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科学、哲学与信仰的战争 - 陈蓉霞(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达尔文的进化论自诞生时起就一直与宗教处于“斩不断理还乱”
的纠缠关系之中。本世纪20年代在美国田纳西州所发生的斯科普案件,
竟然使进化论与宗教的冲突对簿公堂。70年代以来,这个问题在美国
再次掀起波澜,198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州议会通过一项法律,规定
公立学校在教授“科学进化论”时,必须以公允的态度讲授所谓“科
学创世论”。后者是以《圣经》作为出发点对地球及其生命历史作出
的一番解释。对此,科学家反唇相讥,指责创世论科学其实不是科学
而是宗教,根据美国法律规定,一种特定的宗教学说是不能在公立学
校的课堂上讲授的。然而,创世论者的态度却是,达尔文进化论也不
是科学而是宗教。双方的冲突趋于白热化。

  在学校的课堂上讲授牛顿定律、欧氏几何,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事,从来没有人为此而发生过任何争执。讲授进化论,却导致了信仰
上的冲突,由此可见,进化论在科学中的地位确实有些独特,或者说
尴尬。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于是,有一位研究法律的教授,他力图
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这场冲突,作出一个公正的裁决。这就是《审
判达尔文》(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一书的写作背景。作者P·
E·詹腓力自称为写此书,他查阅了《Nature》、《Science》等权威
杂志的大量相关论文及其他资料,以此表明他的科学论据是确凿充分
的。当然他并未讳言的是,他还是一个基督教徒。这不由得使人想到,
现在如果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某一宗教派别发生了冲突,是否会有
一位公正的法律教授敢于站出来说,他在仔细研究了爱因斯坦原始论
文的基础上,即可对这场官司作出一个公正的裁决呢?这似乎是不可
思议的事情,因为相对论(尤其是广义相对论)中那高深复杂的数学
公式不要说令一位法律学教授,就是有一般自然科学基础的人也望而
生畏,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又是进化论的一个尴尬之处。

  公正地说,《审判达尔文》一书的作者在资料的收集上确实是下
了一番功夫的。但是,毕竟他是一位非专业人士,故此对于进化论的
“指点江山”难免存在种种误解之处。这自然影响了他对这场“官司”
判决的公正性。

  作者在本书中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达尔文理论的基石——自
然选择理论的不可靠性。比如,为什么活化石千百万年都保持不变,
而它们的表亲已进化到像人这样高等了呢?在作者看来,达尔文主义
者对此的回答类似于诡辩,“它们没有进化是因为适当的变异尚未发
生,或者因为在‘发生过程中受牵制’,或者说,这些活化石已经对
环境有足够的适应。总而言之,它们没有进化是因为它们没有进化”。
(见该书,P34)就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反映出作者并没有真正掌握
自然选择理论的精髓。作者的潜台词显然是进化论者首先应该假设生
物的可变性,并且解释从细菌到鱼到人这一系列进程的必然性,而活
化石的存在恰恰违背可变性,违背进化的必然性,由此可以证明进化
理论的谬误性,或者更心平气和一些,是不完备性。但现在进化论者
却以上述理由进行诡辩或是寻找借口。

  然而,仔细阅读一下进化理论的经典著作,就可发现上述的潜台
词恰恰是对进化理论的最大误读。本世纪杰出的达尔文主义者G·C·
威廉斯在他的经典名作《适应与自然选择》(即将由上海科技出版社
出版)一书中指出,自然选择所要达到的最大效果恰恰是基因的稳定
性,也就是不变性。换言之,作用于突变率的自然选择仅有一个可能
方向,那就是使突变率降到零的频率。在经过数10亿年的逆向选择之
后,突变依旧存在这一事实就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解释。它无可辩驳地
证明了这一原理的存在,即自然选择经常能够产生极其精确的机制,
但绝对不能带来完美的机制。需要引起生物学家注意的并不是突变发
生的频繁性,恰恰相反,倒是它的稀罕性。活化石的存在即证明了这
一点。

  然而,许多普通的读者,包括詹腓力本人,都误解了这一点。在
詹腓力看来,进化竟可被用来描写完全不同的过程——在同一个种群
中,黑蛾、白蛾相对比数的改变可以叫作进化;真正创造性的过程,
如制造活细胞、多细胞生物、眼睛和人类的智慧也叫进化。(见该书,
P94)他还以活化石作为例子,并将此看作是对进化理论的不利证据,
其实这些都只能说明他对进化的真正含义并未领会。必须强调的是,
自然选择理论以稳定不变的基因作为选择对象,分类学的单元,如物
种、属、科、目、纲等都不在进化论者的考虑范围之中,故此,所谓
微观进化(物种以内)与宏观进化(物种以上)的区分也就不具有实
质性的意义。而许多创世论者正是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他们承认微
观进化(应该说,这也是他们在立场上的进步),但否认宏观进化,
认为这是在经验上不可证实的事情,故而有背自然科学的本质。

  在《审判达尔文》一书中,詹腓力还以科学哲学理论作为论证工
具。他认为,根据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理论,一个学说若是被不利事实
所证伪时,却依然还在那儿狡辩,它就自动丧失作为科学理论的资格。
自然选择理论在面对种种不利证据时,似乎总有招架之力。所以,它
就是一种伪科学。基于科学哲学的立场,来对进化论的地位作出判决,
这似乎是一种极具权威性的做法。但事实上,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理论
并不是科学哲学流派中的唯一正宗,继它以后的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
就强调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所表现出的恰恰就是对共有范式的维护,
是一种十足的保守态度。不过詹腓力也提及了库恩理论,对此,他的
态度是,既然现有的事实(化石记录显示出非常广泛持久不变的常态)
已与流行范式相冲突,那么,就必须去寻找一个新的范式,而不是像
如今的达尔文主义者那样“坐井观天”,闭口不提这些事实。这绝对
是一种误解,理由已如前所述。在此值得讨论的是,詹腓力意欲推出
的新范式显然就是“创世论”。在他看来,新的“范式”会建议问一
些完全不同的问题,寻找完全不同的资料,当然就能突破如今进化论
者那种坐井观天式的思维方式。

  这就带出一个问题,创世论能否作为科学研究中的一个范式而起
作用?为此我们首先必须考察自然科学的性质。现在的科学界已一致
认同,对于自然事件进程的解释只能以自然本身而不是以超自然的、
神的奇迹作为原因。这就是自然主义哲学的态度。它是自然科学家必
须遵守的最低“底线”。另一方面,科学必须要有事实作为证据。或
许有人会问,对于这条自然主义哲学原理本身,科学家是否能拿得出
过硬的证据呢?对此,哲学史上的有关争论已经告诉我们,对于经验
事实的依赖不能推向终极。最初的出发点必须以某一个基本公理(或
者说信仰)作为前提,正如几何学体系也是出自于不证自明的公理一
样。一个自然科学家完全可以为自己的这一立场进行充分的辩护。而
创世论者(如詹腓力)恰恰对这条原理本身也提出质疑,(见该书,
P147),这就违背了科学的起码底线,不足为证。

  由此可见,创世论科学由于背离了这一起码前提(引入圣经中的
奇迹),从而不能充当自然科学研究中的范式。说到这里,有人也许
会问,当初牛顿引入上帝的第一推动时,我们似乎并未就此否认牛顿
理论的科学性。这是因为科学自身也有一个不断走向成熟完善的过程,
正是从达尔文时代起,科学家和神学家一致赞同,上帝不能再作为弥
补缺口的工具,自然科学的问题应该由科学本身来解决。所以,今天
再来乞求神的设计,就科学的立场而言,只能是一种倒退。当然创世
论者也能退回到这一立场,即承认自然选择原理正是上帝创世所用的
方式,这样他与进化论其实也就不存在实质性的冲突了。带有这一信
念的学者同样可以为进化理论的完善贡献力量。达尔文理论在美国的
传播者,牧师阿沙·葛雷,也是达尔文的朋友,就是在这一立场上积
极捍卫和传播达尔文理论的。毕竟当科学面对自然规律的终极起因时,
只能保持沉默

  然而,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更可能是一个无神论者,当克里
克惊奇于生命是如此复杂以致认为它不可能在地球上起源时,他也只
是提出一个天外胚种论的假说,而没有把这一功绩直接推给上帝完事。
《Nature》(1998,Vol.394)上有一篇调查报告就证实了这一点。
其中有一组统计数字颇耐人寻味:在数学家中信上帝者有14.3%,物
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是7.5%,而生物学家中信上帝者比例最低,仅5.
5%。这似乎又令我们回到一个古老的话题:这就是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达尔文理论的诞生首次标志着科学与宗教的真正决裂。因为自然
选择理论的出现使得自然神学家丧失了最后一个重要堡垒。同时达尔
文本人的信仰也从一个有神论者转变成了一个无神论者。也许是由于
继承了达尔文的这一光荣传统,所以在今天的生物学家中,无神论者
所占的比例要比在其它科学家中更高。

  现在回到我们开头所说的话题,进化论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似乎有些独特或是尴尬,这不仅是因为它要比相对论之类的物理学多
了一副平常面孔,以至一个门外汉也可对它说三道四,而且还因为它
直接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有关,故常常能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尽管
如此,本文想要强调的是,进化论确实是一门科学,正因为它是一门
科学,未受过严格训练的非专业人士的裁决当然就不会可靠。但是另
一方面,由于进化论所面对的话题与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存在着如此密
切的关系,以至在某些人看来,残酷无情的自然选择也许违背了他们
心目中的伦理观,在此意义上,我们当然不能强求一个宗教徒一定要
放弃他的创世说,因为科学毕竟不能代替信仰。

中华读书报2000年05月17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ZT...达尔文评基督教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达尔文评基督教

    达尔文在去世那一年最后改定的《自传》中,用专门一章阐述自
    己的信仰,批驳了基督教以及各种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据。其中有关基
    督教的部分如下:

    当我在贝格尔号船上的时候,我是非常正统的,我记得当我引用
    《圣经》做为道德的某个方面的不能辩驳的权威时,还受到了几名军
    官(虽然他们自己也非常正统)发自内心的嘲笑。我想是因为这种争
    辩方法的新奇使他们觉得有趣。但是,从《旧约》那套显然是虚假的
    世界历史,比如通天塔、彩虹是一种信号,诸如此类,从它让上帝具
    有一名仇恨深重的暴君的感情,我越来越认识到,《旧约》并不比印
    度教的圣书或任何一个野蛮人的信仰更值得信赖。这个问题在我的心
    中逐渐升起,并且驱逐不去--我们是否可以相信这一点,如果上帝
    向印度人启示的话,对他的信仰是否就要跟对毗湿奴、湿婆等等的信
    仰联系在一起,就象基督教的信仰是跟《旧约》联系在一起的?这在
    我看来是绝对不可信的。

    需要有最明显的证据,才能使任何一个精神健全的人相信那些支
    持基督教的奇迹。而我们越是认识自然界的固定法则,奇迹就变得越
    不可信。而那时候的人是如此无知和轻信,到了我们几乎难以理解的
    程度。而福音书无法被证明是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写成的。而它们在许
    多重要的细节上都互不相同,这些细节太重要了,在我看来必须承认
    是出于不可靠的目击者。由于以上列举的这些反省--我并不是因为
    它们是新鲜或有价值才提出的,而是因为它们影响到了我--我逐渐
    地不再相信基督教是神启的。有许多虚假的宗教已经象野火般地传布
    到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这个事实对我也是重要的。《新约》的道德
    观看上去很美丽,但很难否认,它的完美是部分地依赖于那些我们现
    在视为象征和寓言的解释。

    但我在当时还是不愿放弃我的信仰--我很确信这一点,因为我
    还很清楚地记得,我经常做这样的白日梦,在庞贝城或其他地方发现
    古罗马名流的通信或手稿,以最惊人的方式证实福音书所述的都是事
    实。但我发现,即使是凭借我无边的想象力,也越来越难以捏造出足
    够的证据让我信服。这样,怀疑以一种很慢的速率在我的心中滋长着,
    但最后还是完成了。速率是那样的慢,以至我没有感到有什么苦恼,
    而且此后我连一秒钟也没有怀疑过我的结论是正确的。真的,我很难
    明白人们怎么能够希望基督教是真实的,因为果真如此的话,其经文
    以明明白白的语言表示了,凡是不信仰基督的人们,其中包括我的父
    亲、兄弟以及几乎一切我的最好的朋友,都要永世受到惩罚。

    这真是一种可咒诅的教义。

    达尔文在去世那一年最后改定的《自传》中,用专门一章阐述自
    己的信仰,批驳了基督教以及各种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据。其中有关基
    督教的部分如下:

    当我在贝格尔号船上的时候,我是非常正统的,我记得当我引用
    《圣经》做为道德的某个方面的不能辩驳的权威时,还受到了几名军
    官(虽然他们自己也非常正统)发自内心的嘲笑。我想是因为这种争
    辩方法的新奇使他们觉得有趣。但是,从《旧约》那套显然是虚假的
    世界历史,比如通天塔、彩虹是一种信号,诸如此类,从它让上帝具
    有一名仇恨深重的暴君的感情,我越来越认识到,《旧约》并不比印
    度教的圣书或任何一个野蛮人的信仰更值得信赖。这个问题在我的心
    中逐渐升起,并且驱逐不去--我们是否可以相信这一点,如果上帝
    向印度人启示的话,对他的信仰是否就要跟对毗湿奴、湿婆等等的信
    仰联系在一起,就象基督教的信仰是跟《旧约》联系在一起的?这在
    我看来是绝对不可信的。

    需要有最明显的证据,才能使任何一个精神健全的人相信那些支
    持基督教的奇迹。而我们越是认识自然界的固定法则,奇迹就变得越
    不可信。而那时候的人是如此无知和轻信,到了我们几乎难以理解的
    程度。而福音书无法被证明是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写成的。而它们在许
    多重要的细节上都互不相同,这些细节太重要了,在我看来必须承认
    是出于不可靠的目击者。由于以上列举的这些反省--我并不是因为
    它们是新鲜或有价值才提出的,而是因为它们影响到了我--我逐渐
    地不再相信基督教是神启的。有许多虚假的宗教已经象野火般地传布
    到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这个事实对我也是重要的。《新约》的道德
    观看上去很美丽,但很难否认,它的完美是部分地依赖于那些我们现
    在视为象征和寓言的解释。

    但我在当时还是不愿放弃我的信仰--我很确信这一点,因为我
    还很清楚地记得,我经常做这样的白日梦,在庞贝城或其他地方发现
    古罗马名流的通信或手稿,以最惊人的方式证实福音书所述的都是事
    实。但我发现,即使是凭借我无边的想象力,也越来越难以捏造出足
    够的证据让我信服。这样,怀疑以一种很慢的速率在我的心中滋长着,
    但最后还是完成了。速率是那样的慢,以至我没有感到有什么苦恼,
    而且此后我连一秒钟也没有怀疑过我的结论是正确的。真的,我很难
    明白人们怎么能够希望基督教是真实的,因为果真如此的话,其经文
    以明明白白的语言表示了,凡是不信仰基督的人们,其中包括我的父
    亲、兄弟以及几乎一切我的最好的朋友,都要永世受到惩罚。

    这真是一种可咒诅的教义。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科学、哲学与信仰的战争 - 陈蓉霞(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达尔文的进化论自诞生时起就一直与宗教处于“斩不断理还乱”
      的纠缠关系之中。本世纪20年代在美国田纳西州所发生的斯科普案件,
      竟然使进化论与宗教的冲突对簿公堂。70年代以来,这个问题在美国
      再次掀起波澜,198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州议会通过一项法律,规定
      公立学校在教授“科学进化论”时,必须以公允的态度讲授所谓“科
      学创世论”。后者是以《圣经》作为出发点对地球及其生命历史作出
      的一番解释。对此,科学家反唇相讥,指责创世论科学其实不是科学
      而是宗教,根据美国法律规定,一种特定的宗教学说是不能在公立学
      校的课堂上讲授的。然而,创世论者的态度却是,达尔文进化论也不
      是科学而是宗教。双方的冲突趋于白热化。

        在学校的课堂上讲授牛顿定律、欧氏几何,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事,从来没有人为此而发生过任何争执。讲授进化论,却导致了信仰
      上的冲突,由此可见,进化论在科学中的地位确实有些独特,或者说
      尴尬。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于是,有一位研究法律的教授,他力图
      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这场冲突,作出一个公正的裁决。这就是《审
      判达尔文》(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一书的写作背景。作者P·
      E·詹腓力自称为写此书,他查阅了《Nature》、《Science》等权威
      杂志的大量相关论文及其他资料,以此表明他的科学论据是确凿充分
      的。当然他并未讳言的是,他还是一个基督教徒。这不由得使人想到,
      现在如果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某一宗教派别发生了冲突,是否会有
      一位公正的法律教授敢于站出来说,他在仔细研究了爱因斯坦原始论
      文的基础上,即可对这场官司作出一个公正的裁决呢?这似乎是不可
      思议的事情,因为相对论(尤其是广义相对论)中那高深复杂的数学
      公式不要说令一位法律学教授,就是有一般自然科学基础的人也望而
      生畏,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又是进化论的一个尴尬之处。

        公正地说,《审判达尔文》一书的作者在资料的收集上确实是下
      了一番功夫的。但是,毕竟他是一位非专业人士,故此对于进化论的
      “指点江山”难免存在种种误解之处。这自然影响了他对这场“官司”
      判决的公正性。

        作者在本书中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达尔文理论的基石——自
      然选择理论的不可靠性。比如,为什么活化石千百万年都保持不变,
      而它们的表亲已进化到像人这样高等了呢?在作者看来,达尔文主义
      者对此的回答类似于诡辩,“它们没有进化是因为适当的变异尚未发
      生,或者因为在‘发生过程中受牵制’,或者说,这些活化石已经对
      环境有足够的适应。总而言之,它们没有进化是因为它们没有进化”。
      (见该书,P34)就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反映出作者并没有真正掌握
      自然选择理论的精髓。作者的潜台词显然是进化论者首先应该假设生
      物的可变性,并且解释从细菌到鱼到人这一系列进程的必然性,而活
      化石的存在恰恰违背可变性,违背进化的必然性,由此可以证明进化
      理论的谬误性,或者更心平气和一些,是不完备性。但现在进化论者
      却以上述理由进行诡辩或是寻找借口。

        然而,仔细阅读一下进化理论的经典著作,就可发现上述的潜台
      词恰恰是对进化理论的最大误读。本世纪杰出的达尔文主义者G·C·
      威廉斯在他的经典名作《适应与自然选择》(即将由上海科技出版社
      出版)一书中指出,自然选择所要达到的最大效果恰恰是基因的稳定
      性,也就是不变性。换言之,作用于突变率的自然选择仅有一个可能
      方向,那就是使突变率降到零的频率。在经过数10亿年的逆向选择之
      后,突变依旧存在这一事实就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解释。它无可辩驳地
      证明了这一原理的存在,即自然选择经常能够产生极其精确的机制,
      但绝对不能带来完美的机制。需要引起生物学家注意的并不是突变发
      生的频繁性,恰恰相反,倒是它的稀罕性。活化石的存在即证明了这
      一点。

        然而,许多普通的读者,包括詹腓力本人,都误解了这一点。在
      詹腓力看来,进化竟可被用来描写完全不同的过程——在同一个种群
      中,黑蛾、白蛾相对比数的改变可以叫作进化;真正创造性的过程,
      如制造活细胞、多细胞生物、眼睛和人类的智慧也叫进化。(见该书,
      P94)他还以活化石作为例子,并将此看作是对进化理论的不利证据,
      其实这些都只能说明他对进化的真正含义并未领会。必须强调的是,
      自然选择理论以稳定不变的基因作为选择对象,分类学的单元,如物
      种、属、科、目、纲等都不在进化论者的考虑范围之中,故此,所谓
      微观进化(物种以内)与宏观进化(物种以上)的区分也就不具有实
      质性的意义。而许多创世论者正是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他们承认微
      观进化(应该说,这也是他们在立场上的进步),但否认宏观进化,
      认为这是在经验上不可证实的事情,故而有背自然科学的本质。

        在《审判达尔文》一书中,詹腓力还以科学哲学理论作为论证工
      具。他认为,根据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理论,一个学说若是被不利事实
      所证伪时,却依然还在那儿狡辩,它就自动丧失作为科学理论的资格。
      自然选择理论在面对种种不利证据时,似乎总有招架之力。所以,它
      就是一种伪科学。基于科学哲学的立场,来对进化论的地位作出判决,
      这似乎是一种极具权威性的做法。但事实上,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理论
      并不是科学哲学流派中的唯一正宗,继它以后的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
      就强调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所表现出的恰恰就是对共有范式的维护,
      是一种十足的保守态度。不过詹腓力也提及了库恩理论,对此,他的
      态度是,既然现有的事实(化石记录显示出非常广泛持久不变的常态)
      已与流行范式相冲突,那么,就必须去寻找一个新的范式,而不是像
      如今的达尔文主义者那样“坐井观天”,闭口不提这些事实。这绝对
      是一种误解,理由已如前所述。在此值得讨论的是,詹腓力意欲推出
      的新范式显然就是“创世论”。在他看来,新的“范式”会建议问一
      些完全不同的问题,寻找完全不同的资料,当然就能突破如今进化论
      者那种坐井观天式的思维方式。

        这就带出一个问题,创世论能否作为科学研究中的一个范式而起
      作用?为此我们首先必须考察自然科学的性质。现在的科学界已一致
      认同,对于自然事件进程的解释只能以自然本身而不是以超自然的、
      神的奇迹作为原因。这就是自然主义哲学的态度。它是自然科学家必
      须遵守的最低“底线”。另一方面,科学必须要有事实作为证据。或
      许有人会问,对于这条自然主义哲学原理本身,科学家是否能拿得出
      过硬的证据呢?对此,哲学史上的有关争论已经告诉我们,对于经验
      事实的依赖不能推向终极。最初的出发点必须以某一个基本公理(或
      者说信仰)作为前提,正如几何学体系也是出自于不证自明的公理一
      样。一个自然科学家完全可以为自己的这一立场进行充分的辩护。而
      创世论者(如詹腓力)恰恰对这条原理本身也提出质疑,(见该书,
      P147),这就违背了科学的起码底线,不足为证。

        由此可见,创世论科学由于背离了这一起码前提(引入圣经中的
      奇迹),从而不能充当自然科学研究中的范式。说到这里,有人也许
      会问,当初牛顿引入上帝的第一推动时,我们似乎并未就此否认牛顿
      理论的科学性。这是因为科学自身也有一个不断走向成熟完善的过程,
      正是从达尔文时代起,科学家和神学家一致赞同,上帝不能再作为弥
      补缺口的工具,自然科学的问题应该由科学本身来解决。所以,今天
      再来乞求神的设计,就科学的立场而言,只能是一种倒退。当然创世
      论者也能退回到这一立场,即承认自然选择原理正是上帝创世所用的
      方式,这样他与进化论其实也就不存在实质性的冲突了。带有这一信
      念的学者同样可以为进化理论的完善贡献力量。达尔文理论在美国的
      传播者,牧师阿沙·葛雷,也是达尔文的朋友,就是在这一立场上积
      极捍卫和传播达尔文理论的。毕竟当科学面对自然规律的终极起因时,
      只能保持沉默

        然而,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更可能是一个无神论者,当克里
      克惊奇于生命是如此复杂以致认为它不可能在地球上起源时,他也只
      是提出一个天外胚种论的假说,而没有把这一功绩直接推给上帝完事。
      《Nature》(1998,Vol.394)上有一篇调查报告就证实了这一点。
      其中有一组统计数字颇耐人寻味:在数学家中信上帝者有14.3%,物
      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是7.5%,而生物学家中信上帝者比例最低,仅5.
      5%。这似乎又令我们回到一个古老的话题:这就是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达尔文理论的诞生首次标志着科学与宗教的真正决裂。因为自然
      选择理论的出现使得自然神学家丧失了最后一个重要堡垒。同时达尔
      文本人的信仰也从一个有神论者转变成了一个无神论者。也许是由于
      继承了达尔文的这一光荣传统,所以在今天的生物学家中,无神论者
      所占的比例要比在其它科学家中更高。

        现在回到我们开头所说的话题,进化论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似乎有些独特或是尴尬,这不仅是因为它要比相对论之类的物理学多
      了一副平常面孔,以至一个门外汉也可对它说三道四,而且还因为它
      直接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有关,故常常能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尽管
      如此,本文想要强调的是,进化论确实是一门科学,正因为它是一门
      科学,未受过严格训练的非专业人士的裁决当然就不会可靠。但是另
      一方面,由于进化论所面对的话题与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存在着如此密
      切的关系,以至在某些人看来,残酷无情的自然选择也许违背了他们
      心目中的伦理观,在此意义上,我们当然不能强求一个宗教徒一定要
      放弃他的创世说,因为科学毕竟不能代替信仰。

      中华读书报2000年05月17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ZT科学是什么 -       作者:阿西莫夫  译者:朱岚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在开始的时候几乎就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无机物是不会有的,而有些活
      的有机体也因为缺乏好奇心而显得全无生气。
        一棵树无法以我们所能辨认的方式对它的环境表示好奇;海
      绵或牡蛎也同样不能。风、雨或海流带给它们所需要的物质,而
      它们也能够从中获取。假如遇到的是火、毒品、猎食动物或寄生
      物,它们也会安安静静地死去,就像活着的时候一样无声无息。
        早在生命诞生的初期,某些有机体就己发展出一种独立运动
      的能力。这对它们控制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会动的有机体已不再
      是消极地等待食物,而是主动地去寻找食物。
        于是世界上出现了冒险与好奇心。一个有机体如果在寻找食
      物的竞争中犹豫不前,过度保守,必然会惨遭挨饿的命运。因此,
      在早期,为了求生存,必须加强对环境的好奇心。
        以蠕动方式寻找食物的单细胞草履虫,不可能像人类那样有
      自觉的意识和愿望,不过,它具有一种动力(即使只是“简单”
      的物理-化学的动力),使它好像是要在周围的环境中寻找食物
      或安全。这种由“好奇心”引起的动作我们最容易辨认,因为这
      种动作是与人类生命最为相近的那种生命所必不可少的。
        当有机体变得越来越复杂时,它的感觉器官也更加多样化,
      而且更为复杂、更为精细,有关外界环境的更多的信息被接收进
      来。与此同时,它也发展出(是因是果我们无法分辨)日趋复杂
      的神经系统,以储存或转译由感觉器官所接收到的信息。


      求知欲

        有时候,接收、储存、转译外界环境信息的能力超过了所必
      需。一个有机体吃得很饱而又无所事事,眼前又没有危险,它又
      会怎样呢?
        或许它会像牡蛎一样陷入麻木的状态。但是高等有机体仍有
      探测环境的强烈本能,我们可以称之为“闲暇的好奇心”,虽然
      我们对此可以不予理会,但是我们可以以此来判断动物的智力。
      譬如,狗没事干的时候,会到处闻来闻去,听到人类不能听到的
      声音时,又会突然竖起耳朵;而猫有空闲时,不是在舔自己,就
      是安静地伸着懒腰睡大觉,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狗比猫聪明。脑子
      越发达就越有兴趣探险,闲暇的好奇心也就越旺盛。猴子以它的
      好奇心闻名,它那忙碌的小脑瓜儿随时随地不断地在动,在这一
      点上,以及在其他很多方面,人类可说是超猴。
        人脑是迄今已知的宇宙中最精巧组织的一团物质,它接收、
      组织、储存信息的能力远远超过生活的需要。据估计,在一生中
      一个人可以学到15×10^12个信息。
        由于人脑的潜力如此巨大,所以人很容易被无聊所折磨。当
      一个人被限制在没有机会施展自己脑力(除了基本生存所必需之
      外)的情况下,会逐渐产生不愉快的症状,包括严重的精神分裂
      症。事实上,任何正常人的好奇心都很强,如果这种好奇心不能
      在正常情况下得到满足的话,它只好另找出路,甚至做出令人悔
      恨的行为。人们不是常说“好管闲事”和“少管闲事”吗?
        即使要受到惩罚,人类也一向难以克制他们的好奇心,这从
      传之已久的神话或传说中可见一斑。希腊有个潘多拉及潘多拉的
      盒子的故事。潘多拉是世间第一个女人,宙斯给了她一个禁止打
      开的盒子。可想而知她很快就把盒子打开了,发现盒内全是疾病、
      饥荒、仇恨及各种邪恶的精灵,这些精灵全都跑了出来,从此危
      害人间。
        圣经故事中夏娃被蛇诱惑的那一段,在我看来,蛇的工作简
      直易如反掌,而且我认为它甚至可以不必说那一段引诱夏娃的话,
      因为即使没有外界的引诱,夏娃的好奇心一定会驱使她尝一尝禁
      果的滋味。如果你想用比喻的方法解释圣经的话,你可以把蛇设
      想为人类这种内在冲动的代表。在传统的漫画中,夏娃手拿禁果
      站在树下,至于蜷在树枝上的蛇,只要再标个“好奇心”就可以
      了。
        即使好奇心跟其他人类的冲动一样用在最不名誉的事情——
      刺探别人的私生活上,它仍然是人类精神中最高贵的天性,因为
      好奇心最基本的定义是“求知欲”。
        这种求知欲最初表现在解决人类实际生活的需求上,例如:
      怎样耕种作物能获得丰收?怎样设计弓箭才最好用?怎样织布比
      较好?简单地说就是“应用艺术”。当这些比较基本的技能需求
      满足以后又如何呢?求知欲不可避免地会升级到比较不受限制和
      更复杂的活动上。
        显然,为满足刚开始的无限的精神需求的“美术”,是在无
      聊的痛苦中产生的。诚然,人们很容易找到美术更多的世俗的用
      途及产生的原因,例如绘画和小雕像被用来作为丰收的符咒和宗
      教的象征,但是人们不能不怀疑,是先有了物品,然后才想到拿
      它来作什么用。
        如果我们说美术产生于美感,那也是本末倒置的看法。美术
      一旦形成,就会不可避免地向美的方向扩展和提高,但即使没有
      这一过程,美术仍然会形成。毫无疑问,美术除了先于充实心灵
      的基本需要之外,也先于对它们的各种可能的需要或应用。
        不仅从事美术创作可以满足精神需求,作品的玩味和欣赏对
      观众来说也有同样的作用。一件伟大的艺术品之所以伟大,正是
      因为它所提供的精神刺激不是其他地方可以轻易找到的,它所包
      含的复杂“信息”使脑子的活动超出平常的需求,除墨守成规或
      精神失常的人外,这种脑力活动是相当愉快的。
        即使从事美术可以消磨闲暇时间,但也有它的缺点,那就是
      除了必须有充满活力及创造力的大脑外,还需要精巧的技术;至
      于不涉及技术的脑力活动,事实上与美术活动一样有趣,它所追
      求的是知识本身,而不是为了应用。
        于是求知欲似乎相继被引入更微妙的领域,从而更有效地占
      有心灵——由完成实用的知识,进而完成美的知识,再升高到“
      纯”知识。
        单就知识本身而言,是为了寻求解答诸如天空有多高、石头
      为什么会落下来等纯粹由好奇心所引发的一些问题。然而,并没
      有什么明显的目的使我们一定要知道天空有多高或为什么石头会
      掉落。高高在上的天空不会干扰我们日常的生活;至于石头呢,
      使我们知道为什么石头会掉落,也不能使我们更灵巧地躲开它,
      或者碰巧掉在我们身上的话,让它打得轻一些。但是总有人会问
      那些看起来毫无用处的问题,并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纯粹是
      出自于求知欲,为了使他们的大脑保持活动。
        解决这种问题的明显的方法是:编造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从当时已知的资料中找出一个足以满足好奇心而又可以理解的答
      案。用“编造”这个字眼似乎太粗俗,太没有诗意了。古时候人
      们喜欢把发现的过程归因于缪斯女神所赐的灵感:或来自天国的
      启示、不管是灵感还是启示,或是讲故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些
      解释大都是类推得来的。例如闪电具有骇人的杀伤力,就像一把
      猛然投掷而来的利器,从而推导出、定有能够使用这上强大武器
      的巨人,因此在神话中,闪电便是雷公的锤或是宙斯的发亮的矛。
      超等的武器为超人所利用。
        于是神话便这样诞生了。自然力都被拟人化而且封为天神。
      各神话间彼此互相影响,并由一代代讲神话的人加以补充提高、
      直到原来的面貌变得模糊不清,有些神话会变成哀婉的故事,而
      有些增添了伦理道德的内容后变得非常重要,竟然使它们在一种
      主要宗教的结构中有了意义。
        就像艺术有美术和应用艺术之分一样,神话也有这种性质;
      神话可以维持其美的魅力,也可以适应人类的实际应用。举例来
      说,早期的农民相当关心下雨现象以及下雨为什么如此反复无常。
      人类把天地加以拟人化之后,发现下不下雨很容易解释。下不下
      雨要看地神或天神高不高兴。这种神话一旦被接受,农民就想到
      要用各种祭拜仪式来取悦于天地神而降雨,比如以饮酒狂欢的方
      式来让天地之神高兴等等。


      希腊人

        在西方的文学和文化遗产上,希腊神话是其中最美丽和最精
      彩的一部分。但希腊人最先也是以非人的和非生命的观点来看待
      宇宙的。对于编造神话的人来说,宇宙性质的不可预测正如同人
      的本性一样难以捉摸。虽然这些神拥有超人的神秘力量,但不管
      他们多么厉害,他们跟普通人一样也有轻浮、反复无常、激动、
      为琐碎小事发脾气等毛病。浩瀚的宇宙在这种霸道而又不可预测
      的神祗控制下,根本没有希望能了解它,只有听天由命。但是后
      来的希腊思想家以新的观点来看待宇宙,认为宇宙是由不变的法
      则控制的一台机器。他们此时都致力于这种令人兴奋的智力活动,
      试图发现这些自然法则究竟是什么。
        根据希腊的传说,第一个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是公元前600
      年的泰勒斯。后来的希腊作家们给他加上了无数个发现,而他可
      能是最先把整个巴比伦文化带到希腊来的人。他最惊人的成就据
      说是正确地预言了公元前585年的日食,后来果然发生了。
        在探索自然法则的过程中,希腊人认为大自然是会公正处事
      的,也就是说,只要用正确的方式去探讨,大自然必定会披露出
      一些秘密,决不会中途改变立场或态度(两千年后,爱因斯坦心
      有感触地说:“上帝或许是神秘莫测的,但他绝无恶意”)。他
      们还认为自然法则一旦被发现就可以理解。这种希腊式的乐观精
      神一直留存到现在。
        这种信念产生之后,人类就得创造出一套有条理的系统,以
      学会怎样从观察到的资料中找出内在的规律。运用既定的论证法
      则由一点推进到另一点必须运用“推理”。一个进行推理的人可
      以利用“直观”来指导寻找答案,但是必须依靠合理的逻辑才能
      检验某一种理论。举例来说,如果白兰地加水、威士忌加水、伏
      特加加水、甜酒加水都是能醉人的,那么你可能很快就下结论说:
      在这些饮料中,麻醉因子一定是共有的水。这种推理是错误的,
      但到底是哪里的逻辑错了并不明显。如果情况更复杂,要找出错
      误就更不容易了。
        找出推理过程中的错误,从希腊时代至今,思想家们都引以
      为乐。然而系统逻辑的最早基础,则应归功于公元前5世纪的亚里
      士多德,他是第一个总结出严密推理规律的人。
        人对大自然的智力游戏主要有三种:第一,要收集对大自然
      各方面的观察资料。第二,要把这些资料井然有序地组织起来(
      这种组织不是要改变原来的资料,而是让它们比较容易处理。例
      如,玩桥牌的人都知道,把手中的牌依花色和大小秩序排列后,
      出牌比较方便)。第三,由这些资料中推导出一些概括观察结果
      的原理。
        举例来说,我们观察到弹子在水中会下沉,木头会浮起,铁
      块会下沉,羽毛会浮起,水银会下沉,橄榄油会浮起等等,如果
      把所有会下沉的东西列在一起,会浮起的也列在一起,再找出能
      够分辨两组的特性,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密度比水大的会下沉,
      密度比水小的会浮起。
        希腊人把他们这种研究宇宙的新方法叫做哲学,意思是“对
      知识的喜爱”,或意译为“求知欲”。


      几何学和数学

        希腊人在几何学上贡献卓著,他们的成功主要是由于两种技
      术的发展:抽象和概括。
        以下有个例子:埃及的土地测量者发现一个形成直角的简单
      方法,那就是把绳子分成12等份,以其中的3份为一边,4份为另
      一边,5份再为另一边,围成一个三角形坝(3份边与4份边相接
      之处为直角)。至于埃及人是怎样发现这种方法的则没有记载。埃
      及人的兴趣停止在如何应用它,但好奇的希腊人则致力于研究为
      什么这样的三角形会包含一个直角。他们分析的结果发现,构成
      直角三角形的物理条件本身只是偶然的,不管它是由绳子或亚麻
      布或木条板围成都无关紧要,它只是几条直线以某种角度相接而
      已。理想的直线是不受视觉约束的,只存在于想象之中。这个方
      法希腊人称为抽象法,也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把不重要的枝节删
      去,只考虑与问题本身有关的性质。
        希腊的几何学家则更进一步,在解决各个问题时不一一分开
      处理,而是找出一组问题的共同答案。例如,某人通过尝试可能
      发现直角不只出现在3、4、5的三角形上,在5、12、13的三角形
      或7、24、25的三角形上也会出现。但是这些只是数字,并没有什
      么意义,各种直角三角形会不会有什么共同的性质呢?仔细地推
      理后,希腊人发现形成直角三角形的惟一条件为:X^2+Y^2=Z^2,
      Z为最长的一边,而直角则在X边和Y边交接之处。我们可以验证
      3、4、5的三角形:3^2十4^2=5^2;5、12、13的三角形:5^2+
      12^2=13^2。7、24、25的三角形:7^2+24^2=25^2。这些只是
      无限种可能情形中的三种情形而已。发现这种关系永远成立的证
      据使希腊人受到启发,他们进而使用几何来作为发现或形成这种
      法则的极好工具。
        很多希腊数学家对于几何图形中线和点的关系提供了证据,
      而关于直角三角形的定理是在公元前525年由毕达哥拉斯发现的,
      为了纪念他,这一定理至今仍称为毕氏定理。
        大约公元前300年,欧几里得把当时已知的数学定理收集
      起来,并加以编排,使得每一个定理都可以由先前已证明过的定
      理来证明。但我们会立即想到,假如每一个定理都可以由已证明
      过的定理加以证明,那么如何证明第一个定理呢?答案是刚开始
      的前提非常明显,而且很容易被人接受,所以根本不需要证明,
      这称为公理。欧几里得设法把当时公认的公理化简成几个简单的
      陈述。就根据这几个公理,他建立了一个复杂而堂皇的体系——
      欧几里得几何学。历史上从未有人由如此简单的几个陈述推导出
      一个体系来。两千多年来,欧氏几何学一直被用作教科书,只有
      微小的改动,这是对欧几里得的最高褒奖。


      演绎法

        由一组公理推导出一个知识体系,这种方法叫做演绎法,这
      是相当吸引人的,由于几何学成绩斐然,希腊人竟爱上了这种游
      戏,但也因此犯了两大错误。
        第一个错误就是把演绎法当成寻求新知识的惟一可尊敬的途
      径。他们清楚地知道有些知识用演绎法推演并不合适,比如说由
      哥林斯到雅典间的距离就无法用抽象的定理来推演,而必须测量。
      当希腊人在需要时,愿意研究自然,但是总觉得羞耻,因为他们
      认为最高级的知识来自思维。他们有低估与日常生活直接有关的
      知识的倾向。有一个故事说柏拉图的学生在接受大师的数学指导
      时,最后很不耐烦地问:“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处呢?”柏拉图很
      不高兴地吩咐仆人拿一枚硬币给那个学生,把他打发走了,口里
      说:“现在你不必再认为你所学的一切毫无用处了!”
        这种自视清高的观点可能来自希腊的以奴隶为基础的文化,
      因为当时所有的日常琐事都由奴隶来担当。情况可能是如此,但
      我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即希腊人所认为的哲学是一种运动,一
      种智力游戏。社会上很多人觉得,从事业余运动的人社会地位比
      职业运动选手高。根据这种纯正的观念,我们要规定奥运会不准
      任何职业运动选手参加比赛,岂不荒谬可笑。希腊人这种“崇拜
      非实用知识”的哲理观,可能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感情上,即让诸
      如雅典到哥林斯的距离之类的世俗琐事干扰抽象思维,就像让杂
      渣掺入纯哲学领域中一般。不论他们如何强辩,希腊思想家的这
      种态度已对他们造成了严重的限制。希腊对文明并不是没有实际
      的贡献,但是连他们的伟大工程师阿基米得都拒绝把他的实用性
      的发明和发现写出来。为了表明他“业余”的身分,只发表了他
      在纯数学上的成就。希腊人对于世俗的事——发明、实验或对自
      然的研究——缺少兴趣,只是束缚希腊思想的一个因素而已。希
      腊人把重心放在纯抽象或形式的研究上(在几何学上的确取得了
      极大的成功),使他们陷入了第二个大错误,最后,被引进了死
      胡同。
        在用一些公理成功地导出几何学体系的鼓舞下,希腊人把公
      理看成为“绝对真理”,而且认为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用同样
      的方式来获得。于是,在天文学上他们把下列观念当成自明的公
      理:第一,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是不动的;第二,地球是污浊
      的和不完美的,而天则是永恒不变的而且是完美的。由于希腊人
      认为圆是完美的曲线,而且认为天是完美的,所以他们认为星体
      应该是以圆形轨道绕地球运转。但是当时从航海和历书中,他们
      的观察表明,星球并不是以完美而简单的圆形轨道运转,所以被
      迫认为星球是以更复杂的轨道运转,对此公元150年托勒玫提出了
      一种极其复杂的体系。亚里士多德也由自明的公理提出了想象的
      运动理论,比如物体落下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每个人都会看
      到石头比羽毛落得快。)
        后来,由自明的公理演绎的方法被逼得走投无路。当希腊人
      将公理包含的各个方面全部推导以后,在数学或天文学上更进一
      步的突破已变得不可能了。哲学的知识显得既完全又完美,甚至
      在希腊黄金时代结束2000年后。当有关物质宇宙的问题再次被提
      起时,仍有用“亚里士多德说……”或“欧几里得说……”作为
      问题圆满解决的倾向。


      文艺复兴和哥自尼

        希腊人在解决了数学和天文学上的问题后,便转向更微妙、
      难度更大的知识领域。其中之一就是人的灵魂。
        柏拉图对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美德?”等问题,要比对
      “为什么会下雨?星球怎样运动?”等问题感兴趣得多。若说亚
      里士多德享有最高自然哲学家的地位,则柏拉图就是最高道德哲
      学家了。罗马时代的希腊思想家对道德哲学越来越感兴趣,而对
      自然哲学越来越疏远。普罗提诺于公元250年所提出的极为奥秘
      的“新柏拉图主义”,可算是古代哲学最后的一次发展。
        此后基督教兴起,基督教教义着重在神的本性及神与人类的
      关系。基督教把道德哲学引人一个全新的领域,使它成为一种明
      显优于自然哲学的理性追求。公元200——1200年,欧洲人的研究
      几乎全都与道德哲学有关,尤其是对神学的研究。自然科学几乎
      无人问津。
        虽然如此,阿拉伯人设法把亚里士多德、托勒玫等古希腊的
      自然哲学从中古时代保存下来;后来从阿拉伯人那里又逐渐回传
      到西欧。到了公元1200年,亚里士多德学说又复活了。更大的活
      力来自奄奄一息的拜占庭帝国,它是当时欧洲保留古希腊黄金时
      代连续文化传统的最后一个地区。
        亚里士多德哲学重现以后的第一个最自然的结果,就是他的
      逻辑及推理系统在神学上的应用。公元1250年左右,意大利的神
      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以亚里士多德学说为基础,建立了一套“托
      马斯学说”,这套学说至今仍然代表着罗马天主教的基础神学。
      但是欧洲人很快也把复兴的希腊自然哲学应用在非宗教性的事物
      上面。
        由于文艺复兴的领导人物把重心由神学的研究转移到人性的
      研究上,所以被称为“人文主义者”,而对文学、艺术、历史的
      研究现在仍被称为“人文科学”。
        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们给希腊自然哲学引进了新的观点,
      因为旧有的理论已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了。公元1543年,波兰天文
      学家哥白尼出版了一本大胆否定天文学公理的书,认为太阳才是
      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但他仍然赞成地球及其他星球的圆形
      绕转)。这个新的学说为观察到的天体运转提供了更简单的解释。
      但是哥白尼所提出的转动的地球远不如古希腊人所说的不动的地
      球“自明”,难怪哥白尼的学说半个世纪后才被人们接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哥白尼系统本身并不是一项惊人的改变。
      哥白尼只是换了一个公理而已;早在两千年前的阿利斯塔克就已
      经预测到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了。当19世纪的数学家基于不同的前
      提而向欧几里得公理挑战,并建立新的非欧几何学时,他们对于
      其他事物的想法造成的影响更为深远;今天我们对于宇宙的历史
      和它的构造所知道的一切,完全与非欧几何学符合,而不再是普
      通意义上的欧几里得几何学了。但是哥白尼所引起的革命却不只
      是更换一个公理,而是最终导致一套全新的研究大自然的方法,
      这个革命是由16世纪末意大利的伽利略进行的、


      实验法和归纳法

        希腊人一向把明显的事实当作推理的起点、历史并没有记载
      亚里士多德曾经把两块重量不同的石头山起投下去,来检验落下
      的速度与物重成正比的假设。对希腊人而言,实验似乎是不恰当
      的。这干扰了纯演绎的完美性。而且,如果实验和演绎的结果不
      符合,人们能够肯定实验结果是对的吗?不完美的现实世界会与
      抽象观点的完美世界完全相符吗?如不符合,是否应该让完美的
      观点向不完美的现实妥协呢?以不完美的仪器检验完美的学说,
      希腊哲学家并不认为这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在与托马斯·阿奎那同时代的著名哲学家R.培根以及后来
      的F.培根的大力支持下,实验法在欧洲才受到哲学方面的尊重。
      但是推翻古希腊人观点并实施这场革命的还是伽利略。伽利略是
      位令人信服的逻辑学家和杰出的宣传家。他清楚而生动地把他的
      实验和他的观点陈述出来,因而赢得了欧洲学术界的赞同。他们
      在接受他的成果的同时接受了他的方法。
        伽利略最有名的故事是他用公开的实验证明亚里士多德落体
      学说的错误。据说他爬到比萨斜塔上面,将一个4.54公斤(10
      磅)重的球体和一个0.454公斤(1磅)重的球体同时丢下去,
      两球同时落地的声音粉粹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
        其实伽利略很可能没有做过这个实验;但由于这个故事符合
      他所提倡的观点,所以这个传说几个世纪以来广为世人所深信。
        伽利略真正做过的实验是,从斜坡上将球滚下,然后测量在
      一定时间内球所走的距离。他是做时间实验和进行系统测量的第
      一个人。
        他的革命在于,在科学的逻辑方法上使归纳法重于演绎法。
      与其把结论建立在假设的法则上,不如从观察中归纳出法则(或
      公理)。当然连希腊人也知道由观察可以得出公理,例如欧几里
      得公理“两点间最短的距离是一条直线”就是根据经验作出的直
      观判断。但是希腊哲学家忽略了归纳法。近代的科学家视归纳法
      为获得知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并视之为证明法则的惟一方法。
      而且,现今的科学家深信,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新的实验,
      反复进行检验,法则是绝不可能站得住脚的,这也是对进一步归
      纳的继续检验。
        现在总的观点刚好与希腊人相反。现在我们不再把现实世界
      看成是真理的不完美代表,而把法则看成不过是现实世界的不完
      美代表,因为,无论做多少次实验,都不可能使法则完全或绝对
      永远有效。即使我们的法则是由千百万次实验的结果推导出来的,
      只要有一次观察与法则矛盾或不一致,就必须加以修正。不论一
      个学说有多少次实验成功地加以证明,也无法保证下次实验不会
      把它推翻。
        因此,这就成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奠基石。任何人也不能说他
      所得到的东西是最终真理。因此“最终真理”这个词变得毫无意
      义,因为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足够的观察而肯定真理一成不变,从
      而使之成为“最终真理”。但是希腊哲学家没有认识到这个限制。
      他们觉得,以同样的方法推论“什么是正义?”以及“什么是物
      质?”等问题,根本没有什么困难,而近代科学对于这两个问题
      有明显的区分。由于归纳法无法从不能观察到的事物中推导出法
      则,所以,对于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如人类灵魂的性质,就
      不包含在归纳法的范畴以内。
        现代科学直到建立了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所有科学家之间
      的自由交流与合作——才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虽然现在我们觉得
      这种需要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古代及中时代的哲学家则很不以为
      然,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是一个很神秘的组织,他们所
      有的数学发现都是秘而不宣的;中古时代的炼金术士因害怕别人
      学到技术,总是把他们所谓的发现描述得很模糊,而且只让很少
      的人知道。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塔尔塔利亚对于他发现的解三次
      方程的方法也守口如瓶,当另外一个数学同行卡尔达诺答应保密
      套出了他的秘密并出版成书公诸于世时,塔尔塔利亚勃然大怒,
      不过,除了气愤这位同行不守诺言之外,他倒是承认这种有益的
      发现应该出版公布。
        在今天,如果一项发现被隐藏起来不发表,根本就不算是一
      项发现。在塔尔塔利亚和卡尔达诺以后100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
      强调所有出版的科学文件都要详细说明。而且,一项新的观察结
      果或发现,至少要有另一名研究者重复观察并予以“证实”,才
      被认为有效。科学并不是个体的成果,而是“科学社团”的产物。
        在这种社团中,最早并且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推伦敦促进自然
      科学皇家学会,或简称皇家学会。这个组织是由一些对伽利略的
      科学方法感兴趣的人聚集起来的,于1645年创立,并且在1660年
      得到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正式认可。
        皇家学会的会员经常聚会并公开讨论他们的发现,积极进行
      实验,并以英文而不是拉丁文写出报告。虽然如此,几乎整个17
      世纪他们还是处于“守”的地位。他们的许多同代学者的态度可
      以用一幅漫画来表示,这幅漫画用现代的方式画着毕达哥拉斯、
      欧几里得和亚里士多德的高大身影,他们正在傲慢地注视着一群
      小孩子玩石子游戏,上面标着“皇家学会”。
        皇家学会处境的完全改变,应归功于其中的一个会员——牛
      顿。他根据伽利略、丹麦天文学家第谷以及发现行星公转轨道为
      椭圆形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观察结果,归纳出牛顿三大运动
      定律和最大的发现一一万有引力定律。但牛顿仍用几何学和希腊
      式的演绎方法发表他的发现。他的发现发表后,举世愕然,几乎
      把他当成偶像来崇拜。从归纳过程中得到几个简单的假设,在这
      些假设的基础上建立起雄伟堂皇的新宇宙,现在倒使希腊哲学家
      们看起来像是小孩子玩石子游戏。17世纪初由伽利略促成的革命,
      17世纪末由牛顿圆满地完成了。


      现代科学

        如果能够说科学从此便一帆风顺,人类从此可以快乐地生活,
      那真是一件愉快的事。但事实是两者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只
      要科学继续是演绎的,自然哲学就可以成为所有受过教育的人普
      通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归纳的科学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劳动——
      要观察、学习和分析,再也不是一种业余的游戏。而且科学变得
      一代比一代复杂,在牛顿之后的100年中,还有一些杰出的人物可
      以精通所有领域的科学知识,但到1800年,这已经变得根本不可
      能了。随着时间的椎移,科学家们越来越需要把自己限制在一个
      很小的领域里,专攻非常专门的学问。科学的迅猛发展迫使学术
      专业化,而且对于科学家而言,专业化程度一代比一代强。
        有关科学家学术成果的出版物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丰富过,
      但外行人也越来越看不懂。这是阻碍科学进步的一大障碍,因为
      科学知识的基本进展通常是来自各种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合。更严
      重的是,如今科学已越来越远离非科学家。在这种情况下,科学
      家被渲染成魔术师,是众人所惧怕而不是倾慕的对象。科学是不
      可理解的魔术,只有少数与众不同的人才能成为科学家,这种错
      觉使许多年轻人对科学敬而远之。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
      至包括在校的大学生,对科学产生了很大的敌意。我们的工业化
      社会建立在近200年以来科学发现的基础上,但我们的社会却越来
      越为它的成功所带来的副作用而烦恼。
        进步的医疗技术使人口剧增;化学工业和内燃机在污染我们
      的水源和空气;物质和能源不断地消耗,使地球越来越枯竭。这
      些指控很容易归咎到“科学”和“科学家”身上,因为有些人不
      太了解,知识虽然造成问题,但不要知识并不能解决问题。
        但是现代科学不需要对非科学家如此神秘,只要科学家担负
      起交流的责任,把自己那一行的东西尽可能简单并尽可能多地加
      以解释,而非科学家也肯洗耳恭听,那么两者之间的鸿沟或许可
      以就此消除。要能够满意地欣赏一门科学的进展,并不需要对科
      学有完全了解。没有人认为,要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自己必须
      能够写一部伟大的作品;要欣赏贝多芬的交响曲,自己必须能够
      作一部同样的交响曲。同样地,要欣赏或享受科学的成果,也不
      一定要具备科学创造的能力。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处在现代社会的人,如果一点也不知
      道科学发展的情形,一定会觉得不安,感到没有能力判断问题的
      性质和提出解决的途径。而且,对于宏伟的科学有初步的了解,
      可以使人们获得巨大的美的满足,使年轻人受到鼓舞,实现求知
      的欲望,并对人类智慧的潜力及所取得的成就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想借此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摘自《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Intelligent Design: The New Creationism Threatens All of Science and Society (ZT)
    • "Bird flu, Bush, evolution - and us" - Steven Salzberg is professor and director at the Center for Bioinfor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Posted on Wed, Nov. 02, 2005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highly virulent bird flu is just the latest example of how the microscopic world is constantly evolving into new forms that threaten to devastate the human population. The seriousness of the threat was underscored yesterday by President Bush's announcement of a new $7.1 billion national preparedness plan.

      To fight off this threat, we need to understand everything we can about the influenza virus. But even if we succeed completely in defeating the flu today, the problem isn't going away. Not only will flu pandemics continue, but also we never know when a new disease such as SARS or West Nile virus will appear.

      To keep ahead of these diseases, we need to continue ou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we need to educate our citizens about what they can do both to protect themselves and to help control the spread of disease. The current assault on the teaching of evolution greatly undermines our efforts to do this, now and in the future. If we stop educating our children about science, our society runs the risk of losing many of the wonderful advances that make our lives better.

      Why has the debate about evolution reemerged? Perhaps because few people see the obvious effects of evolution that geneticists and evolutionary biologists see every day.

      Consider the influenza virus. Like many viruses, it mutates very fast, creating many slightly different strains that compete to see which ones can infect their host most efficiently. Each year, we create a new flu vaccine, which although not perfect, is very effective.

      Why do we need a new vaccine every year? In a word, evolution. Each year, the flu accumulates many mutations, and some of those mutations allow it to avoid the vaccine. These resistant strains quickly take over - that's what Darwin meant by phrase "natural selection" - and become next year's flu strain. The same thing happens with bacteria, and this is why our over-use of antibiotics - in animal feed, hand soaps, and a growing number of other products - is hastening the evolution of frightening new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What about the feared bird flu, the H5N1 strain that has jumped from birds to humans and killed more than half the people it has infected? Most people don't understand that H5N1 is evolving not in people, but in birds. We don't yet know what genetic changes will turn this flu strain into a pandemic, but we do know that it will continue to evolve. Each time it jumps to humans, there's a chance that will be the new pandemic strain.

      Scientists in my lab and others can tell you that developing a vaccine for the flu absolutely requires that we understand its evolution. We can also tell you that the flu doesn't "care" if we believe in evolution. It will keep evolving anyway, and it will kill us if we ignore it.

      A major misconception about evolution is that it is 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life. It isn't. It's about the origin of species. It does not explain how life came to be in the first place, but rather it explains how, once life appeared, it separated into distinct forms that led to the wonderful diversity of life on our planet. (Darwin himself believed that the first life was put here by a divine being.)

      The evidence for evolution is overwhelming and increasing every year. Among the many astonishing things we've learned through the sequencing of the human genome is that we share hundreds of genes with the lowly E. coli bacterium. These genes are so essential to life that their DNA has been preserved for two billion years, and today we can read the evidence in our genomes.

      Several polls have reported that a majority of Americans believe that religion-based alternatives to evolution should be taught in science classes in our schools. These polls are called evidence that perhaps we should teach these alternative views. Reporters and pollsters deserve much of the blame here: Science isn't like politics, where outcomes are determined by polls. Another recent poll revealed that less than half of the U.S. population knows that the Earth revolves around the sun. Does this mean we should teach that the sun revolves around the Earth? What these polls do highlight, sadly, is the failure of science education. Of course it would be a huge mistake, and a disservice to our children, if we used polls to decide what to teach in school.

      Let's drop the artificial debate about evolution and intelligent design and teach our children what science really is. Let's teach them that science requires a skeptical mind and that scientific theories must be supported by objective facts. If we want to teach children about scientific debates, let's pick a real debate - there are plenty of them - rather than an artificial one. And let's equip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cientists to bring us new cures and new technology, rather than burying our heads in the sand.


      --------------------------------------------------------------------------------
      Contact Steven Salzberg at salzberg@umd.edu.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这个被称为"the father of the intelligent design movement"的律师兴趣真是广泛,不光反对进化论,甚至反对HIV病毒是导致艾滋病的原因...宗教信仰肯定是他反对前者的动机,可他反对后者的动机是什么呢?