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成语解释: 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成语出处: 《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举例说明: 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我的心已经死了。我不该再到你们公馆里来,打扰你们。(巴金《家》二回)

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1),而回瞠若乎后矣(2)!”夫子曰:“回,何谓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3),不比而周(4),无器而民滔乎前(5),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仲尼曰:“恶(6),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7),有目有趾者(8),待是而后成功(9),是出则存,是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10)。吾一受其成形(11),而不化以待尽(12),郊物而动(13),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14)。知命不能规乎其前(15),丘以是日徂(16)。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17),可不哀与!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尽矣(18),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19)。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20)。虽然,女奚患焉!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精灵
    • 一个概念(因为时间比较久了,若有记错的地方,请指正)——“世界海”。来自佛教的华严经。然后再看看我们的小精灵,在哪儿玩哪!
      小世界——日月围绕这须弥山在旋转,还包括须弥山周围的各大部州等,为一小世界
      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
      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唯一大千世界。
      ——以上有三个“一千”,俗称:三千大千世界。简称:大千世界
      如果把大千世界里的所有东西,都磨成微尘大小,其微尘总数为:“大千微尘数”
      把一个大千微尘数放在一层;两个大千微尘数放在二层;三个大千微尘数放在三层.........贰拾个大千微尘数放在二十层。一共20层,每一个微尘,就是一个大千世界。总共这二十层所组成的范围是一个“世界种”
      再把每个世界种看成一滴水滴,由此组成各个不同形状,不同位置,不同名称的——世界海
      • “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大千世界,吉祥般若。
        • “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 是不是应该确切点说你的心是你的宇宙,你的宇宙就是你的心?不然你死了(对不起不是咒你啊,请原谅),这个宇宙也没了,我们这些人还活不活了?
          • 当您死亡了,您的心会死吗?您的心死了,那样如何上天堂啊,不然撞到地狱去也不会知道,对不? 呵呵
            • 《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成语解释: 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成语出处: 《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举例说明: 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我的心已经死了。我不该再到你们公馆里来,打扰你们。(巴金《家》二回)

              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1),而回瞠若乎后矣(2)!”夫子曰:“回,何谓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3),不比而周(4),无器而民滔乎前(5),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仲尼曰:“恶(6),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7),有目有趾者(8),待是而后成功(9),是出则存,是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10)。吾一受其成形(11),而不化以待尽(12),郊物而动(13),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14)。知命不能规乎其前(15),丘以是日徂(16)。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17),可不哀与!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尽矣(18),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19)。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20)。虽然,女奚患焉!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至少,您的心和我的心不一样吧。不然,一个人进不了天堂岂不是要拖累其他所有的人都进不了天堂了?那么,您的宇宙也跟我的宇宙不一样,是不是?
              • 众生的心本体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业识,所以有人生天,有人堕地狱。宇宙本是你心,本来没有分别,分别的是妄心,你心净则见天堂,心浊则是地狱。
                • 您的意思是说:心里想什么就是什么。你想的是天堂,看到的就是天堂,想的是地狱,看到的就是地狱。理解错了吗?请指正。
                  • 呵呵,如果那样的话,这个世界还有人吗?大家想一下,就都上天堂了。愚痴啊,您连基本的思维都有问题,还到处大言不惭的宣说研究过多年佛教,真是pf您敢出来现的勇气。
                    • 大家都是出来现的,你不用这样讲话吧?
                      • 你是,俺可不是。呵呵
                        • 你不是才怪
                    • 修佛的就那么容易沉不住气?唉。这本来就不是我的思维。我只是在尽量理解您的意思。又怕误会您,所以说出来让您确定一下。您要是解释不了又不愿解释,那就算了,我的提问到此打住。通过跟您的对话,更进一步证明了圣经上的话的正确性。
                      神知道人不能自己救自己,人也不能靠自己的行为称义。唯有借着耶稣基督,我们的罪才能得赦免,我们才能得着永生神的生命。
                      • 楼主说的那个心,不是您所理解的“肉团心”,也不是那个“意识心”。而是体现如来真性的;恢复到本来面目的那颗心。
                        • 体现如来真性?没有如来以前的那些人的心体现谁呢?
                          • 可能我没有说清楚:那样的心,不是普通人所有的,是圣人们所拥有的,当然普通的人,通过一定量的训练,也可以证圣位,把自己那颗染污的心,恢复成像圣人一样的那颗心,所以才叫修行吗!
                      • 俺沉不住气,您如何知道?众生妄想心的不可思意,果真如此。呵呵
                        • 沉得住气为什么不好好说话?有答案就说答案,没有答案就说没有答案。放那种狠话干吗?呵呵。不过话说回来,修行过的人还是跟没修行过的人不一样。换个别人,恐怕这时候祖宗八代都问候过了也不一定。
                          • 你这话还不够狠啊!您厉害!
                          • 不好意思,俺其实没有伤害您的意思,真的感觉这些话会对你有好处,会让你醒一醒。说实话,俺当时犹豫了一会要不要发,同时审观内心,并没有情绪或嗔恨心,所以还是发了。
                            BTW,您要问候俺祖宗十八代都没有关系,俺不介意,嘻嘻,只是您心里会有嗔恨心。伤害的只是您自己,对您不好,对不?
                • 你说的天堂是“西方极乐世界”吧?一般人不常去,修炼了去的那种是吧?
            •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 这话我爱听,可惜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 不容易理解就算了吧, 费那劲
                  • 你们的同学不多不少说“你要不懂干吗乱贴.......”(#3653452)按照您们的理论,你肯定懂。那就讲讲吧。在下洗耳恭听!先谢了。
                    • 我当然不会乱贴, 这就解释给你, 你且听好: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意谓世间万物无一得以常住不坏,凡生者必灭,故惟有超越此生灭之境界,方能得寂静之真乐。

                      世间万物皆为受造, 既可被造, 就可被灭, 要想超越生死呢, 就得和造物主取得和解, 达到和平. 其中当然包括超越心灵的生灭以达到平安的境界.
                      • 本来一句挺好的法偈,让你这样一解释,唉!还是让我清静会儿吧。
          • 此语出自陆九渊,您问他好了;身、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您该知道的,呵呵。
            • 你要不懂干吗乱贴?你要懂的话干吗不能解释?都这样的话,什么都不用学不用问了,什么牛顿啦,爱因斯坦啦,释迦牟尼啦,都不在了,没地方去问了。
              • 别逼他
                原谅他吧,因他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 修哥神那。别人心理的事情,你好像都清楚。
                  • 过奖了, 只是偶尔猜出来一点.
                    • 修哥属什么的?我立个杆子你就.......,难怪会提那紧箍咒的事情。
                      • 得, 我不得不夸你 -- 有智慧
                        • 向修哥忏悔
                          自己这几天的行为,我自己也感到很不满,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我舅舅家的那只狗:我家在我小的时候很穷,满足不了我那时对食物的贪欲。舅舅相对要好得多,经常盼着去舅舅家,可以得到很多好吃的,可恨的就是那条狗,每次都对着我狂叫不停,就好像我占了多大便宜似的。

                          ——我也许是希望为佛教徒在这里争取一小块可以自由讨论的地皮吧!所以还望修哥还有不多不少先生见谅。

                          阿弥陀佛!
              • 陆九渊(1139~1192) ,号象山先生,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抚州金溪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陆九渊(1139~1192) ,号象山先生,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抚州金溪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他以“心即理”为核心,创立“心学”,强调“自作主宰”,宣扬精神的动性作用。他的学说独树一帜,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正宗理学相抗衡。1145年4月,他与朱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晤,研讨治学方式和态度。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鹅湖大辩论”。陆九渊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著名学者郭沫若、马一浮都认为深受陆九渊思想的影响。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50岁的陆九渊被任命为荆湖北路荆门知军。次年九月初三,陆九渊千里迢迢从江西到荆门上任。当时,金兵南侵压境,荆门地处南宋边防前线。陆九渊看见荆门没有城墙,认为这个行政区域位于江汉平原,道路四通八达,南面捍卫江陵,北面支援襄阳,东面守护随州、钟祥,西面扼守宜昌;荆门巩固,四邻才有依靠,不然就会腹背受敌。于是,下决心修筑了城墙。

                陆九渊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的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外地的商贩纷纷前来荆门做生意,使荆门的税收日增。他推荐或提拔下属,并不看重资历与出身。他认为,古代录用地方官员,由于不受资历和出身的限制,表现好坏便容易区别,后世斤斤计较资历和出身,有无政绩就不容易判明。

                陆九渊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有人告状,他不拘早晚,亲自接见受理。断案多以调解为主。如控诉的内容涉及隐私、违背人伦和有伤风化的,就劝说告状人自动撤回上诉,以便维护社会道德风尚的淳厚。只有罪行严重、情节恶劣和屡劝不改的才依律惩治。所以民事诉讼越来越少,到上任第二年,来打官司的每月不过两三起。

                陆九渊在象山东坡筑亭,宣讲理学,听众往往多达数百人。荆门原先闭塞的民风和鄙陋习俗显著改变。各级主管部门交相列举陆九渊在荆门的政绩奏报朝廷。益国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强调,荆门军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长官“躬行”的榜样。

                1193年初,陆九渊在荆门病逝,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着吊唁的人群。出殡时,送葬者多达数千人。他死后,谥为“文安”。

                为纪念陆九渊,后人将荆门蒙山改称象山,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当年陆九渊受理民事诉讼和讲学的象山书院遗址兴建陆文安公祠(俗称陆夫子祠和陆公祠)。

                中国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县人﹐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居山五年﹐阅其簿﹐来见者逾数千人”。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第。他承认王安石英才盖世﹐不合流俗﹐但认为王安石学术上没有触及根本﹐不苟同其政治改革。对“靖康之变”胸怀復仇雪耻的大义﹐故访求智勇之士﹐共谋恢復失地。任地方官时﹐政绩颇著﹐并不忘教育﹐常授徒讲学。去官归里後﹐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据《象山年谱》称﹐“从游之盛﹐未见有此”。

                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两人都是理学家﹐但朱属於客观唯心主义﹐而陆属於主观唯心主义。陆学直接於孟子的“万物皆备於我”的“心学”﹐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恆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学的目的就在於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慾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復心的本然。修养功夫在於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至於读书﹐则最重视 《大学》﹑《中庸》﹑《论语》 和《孟子》﹐要求联繫日用事物讽咏自得﹐反对习註疏章句之学﹐场屋之文﹐以谋求利禄。他和朱熹常相辩难。他们二人有两次会讲颇具影响﹐第一次是在淳熙二年(1175)“鹅湖之会”(鹅湖书院旧地﹐在今江西铅山县)﹐朱主张先博览而後归之於约﹐以陆的教法太简易﹐陆主张先发明人的本心而後使之博览﹐以朱的教法为支离。第二次是在淳熙八年(1181)﹐朱请陆登白鹿洞书院讲堂﹐讲“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朱则认为切中学者隐微深固之疾﹐当共守勿忘。朱熹晚年曾劝学者兼取两家之长﹐并对陆表示敬意。有人曾劝陆九渊著书﹐他说:“六经註我﹐我註六经”﹐又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註脚”﹐陆学为明代王守仁(阳明)所发展﹐世称“陆王学派”﹐著有《象山全集》行世。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鹅湖大辩论”。
                  俺以为,作为哲学家,陆要比朱高那么一点点

                  朱看不上“禅学”,就脱不开“哲学家”的束缚
              • 多谢指教
                • 看看人家,多么谦虚,都应该好好学学才对!嘴大/恶口又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像“迎风持炬”“仰首啐天”,受伤害的只有自己。可怜啊!
                  • 呵呵,俺虚心请教,嘴大/恶口的可不是我哦。#3653540
                    • 不要心虚吗!我只是放个镜子在那里,自己照照看看,反省,回观。谁看对谁有好处。可是,有人看完了把镜子里的影响当成别人,还取笑说:“看他那傻样”。这样好玩吗?
                    • 嘴大/恶口的,是俺。今晚好好忏悔。您也晚安,做个好梦,不要有嗔恨心。
                      • 对对, 好好忏悔, 为你祈祷
                        • 修哥早上好!昨晚有什么好梦吗?
                • 这样的心境,配得上这样的好文章......
                  • 同感!同感!
                    • 呵呵,瞧瞧人家的修行,你们这几位,... ... :)
                      • 我们这样相互鼓励,共同进步。您觉得有问题吗?不要客气,憋在心里多难受!
                        • 俺说你们的修行太差,不如人家(月印万川),您楞是没看出来?唉~~#3654801
                          • (#3653452@0)知道轻损比自己修行好的人,罪过有多大吗,我帮你一起忏悔! 太晚了,做个好梦!
                      • 别不服气,想开点吧!总比那个“英雄所见略同”(#3636975)好多了吧!真还自以为是“英雄”乜!嘻嘻.......
              • 别人贴出来,不一定就是给你看得,我看了很好啊,让我知道惭愧,更努力的进步,不行吗!
                • #3653452 要懂的话干吗不能解释?都这样的话,什么都不用学不用问了,什么牛顿啦,爱因斯坦啦,释迦牟尼啦,都不在了,没地方去问了。
                  • 没听说过“言语道断”吗?你以为所有的教理,都像你理解得那么简单吗?
                    • 还有你可以去问上帝啊!问问他我说得对还是你说得对。最好提前带个面具,几个耳光子是少不了的。
                • 麻烦解释一下好吗? 您看懂的是什么啊? 咋就惭愧然后进步了呢? 为了大家的福祉, 您就费点口舌, 让大伙都进步进步如何?
                  • 自心和宇宙等无差别的境界,是证得空性的圣人境界,是我们这学佛的人所努力修行的目标,虽然这中间还会有一些不同层次间的差别,但那都不是我们目前所应该关心的。佛教有句话:“看脚下”
                    ——就是我们眼下所走的每一步,都关系到我们的将来会怎样。按照正确的道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那个圣果位,是一定会得到的。
                    就我个人来讲,要走的路还很多很多,可是,在这个地方浪费那么多时间,虽然有心帮别人的忙,由于自己的证量有限,很多话不一定能说到点子上,白白的浪费大家的时间,所以感到惭愧。
                    • 想达到这种境界的想法不错, 不过宇宙的主宰是万能的, 不是空性二字能概括完....
                      想达到这种境界的想法不错, 不过宇宙的主宰是万能的, 不是空性二字能概括完.

                      你看到佛修到了某种目标, 便亦步亦趋的要走那种道路, 一可能走不通, 二可能绕弯子, 三能只成就了部分目标, 四已经成就的部分会限制你继续寻求的动力....

                      再说"看脚下"吧, 有仁慈的上帝预备的道路, 仔细看吧比什么都清楚, 你可以选择
                      • 就造物主的问题,我曾经和一位叫HAPPYBOY的,在华枫论坛的社会文化版讨论过,不想再提了,伤害贵教信众的感情,不是我想做的,愿意的话,您自己去看看,再回来讲话。
                        另外“空性”是境界,是目标。不是解释什么东西的说辞,当你证得的时候,他当然可以涵盖一切,没有得到的时候,说什么都是白费。所以真要想了解佛教,还要从因缘果报开始。

                        别说是你,就是造物主本身,因为有“能造”“所造”,就有“我”和“我所”——这些都没超出“有”层面。距离达到和宇宙同一无别境界,还差老远去了

                        谢谢你对我的关心,不过还是看自己的脚下比较好,如果你看我的脚下,会让您头晕害怕的。
                        • 还会害感情?我得看看。牛不要吹太大喔。给个链接好吗?
                          • 通过私人信息发给你了,请查收
                            • 那里头七嘴八舌的一堆人还有个站长教大家念六字真言的我看得那个累啊哪个是你啊?
          • 你是在提问呢,还是在调侃?如果是后者,也就罢了,但如果是前者,还真让人有点忍俊不禁...
        • 阿弥陀佛!真是惭愧的很,那样的境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达到!
        • “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一切因心而起,因心而灭。心起心灭,大道自然。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意境是高. 不过尘埃总还在那儿, 您瞥下不惹了, 总还得有人收拾不是吗?
    • 好文!很久没有欣赏过这样的文章,这样的境界了!
    • “你是尘芥,你也是星云,前者是你的肉体,后者是你的灵魂,从可怜渺小的肉体中飞散出去、洋溢出去、迸射出去、绵绵不绝,向高空飞腾。”--好句!
    • 我愚顿没有看懂,后面争论我好像漏了什么更不懂了。这个精灵是佛教(好像是?)的什么概念?是大彻大悟的如来?是普渡众生的菩萨?是得道成佛的长者?还是楼主一时的思绪?
    • 噢,可爱的蓝精灵。噢,可爱的蓝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