智的。实际上,‘行'的工夫到家,自然就生出智慧来。因为众生本具妙智妙慧,无须另外去修,只要行力坚固,始觉妙观察智显发,本觉大圆镜智自然现前。

            摘自<影尘回忆录>-倓虚大师 自述

            第二十三章 学佛真义重在行

            大家共勉,南无阿弥陀佛!
    • 看看达摩祖师的四行论吧.里面有你需要明白的一切道理.虽然有的地方问得啰唆了点,但也许能帮你理解.至于那是什么境界,如果你一点感觉也没有,那你最好不要强要去理解.对你没好处.等将来水到渠成的时候,你自然就理解了.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四、达摩大师《血脉论》
        (达摩祖师着)
        ===========================================
        达摩大师血脉论序
        右朝奉郎通判建昌军事赐绯鱼袋任哲作
        原人之心,皆具佛性。泛观诸家禅说一切经文,原其至当之理,未有不言自己性中本来
      真佛。达摩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盖谓自己真佛,不出一性之中。人人不自委信,所
      以向外驰求。将谓自性真佛外更有别佛,故诸佛诸祖师说法要人省悟自己本来真佛,不假外
      求。又缘种种法语泛滥不一,转使学人惑乱本性,无悟入处。惟有达摩血脉论,并黄檗传心
      法要二说,最为至论。可以即证自己佛性,使人易晓。比之求师访道,钻寻故纸,坐禅行脚,
      狂费工夫,相去万倍,此非小补。绍兴癸酉见独老人任哲序。
        《达摩血脉论》
        (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答曰:
        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
      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
      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
      实非因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
      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
      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
      物摄,无自由。若也不信,自诳无益。
        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
      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
      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
      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
      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
      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
      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
        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
      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
        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
      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
        若未悟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如斯等类,
      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挥,不觉堕生死海。
        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它一切众生,令入魔界。若不见性,
      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
        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
      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
        答曰:不得。
        又问:因何不得?
        答曰:
        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
      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
        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
      见,佛都不许。
        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
      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着心,见佛即不许也。
        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
        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
      好恶。
        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
        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
      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解。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
        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问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
        师曰:汝曾作梦否?
        答:曾作梦。
        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
        答:是本身。
        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
        答曰:不别。
        师曰:
        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
        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
      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
      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
      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
        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
      及乎问着,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
      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众生若不迷,因何问着其中事,无有一人得
      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
        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故知此难明,惟佛一人能会此法;余人天及众生等,
      尽不明了。
        若智慧明了,此心号名法性,亦名解脱。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
      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名虽不同,体即是一。
        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
      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
        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
      是智慧。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故。经云:
      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
        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心,除此
      心外,无佛可得。
        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
      但知自心,心外更无别佛。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见前,切不用礼敬。我心空寂,
      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礼者不知,知者不礼,
      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
        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
      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
      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见,但莫取相。
        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
      即得,更无别语。
        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它圣意。
        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
        答曰:
        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
      莫错礼拜。
        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
      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
        又云:
        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
      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
        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
      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
        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
      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
        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若知诸法从
      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
        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
      教是语词,实不是道。
        道本无言,言说是妄。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
      一念乐着,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摄。
        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所以有乐着,不得自在。
        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若从圣入凡,示见种种杂类,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
      皆得自在,一切业拘它不得。
        圣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它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何它。
        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
      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
        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梦若
      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
      向人说。
        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
      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
        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
      是自心烦恼障重,亦自知。
        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
        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
        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它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
      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
        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会佛意,
      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
        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
      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
        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于佛无识只学多闻,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
      因果中。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远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欲无罪过。经云:阐提人不
      生信心,杀欲无罪过。
        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它良善,自赚无益。善恶历然,因
      果分明。天堂地狱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只缘业重故,所以
      不信。譬如无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复
      如是。
        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虽受是苦,直问着亦言我今快
      乐,不异天堂。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
      能发信心者,不自由它也。
        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
        答曰:
        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着,纵
      有余习,不能为害。
        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法身本来无受,
      无饥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
      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
        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
      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
        答曰:
        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不得。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
      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
        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
      生命亦不奈它何。
        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吾今来此土,唯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
      进苦行。
        乃至入水火,登于剑轮,一食长坐不卧,尽是外有为法。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汝
      即诸佛心。
        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
      假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
        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
      碍,不同外道。
        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是心,即无能
      运动。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身是无性,因何运动。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
      觉知,皆是动心动用。动是心动,动即其用。动用外无心,心外无动。动不是心,心不是动。
      动本无心,心本无动。动不离心,心不离动。动无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用,用是心动。
      动即心用,用即心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
        故经云: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哮而未曾哮,终日闻
      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
        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
      寻痛痒不可得。
        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
      不执即业脱。
        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说亦无尽。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颂曰: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偈曰:
        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达摩大师《血脉论》终。

        五、达摩大师《无心论》
        (此书是敦煌经卷之一,原本为斯坦因第5619号)
        ===========================================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鹿而见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谈无心之论
      矣。
        弟子问和尚曰:有心?无心?
        答曰:无心。
        问曰:既云无心,谁能见觉知?谁知无心?
        答曰:还是无心,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问曰:既若无心,即合无有见闻觉知,云何得有见闻觉知?
        答曰: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问曰:既能见闻觉知,即是有心。哪得称无?
        答曰: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何处更离见闻觉知,别有无心?我今恐汝不解,一一
      为汝解说,令汝得悟真理。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
      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
      亦无作,作亦无心。故云:“见闻觉知,总是无心。”
        问曰:若为能弥?是无心?
        答曰:汝但仔细推求,看心作何相貌?其心复可得是心不是心?为复在内?为复在外?
      为复在中间?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於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问曰:和尚既云:“一切处总是无心。”即合无有罪福,何故众生轮回六趣,生死不断?
        答曰:众生迷妄,於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足可致使轮回六趣,生死
      不断。譬有人於暗中见杌为鬼,见绳为蛇,便生恐怖,众生妄执亦复如是。於无心中,妄执
      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
      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尽。若悟无心,一切罪灭亦复如是。
        问曰:弟子愚昧,心犹未了审。一切处六根所用者,应答曰语,种种施为,烦脑菩提,
      生死涅盘,定无心否?
        答曰: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盘。若觉无心,即
      无一切烦恼生死涅盘。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盘对生死得名,此
      皆对治之法。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盘亦不可得。
        问曰:菩提涅般既不可得到,过去诸佛皆得菩提,此谓可乎?
        答曰:但以世谛文字之言得,於真谛实无可得,故“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
      不可以心得。”又“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当知有心,
      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问曰:和尚既云,於一切处尽皆无心,木石亦无心,岂不同於木石乎?
        答曰:而我无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
      生。又如如意珠,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虽复无心,善能觉
      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故宝积经云:“以无心意而现行。”岂同石木
      乎?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问曰:今於心中作,若为修行?
        答曰:但於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
      心也。
        弟子於是忽然大悟,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挂
      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乃为颂曰:
        心神向寂,无色无形;
        睹之不见,听之无声;
        似暗非暗,如明不明。
        达摩大师《无心论》终。

        六、达摩大师《息诤论》
        ===========================================
        夫法身至寂,近远等同;理性弘幽,玄深叵测。虚融妙体,凡俗难明;进证得知,文辞
      未辨。且三乘而演畅,权弘迷徒。趣理寻思,未即于中觅道。小儿无识,可使杨叶为金。智
      者明然,明知不实。於是息诸诌论,寂默义论不申。假使语尽其源,亦未能至。
        故道真如难辨,不在强文之中;纵令义有多端,不表幽玄之意。但经文具载,得意忘言。
      言若是真,宁容止息?只因众生不会,乖理求言,一身贪逐文辞,而不趣向其意。
        真如佛性,具在身中。不息内思,披文外觅。假使多读不会,只是鹦鹉学言,终无了悟
      之情,岂免所食。
        如来设教,只为大慈。虽演三乘,义归於一。慈悲愍念,故述多方。引接迷徒,望同证
      理。可叹今时学者,一向述言。虽复讲解千章,验行全无一备。口谈药方虽切,终不病除。
      对乏论浆,那能止渴?说食百味,不那饥苦仍存。岂容语义之中,能居圣体?是以言中无道,
      道亦无言。
        言语之由,乃与为凡标述,权寻圣迹,非是口谈。证语道源,都无演说。凡夫未会,虽
      复要藉言词,只为不悟,言中展转,迷轮相惑。
        必欲存心慕道,须学少用易明。不假多知,劳而无用。若也广求成道,善星只可玄登,
      所以多求,返生堕落;但看周利,触事无堪,箕帚存心,由登罗汉。据斯道理,何假多求?
        事藉专精,心居在定。菩提之路,不近不遥。转即内求,不劳外觅。若人内觅,是则不
      遥;若也外求,将知不近。但使世人不信,愿检后辞。理不可违,那能谬说。
        余今略承斯证,愿粗恩君。必不此言,方知大悟善事。非独闻为好,亦望普使闻知。愿
      此含生,俱成佛道。
        所说引证者,礼拜之中,劝人自归依佛,僧、法亦然。一体三宝在身,何劳远涉。今因
      此证,将作佛道不遥;更欲远求,不及回心向己。故言:“凭贤不能自圣,触食不济已饿。”
      凡则自凡,圣归他圣。学人虽藉明师相训,还须以己精专。若也矣慢不勤,师亦未能辄度。
        盖闻道在不远,解不外凭。触食尚不济饿,凭贤那能圣己?但知如此,即须自制其身。
      师者只是良医,有疾药须自服。
        夫大道幽寞,不可枷杖协成。乃从欢喜之生,不从忧戚之起。既知如此,何故不勤?矿
      虽有金,非炉不出。是以君子得意,尽夜苦已自求;无识小儿,始乃凭他度己。
        若也背身求佛,徒费功程。如舍日月而求明,背灯光而觅晓。只可明从日起,日是明根。
      只是日乃生明,未见别有明能生日。
        千章万句,并是心为。心是万法之尊,岂可弃这外涉。
        诸法因身而立,将知身是法根。若也无身,法无存立。行者但知身为法主,法则是僧。
      僧法既是一身,佛亦将知不别。佛法僧宝,本是一端。迷者不知,将为别体。
        为此劝人求已,不外缘尘。君子自励成人,小儿凭他败己。前贤后圣,亦自求心。况乃
      今人,而不向已。
        法若内无外有,学亦制不关人,纵使内外俱舍,亦须回心返照。若能返照,必达其源,
      事成不久。
        夫道体之本,以己为源;万行缘由,不离一心为主。只为人多不信,一执坚牢,一向贪
      著,外求总总,不及向已。波波辛苦,转益迷昏。学问虽多,终无所由。只如无财话宝,岂
      得资身?纵使论言,何曾遗己?但自心迷广说,只是论高。假使广说心迷,终如话宝。
        窃以经云:“具说多闻,状似贫人,昔夜数计他珍,终无半钱入己。”如人见他造业,
      即须克已修营。岂得委彼自赊,而望福报。事无斯理,浪受贫究。唯须一一自专,论他无益。
        虚谈圣迹,广说无为,说者只叹彼前贤,何关身已?尔乃自嗟迷久,识了不周,每将语
      义为原,不自穷研身己,一向论诤道理,执相逞才,说是道非,不觉随声仇怒。口虽说言无
      我,不觉随语我生。纵道无,不妨因兹即发。
        凡是论诤,特有人我,非我不诤。未审余人,仆情如此。是以学人但能息诤,定得理长,
      识诤知非,将知不廖。真如渺寞,岂在诤论之中?佛性冲虚,那关有无之境?但自迷徒扰扰,
      不悟法性虚通。计著有无,凡情竞起。遂即高声执义,诤斗纷纾称意必忻,违情克怒。
        口云将身慕道,专事人我不休。是以学者虽多,成无一二。呜呼长叹,实是昏迷。可不
      久滞无明,尔乃恒诤胜负!
        但欲学贵己,先自取弱卑身。不得以己迷成远,即轻於后学。学无前后,达者为先。有
      识之徒,俱含佛性。只是未逢师匠,溢溺凡愚;一遇明师,还沾圣位。将知如此,不可以色
      观人。
        道德在心,谁能辄识。孔丘虽圣,犹自恶见后生。况此凡流,能轻初学?夫立身之本,
      但以普敬、认恶为源。万善之中,莫过慈愍。欲求无失,事藉治心。在世生平,必须思虑。
      千殃之祸,不入慎门。百事不祥,无能逼善。思寻此事,实用非虚。上古已来,焉知不尔。
        又处俗愿莫诤。有义欲申,善须和睦,不得辄生仇怒。纵逸喧情,非直损人,亦能伤已。
      向来此语多喜不适彼情,若有慈心,莫将为咎。计君道理,不藉此言。望使善事共弘,恶事
      同舍。
        非直才能故聘,且如萤虫助日。即不加光,但尽赤心,述斯拙见。
        达摩大师《息诤论》终。

        七、达摩大师《安心法门》?
        ===========================================
        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
        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问:云何自心现量?
        答: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
        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
      解脱。
        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
      者深。
        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施为,皆不出
      法界
        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
        答:由见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
        以不知苦乐,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问:说法既空,阿谁修道?
        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
        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
      不起
        见,是名达道。逢物直达,知其本源,此人慧眼开。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
      愚人
        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一切处无心,

        作处无作处。无作法,即见佛。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
      得解
        脱;若见忆想分别,即受镬汤炉炭等事,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性,即涅槃性。无忆相
      分别,
        即是法界性。
        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达摩大师《安心法门》终
      一、达摩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
        达摩祖师着弟子昙琳序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
      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
      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
      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善蒙师意。法师
      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
      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
      遣其不着。此略序所由云尔。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
      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
      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
      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
      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
      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苦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
      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
      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
      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
      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
      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
      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
      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
      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于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
      是为称法行。
        达摩大师四行观终。

        附:《达磨大师碑颂》(梁武帝萧衍)
        楞伽山顶坐宝日。中有金人披缕褐。
        形同大地体如空。心有琉璃色如雪。
        匪磨匪莹恒净明。披云卷雾心且彻。
        芬陀利花用严身。随缘触物常怡悦。
        不有不无非去来。多闻辨才无法说。
        实哉空哉离生有。大之小之众缘绝。
        刹那而登妙觉心。跃鳞慧海起先哲。
        理应法水永长流。何期暂通还蹔渴。
        骊龙珠内落心灯。白毫慧刃当锋□。
        生途忽焉慧眼闭。禅河驻流法梁折。
        无去无来无是非。彼此形体心碎裂。
        住焉去焉皆归寂。寂内何曾存哽咽。
        用之执手以传灯。生死去来如电掣。
        有能至诚心不疑。劫火燃灯斯不灭。
        一真之法尽可有。未悟迷途兹是竭。

        二、达摩大师《破相论》
        (达摩祖师着渝州华岩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
      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
      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答曰:
        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
      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
      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
      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
        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
      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
        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
      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答:
        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
      嗔痴是也。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
      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
        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着
      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
        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
      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
        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
      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
      故名六趣。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答曰:
        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
      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
      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
        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
      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
      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问曰: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制
      三毒,即名解脱?
        答:
        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
      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
        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
      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
      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
      云何成佛?
        答:
        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
      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
      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
      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
        答:
        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持一切净戒。
      对于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
      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
      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
      皆悉清净。
        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
      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
      清净,名波罗蜜者,若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
        答:
        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
        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
        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
        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
        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
        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
        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
        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
      岂唯观心得解脱也?
        答:
        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
      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
      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
        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
        经其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挬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
      言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
      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
      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
      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空也。
        答:
        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
      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言伽蓝者:
        西国梵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
      伽蓝。
        铸写形像者:
        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为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
      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
      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
      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
        烧香者:
        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
      有其五种:
        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
        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
        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
        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
        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
        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
      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
      福报,云何得?
        散花者,
        义亦如是;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
      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无雕落期。
        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
      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
      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是乎?
        又长明灯者:
        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
      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
      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
      亦如是。
        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
      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
      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
        又六时行道者:
        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
        绕塔行道者:
        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
      槃。
        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
      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
        又持斋者:
        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
      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
        又持斋者,食有五种:
        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
        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
        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
        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
        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
        此五种食,名为斋食。
        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若辄触者,名
      为破斋。若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
      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事。
        又礼拜者:
        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
        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
      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
        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
      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
      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否?
        答:
        洗浴众僧者,非洗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当尔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
      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净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四
      者杨柳、五者净灰、六者苏髇、七者内衣。以此七法喻于七事,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
      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
        一者谓净戒洗荡僭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
        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净水。
        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
        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
        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
        六者谓柔和忍辱,犹如苏髇通润皮肤。
        七者谓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行体。
        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如来当尔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
      人无能解悟。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
      七法,以自庄严。当尔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
        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
      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
      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也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渐渐尽
      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问:经说言至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
        答:
        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达彼?
        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如是
      义,名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
      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
        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且如诵之与
      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
      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
        故知过去诸圣所修,皆非外说,唯只推心。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王。涅槃常
      乐,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一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
      难成?知关津者,何忧不达?
        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促人夫,积木叠泥,
      图青画绿,倾心尽力,损己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知。见有为则勤勤爱着,说无相则兀兀
      如迷。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诳言获福。
        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
      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
      陈?略述观心,详其少分,而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达摩大师《破相论》终。

        三、达摩大师《悟性论》
        (达摩祖师着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
      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
        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
      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
      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
        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
      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
        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
        舍身不恡,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
      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
      大禅定力。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
      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
      相处名为彼岸。
        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
      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
        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
      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
      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
      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
        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
        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
      即是空心。
        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
        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
      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
      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
      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
      为中道。
        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
        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
      解、正见。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
      无于有,是名真见。
        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
      见非见故。
        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
      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
      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
        夫正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凡有所
      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
        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
      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
      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
        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
      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
        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
      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
        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
      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
      前世罪业即为消灭。
        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
      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
      见。
        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
      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
      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著色,眼为禅门;耳不著
      声,耳为禅门。总而言,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
      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
        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
      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
      常在佛国。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
      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
      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
        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此已下并
      是大道中证,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
        心得涅槃时,即不见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见涅槃,此名著邪见也。
        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心,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
      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
        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
      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
      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是;诸佛世尊者,即清
      净觉悟心是。
        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而尽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
      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
      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著相,默即是系缚。
        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
        法无高下,若见高下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法,
      则是法也。
        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以是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
      解真,宁移贱称乎。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
        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
      十二入是也。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
        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
      离佛无心者;
        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鱼。欲
      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
        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
      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
      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
      提。
        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
      矣。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
        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真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
        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
      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
        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
        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
      更无别也。
        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
        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
      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修智慧时即报
      身,现觉无为即法身。
        常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无
      作无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
        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
        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说,下智之人妄兴福力也,妄见化身佛;中智之
      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
      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
        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今世造业,
      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
      得道。岂虚言哉!
        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
      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至少不苦哉。若以至
      少而理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复安妄见业报?
        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
      足,是名一阐提。
        解圣法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
        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经云:心也法也,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外求学,爱慕空中佛像
      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
        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
      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为病本也。凡夫当生忧死,饱临愁饥,皆名大惑。
        所以圣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念念归道。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须早求人天
      之善,无令两失。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虚。
        旷劫由来不生灭,何须生灭灭无余。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识心法非形像,湛然不动自真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不起忆想同真性。
        森罗万像并归空,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论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怀,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无无性即含融。
        非但诸佛能如此,有情之类并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
        无去无来无起灭,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应能识,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不起一念历三千。
        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不用寻逐令疲极。
        若能无念即真求,更若有求还不识。
        达摩大师《悟性论》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多谢法布施,末学实在是言语无力表达自己看后的感受,只能说与听了"累吾化身八千次,为汝说法四九年"一样,惭愧之极,只有"如说修行"了,再次感谢!南无阿弥陀佛!
        • 您太客气了.我只是个拷贝匠而已.而且拷贝时次序也有点乱.佛渡有缘人.如你能有感悟,也是你与佛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