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这个不算?-早在佛教尚未产生的公元前7世纪,印度婆罗门教的古经典里就记载了"观世音"。不过,婆罗门教里的观世音不是人,而是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又叫双马神童,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善神,象征慈悲和善良,而且神力宏大。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早在佛教尚未产生的公元前7世纪,印度婆罗门教的古经典里就记载了"观世音"。不过,婆罗门教里的观世音不是人,而是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又叫双马神童,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善神,象征慈悲和善良,而且神力宏大。据说这对双马神童能使盲人复明,病者康复,残者健全,不育妇女生子,公牛产乳,朽木开花。

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了佛教,双马神童被佛教接纳,成了一位慈善菩萨,叫"马头观世音",形象依然是匹可爱的小马驹。

后来佛教徒把观世音人格化,变成一位威武的伟丈夫,并创造了观世音出身王族的新身世。据《悲华经》的说法,观世音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断绝众生诸苦及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为此,佛祖给他起名叫观世音。

观世音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不过那时的观世音还是个威武的男子。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像,观音皆作男身,嘴唇上还长着两撇漂亮的小胡子。

随着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到南北朝时,出现了大批出家的尼姑和女信徒。历史证明,西方的各路神明要想在中国站住脚根,必须汉化、世俗化。因此必须造出一位女菩萨,满足民间信众的需要。

这个任务就历史地落到了观世音的身上。首先他是善神,其次他又可以有33个化身,可男可女,因此干脆就让他变为女菩萨,这大约在隋唐之际。

到了北宋,中国人又创造了新的关于观音身世的故事。说是有位妙庄王,生了3个女儿,名妙因、妙缘、妙善。三女都到了出嫁的年龄,大女、二女高高兴兴嫁出去了,就是三女儿妙善死也不肯出嫁,执意出家。庄王大怒,把妙善赶出王宫。妙善就到深山修行,成为香山仙长。后来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需要亲人的一只手、一只眼来作药引子。大姐、二姐都不肯作出牺牲,只有出家修行的妙善献出了自己的手眼,救了父亲的命。佛祖被其孝心感动,便赏她一千只手,一千只眼,使之成为干手干眼的观世音。

这个故事揉进了儒家的"孝"和道家的神仙思想(妙善修行为"仙长"),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至此观世音不但已完全中国化,而且同印度的佛教"真经"相去很远了。

恰恰是这样中国化和世俗化了的观音,成为中国民间最流行的信仰。同样,也是厦门民间最流行的信仰。把旧时那些观音亭之类的小店都忽略去不算,现今厦门供奉观音的寺庙就有30多处。厦门最大的寺院内普陀,是闽南最大也是全国有名的观音梵刹。据说观音诞生于农历二月卜九,涅盘于九月十九,成道于六月十九。这三个日子厦门皆称为"佛祖生"。每逢这三日,南普陀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香火之鼎盛,令人吃惊。

不仅仅在寺院,在厦门许多普通百姓的家庭,都供着观音像,早晚一炉香。

观音崇拜在厦门民间历久不衰,实在值得思索。仔细想来.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许许多多并不了解观世音来历的善男信女对观音的崇拜,其实只是寄托一种对"善"的追求和希望,于民风民俗,不无正面的影响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诸法无常,看看周围的世界,一切都在生灭不已。如果我们不停止追逐外在的东西,烦恼就永不会停止。只有放下万缘,内守一片悠闲,才会得到暂时的安乐。
    • 所言極是。只是現實中極少有人真正做到。歷史上也只有老莊真正做到了。人類不過是在風風火火地背道而馳,自毀而已, 還自以爲是在“文明,進步”。
      • 人類不過是在風風火火地背道而馳,自毀而已, 還自以爲是在“文明,進步”。----如是如是。
        • 道德經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共勉。
          • 长久虽好,感觉还是在跟时间和空间作抗争。佛家视三界如火宅,为己--求根本解脱不再受轮回之苦,为人--广度无量众生愿皆离苦得乐。到得究竟地,时间和空间都是可以遮破的。anyway,愿您得究竟永久的安乐。
            • 佛家的理论无非是和自我抗争。好是好,但是不解决根本问题。少数抗争成功的人也只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无法福及旁人。大多数则抗争失败,白费了心思。我之前说过,佛家的理论无非是换个角度思考人生,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是一种思想观和方法论,而已。
              • #3656768
              • 正如吉祥音对你的点评,“下结论太早”,如果你有问题,可以讨论,但是仅凭你对佛教的了解,就下出“。。。而已”的结论,实在过于草率。就像有人看了哥德巴赫猜想的“1+1=2”,就下“我小学一年的儿子就会做”的结论,同样,过于草率。
                • 我希望你能证伪我的结论,而不是单单地说:那是错的。我也希望你在说“那是错的”的同时,能说清楚到底什么是对的。谢谢。
                  • 如果你想证伪耶稣,对不起,我没有兴趣。
                    • 你先证伪我的“错误的结论”好了。也算科普一下佛教的思想,总不会也没有兴趣吧?
                      • 你的结论是什么?你下的结论太多,请问你想证伪的是哪一个?
                        • 就上面挨得最近的那个好了。#3662511
                          • 没看出这个帖子中你的结论是什么。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另外开一个新帖。
                            • 那您说我什么结论下得草率了?
                              • 就像你说佛教的实践只是脑筋急转弯。你真的实践过吗?如果是,那实践的方法对吗?如果没有,那结论是否草率?
                                • 在我认识耶稣基督以前,我实践过。在国内佛教占主导地位,所以很自然的,那个时候对生命和真理的探索是从学习佛学开始的。
                                  • 哦,那下一个问题是实践的方法对吗?就像学习针灸不等于拿一根针在身上瞎戳,要知道基于瞎戳而得出的针灸无用论也是草率的。
                                    • 呵呵,我就知道你会随后question我的学习方法了,然后我说什么都可以说方法不对。我想问你,你实践过了吗?#3663329 #3651136
                                      • 我正在实践。。。对啊,从佛教角度来说,多少人实践了佛法,验证了佛法,那么你实践了,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自然要询问一下你的方式是否正确。就像有人信奉基督,但是最终走上了邪教,你认为这位基督教的问题,还是他自己的问题?
                                        • 很好。感觉得出来,你的思维比那两位有条理一些,有逻辑一些。为你祷告,希望你早日得着所求的。
                                          • 谢谢,也希望你和所有有情众生都能离苦得乐!
                                            • 感谢主,认识耶稣基督以后,我已经离苦得乐了。
                                              • 希望你能知道什么是苦乐
                                                • 估计又跟你们的定义不一样。你们是苦作甘来甜作苦吧。
                                                  • 那就再去研究一下佛教的“三苦”“八苦”吧!
                                      • 一点好奇心,你是怎么实践的?
                                        • 你觉得怎么算是正确的方法呢?研习佛经,念诵名号,这些都算不算?俺以为自己除了出家吃斋,其它都试过了。你说说看,我瞅瞅有没有拉下的。
                                          • 任何的学习,我想一定要能改变我们的心相续(简单来说就是,改变我们的世界观)才算有效。比如任何的学习,我想一定要能改变我们的心相续(简单来说就是,改变我们的世界观)才算有效。比如学习初转法轮的苦集灭道四圣谛,
                                            学习完了以后,那么有没有真的升起人生是苦从而要发愿要离苦得乐,学习了二转法轮的诸法无自性,有没有真的从内心升起如梦幻泡影,有没有升起强烈的利益众生的念头,学习了三转法轮的如来藏,是否坚定的认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就像坚定的相信自己有鼻子有脸一样。

                                            如果这些没有达到,那么说明学习还没有真正改变自己的内心,那么还要继续学习,不断串习。这就是我所说的在心上下功夫,因为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是心灵的思维活动而已。
                                            • 你说了学习的程度和深度问题,还是没说怎么学呀?我当初学习完了以后,真的有升起人生是苦从而要发愿要离苦得乐,于是就有了#3651094中的见证,认识了耶稣基督,得到了拯救,离苦得乐了。
                                              • 我们说学习佛法,要闻思修,单说闻和,思,比如苦集灭道的”苦“,学习的时候,有没有明白佛陀到底说了多少种苦,为什么人生皆苦,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为什么?这些,都是闻思的过程。
                                                • 我当初就是这么学的,最后得到的是耶稣基督。:)#3663702
                                                  • 有人去中医学院学习针灸,最后针灸师没有当成,却成了电脑专家,这是针灸的责任吗?有人学习基督教,最后成了邪教教主,这是基督教的问题吗?
                                                    • 你可能误会了,我没有要说佛学不好。 我认为佛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思想方法,是探索真理的道理之一,但却不认为佛是真理本身。
                                                      • 这只是你个人的体会而已。
                                                        • 是,是我的理解。
                                                      • 研究那么长时间的佛教,竟然连“佛”的定义还没弄清
                                                        • 恐怕你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啊。是不是应该再换个角度思想一下?
                                                          • 您在山外,应该看得比较清楚。说说看,有关佛教的内容,我什么地方说的不对?请批评指正!我先合十道谢
                                                            • “有关佛教的内容”,基本都对。我不是质疑你的佛学知识,你所说的确实是佛所教的。你被训练教导用某个特定的角度来认识人生,但同时你也被这个角度局限住了。问题在于,普通人只能摸到象腿,你不过是摸到了象牙。
                                                              • 多谢您这样抬举我。可是,对于修行佛法来讲,我还只是业余(没有出家)初级(空有嘴上功夫,没有实证经验)水平。希望您能有缘遇到真正的修行人,或许你会改变这样的看法。——保持开放的头脑,千万不要过早下结论,最为重要。
      • 所言其是。
      • 所言极是。
    • 是呀,这个安乐不仅仅是暂时的,还是自己的。如何才能让别人也得着这份平安呢?自己无欲了,感觉平安喜乐了。一旦想把这份平安和喜乐带给别人,欲马上又回来了,于是自己原有的那份平安和喜乐也没了。好像有点无可奈何的说呀。
      • 有进步啊,呵呵。问得好,要得到永久安乐,要先忏悔罪业,修学佛法,认清真理的实相,从而断绝贪著外境,得大自在。进而广发菩提心,行菩提道,如大菩萨不住相行于布施,令无量众生同证佛果,究竟离苦得乐。
        BTW,菩萨想把这份平安和喜乐带给别人,不会带来欲望烦恼,即金刚经上说菩萨不住相布施的意思,所以并不矛盾。比如,观世音菩萨“无为心内起悲心”,也是这个意义。我们说菩萨有“大悲心”而不说“大爱”,就是因为“爱”有欲望的成分,有杂染。
        • 既然是布施,为什么要求别人先忏悔...,修学...,认清...,断绝...。不能布施了先么?还有啊,“无为心内起悲心”,悲从何来哉?
          • 忏悔后铲除罪业可以让心先定下来,然后智慧才可以显现,修学才有成效,不然学不进去。这里布施是总摄六度波罗密,不是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布施。“无为心内起悲心”的悲心,是以菩萨的菩提心为因,众生的苦为缘而产生。
            • 原来是波罗密啊, 不是一般说的布施, 不多说了.. 悲心是菩提心+众生苦产生的, 和无为心有啥关系, 我看该是有为心嘛. 众生苦是咋来的呢? 也别扯众生了, 说说人生就够了. 动物植物细菌们咋想你咋说都成我也没仄...
              • 妙法莲花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处。
                • 灭人贪好理解, 灭人欲咋整? 还有的人贪欲具全, 他也不觉得苦啊?
                  • 关于人欲,请参考URL。关于所谓有人不觉的苦的问题,你说得对,确实有这种人。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短视和麻木行为,审视内心,谁会没有烦恼? 所谓花无百日好,月无百日圆,是人都有生老病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还是早做打算比较明智.
                    • 看完了链接的文章,文章的结论是提倡“少欲”。少到多少算少?“少欲”是获得真理的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我因此得出的结论还是:#3660863。
                      • 结论还是下得太早了!
                      • 对修行人来说,可以安身立命并且不会引起贪心为大致基准。---少欲”是获得真理的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哈哈,这种问法比较有趣。勉强答之,我的认识是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 既然不充分,说明如果获得真理的这个问题还是没解决,还是没答案。吃饭、喝水也是必要条件呀。
                          • 你这是什么逻辑呀!你还是早点睡吧。呵呵
                            • 你说是什么逻辑呀?哪里不对可以指出来,不要单单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那样更没有逻辑可言。
                              • 获得真理,在佛教当中,有很多条道路。每天不同的道路,都各自需要很多的条件,你想在这个小地方把所有的这些都说清楚,我肯定没这个本事,又惭愧了。
                                • 没要你都说清楚呀。咱们现在不是一个一个在讨论?可惜目前为止您和您的伙伴们除了喊喊口号绕绕圈子,一个都没有说清呀。
                                  • 求得这里的方法,是以佛教理论为基础的,没有基础,就没法讨论哪些方法。不知道你到底了解多少佛教,要从头给你补课,那可真是件头痛的事情。
                    • 看明白了,如今佛教里又不兴“禁欲”了。我还真是老封建,跟不上时代了。。。
                      • 我理解上面的“少欲”中的“少”字,应作动词解,减少的意思。就是要越来越少,最后达到断欲。“无欲则刚”哈
                        • 你说得不错。每年都少一点,老了就断了, 骨头就刚了。这“动作”很多人都会。
                    • 您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短视和麻木行为, 要审视内心找点烦恼是吧? 原来烦恼打您这儿来的?
                      • 他的烦恼打他那里来,我的烦恼大我这里来。如果我没烦恼,你的烦恼,永远也不会成为我的烦恼。
                        • 呵呵,你去烦他,他就有烦恼了。上帝藉着困苦而救拔困苦人,藉着他们所受的压迫而开启他们的耳朵。(约伯记第三十六章15)
        • 提到观世音菩萨,能不能介绍一下观世音是怎么成为菩萨的?我们普通人应该如果向它/他/她学习从而也能成为菩萨?
          • 据我所知,观音菩萨的传记还没有翻译成中文,藏文中有,现在正在翻译成英文,同时翻译的还有八大菩萨的其他,包括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等。热切的期待新书的出版ing
            • 这个不算?-早在佛教尚未产生的公元前7世纪,印度婆罗门教的古经典里就记载了"观世音"。不过,婆罗门教里的观世音不是人,而是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又叫双马神童,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善神,象征慈悲和善良,而且神力宏大。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早在佛教尚未产生的公元前7世纪,印度婆罗门教的古经典里就记载了"观世音"。不过,婆罗门教里的观世音不是人,而是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又叫双马神童,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善神,象征慈悲和善良,而且神力宏大。据说这对双马神童能使盲人复明,病者康复,残者健全,不育妇女生子,公牛产乳,朽木开花。

              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了佛教,双马神童被佛教接纳,成了一位慈善菩萨,叫"马头观世音",形象依然是匹可爱的小马驹。

              后来佛教徒把观世音人格化,变成一位威武的伟丈夫,并创造了观世音出身王族的新身世。据《悲华经》的说法,观世音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断绝众生诸苦及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为此,佛祖给他起名叫观世音。

              观世音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不过那时的观世音还是个威武的男子。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像,观音皆作男身,嘴唇上还长着两撇漂亮的小胡子。

              随着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到南北朝时,出现了大批出家的尼姑和女信徒。历史证明,西方的各路神明要想在中国站住脚根,必须汉化、世俗化。因此必须造出一位女菩萨,满足民间信众的需要。

              这个任务就历史地落到了观世音的身上。首先他是善神,其次他又可以有33个化身,可男可女,因此干脆就让他变为女菩萨,这大约在隋唐之际。

              到了北宋,中国人又创造了新的关于观音身世的故事。说是有位妙庄王,生了3个女儿,名妙因、妙缘、妙善。三女都到了出嫁的年龄,大女、二女高高兴兴嫁出去了,就是三女儿妙善死也不肯出嫁,执意出家。庄王大怒,把妙善赶出王宫。妙善就到深山修行,成为香山仙长。后来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需要亲人的一只手、一只眼来作药引子。大姐、二姐都不肯作出牺牲,只有出家修行的妙善献出了自己的手眼,救了父亲的命。佛祖被其孝心感动,便赏她一千只手,一千只眼,使之成为干手干眼的观世音。

              这个故事揉进了儒家的"孝"和道家的神仙思想(妙善修行为"仙长"),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至此观世音不但已完全中国化,而且同印度的佛教"真经"相去很远了。

              恰恰是这样中国化和世俗化了的观音,成为中国民间最流行的信仰。同样,也是厦门民间最流行的信仰。把旧时那些观音亭之类的小店都忽略去不算,现今厦门供奉观音的寺庙就有30多处。厦门最大的寺院内普陀,是闽南最大也是全国有名的观音梵刹。据说观音诞生于农历二月卜九,涅盘于九月十九,成道于六月十九。这三个日子厦门皆称为"佛祖生"。每逢这三日,南普陀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香火之鼎盛,令人吃惊。

              不仅仅在寺院,在厦门许多普通百姓的家庭,都供着观音像,早晚一炉香。

              观音崇拜在厦门民间历久不衰,实在值得思索。仔细想来.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许许多多并不了解观世音来历的善男信女对观音的崇拜,其实只是寄托一种对"善"的追求和希望,于民风民俗,不无正面的影响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你说的那个从印度教引入的应该不是观世音,而是马头明王菩萨,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其余的那部分介绍,自己里面也说“中国化和世俗化了的观音”,也比并不准确。
                • 那不是我说的,是有历史考证的。所以我上面才问它/他/她呢。
                  • 好,有历史考证,请出示。而不单单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古经典里就记载了"观世音"。”,请问是哪一部经典,在哪一部分提到?那里的马菩萨到底是有哪些功德?然后佛教中的观世音又有那些功德,如果相同,或者近似,才可能下此结论,要不然,还是道听途说,并不是历史考证。
                    • 嘿嘿,不瞒你说,俺以前还真的查过一些文献资料,那时还没有电脑呢。可惜现在一时没有网上的资料。等我有空了帮你放狗找找看吧。
                      • 当然可以,随时欢迎。随喜这种认真的态度。
          • 观世音菩萨在很多佛经中都有提及,关于他证道的介绍在《楞严经》中说的很详细,其他的经典您可以自己参考URL。要学观世音菩萨,当然唯一途径是通过学习佛法认清实相,增长智慧,发菩提心,誓愿救度一切众生。
            对我们现在的众生,我感觉最大的障碍是“我慢”,有人拿不究竟的道理就自以为是,再也不肯思考更深的道理。可怜闵者。
            • 为什么不是绕圈子,就是给个连接自己看?如果您跟我讨论基督教,我也就给你个圣经的连接让你自己看,您会怎么想?哦,对了,记得您说过您没兴趣,只看自己有兴趣的东西,不会去看别的东西的。
              • 呵呵,那是我说的。
                • 哦。对不起bali了。都被你们绕晕了。:)
                  • 绕晕了哈,读了不少佛教东西,习惯了就好了。。。
                    • 脑筋急转弯。呵呵
                      • 来碗醒神汤试试——ONG-MA-NI-BEI-MEI-HONG
                        • 看了又犯困了,睡个小觉先。。。
              • 有很多问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完的,所以还是您自己学习比较合适。
    • 听起来就是说保持内心的安宁,peace of mind?人活着总要有追求,追求的过程中有快乐也有烦恼,快乐多于烦恼,为什么要停止追逐?只有弱者才会靠宗教寻求内心的安宁!
      • 還是繼續修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