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温故知新,有关春节的一些知识。(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春节来历 ******

春节,象征着团结、兴旺,寄托着新的一年的希望。
腊月时,天寒地冻,直到春节来临,才挑动喜气。于是,从广大城乡至圩镇,一个个年货摊卖年画、吊钱、窗花、灯、鞭炮、脸谱和春联......一片红红绿绿,添加节日的喜气。
到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午夜十二点(子时)的时候,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迎来了新年的第一个早晨。
在古时,春节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
汉武帝时,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诗经》里有记载,每到农历新年,农民喝“春酒”,祝“改岁”,尽情欢乐,庆祝一年的丰收。到了晋朝,人民燃起堆堆烈火,将竹子放在火里烧,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使节日气氛更浓。到了清朝,放爆竹,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了。

****** 准备过年******

腊月初一是跳灶王。这个活动之前是腊月驱鬼习俗,后发展为跳灶王,由乞丐作灶王爷及灶王奶奶的形象,挨家跳,一直持续到灶王爷升天(二十三)。

腊八节,佛教称为成道节,属古代的腊祭。后佛教传入,合二为一,重点是吃腊八粥,并提倡施粥扬益。人民也开始腌腊八蒜,等过年吃饺子用,过了腊八开始办年货。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叫过小年。祭灶是男人的事,取下旧年神象,掸灰,晒干,供上灶糖,果品,灶柴来烧。锅沿上抹糖,正月初一迎灶王。

腊月二十五上天派神来奖惩,顺道接玉皇。所以人人都要谨言慎行,要吃口数粥,计口煮粥一人一碗(鸡鸭狗猪都算,出远门的人也算),要用红豆粥,红豆避疫扬灾。

除夕即年三十,贴春联、换门神、做年菜、包饺子、要守岁,为父母延寿,店铺要结完这一年的帐。

****** 祭灶节送神******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这时,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
古时,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视为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并准备隆重的祭灶仪式。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

****** 年节小常识 ******

节前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

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包饺子,合交好意头

春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在过年的前一夜也既是团圆夜,回到父母家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

包饺子有其背后意义,其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
只有在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 “年”的传说 ******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直到一年除夕,村里来了个乞讨的老人,看见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就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但笑不语,只要求老婆婆若让他在家呆一夜,并出言把‘年'兽撵走。村人多番劝说不得要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吞食牲畜。当它来到村东头老婆婆家,发现气氛与往年不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院内也赶紧传来“砰砰啪啪”的炮响声,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浑身战栗,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炮响。

隔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谈天说地 / 温故知新,有关春节的一些知识。(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春节来历 ******

    春节,象征着团结、兴旺,寄托着新的一年的希望。
    腊月时,天寒地冻,直到春节来临,才挑动喜气。于是,从广大城乡至圩镇,一个个年货摊卖年画、吊钱、窗花、灯、鞭炮、脸谱和春联......一片红红绿绿,添加节日的喜气。
    到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午夜十二点(子时)的时候,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迎来了新年的第一个早晨。
    在古时,春节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
    汉武帝时,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诗经》里有记载,每到农历新年,农民喝“春酒”,祝“改岁”,尽情欢乐,庆祝一年的丰收。到了晋朝,人民燃起堆堆烈火,将竹子放在火里烧,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使节日气氛更浓。到了清朝,放爆竹,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了。

    ****** 准备过年******

    腊月初一是跳灶王。这个活动之前是腊月驱鬼习俗,后发展为跳灶王,由乞丐作灶王爷及灶王奶奶的形象,挨家跳,一直持续到灶王爷升天(二十三)。

    腊八节,佛教称为成道节,属古代的腊祭。后佛教传入,合二为一,重点是吃腊八粥,并提倡施粥扬益。人民也开始腌腊八蒜,等过年吃饺子用,过了腊八开始办年货。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叫过小年。祭灶是男人的事,取下旧年神象,掸灰,晒干,供上灶糖,果品,灶柴来烧。锅沿上抹糖,正月初一迎灶王。

    腊月二十五上天派神来奖惩,顺道接玉皇。所以人人都要谨言慎行,要吃口数粥,计口煮粥一人一碗(鸡鸭狗猪都算,出远门的人也算),要用红豆粥,红豆避疫扬灾。

    除夕即年三十,贴春联、换门神、做年菜、包饺子、要守岁,为父母延寿,店铺要结完这一年的帐。

    ****** 祭灶节送神******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这时,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
    古时,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视为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并准备隆重的祭灶仪式。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

    ****** 年节小常识 ******

    节前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

    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节包饺子,合交好意头

    春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在过年的前一夜也既是团圆夜,回到父母家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

    包饺子有其背后意义,其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
    只有在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 “年”的传说 ******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直到一年除夕,村里来了个乞讨的老人,看见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就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但笑不语,只要求老婆婆若让他在家呆一夜,并出言把‘年'兽撵走。村人多番劝说不得要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吞食牲畜。当它来到村东头老婆婆家,发现气氛与往年不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院内也赶紧传来“砰砰啪啪”的炮响声,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浑身战栗,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炮响。

    隔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好!
    • It's so funny you post it in 求学深造. U r so smart:)
      • 刚被斑竹move 到“谈天说地”来了,我还以为被 delete 了,正郁闷着呢。
    • 听听 , 包饺子有其背后意义,其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 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这不是成心拆卖饺子皮的台嘛。 。
      • 咱也搅和(交,合)一把,除饺子外,北方还有合子,合子又得和面,又得合在一块,比饺子好多了,所以用合子比饺子更象征团聚,再说合又有合卺的意思,交字我就不再解释了,这饺子的意思多去了。
        • 民 俗 是 不 是 属 于 你 们 风 水 专 业 的 比 修 课 ? :D
          • 还用学,俺们家乡的妈妈例海去了,俺躲都来不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