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我爱于丹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俺爱于丹,俺爱于丹!!俺不是张一一,不爱李湘。俺爱于丹,而且和张一一的爱不一样。张一一之所以宣称自己爱李湘,主要是出于生理需要,至于这爱里面有没有心理需要的成分,这俺说不好,不便妄加断言。俺爱于丹既不是出于生理需要也不是出于心理需要,主要是因为她成功地把孔子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推到了老百姓面前。自从中山先生一举推翻了清王朝,后来又出了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孔子已经离开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近百年。即使是文革以后接受人民教育和政府再教育的如我一辈,对孔子的了解也仅限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而记忆中最后一句孔子名言“有朋自远方来”的后面,也已经被改成了“尚能饭否?”。

于丹姐姐的成功之处在于她用她那芊芊玉指和飘逸的手法,轻轻巧巧地把孔子打破,用水调和,再塑一个……;不成,算了,熬成了个心灵鸡汤也不错,熬啊熬啊,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支持下,一锅新鲜的孔子鸡汤出炉了,并且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品尝者无不交口称赞说----孔子鸡汤,鸡汤中的战斗汤!!

孔老夫子在泉下若是知道他被塑造成了成功学大师戴尔·卡内基,他老人家会怎么想就不得而知了。于丹姐姐说,1996年中国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比1991年有所下降,于是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增长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却降低了。究其原因,她认为现代人不懂得关注自己的内心而把太多的目光放到了身外的世界,不懂得寻找内心的安宁。

暂且不说那狗屁幸福指数不是俺一个老百姓能弄得懂的,就说那内心的安宁吧。1993年,俺赖以生存的街道工厂被收购,收购企业并不是看中那入不敷出的工厂而是工厂所占用的那块地。于是俺们厂变成了一幢壮观辉煌的写字楼,而我则因为心狠手辣而得到了照顾----成为了一名保安,月薪210元。黑龙江省统计局提供的数字是“1993年,哈尔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6704元”。于是俺家的情况就成了:“人家的闺女有花戴,你爹钱少不能买”。在这情况下谁要是敢跟我絮絮叨叨什么“内心的宁静”、什么“安贫乐道”,俺保证让他在医院的床上好好宁静宁静。

其实孔子没说错,只是他老人家的话被后人曲解了。俺觉得吧哈,孔子之道在乎修心,为什么这样说呢?俺是这么寻思的,您听听时不时这个理儿。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概括了孔老夫子的一生。洋人们在他们的项目管理的内容里有这样一个词叫“买尔私通(Milestone)”,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拿钱收买你然后和你鬼混。实际的意思却是叫做什么“里程碑”----老外就是这样言不达意。咱不说他,咱说孔子。从这句话上来看,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描述是以时间作为他的“买尔私通”的。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这话值得推敲,老夫子虽然做了一辈子学问,可似乎总是对政治很热心,连卫国那样的又小又弱的国家他都有兴趣辅佐政事,还一个劲说自己立志做学问,这话听起来多少有点假。可惜人家卫灵公对他没啥兴趣);三十岁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三十而立的解释,于丹姐姐解释得好。她说:“我的理解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四十岁的时候孔子对自己的思想体系已经没有了怀疑;有人说四十不惑的意思是不为外界的诱惑所迷;有人说是不受外界的因素干扰自己的思想;于丹姐姐的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为什么孔子到了六十岁才能够做的到“耳顺”呢?为什么孔子六十岁才能不受任何好的和坏的言论的影响呢?他应该四十岁就“耳顺”了才对。很明显,老夫子说的不是这个。

那么“不惑”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俺作为们工人阶级的一个成员,用俺朴素的世界观认为,“不惑”与“而立”一样,是对于自心内部而言的。指的是对自己的信念不再怀疑,这个境界就很难的,俺引用佛教的一个词,可能不太确切,叫“圆熟”。孔子四十岁的时候就能够完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而五十岁的孔子已经能够明白,如何看待外面的世界不在于外面世界本身,而在于内心如何去感受和理解。所以五十岁以后孔子已经能够用内心去感受和了解世界。禅宗讲要“识本心”,意思是悟透佛法不在于你对外部的世界多了解,而是要找到你的本心,所谓明心见性即谓成佛。俺觉得想孔子五十岁的时候已经到了这个境界—至少是在思想上;或者说孔子七十二岁的时候回过头来看自己一生,他老人家是这么认为的。


六十岁耳顺,说得也是自己的内心修为。


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要求可就高了。我曾经在网上读到某些在社会上已经很有地位的老者也试图随心所欲,大有再不胡来就没机会了的想法;比如什么老教授召妓,还有的人得了国际上科学界的大奖还时不时地向外界炫耀比自己小五十多岁的老婆…… 他们都没能做到最重要的一点—不逾矩。


那么什么叫“随心所欲不逾矩”,俺和那境界距离太远,不敢随便定义。猜想起来,估计孔子说得是对自己心中任何欲望和想法都有办法应付,而不必打破外界限制。估计那感觉就像太极高手应付外来的力量,四两也能拨千斤。或者这时候的孔子已经能够让内心世界不受任何杂念和欲望的干扰,有了极其强大的小宇宙。


孔子的这番话不是用来自夸的,那么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他老人家是说,我今天得道成仙超凡入圣,不是因为我征服了世界,而是因为我征服了自己的内心,这很难啊!孔老夫子能到这水平相当的不易。要知道,就在说这话的十几年前,他老人家就因为和美貌而淫荡的卫国皇后南子单独聊了好长时间而被弟子误解,害得他面红耳赤急头白脸地对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我要是真的和南子有过一腿半腿的,老天惩罚我!老天惩罚我!”那时候的孔子哪有一点随心所欲的样子?


可见最难的是了解自己的内心并对纷杂而来的杂念和欲望有办法。孔子之道,在于对内心的理解和控制,而不是什么安贫乐道,更不是叫你如何在收入低于平均工资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狗屁“幸福指数”。


幸福?在乎?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我爱于丹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俺爱于丹,俺爱于丹!!俺不是张一一,不爱李湘。俺爱于丹,而且和张一一的爱不一样。张一一之所以宣称自己爱李湘,主要是出于生理需要,至于这爱里面有没有心理需要的成分,这俺说不好,不便妄加断言。俺爱于丹既不是出于生理需要也不是出于心理需要,主要是因为她成功地把孔子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推到了老百姓面前。自从中山先生一举推翻了清王朝,后来又出了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孔子已经离开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近百年。即使是文革以后接受人民教育和政府再教育的如我一辈,对孔子的了解也仅限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而记忆中最后一句孔子名言“有朋自远方来”的后面,也已经被改成了“尚能饭否?”。

    于丹姐姐的成功之处在于她用她那芊芊玉指和飘逸的手法,轻轻巧巧地把孔子打破,用水调和,再塑一个……;不成,算了,熬成了个心灵鸡汤也不错,熬啊熬啊,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支持下,一锅新鲜的孔子鸡汤出炉了,并且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品尝者无不交口称赞说----孔子鸡汤,鸡汤中的战斗汤!!

    孔老夫子在泉下若是知道他被塑造成了成功学大师戴尔·卡内基,他老人家会怎么想就不得而知了。于丹姐姐说,1996年中国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比1991年有所下降,于是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增长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却降低了。究其原因,她认为现代人不懂得关注自己的内心而把太多的目光放到了身外的世界,不懂得寻找内心的安宁。

    暂且不说那狗屁幸福指数不是俺一个老百姓能弄得懂的,就说那内心的安宁吧。1993年,俺赖以生存的街道工厂被收购,收购企业并不是看中那入不敷出的工厂而是工厂所占用的那块地。于是俺们厂变成了一幢壮观辉煌的写字楼,而我则因为心狠手辣而得到了照顾----成为了一名保安,月薪210元。黑龙江省统计局提供的数字是“1993年,哈尔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6704元”。于是俺家的情况就成了:“人家的闺女有花戴,你爹钱少不能买”。在这情况下谁要是敢跟我絮絮叨叨什么“内心的宁静”、什么“安贫乐道”,俺保证让他在医院的床上好好宁静宁静。

    其实孔子没说错,只是他老人家的话被后人曲解了。俺觉得吧哈,孔子之道在乎修心,为什么这样说呢?俺是这么寻思的,您听听时不时这个理儿。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概括了孔老夫子的一生。洋人们在他们的项目管理的内容里有这样一个词叫“买尔私通(Milestone)”,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拿钱收买你然后和你鬼混。实际的意思却是叫做什么“里程碑”----老外就是这样言不达意。咱不说他,咱说孔子。从这句话上来看,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描述是以时间作为他的“买尔私通”的。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这话值得推敲,老夫子虽然做了一辈子学问,可似乎总是对政治很热心,连卫国那样的又小又弱的国家他都有兴趣辅佐政事,还一个劲说自己立志做学问,这话听起来多少有点假。可惜人家卫灵公对他没啥兴趣);三十岁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三十而立的解释,于丹姐姐解释得好。她说:“我的理解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四十岁的时候孔子对自己的思想体系已经没有了怀疑;有人说四十不惑的意思是不为外界的诱惑所迷;有人说是不受外界的因素干扰自己的思想;于丹姐姐的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为什么孔子到了六十岁才能够做的到“耳顺”呢?为什么孔子六十岁才能不受任何好的和坏的言论的影响呢?他应该四十岁就“耳顺”了才对。很明显,老夫子说的不是这个。

    那么“不惑”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俺作为们工人阶级的一个成员,用俺朴素的世界观认为,“不惑”与“而立”一样,是对于自心内部而言的。指的是对自己的信念不再怀疑,这个境界就很难的,俺引用佛教的一个词,可能不太确切,叫“圆熟”。孔子四十岁的时候就能够完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而五十岁的孔子已经能够明白,如何看待外面的世界不在于外面世界本身,而在于内心如何去感受和理解。所以五十岁以后孔子已经能够用内心去感受和了解世界。禅宗讲要“识本心”,意思是悟透佛法不在于你对外部的世界多了解,而是要找到你的本心,所谓明心见性即谓成佛。俺觉得想孔子五十岁的时候已经到了这个境界—至少是在思想上;或者说孔子七十二岁的时候回过头来看自己一生,他老人家是这么认为的。


    六十岁耳顺,说得也是自己的内心修为。


    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要求可就高了。我曾经在网上读到某些在社会上已经很有地位的老者也试图随心所欲,大有再不胡来就没机会了的想法;比如什么老教授召妓,还有的人得了国际上科学界的大奖还时不时地向外界炫耀比自己小五十多岁的老婆…… 他们都没能做到最重要的一点—不逾矩。


    那么什么叫“随心所欲不逾矩”,俺和那境界距离太远,不敢随便定义。猜想起来,估计孔子说得是对自己心中任何欲望和想法都有办法应付,而不必打破外界限制。估计那感觉就像太极高手应付外来的力量,四两也能拨千斤。或者这时候的孔子已经能够让内心世界不受任何杂念和欲望的干扰,有了极其强大的小宇宙。


    孔子的这番话不是用来自夸的,那么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他老人家是说,我今天得道成仙超凡入圣,不是因为我征服了世界,而是因为我征服了自己的内心,这很难啊!孔老夫子能到这水平相当的不易。要知道,就在说这话的十几年前,他老人家就因为和美貌而淫荡的卫国皇后南子单独聊了好长时间而被弟子误解,害得他面红耳赤急头白脸地对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我要是真的和南子有过一腿半腿的,老天惩罚我!老天惩罚我!”那时候的孔子哪有一点随心所欲的样子?


    可见最难的是了解自己的内心并对纷杂而来的杂念和欲望有办法。孔子之道,在于对内心的理解和控制,而不是什么安贫乐道,更不是叫你如何在收入低于平均工资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狗屁“幸福指数”。


    幸福?在乎?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男色时代的孔子-评《于丹<论语>心得》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首先报告一下我手头这本书的来历和即将的去向:去年圣诞节,我们公司按惯例举行午餐会并交换圣诞礼物。这本书是财务经理准备的富有文化内涵的礼物,有幸被我抽中(其实我想要的是一盒Hello Kitty水果糖),放在办公室,正文略为翻阅了一下,附录的《论语》原文午休时偶或恭读一小段;节后上班,某同事仰慕作者及此书大名,管我借看,我说也别借了,我再翻两天,把书送给你-“翻两天”的目的便是写这篇书评,写完,书就归别人了。

        以上这段的目的在于向本文读者解释清楚:1,书不是我买的,到我手上纯粹是一个偶然事件;2,我也不准备保留此书,马上就要转送给别人。说清这两点,比下文的评论还重要。

        本书封面赫然印着:“《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全书基本就这么定了调。扉页有作者手书“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是谓“于丹心语”。出于个人偏好,我不止一次引用过王朔早期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文字。在此,我愿再引一句,以抒发我的阅读心情:“道理能牛成那样,也就不错了。”

        在孔子的理想中,“修齐治平”是四位一体的,“修齐”是手段,“治平”是目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一贯抱有从“礼制” 出发的等级观念、精英思想。《论语》作为他的言论集,言说的对象主要是统治阶层及其后备力量-知识精英。(正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其真正目的也在于通过提高党员修养,来促使党机器的运转更有效率,改进党员素质只是强化党的统治的手段。)《论语》这本书,正是在为上述对象提供道德理想、统治艺术、个人修养的一揽子指南。所以科举时代,很长一段时期,《论语》是“公务员考试”的必修课目。而于丹的“心得”,问题也正出在割裂了“修齐”与“治平”,完全不提《论语》中更为重要的“治平”之道,将《论语》的意义(“真谛”)降低到“修自身”(于丹“代后记”语)这个最初级的层次。

        比如我们看于作《君子之道》这一章。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话,“闲闲书话”大牛人、我素来敬佩的老金先生曾专文讲解。(老金在线:《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http://www8.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books&idArticle=80671&flag=1)关于“怀德”与“怀土”,他解读说,“安土重迁不一定是小人,飘洋过海不一定是君子。君子小人在此的标准是:是否关心德业?”关于“怀刑”与“怀惠”,他更深入剖析道:“所谓‘刑’,其实是对背离礼制规定后的惩戒,是一种强力推行和护佑礼制的法制手段。君子重纲纪,重礼制,也同时重刑罚。儒学对礼制的维护,有承认皇权合理性的一面,但这同时也是对秩序的尊重。”其所发掘与梳理的,乃为儒学在当代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的价值”;其所关注的,乃为道德、法律、秩序之间的关系。而同样是孔子这句话,于丹悟到的却是“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然后举例一个人关心自家买房分房那点事是“拘囿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不遵守交通规则抢红灯又是“迟早要吃大亏”、“这里面有多大的隐患大家都心知肚明”,结论是:“所以什么是小人呢?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怀德怀土、怀刑怀惠这样根本性的道德分野,被于丹庸俗化为一种“大眼界”的处世之方、“人际理论”(于丹语)。

        这样一本书不必过多地援引、评论,敲录书中“心得”、“心语”,能少敲一句就少敲一句。只是易中天的序言(《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里有一段易、于对话有点意思。易“不怀好意地问: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答:“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易中天认为于丹的回答“很精彩”。

        时尚杂志常说,这是一个男色的时代。女人们更放肆地打量和品评男人,那些中性的、柔媚的男子广受欢迎。其实这也不奇怪,在从前,面目姣好的男旦一样容易蒙获少奶奶、大小姐们垂青。又据说,去势能改善禽、肉的口味(比如阉鸡的肉质更为鲜美)。依据同样的逻辑,圣贤和经典,经过于丹的“去势化” 处理,果然也是深入浅出、广受欢迎,难怪此书风靡一时,并会通过上述交换圣诞礼物的方式,流入我的手中。

        《论语》的核心或说“真谛”在于孔子的政治理想,上托“先王”、下图“仁治”,政治诉求是孔子和《论语》的雄性特征。中国也许缺乏无界限地讨论政治、提出各种政治设计和社会蓝图的公共氛围,但至少借由《论语》这样的经典来“托古喻今”并非不可能-老金在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于丹却不是这样。她把孔子包装成一个性别不明、身体温热(“略高于体温”,见“代后记”)的心理咨询师,他的每句话都可以从生活小故事中得到印证,他为疲于奔命的城市白领奉上一盅盅美味滋补的“心灵鸡汤”;《论语》成了“一眼温暖的活水泉”,供她“以身体之”。

        这样搞也不是不可以。经典是开放的公共资源,不同的人可作不同的解读。男色时代,有人要把孔子包装成一个善解人意的中性人,自有她的技巧和方式,《论语》的价值不会受到这种包装的影响。前面提到,于书附录了《论语》原文,至不济我还能建议接手这本书的同事别忘了查看后面这几页。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作者、买这本书的财务经理和管我借这本书的同事都是女性,我不好说这是不是巧合,或其中有什么代表性。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追星族的过份贴近常让偶像感到不适。至少在我看来,于丹对孔子,也贴得太近了,太近就不逊。

        “三八节”将至,待会儿就把这本书移交出去。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于丹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