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技多不压身,工到自然成:安省技工证书特训班,点击咨询报名!
Ad by
  • 技多不压身,工到自然成:安省技工证书特训班,点击咨询报名!

(二)自觉 觉他 觉满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二)自觉 觉他 觉满

第一自觉,是对不觉而说的。众生本具真如佛性。由于过去无量劫以来,被无明烦恼所障蔽,迷而不觉,现在觉悟众生本来与佛无二无别。诸佛就像一面磨过的镜子,众生就像没有磨过的毛坯。众生的毛坯虽然未磨,可是镜中光明具足,一旦磨了,把粗尘细垢磨得干干净净,那本具光明就显现出来了。

第二就是觉他。佛开悟以后,以大慈大悲之心,怜念众生在迷不觉,就把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辗转教化他人,使人人都要发菩提心,一心修行,舍除妄想执著,显现真如妙性,个个成佛。二乘圣人没有利他行愿,观三界如牢狱,非常可怕,视生死如冤家,十分痛恨,所以他们自觉以后,不去利他。佛是慈航普渡,救济众生,自觉以后,更要觉他。所以经中说:‘自觉已经圆满,再去觉悟他人,所有古佛如来,应现人间度生。’这就是觉他的道理。

第三就是觉满。菩萨为了上求佛道,断除五住烦恼,(五住烦恼:见惑一住、思惑三住、尘沙惑无明惑合一住)证得四智菩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得到慧足。佛为了下化众生,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勤苦修行,住世一百劫,修习相好庄严的福因,具足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得到福足。有了福慧两足,自他二利,功圆果满,所以称为两足尊。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为人天导师。堪称为觉行圆满之人。这就是觉满的道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
    佛地论一曰:“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
    法华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觉者、知者,对迷名知,对愚名觉。”
    大乘义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称。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
    涅槃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觉悟之觉对其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言其自觉简异凡夫,云觉他者明异二乘,觉行穷满彰异菩萨。”
    仁王经上曰:“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
    • 【觉】梵语菩提 Bodhi,旧译曰道,新翻曰觉。觉有觉察觉悟之两义。觉察者察知恶事也。觉悟者开悟真理也。
      【觉】  
        梵语菩提 Bodhi,旧译曰道,新翻曰觉。觉有觉察觉悟之两义。觉察者察知恶事也。觉悟者开悟真理也。大乘义章二十末曰:“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觉悟觉,对其智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翻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

      俱舍论以尽智无生地之二为觉体,唯识以大圆镜智等四智为觉体,智度论以一切种智等三智为觉体,密教以法界体性智等五智为觉体。

      梵语叫做菩提,是觉察或觉悟的意思。在事障上,一切烦恼,伺隙侵人,惟至圣能随缘省察,不为所困,是觉察义;在理障上,凡夫痴迷,颠倒执著,惟至圣能朗然彻悟,烛照无遗,是觉悟义。 【佛学大辞典】【佛学常见辞汇】
      • 觉察:人生于世,必然对外界有所交互,分辨真假伪劣是需要大智慧的,尤其是现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各种思想纷至沓来。如何不为外事所动,如何识透世间的虚妄之事,如何辩知善恶,如何处理善恶,就是觉察的方法。
        觉悟:生而为人,故有所思,既是没有外务的干扰,人依然会对自己的言行知识产生疑惑。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所言所形未必如心所愿。很多时候,潜意识和你的正常意识是相悖的。因而会迷惘,也会有痛苦。如何自觉其心。行事无碍。佛学给出了系统的解释和相应的方法。
        觉察和觉悟是相对统一的。不是孤立的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时候自觉是觉悟,却是觉察之功,又有时候妄断识见,则是觉悟不足。觉悟即知其本心,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觉察则不为外务所扰,洞悉世界之真假。
    • (一)觉的内容有三:第一本觉,即众生本有的觉性;第二始觉,明白人人本来具有天真佛性。第三究竟觉,惑净智圆,复还本源,究竟清净,圆成佛道。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第一本觉。即众生本有的觉性,这个觉性是人人具足,个个都有,大家都是自性天真佛。众生虽然处在迷位,迷了本觉佛性,叫做不觉的众生。可是众生虽然是迷而不觉,而本觉佛性从来都不曾遗失,也没有缺少。譬如有一个人,吃醉了酒。有一个亲友,把一粒摩尼宝珠放在这个醉汉衣服之中,这个醉汉不知道自己衣里放有一粒摩尼宝珠,认为自己很穷,生活困难,到处求人,讨饭度日。对衣里明珠一定要经过他人的解说,醉汉方能知道。众生虽具有本觉佛性,迷而不知,在三界六道之中,枉受生死轮回的苦恼。但是本觉佛性,在圣人分上也不曾增加一点,在凡夫分上也不会减少一点,真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第二始觉。众生把本觉佛性埋没在五蕴心身之中,而不自觉,现在看到佛教经书,听到大善知识的开导,得到这种外薰助缘,明白人人本来具有天真佛性。佛性又叫本来面目,或无位真人。过去一向都是不知不觉,今天方才开始觉悟。正是‘宅中宝藏,非指示而莫晓;衣里明珠,必解说而方知。’记得圆瑛大师说:‘真虽本有,不方便显之,则终不能见;妄虽本空,不方便破之,则终不能空。’所以《楞严经》里面,佛对阿难尊者指示要经过三番的破妄。第一破妄识无处。就是说第六意识的妄想心,它是没有一定的处所。第二破妄识无体。就是说第六意识的妄想心,它是没有真实的体性。第三破妄识非心。就是说这第六意识的妄想心,它不是我们自性本具的真如妙心。佛为令阿难尊者大开大悟,在二番破第六意识妄想心之后,就继续来个十番显见,显出我们众生眼根之中,能见的见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就是真如妙心。这就是佛用种种方便法门,来破妄显真,要达到妄穷真露的主要目的,使阿难尊者与在会大众,都要知真本有,达妄本空,是为始觉。

      第三究竟觉。一切众生,由于本觉内薰之因,再遇善知识开导,及看经听教外薰之缘,这叫做种子薰现行,现行薰种子。内外交薰,因缘和合,所以才能够觉悟,发心修行,时时回光返照,以智慧断烦恼,达到惑净智圆,复还本有心源,得到究竟清净,圆成佛道,是为究竟觉。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二)自觉 觉他 觉满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二)自觉 觉他 觉满

      第一自觉,是对不觉而说的。众生本具真如佛性。由于过去无量劫以来,被无明烦恼所障蔽,迷而不觉,现在觉悟众生本来与佛无二无别。诸佛就像一面磨过的镜子,众生就像没有磨过的毛坯。众生的毛坯虽然未磨,可是镜中光明具足,一旦磨了,把粗尘细垢磨得干干净净,那本具光明就显现出来了。

      第二就是觉他。佛开悟以后,以大慈大悲之心,怜念众生在迷不觉,就把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辗转教化他人,使人人都要发菩提心,一心修行,舍除妄想执著,显现真如妙性,个个成佛。二乘圣人没有利他行愿,观三界如牢狱,非常可怕,视生死如冤家,十分痛恨,所以他们自觉以后,不去利他。佛是慈航普渡,救济众生,自觉以后,更要觉他。所以经中说:‘自觉已经圆满,再去觉悟他人,所有古佛如来,应现人间度生。’这就是觉他的道理。

      第三就是觉满。菩萨为了上求佛道,断除五住烦恼,(五住烦恼:见惑一住、思惑三住、尘沙惑无明惑合一住)证得四智菩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得到慧足。佛为了下化众生,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勤苦修行,住世一百劫,修习相好庄严的福因,具足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得到福足。有了福慧两足,自他二利,功圆果满,所以称为两足尊。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为人天导师。堪称为觉行圆满之人。这就是觉满的道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成佛是怎么一回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佛觉悟到世界上所有众生,本来都具有与佛一样的智慧德相。但是因为众生有了妄想心,有了执著心,迷了真心,生起妄心,把这虚幻妄心当作真如妙心,叫做迷真逐妄,执妄为真,所以才有种种妄想执著。这妄想心,执著心,也就是我们众生的我执烦恼和法执烦恼,尘沙无明烦恼。世界上所有众生,都不觉悟,现在所有一切境象,都是无常无我的道理。于无常的诸法之中,执著为真常,于无我诸法之中妄执为有我,有了我执与法执二种烦恼心。由是生起贪心、嗔心、愚痴心的根本三毒烦恼。这三毒使我们对本具佛性的智慧德相,迷而不知,隐而不显,就不能成佛得道了。只要众生发大菩提道心努力修行,把心中妄想执著烦恼消灭,我们本具的无师智慧,自然智慧,也就是心中所具足的大智慧光明就会显现出来,发挥极大的作用。这种无穷无尽的智慧德相,就与佛的智慧德相,心心相印,通达无碍,这就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议的道理。

      什么叫做不可思议呢?就是口欲谈而词丧,心欲缘而虑忘,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这叫做不可思议。正是《法华经》所说的:‘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因为心、佛、众生,在名字上看起来虽然是有三种的不同差别,但实体是一。这里说的心:是指真如妙心,十方诸佛修行得道,就是证得真如妙心,就叫做成佛。我们众生迷了这个真如妙心,就叫做众生。诸佛所证的真如妙心,就是在众生一言一默,一动一静之中去求。我们说众生,人人都具足有真如妙心,依此真心来修行,将来功行圆满,决定成佛。这个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是我们佛教根本的道理。依此看来,我们众生的一念心就是佛,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才能成佛。古人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就是说的这个实相无相无上法门的道理。

      譬如一棵大树、众生就像大树的根,靠水火风土各种助道的殊胜因缘,才能开花结果。佛得成道果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树如果没有树根,就不可能开花结果。佛离开了众生,根本谈不上什么得道成佛。佛有一天对许多弟子说:‘一滴水怎样使他不会干掉?如果把它放在空中,就会被风吹干;如果放在地上就会被土吸干。只有放在大海之中,和海水融和在一起,它才是永远地不会干涸。’大乘教义的真理,就是要普度众生,和众生永远在一起,施以种种方便,赐以种种安乐。普令众生远离一切苦恼,得大自在安乐,实现人间佛教,涉俗利生。

      《华严经》里面有说:‘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最最主要的是普度众生,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华藏玄门,是一真法界的大总持门,毗卢性海,是如来藏心的妙庄严海。就是要祝愿人人成佛,个个得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学佛的目的:入佛知见、了脱生死、离苦得乐、广度众生
        学佛的目的:悟入佛的知见、了生脱死、离苦得乐、超凡入圣,成佛度众生。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其目的,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众生同成佛道。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研究经教,诵经念佛,守五戒十善,实践六度万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转迷成悟,离苦得乐,达到最后的究竟,希求同成佛道。

        《法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示佛之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如经上说:‘为利众生愿成佛’。以一句惯说的话来讲:发菩提心有两大目标:向上,成佛是我们的目标;向下,度生是我们的目标。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是此意。
    • 学佛的历程: 学佛要经过四个阶段:信、解、行、证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学佛要经过四个阶段,是“信、解、行、证。”

        信是信受,对于一件事物,若先存下怀疑不信的念头,就不会去研究它;即使研究了,也因心识上有先入为主的怀疑知见,在研究的过程中难免断章取义、批评指责。佛法博大精微,若不先具信心,深入研究,绝难融会了义,获得利益。所以学佛历程,起信第一。

        其次是解。起信之后,就要了解它的内容,佛法何以能使众生转迷成悟,又何以能使众生了生脱死。只有正确的了解佛法的内容,信心才会坚定不移。佛经云:“依法不依人”,信奉的是“法即真理”,不是人、神、或偶像;是绝对理智的抉择,不是盲目感情的冲动。只有在正确态度下探索真理,开发智慧,学佛的过程中才不会动摇信心,发生障碍。

        起信求解之后,进一步就是“行”。行是实践,社会上,有些人,承认佛法的博大高深,但不信受。有些人,日常看经研教,但只是当作学术研究鉴赏,解而不行。这些人,只算是浅尝数宝,说了数了之后,与自己仍毫不相干。

        学佛,是在明白佛的教法之后,躬行实践,依法修持,端正行为,澄清妄念,才能明心见性,转迷成悟,获得学佛的利益。

        学佛最后的一个阶段是“证”,在世间法上,如果对于一件事情,具备信心,充分了解,且脚踏实地去实践,最后必得成效。学佛亦是如此。学佛的人,如果信心坚定,教法透彻,且依法修持,力行不懈,最后在心境上必有所得,这就是“证”。至于所证的境相究竟如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亲自证得者始可领会。

      ------------------------

        佛教大乘教理行果(圆瑛大师《法义》)

        佛说两乘之教,不出教理行果四种阶级:
        教——声名句文——能诠之教
        理——即是教中——所诠之理
        行——依理所起——进修之行
        果——由行所证——诸乘之果

        众生依此而起信、生解、造修、得证:
        
        一、教者:如来开示众生之言教,具有声名句文四法,能诠如来道理,令人起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大乘之教,说万法唯心,四圣六凡,十法界依正因果种种诸法,皆唯心所现,心为诸法之体,诸法是心之用,此心非是肉团心,乃是人人本具之如来藏心。藏心有二义:一不变随缘义:真体不变,能随染净诸缘。二、随缘不变义,虽随染净诸缘,其体依然不变,藏心如水,染净诸缘如冷暖之气,水随冷气之缘,则结成冰,虽结成冰,全体是水。若随暖气之缘,复融为水,切勿离冰,更觅乎水。信此者,为信大乘教。

        二、理者:即教中所诠唯心之理,万法唯是一心,心外本来无法。譬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外更无实器可得,心外无有实法可得,亦复如是。令人解此大乘之理,不起法执,即能对治众生法执之病,于界内诸法不起贪著,于界外涅槃不生法爱。解此者,为解大乘理。

        三、行者:即依理所修圆顿之行,不同凡夫著有之行,亦不同外道小乘著空之行。凡外小乘所著空有二边之行,皆非成佛真因。大乘菩萨所修称理观行,先悟理非空有,故不著空有二边,而修自他两利之行。自利行,虽知上无佛道可成,任运圆修三观,圆断二执,求成佛道。利他行,虽知下无众生可度,任运圆修六度,圆具万行,普度众生。正所谓修习空华万行,晏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此中四喻,皆喻非空非有,亦空亦有,虽修万行,普度众生,修即无修,不著度生之相;虽坐道场,而成佛道,得无所得,不著成佛之相;虽是降魔,浑如镜像;虽是说法,即大作佛事,不异梦境:修此者,为修大乘行。
        
        四果者:即依因行所感之果,有分证满证之别。分证者,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证菩萨果。满证者,烦恼惑尽,菩提智满,证入佛果,名得无上正等正觉。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一切相,皆是虚妄。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 你三岁就能讲道得了吗?佩服佩服。
          • 先别急,他肯定没有八十岁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
              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意思是说官场浮沈,勾心斗角,危险就在眼前。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原来是如此平常的话,感到很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

              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这首七佛通偈看起来虽然稀松平常,可是又有几人能够做得到呢?如果人人能够消极的不为恶,并且积极地行善,人间那里还有邪恶?社会那里不充满爱心和乐呢?也因此白居易听了禅师的话,完全改变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态度
          • Sorry,怪我没有说清楚。谢谢吉祥音的帮忙。 和大家一样,我也喜欢佛教里面一些深奥玄妙的文字。 问题是道理似乎明白了,做起来却无从下手。那些境界太高了,只能从基础一步一步来。 基础一般都比较乏味,也比较简单,但却适合自己的水平。
          • 有多少人能够保留3岁儿童的纯,真?三岁儿童可以言行近乎道,八十老翁却行不得。
            • 在一次法会上,有位老菩萨,指点了我好多拜忏的注意事项,尽管她只是着"海青"的"三皈弟子",相对于末学还要排在我的后面,也许她读的经没我多,因为她认字很困难,但是从举止言谈,我相信,她佛法懂的比我深.
              • 她的信念力比你大,她就是信,诚心诚意,无所怀疑的信。信是德。因而佛经读的不多,道理也未必明了。只是她诚信。
              • 佛法是需要要"善根""福德""因缘"都具备的人才可以通达的,有的人"不知道,也做不到",有的人"不知道,但自己做的到",但愿大家都能"既知道,又做的到".的确,"知道"比"做到"容易",要不怎么会有"知易行难"之说呢,愿大家都能"戒定慧三学增上",南无阿弥陀佛!
    • 佛教抉择真理的标准: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佛法与外道的差别,大乘与小乘的差别。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以小乘说三法印,大乘说一实相法印为肯定的判别。如《大智度论》二十二卷说:‘问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印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初印中说五众,二印中说一切法皆无我,第三印中说二印果。’又说:‘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即小乘经中,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就是佛说的法,依教修行,可以证道。若没有三法印,就不是佛法,是魔所说。大乘经中,但有一法印,即诸法实相,是佛所说,名了义经。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关于三法印,如佛陀在《莲花面经》里说:‘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寂灭涅槃,以三是法印。’如佛陀在《法华经方便品》里说:‘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由这两处的经文看来,三法印与一实相印是佛法与外道理论的不共区别,的确是如来亲口宣说的。得著这法印的人,即能于一切法通达无碍。如《大智度论》说:‘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由此也就可以知道,合乎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道理是佛法,与三法印一实相印不符的道理,就不是佛法。

        印即是楷定义,是真实故,一切论者不能改移,不能破坏;这真实义理,楷定一切法,所以名印,如《大智度论》二十二卷说:‘一切有为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寂灭涅槃,是佛法义,是三印,一切论议师所不能坏,虽种种多有所说,亦无能转诸法性者,如冷相无能转令热,诸法性不可坏,假使能伤虚空,是诸法印如法不可坏。’学佛的人,对于具有这正印的教法,即可信受奉行。

      http://www.bwmc.org.tw/Tvo/tvo_094/tvo_94_05.htm
      http://sql.fgs.org.tw/u005book/Showdata.asp?CatalogID=44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随喜善说,如果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为目的来学佛,这样一来,与其他宗教的目标有何区别呢,不过是名词不同罢了,都是离开"生老病死",回到"美好"的世界.所以我等佛子,切末忘记佛陀的"真实义",南无阿弥陀佛!
        • 今天是阿弥陀佛的圣诞,愿大家都能"一心不乱",福慧双增,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